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江苏卷高考作文题导写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81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题意解读
  1.对材料的理解
  这是一则多义性材料,决定了其立意角度多样化,可谓见仁见智,但任何角度都不能脱离材料的整体语境与核心观点,所以立意有固定的范围,而并非漫无边际。一句话归纳材料,“小小的蜡烛竟然影响了蝴蝶的生活环境”,命题者以细微的视角洞悉一个宏大而深远的主题,含义指向:人与环境(自然、社会);宁静(和谐)之美;大与小等等。
  2.从探险者、蝴蝶、蜡烛、洞穴四个角度立意
  从探险者的角度,点蜡烛是为自己探险带来光明与方便,但未曾想到此举却造成对蝴蝶生活环境的破坏。小举动大影响,微行为——星星之火——细节影响环境,人与环境要保持适度距离。
  从蝴蝶的角度,探险者的喧嚣与蜡烛燃烧发出火光热量却改变这里生态环境。寻找适合自己的天地,守住宁静,生态需要宁静、安静、静谧,不要打扰宁静之美。
  从蜡烛的角度,众所周知,蜡烛燃烧时会产生了水和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二氧化碳两种物质,或许正是这一点燃烧所释放的物质影响了蝴蝶生存环境。微细事物影响不小,小与大,要谨小慎微,拿捏一个合适的度。
  从洞穴的角度,人迹罕至的山洞,探险者对其环境并不清楚。别去打扰宁静之美,与自然保持距离,顺从自然。
  二、例文评析之记叙文:寻找适宜的环境
  江苏某考生
  箍桶老人将他的铺子迁得更远了。[一迁一远,身手不凡,暗扣材料蝴蝶远远地退到了山洞的深处。交代结果,吸引眼球。]
  镇上的人忍不住纷纷询问,老人只一摆手:“我只想找个更适合做箍桶的地儿罢了。”[“更适合”的回答一语中的,妙哉!]
  小镇是个古镇,青砖灰瓦,淙淙流水,静谧安恬得如一只温顺的猫,眯着眼走在吴侬软语的咿咿呀呀里。[静谧的环境令人神往,寥寥数语,意境全出。]
  镇子以箍桶闻名,很有几个手艺不错的工匠。这样安静优美的环境里,工匠们心无旁骛地把祖上的手艺磨了又磨,日益精进。[烘云托月,工匠们专注为下文工匠们无心做工埋下伏笔。]
  直到一天,高跟鞋和凉伞踏进了古镇的宁静中,重金买下了一个箍桶,如同一粒石子投入了湖心。[原因叙述简洁明了。]
  一石激起千层浪。
  工匠们再无心做工了。他们把铺子迁到了通衢处,花重金装饰了铺面,淳朴的手艺人开始了拉锯谈价的勾当。[工匠们躁动映衬出老人坚守。]
  只有老人将铺子往里迁了迁。仍旧是简朴得有点简陋的店面,仍旧是一个小木牌上有点笨拙的字“箍桶”。[简陋、笨拙与上文重金、通衢相对意境对照,更折射价值观差异。]
  老人在安静的环境里琢磨着他的手艺。
  拿起一块木料,先是顺着纹理仔仔细细地端详,用指腹摩挲着纹路,然后刨木。桶身处宽长,桶沿窄短,疏密有致。上墨线时,老人的手一下一下有规律地摆动,一道黑色渐渐成型,不用尺量,那定是精准的。可谓“超乎技而近乎道”。[细节描写生动传神,写出老人箍桶技艺的娴熟、精湛。]
  满地盛开的刨花与原木清香中,老人指点着自己的江山。如梨园戏骨,一个转身便做到了极致。[类比极秒,写出老人坚守本真的神韵。]
  老人手中的箍桶,不是商品,而是有血有肉有灵魂的艺术品。[议论入木三分,点击主旨]
  一切都是因为老人懂得,作为一个箍桶匠,他要学会寻找一个适宜做箍桶的环境。即使为外界所扰,也不应该忘记自己的本分。[扣题巧妙,有感而发,自然生成。]
  我一路踏进老人新开的铺子,穿过明亮的喧嚣的店面,穿过放着洋洋得意的用黑色加粗的字体写着“请勿触摸”的牌子的桌子,那里摆放着粗糙廉价的灵魂。老人的铺子里清静、简单,只有一台吱呀不停的电扇与老人的箍桶们。
  铺子外安静幽美,真是个适宜做手艺的地方。[以我见闻为线,串起老人清幽、简单的铺子环境介绍。]
  老人暂时歇了工,在门前的小凳子上抽起了旱烟,悠然自得。见到我,笑着招呼我:“丫头,看这儿环境多合适。”[悠然抽烟,自得其乐的招呼,再点题旨。]
  是啊,人应该如洞中的蝶,当外界环境侵扰时,寻找适宜的环境。这样,才能守住自己的本真。[顺承老人话,有感而发,升华主旨。]
  【总评】本文亮点集中于两点:一是精巧的构思,以寻求适宜的环境为思维火点,采用倒叙的点火方式,先写箍桶老人把铺子迁到更远,然后交代搬迁原因,接着插叙镇上工匠们在金钱引诱下浮躁,最后写老人往里迁铺子的坚守。精巧的构思源于敏捷、机智的思维,写作的灵感捕捉,思维火花点燃,都需要写作指导的磨砺与培养。
  二是浓郁的生活气,箍桶是一门快要绝迹的手艺,小作者却能够捕捉到这一生活化素材,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老人坚守箍桶本色的赞美以及对箍桶文化受到物质侵袭的隐忧。诚然,在经济大潮席卷下,箍桶式民间手艺受到重创,其生存空间越来越逼仄,箍桶明天何去何从,发人深省,考生文化情愫与视角令人惊喜。
  三、例文评析之议论文:宁静的文明
  江苏某考生
  木心晚年避人避世于莫干山,提笔轻叹:是我在寂寞。隐于山林是为了追求心灵的绝对宁静,正如洞穴中的蝴蝶,离开烛光人声才能获得宁静的生活。[开门见山,抢人眼球,巧设比喻,木心如蝴蝶,离开喧嚣尘世,归隐山林,追求心灵的宁静。]
  中国古代文人对隐居山水有一种超常的热爱,柳宗元《渔翁》一诗中描写道:“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柳宗元幻想这样一位云无心水自闲的渔父,寄托的正是千千万万诗人共同的理想,他们渴望有一个对世俗完全封闭的乌托邦,来求得心灵上的宁静与独立,这种孜孜不倦的对心灵净地的追求,即使在今日也是可贵的。[援引教材名句,增强文学味,引后再追因剖析。]
  与这些追求大雅之境的文人骚客截然不同的是,当今一些汲汲名利的名利场人。前有刘青山、张子善,后有杨达才、陈良宇;前有肯德基之苏丹红,后有麦当劳之速成鸡;前有药家鑫杀人灭口,后有李天一恃父撞人。这些人,或为炒作出名,或为炫富拼爹,迫不及待在滚滚繁华的热油锅里走了一遭又遭。[变换思维,反面切入,拓宽思路,铺排热点,富有现实的针对性。]   一些所谓的“明星”、“名人”,为了一点可怜的知名度,出卖道德、良知乃至灵魂内仅存的一丝对喧闹的抵制与对宁静的向往。社会也因之多一些芜杂无序。[提升归纳,分析浮躁之后危害]
  在如今这个叫嚣着名与利的社会,更需要像木心那样的大雅,以自己的宁静来托住现代文明的气脉。张岱的《隐庵梦忆》,忆的是将逝的文化;王国维先生投湖,投的是古老文明的荒凉冬天;而济慈的《夜莺颂》,颂的是一去再不返的浪漫主义;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则孤独着魔幻拉美文明的消逝。[分析宁静的现实价值,简析文学作品对静的伤怀,排比渲染,嗅得书生气。]
  正是这些看似柔弱的文人坚持着宁静的心灵诉求,不断抵制着喧嚣怪异的入侵,给我们这颗蔚蓝色的星球以无限荣光。也正因此,即令伴随着喧闹叫嚷,始终有一脉心香使文明静传。[承接上文,归因分析,柔弱文人坚守宁静心灵的意义。]
  抵制喧嚣,最终是为了获得了宁静。萨特说:“所有的封闭,都是为了打开。”也正因此,木心既有“是我在寂寞”,也有“我养我浩然之气”的绝对的对宁静与自由的追求。[照应开头,结构严谨,因果逻辑,水到渠成。]
  蝴蝶远离了蜡烛到了更黑更暗的洞穴,我却看见了它对宁静追求的向光性。[回扣材料,再揭示蝴蝶的寓意。]
  徐志摩说:“万万里外的星亘古亮着,树林里的夜莺到时就来唱着,人类的记忆在这里存着。”
  这样一种因宁静而具有的文明深远的场景,大概就是我想说的。[名句加评析,收束全篇,言有尽而意无穷。]
  【总评】本文亮点有三,一是,文学味浓,木心的“是我在寂寞”提笔轻叹,柳宗元《渔翁》无心水自闲的意境,以及萨特、徐志摩名言警句的引用,自始至终展示出高中生书生气,这给我们这样的启示:“腹有诗书气自华”,平时必须多读点文学著作,多积累名言警句。二是,现实针对性强,文章合为时而著,考生罗列腐败官员,社会热点、焦点事件,展示给阅卷老师是一个关注热点和社会时事的中学生,表现出一定公民意识。这也提醒中学生,不可两耳不闻窗外事,而是大事、小事、天下事,必须事事关心、时时关注。三是,谋篇布局巧,以蝴蝶为切口,以远离喧嚣浮躁、寻求内心宁静为核心,展开思路,既有当下名人、官员、商家对宁静文明的失守,也有木心、张岱、王国维、马尔克斯等人对其的坚守,正反对比,文章富有张力。这告诉我们,写作要靠船下篙,只有找准切口,深入理解其内涵本质,发散思考才有实效。
其他文献
古代诗歌是中华文明长河中一粒璀璨的明珠,是浓缩着中国文学智慧的奇珍异宝,在高考中备受关注。  一、赏析诗歌语言  (一)赏析语言  诗歌语言是文学语言中的金子,它含蓄、委婉,或激情奔放,或纯朴淡雅,令人回味无穷,只有品味好诗歌语言,才能真正领悟诗歌美的意蕴。  赏析诗歌语言,重在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加以品味分析,领悟其中的韵味,古人写诗大多十分含蓄、凝练,因此在鉴赏时要认真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中借景
在课堂上形成的对话有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教师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如何去激活学生的知识和经验,使阅读教学更为生动、有效。
阅读与写作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教师应引导学生从读报开始,多读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写作教学时,让学生从阅读的作品中寻找素材、改编素材,找到可范之作,然后独立作文。将
“文章不是无情物,师生俱为有情人”。白居易也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那么,赏文,可以从赏情开始。  很多学生,平时总是想从别人那里获得更多爱,而他们自身的情感世界缺失却很严重,有的甚至已经没有学习的斗志,想着不劳而获。陶行知先生说过“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如果想让学生自愿地融入语文课堂中,为师者必须从学生自身的角度出发,谈他们关心的话题,讲他们能听得去的内容。语文课绝不能只是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性。"生活中铺天盖地的广告为我们学习语文正好提供了良好的语文材料。"走近广告",可以培养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