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微课作为新时代的新生事物,冲破了传统教学的局限,对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起到了推动作用。微课以其短小、精彩及其灵活性,能有效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知识,突破难点。
[关键词]初中物理 微课 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140085
初中阶段物理知识相对比较抽象,有时教师花费大量的精力为学生讲解,往往也是收效甚微。在物理课堂中引入微课,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在课前事先录制出有助于本节课教学的片断,让它以短小精悍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课堂教学重点。微课能为学生解答困惑,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
一、微课透析内涵,激发学习兴趣
初中物理内容经常出现一些抽象难懂的理论、概念,如果教师按照原来的讲课方式进行教学,容易使学生对物理产生厌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加入信息化的微课成分,课堂教学效果就非同一般了。
如在教学《气体的压强》时,教师如果按照课本直接教给学生大气压强的概念,学生产生“大气怎么会对浸在里面的所有物体存在压强呢”的困惑,虽然课本中有“马德堡半球实验”的阅读材料,本意是要帮助学生理解大气压强的存在,可是由于学生此阶段的想象能力还很低,即便有阅读材料作为辅助,也不能把大气压强理解到位。此时,教师可以运用微课在课堂中验证大气压强的存在。开始,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本中的阅读材料进行认真通读,教师就可以对学生提出探究问题:a.如材料中提到的,如果半球真的被拉开了,真的就能在当场听到巨大无比的响声吗?b.事先把半球里的空气全部抽出来,是否可以很轻松地用手就能把两个半球分开呢;……教师提出的这些问题,一下就激起了学生的兴趣。面对学生高涨的学习情绪,教师可以把学生的目光引向了电子白板上,在这个屏幕上瞬时显现了一些视频材料(这是教师事先仿照马德堡半球实验做的):把两个空心铁球紧紧地挤在一起,然后用抽气筒把里面的空气抽出,把系在半球上的绳子分别固定在两辆相反方向的汽车后面,两车司机开动汽车,随着汽车的开动绳子对铁半球的力也在加大,很长时间过去了,半球没有分开,随着汽车的继续加力,突然,就听见一声巨响,两个半球被汽车拉开了。学生被这个巨响惊住了:原来真的这么响啊!接着,画面中出现把两个半球重新挤在一起,向里面冲入空气,只是用手,就能很容易地把两个半球分开了。学生:哦,只要里面有空气,把两个半球分开就不是问题了。这时,教师趁着学生的学习情绪犹在,给学生讲解大气压强的概念,很显然学生此时接受起来就容易多了。
二、微课铺路,学案引导,构建实效课堂
在大力发展高效课堂时代,导学案也就应运而生。导学案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为目的的学生学习指导方案。高效课堂的教育理念,则是让学生先根据导学案学习,然后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进行总结讲解。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把微课教学和导学案结合起来,优势互补,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如在教学《浮力》时,在上课前安排学生对课本知识进行预习,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利用微课化解教学难点。在微课部分可以做这样的安排:教师先给出一组关于潜水艇的组图,然后又给出了曹冲称象的动画,展示浮力的存在。接着教师又为学生展示了一个现象:把一个塑料瓶拿掉瓶盖,然后在瓶子底部打一个小孔,把塑料瓶用力压进有颜色的水里,此时就出现了彩色的喷泉,而且瓶子压入水中越深,彩色喷泉的高度就越高。此时,可结合导学案,让学生思考:a.浮力是什么?它有方向吗?b.由浮力公式判断,是什么因素影响浮力?
通过微课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预习新课,虽然只是进行简单的展示,但是在设计导学案时,可以对微课内容进行加深,微课的作用则是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这样有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三、微课演示实验,培养科学素养
初中物理课本中的实验也占有一定的比例,教师会在课堂上为学生做演示实验,也会带领学生做学生实验,让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但是在现有条件下有些实验还是不能在课堂上进行的,微课教学就可以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利用微课,可以让学生观察这些实验,帮助学生弄清楚实验操作过程,得到应有的结论,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如在教学《气体的压强》时,有一个很著名的实验“托里拆利实验”,实验中是把水银放入长玻璃管中,由于水银有毒,在课堂上直接操作不合适,如果单凭教师讲解这个实验,又不会使学生真正体会液体的压强,教师就可以把这个实验以微课的形式展示给学生:a.教师为学生介绍托里拆利实验的经过,并为学生讲授此实验的原理,让学生动手计算出标准大气压强。b.教师对此实验进行改进,用水来代替水银,把操作过程详细地展现给学生,让学生计算水柱的高度。c.在一个盛满水的杯子上覆盖一张硬片纸,然后教师慢慢地把杯子倒转,杯口朝下,水竟然不会掉下来。
通过微课演示一些实验,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实验的真实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责任编辑 易志毅)
[关键词]初中物理 微课 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140085
初中阶段物理知识相对比较抽象,有时教师花费大量的精力为学生讲解,往往也是收效甚微。在物理课堂中引入微课,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在课前事先录制出有助于本节课教学的片断,让它以短小精悍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课堂教学重点。微课能为学生解答困惑,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
一、微课透析内涵,激发学习兴趣
初中物理内容经常出现一些抽象难懂的理论、概念,如果教师按照原来的讲课方式进行教学,容易使学生对物理产生厌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加入信息化的微课成分,课堂教学效果就非同一般了。
如在教学《气体的压强》时,教师如果按照课本直接教给学生大气压强的概念,学生产生“大气怎么会对浸在里面的所有物体存在压强呢”的困惑,虽然课本中有“马德堡半球实验”的阅读材料,本意是要帮助学生理解大气压强的存在,可是由于学生此阶段的想象能力还很低,即便有阅读材料作为辅助,也不能把大气压强理解到位。此时,教师可以运用微课在课堂中验证大气压强的存在。开始,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本中的阅读材料进行认真通读,教师就可以对学生提出探究问题:a.如材料中提到的,如果半球真的被拉开了,真的就能在当场听到巨大无比的响声吗?b.事先把半球里的空气全部抽出来,是否可以很轻松地用手就能把两个半球分开呢;……教师提出的这些问题,一下就激起了学生的兴趣。面对学生高涨的学习情绪,教师可以把学生的目光引向了电子白板上,在这个屏幕上瞬时显现了一些视频材料(这是教师事先仿照马德堡半球实验做的):把两个空心铁球紧紧地挤在一起,然后用抽气筒把里面的空气抽出,把系在半球上的绳子分别固定在两辆相反方向的汽车后面,两车司机开动汽车,随着汽车的开动绳子对铁半球的力也在加大,很长时间过去了,半球没有分开,随着汽车的继续加力,突然,就听见一声巨响,两个半球被汽车拉开了。学生被这个巨响惊住了:原来真的这么响啊!接着,画面中出现把两个半球重新挤在一起,向里面冲入空气,只是用手,就能很容易地把两个半球分开了。学生:哦,只要里面有空气,把两个半球分开就不是问题了。这时,教师趁着学生的学习情绪犹在,给学生讲解大气压强的概念,很显然学生此时接受起来就容易多了。
二、微课铺路,学案引导,构建实效课堂
在大力发展高效课堂时代,导学案也就应运而生。导学案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为目的的学生学习指导方案。高效课堂的教育理念,则是让学生先根据导学案学习,然后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进行总结讲解。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把微课教学和导学案结合起来,优势互补,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如在教学《浮力》时,在上课前安排学生对课本知识进行预习,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利用微课化解教学难点。在微课部分可以做这样的安排:教师先给出一组关于潜水艇的组图,然后又给出了曹冲称象的动画,展示浮力的存在。接着教师又为学生展示了一个现象:把一个塑料瓶拿掉瓶盖,然后在瓶子底部打一个小孔,把塑料瓶用力压进有颜色的水里,此时就出现了彩色的喷泉,而且瓶子压入水中越深,彩色喷泉的高度就越高。此时,可结合导学案,让学生思考:a.浮力是什么?它有方向吗?b.由浮力公式判断,是什么因素影响浮力?
通过微课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预习新课,虽然只是进行简单的展示,但是在设计导学案时,可以对微课内容进行加深,微课的作用则是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这样有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三、微课演示实验,培养科学素养
初中物理课本中的实验也占有一定的比例,教师会在课堂上为学生做演示实验,也会带领学生做学生实验,让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但是在现有条件下有些实验还是不能在课堂上进行的,微课教学就可以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利用微课,可以让学生观察这些实验,帮助学生弄清楚实验操作过程,得到应有的结论,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如在教学《气体的压强》时,有一个很著名的实验“托里拆利实验”,实验中是把水银放入长玻璃管中,由于水银有毒,在课堂上直接操作不合适,如果单凭教师讲解这个实验,又不会使学生真正体会液体的压强,教师就可以把这个实验以微课的形式展示给学生:a.教师为学生介绍托里拆利实验的经过,并为学生讲授此实验的原理,让学生动手计算出标准大气压强。b.教师对此实验进行改进,用水来代替水银,把操作过程详细地展现给学生,让学生计算水柱的高度。c.在一个盛满水的杯子上覆盖一张硬片纸,然后教师慢慢地把杯子倒转,杯口朝下,水竟然不会掉下来。
通过微课演示一些实验,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实验的真实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责任编辑 易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