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她是满清重臣李鸿章的后人、著名作家张爱玲的姑姑。
她生于旧家庭,
却勇于冲破家庭的樊笼接受西式教育;
见证了张爱玲的成名与倾城之恋,
风华绝代的她却到七十八岁才嫁为人妇。
张茂渊,
你究竟是爱情的猜谜者,还是解谜人。
张茂渊,何许人?
提起张茂渊这个名字,或者现在的人都不太熟悉。仅有的那么一点印象无非是从张爱玲的《姑姑语录》中得来的——她的形象大约是书卷气十足的女子。同张爱玲的母亲一样,留过洋,在洋行有着一份体面的职业,有钱有闲地享受独立自由的生活。
这样一位出生显贵、受过高等教育的新女性,人们大抵会猜测她的生活是何等的流光溢彩、热闹非凡,想想后世的林徽因或者陆小曼,不是时代骄子们的灵感缪斯,便是当时当世的社交名媛。
然而,当我们回顾张茂渊的一生,更多会惊讶于她生活中那份落脚于真实的平静。不同于张爱玲母亲一般骨子里存有几分不切实际的浪漫主义,张茂渊对那个日渐破落的旧家庭早已看破,对不成器的兄长更是打心眼里瞧不起。虽然在张爱玲生母走后承担起对小侄女的照顾之责,但对张家的人她是一点也不愿意沾惹的,所以在张爱玲的弟弟子静准备前来投靠这位姑姑时,她冷言拒绝了。
她对生活和爱情的观念无疑影响了少女时代的张爱玲。而如此现实甚至让人嗅到一丝冷酷的张茂渊是如何长成的,也许还要回溯到1925年的那个春天,一艘开往伦敦的远洋轮船,两个正值花样年华的青年,以及一段纠葛不断的恋情。
一时初恋,半世情。
张茂渊的出国并非是一次意外,准确说来应该是一次策划已久的叛逃。在那个重男轻女的封建家庭里,即便哥哥张廷重是百般的不成器,仍旧是一家之主。而待字闺中的张茂渊,是不能随意运用自己名下财产的,这笔家财要待她嫁为人妇时才能正式划到她的名下由她做主。
因此,唯一能让她脱离这个家庭、摆脱宿命的只有出国留学这一招。恰逢嫂子黄素琼对满清遗少做派的丈夫早就心生不满,也希望能借小姑的求学出国而离开张家。于是两个企图独立的女子便合计了一番,便向张爱玲的父亲、张茂渊的哥哥张廷重提出了西行的想法。
虽然张廷重也曾阻扰,但那年的张茂渊刚刚二十四岁,黄素琼打着监护小姑的幌子,加之丈夫由于平日的不检点略显理亏,终于说服他,成功地走出了张家。两个小女子依靠着黄素琼那两大箱古董和张茂渊的家产,圆了各自的自由梦。
她们一起学习英语,弹琴跳舞,参观游览。对黄素琼而言,这些新鲜事物让她摆脱了旧家庭的噩梦,也找到了新生活的慰籍;而对张茂渊来说,她追寻的是一个新的开始,她渐渐累积了一个新女性所需要具备的所有“软件”:流利的外语,娴熟的社交礼仪和必备的才艺。对她而言,一切都是崭新的。
而就在这次远洋的旅途中,她遭遇了平生的第一位恋人——李开弟。这是一位只比她大一岁的年轻才子,不同于《围城》里的方鸿渐,虽不能算是才华卓越,但却极为勤恳、老实好学。虽然与她相遇的李开弟届时还只是一名清苦学子,但两个离乡背井的年轻人还是在异国他乡产生了一段情愫。作为彼此的初恋,26岁的李开弟对张茂渊是一见钟情,在甲板上深情地用英语为张茂渊朗诵了拜伦的诗。
但这段感情并没开花结果。至于背后的原因,流传版本颇多:有人说是李开弟了解到张茂渊的出身,知道她是签订《马关条约》的卖国贼子李鸿章的后人,便愤然离开,与另一个留学女青年喜结连理。而另一说则显得比较靠谱,李开弟在家乡早有婚约,他又是重情重义之人,便只有舍弃张茂渊回国完婚。
两人就此一别,张茂渊同李开弟便过上了完全不同的生活。凭借显赫的身世、丰厚的遗产,又有电台社论播报员工作的优厚待遇,张茂渊过着自由洒脱的单身生活;而李开弟在回国后白手起家,在香港辛苦地打拼,养家度日。
高傲而专情的张茂渊,自李开弟结婚后便再也没爱过别人,一直保持着单身生活。张茂渊曾说,今生等不到你,我等来生。那坚定的神情,那决绝的语气,让人惊心动魄。好在两个人的联系也未曾决断,这点从后来张爱玲赴港求学,李开弟成为其监护人可得到佐证,也算对彼此的思念有所慰藉。
若说张茂渊是为了等李开弟而独守闺中半个多世纪,不如说她看透了这世间的情爱离合,这种对生活出离而略带冷漠的态度无疑也影响了成长在变革家庭中的张爱玲,她对父亲和母亲的选择无疑等于是在旧生活和新生活中做选择——最终她选择了母亲和姑姑走过的路,最终她成为了我们熟知的张爱玲。
小团圆,是悲还是喜。
张爱玲曾记下姑姑说的一段话:“我每天说半个钟头没意思的话,可以拿好几万的薪水;我一天到晚说着有意思的话,却拿不到一个钱。”
从这篇散文式的《姑姑语录》里,我们不仅读到了张茂渊的才情和幽默,也读到了她作为白领女性在职场上的春风得意。而张爱玲无疑从这个有趣的女性身上获取了无数创作灵感。
正是这位思想开明的姑姑,成全了张爱玲同胡兰成的交往。学者陈子善曾问过张茂渊对两人交往的态度,她表态是既不赞成也不反对。
一种“乱世的人,得过且过,没有真的家”的感受,让张爱玲对于有姑姑存在的家有了一种恒久的依赖感,张爱玲一生中最重要的成名时期和倾城之恋,都发生在与张茂渊同住的期间。而张茂渊所营造的独立女性空间,也给了张爱玲一个完整的精神家园,为她日后作品的风格奠定了独特的性格底色。
然而,最终这种坚固的女性联盟的关系在张爱玲奔赴美国后轰然解体。为了避免日后张茂渊同张爱玲的关系暴露让姑姑受牵连,两人约定好日后不再通信。恰好,此时李开弟也由香港辗转回了大陆。
十年浩劫的文革时期,已年近古稀的李开弟被打成了右派,下农场、扫大街。连他的家人都避之不及,唯恐殃及池鱼。只有张茂渊对他不离不弃,本来已是家财散尽的她,一次次地奔走于当铺,典当掉平日珍爱的祖传首饰。一时间,这个没落的贵族彻底地穷了下去。
除了接济李开弟食物,她还会隔三差五地跑去帮他干活、倒垃圾,挽起裤腿卷起袖子,同他一起承担着劳动改造的生活。那双曾用来弹钢琴的玉手被磨得不成样子。而一向清高孤傲的张茂渊甚至同李开弟一起照顾起他那得了重病的原配妻子。直至她病逝,张茂渊也走到了七十八岁的迟暮之年,这两位垂暮老人终于能够结成连理。
五十年的等待换来的十二年的相偎相依。最终张茂渊因病逝世,这段持续了半个多世纪的爱情长跑才走到了终点。她相信爱情吗?如果她相信,为什么在李开弟离开后不再接受新的恋人。她不相信爱情吗?那又为什么会为一个人等待半个世纪——张茂渊,同她的爱情一样,成为了一段传奇和永远也解不开的谜题。令人欣慰的是,她没有白了少年头空等待,最后有情人终于成了眷属。
她生于旧家庭,
却勇于冲破家庭的樊笼接受西式教育;
见证了张爱玲的成名与倾城之恋,
风华绝代的她却到七十八岁才嫁为人妇。
张茂渊,
你究竟是爱情的猜谜者,还是解谜人。
张茂渊,何许人?
提起张茂渊这个名字,或者现在的人都不太熟悉。仅有的那么一点印象无非是从张爱玲的《姑姑语录》中得来的——她的形象大约是书卷气十足的女子。同张爱玲的母亲一样,留过洋,在洋行有着一份体面的职业,有钱有闲地享受独立自由的生活。
这样一位出生显贵、受过高等教育的新女性,人们大抵会猜测她的生活是何等的流光溢彩、热闹非凡,想想后世的林徽因或者陆小曼,不是时代骄子们的灵感缪斯,便是当时当世的社交名媛。
然而,当我们回顾张茂渊的一生,更多会惊讶于她生活中那份落脚于真实的平静。不同于张爱玲母亲一般骨子里存有几分不切实际的浪漫主义,张茂渊对那个日渐破落的旧家庭早已看破,对不成器的兄长更是打心眼里瞧不起。虽然在张爱玲生母走后承担起对小侄女的照顾之责,但对张家的人她是一点也不愿意沾惹的,所以在张爱玲的弟弟子静准备前来投靠这位姑姑时,她冷言拒绝了。
她对生活和爱情的观念无疑影响了少女时代的张爱玲。而如此现实甚至让人嗅到一丝冷酷的张茂渊是如何长成的,也许还要回溯到1925年的那个春天,一艘开往伦敦的远洋轮船,两个正值花样年华的青年,以及一段纠葛不断的恋情。
一时初恋,半世情。
张茂渊的出国并非是一次意外,准确说来应该是一次策划已久的叛逃。在那个重男轻女的封建家庭里,即便哥哥张廷重是百般的不成器,仍旧是一家之主。而待字闺中的张茂渊,是不能随意运用自己名下财产的,这笔家财要待她嫁为人妇时才能正式划到她的名下由她做主。
因此,唯一能让她脱离这个家庭、摆脱宿命的只有出国留学这一招。恰逢嫂子黄素琼对满清遗少做派的丈夫早就心生不满,也希望能借小姑的求学出国而离开张家。于是两个企图独立的女子便合计了一番,便向张爱玲的父亲、张茂渊的哥哥张廷重提出了西行的想法。
虽然张廷重也曾阻扰,但那年的张茂渊刚刚二十四岁,黄素琼打着监护小姑的幌子,加之丈夫由于平日的不检点略显理亏,终于说服他,成功地走出了张家。两个小女子依靠着黄素琼那两大箱古董和张茂渊的家产,圆了各自的自由梦。
她们一起学习英语,弹琴跳舞,参观游览。对黄素琼而言,这些新鲜事物让她摆脱了旧家庭的噩梦,也找到了新生活的慰籍;而对张茂渊来说,她追寻的是一个新的开始,她渐渐累积了一个新女性所需要具备的所有“软件”:流利的外语,娴熟的社交礼仪和必备的才艺。对她而言,一切都是崭新的。
而就在这次远洋的旅途中,她遭遇了平生的第一位恋人——李开弟。这是一位只比她大一岁的年轻才子,不同于《围城》里的方鸿渐,虽不能算是才华卓越,但却极为勤恳、老实好学。虽然与她相遇的李开弟届时还只是一名清苦学子,但两个离乡背井的年轻人还是在异国他乡产生了一段情愫。作为彼此的初恋,26岁的李开弟对张茂渊是一见钟情,在甲板上深情地用英语为张茂渊朗诵了拜伦的诗。
但这段感情并没开花结果。至于背后的原因,流传版本颇多:有人说是李开弟了解到张茂渊的出身,知道她是签订《马关条约》的卖国贼子李鸿章的后人,便愤然离开,与另一个留学女青年喜结连理。而另一说则显得比较靠谱,李开弟在家乡早有婚约,他又是重情重义之人,便只有舍弃张茂渊回国完婚。
两人就此一别,张茂渊同李开弟便过上了完全不同的生活。凭借显赫的身世、丰厚的遗产,又有电台社论播报员工作的优厚待遇,张茂渊过着自由洒脱的单身生活;而李开弟在回国后白手起家,在香港辛苦地打拼,养家度日。
高傲而专情的张茂渊,自李开弟结婚后便再也没爱过别人,一直保持着单身生活。张茂渊曾说,今生等不到你,我等来生。那坚定的神情,那决绝的语气,让人惊心动魄。好在两个人的联系也未曾决断,这点从后来张爱玲赴港求学,李开弟成为其监护人可得到佐证,也算对彼此的思念有所慰藉。
若说张茂渊是为了等李开弟而独守闺中半个多世纪,不如说她看透了这世间的情爱离合,这种对生活出离而略带冷漠的态度无疑也影响了成长在变革家庭中的张爱玲,她对父亲和母亲的选择无疑等于是在旧生活和新生活中做选择——最终她选择了母亲和姑姑走过的路,最终她成为了我们熟知的张爱玲。
小团圆,是悲还是喜。
张爱玲曾记下姑姑说的一段话:“我每天说半个钟头没意思的话,可以拿好几万的薪水;我一天到晚说着有意思的话,却拿不到一个钱。”
从这篇散文式的《姑姑语录》里,我们不仅读到了张茂渊的才情和幽默,也读到了她作为白领女性在职场上的春风得意。而张爱玲无疑从这个有趣的女性身上获取了无数创作灵感。
正是这位思想开明的姑姑,成全了张爱玲同胡兰成的交往。学者陈子善曾问过张茂渊对两人交往的态度,她表态是既不赞成也不反对。
一种“乱世的人,得过且过,没有真的家”的感受,让张爱玲对于有姑姑存在的家有了一种恒久的依赖感,张爱玲一生中最重要的成名时期和倾城之恋,都发生在与张茂渊同住的期间。而张茂渊所营造的独立女性空间,也给了张爱玲一个完整的精神家园,为她日后作品的风格奠定了独特的性格底色。
然而,最终这种坚固的女性联盟的关系在张爱玲奔赴美国后轰然解体。为了避免日后张茂渊同张爱玲的关系暴露让姑姑受牵连,两人约定好日后不再通信。恰好,此时李开弟也由香港辗转回了大陆。
十年浩劫的文革时期,已年近古稀的李开弟被打成了右派,下农场、扫大街。连他的家人都避之不及,唯恐殃及池鱼。只有张茂渊对他不离不弃,本来已是家财散尽的她,一次次地奔走于当铺,典当掉平日珍爱的祖传首饰。一时间,这个没落的贵族彻底地穷了下去。
除了接济李开弟食物,她还会隔三差五地跑去帮他干活、倒垃圾,挽起裤腿卷起袖子,同他一起承担着劳动改造的生活。那双曾用来弹钢琴的玉手被磨得不成样子。而一向清高孤傲的张茂渊甚至同李开弟一起照顾起他那得了重病的原配妻子。直至她病逝,张茂渊也走到了七十八岁的迟暮之年,这两位垂暮老人终于能够结成连理。
五十年的等待换来的十二年的相偎相依。最终张茂渊因病逝世,这段持续了半个多世纪的爱情长跑才走到了终点。她相信爱情吗?如果她相信,为什么在李开弟离开后不再接受新的恋人。她不相信爱情吗?那又为什么会为一个人等待半个世纪——张茂渊,同她的爱情一样,成为了一段传奇和永远也解不开的谜题。令人欣慰的是,她没有白了少年头空等待,最后有情人终于成了眷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