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三角形内角和》是上教版教材第十四章《三角形》中第二节的第一课时,本节课是在学习了三角形的有关概念以及三角形分类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三角形三个角的关系,主要内容是三角形内角和性质的证明和应用。
【关键词】几何 三角形 内角和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三角形内角和进行实验、猜测、说理论证的研究过程,体会直观感知和理性思考的联系和区别,懂得直观结论需要说理证实。
2.理解和掌握三角形内角和性质,能运用三角形内角和性质进行简单的说理计算。
3.通过初步经历和体验几何推理的过程,体会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学会主动探究新知,培养严谨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
探索、归纳、证实三角形内角和的性质,初步会用这一性质进行说理、计算和判断。
【教学难点】
用推理的方法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教学过程】一、引出课题1. 今天我们来研究三角形的内角和。<板书>课题:三角形的内角和。
2.请同学们尝试用拼图法说明三角形内角和是180°。二、探索新知
1.已知:∠A、∠B、∠C是△ABC的三个内角,说明∠A+∠B+∠C=180°的理由。2. 归纳:三角形内角和的性质。<板书>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
三、巩固应用
1.下列各组角度的角可能在同一个三角形内吗?
(1)80°、95°、5°; (2)60°、20°、90°;(3)35°、40°、105°。2.已知下列条件,求第三个内角的度数,并判断△ABC的类型。(1)∠B=35°,∠C=55°;(2)∠A=35°,∠B=40°;(3)∠A=60°,∠C=50°。提问: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中最多有几个钝角?几个直角?至少有几个锐角?
3. 例题:在△ABC中,已知∠A:∠B:∠C=1:2:3,求∠A、∠B、∠C的度数。
4. 例题:如图,在△ABC中,∠BAC=60°,∠C=45°,AD是△ABC的角平分线,求∠ADC的度数。
四、归纳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随堂检测
1.判断题:①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大于锐角三角形的内角和。②直角三角形中两锐角和为90°。
2.填空题:①一个三角形至少有 个锐角。②△ABC中,∠A=30°,∠C=90°,∠B=_____。③△ABC中,已知∠A:∠B:∠C=2:3:4,求∠A的度数。
六、作业
1. 基础练习:完成课后练习,订正随堂检测。2. 拓展练习:①你还能用其他的方法对三角形内角和性质进行说理吗?②练习册习题14.2(1)试一试。
七、教学反思
《三角形内角和》是上教版数学教材第十四章《三角形》中第二节的第一课,本节课是在学习了三角形的有关概念以及三角形分类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三角形三个角的关系,主要的内容是三角形内角和性质的证明和应用。本章是实验几何的最后一章,既要注意把握实验几何阶段的学习要求,又要把握好从实验几何逐步向论证几何过渡的要求,为论证几何的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使学生得到形式化说理的初步训练。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课堂上我围绕以下几点来完成教学目标:1.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我结合学生的已知知识,从学生熟悉的拼图入手,从一开始就把课堂还给学生,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引起探究活动。这样既能使学生在这个探究过程中得到快乐的情感体验,又能使学生有高度的热情去继续研究,在证明的过程中体会到几何的严密性和理性思考的重要性。2.注重实际,重视有效性。在设计初,我考虑到这堂课媒体运用的价值不大,而特别需要教师展示分析说理的经过,同时需要学生板书演练,所以我放弃了媒体,而是精心设计了板书。板书作为例题和学生参照学习的样本,能使学生摸到门道,做到有据可循。对课堂有效性的研究也是本堂课体现的重点。我在设计应用部分时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和本堂课的目标,尽量做到面对大多数学生,采用口答、算一算、说一说道理、底下练一练和板演等多种方式,尽量做到知识点的切实落实,让学生进一步产生逻辑推理意识以及掌握如何合理正确地表达,课堂有效性得到了落实。并且,我设计了当堂反馈的环节,考核这堂课最基础的知识点。通过当堂反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并在课后第一时间跟进,做好补漏工作。3.作业设计,体现分层。在作业设计上,我设计了基础练习和拓展练习。对反馈中有所欠缺的学生进一步通过基础练习来补漏,对已经掌握的学生,做到通过拓展练习来增加兴趣,开拓视野。4.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在教学中,我讲解的还是比较多,且在细节处理上还是比较急躁。在应用练习的时间控制上没有把握得很牢,导致最后随堂测验时间偏紧。若是节奏更有张有弛一些,效果将会更好,这也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磨练和提高。
【关键词】几何 三角形 内角和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三角形内角和进行实验、猜测、说理论证的研究过程,体会直观感知和理性思考的联系和区别,懂得直观结论需要说理证实。
2.理解和掌握三角形内角和性质,能运用三角形内角和性质进行简单的说理计算。
3.通过初步经历和体验几何推理的过程,体会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学会主动探究新知,培养严谨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
探索、归纳、证实三角形内角和的性质,初步会用这一性质进行说理、计算和判断。
【教学难点】
用推理的方法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教学过程】一、引出课题1. 今天我们来研究三角形的内角和。<板书>课题:三角形的内角和。
2.请同学们尝试用拼图法说明三角形内角和是180°。二、探索新知
1.已知:∠A、∠B、∠C是△ABC的三个内角,说明∠A+∠B+∠C=180°的理由。2. 归纳:三角形内角和的性质。<板书>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
三、巩固应用
1.下列各组角度的角可能在同一个三角形内吗?
(1)80°、95°、5°; (2)60°、20°、90°;(3)35°、40°、105°。2.已知下列条件,求第三个内角的度数,并判断△ABC的类型。(1)∠B=35°,∠C=55°;(2)∠A=35°,∠B=40°;(3)∠A=60°,∠C=50°。提问: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中最多有几个钝角?几个直角?至少有几个锐角?
3. 例题:在△ABC中,已知∠A:∠B:∠C=1:2:3,求∠A、∠B、∠C的度数。
4. 例题:如图,在△ABC中,∠BAC=60°,∠C=45°,AD是△ABC的角平分线,求∠ADC的度数。
四、归纳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随堂检测
1.判断题:①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大于锐角三角形的内角和。②直角三角形中两锐角和为90°。
2.填空题:①一个三角形至少有 个锐角。②△ABC中,∠A=30°,∠C=90°,∠B=_____。③△ABC中,已知∠A:∠B:∠C=2:3:4,求∠A的度数。
六、作业
1. 基础练习:完成课后练习,订正随堂检测。2. 拓展练习:①你还能用其他的方法对三角形内角和性质进行说理吗?②练习册习题14.2(1)试一试。
七、教学反思
《三角形内角和》是上教版数学教材第十四章《三角形》中第二节的第一课,本节课是在学习了三角形的有关概念以及三角形分类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三角形三个角的关系,主要的内容是三角形内角和性质的证明和应用。本章是实验几何的最后一章,既要注意把握实验几何阶段的学习要求,又要把握好从实验几何逐步向论证几何过渡的要求,为论证几何的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使学生得到形式化说理的初步训练。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课堂上我围绕以下几点来完成教学目标:1.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我结合学生的已知知识,从学生熟悉的拼图入手,从一开始就把课堂还给学生,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引起探究活动。这样既能使学生在这个探究过程中得到快乐的情感体验,又能使学生有高度的热情去继续研究,在证明的过程中体会到几何的严密性和理性思考的重要性。2.注重实际,重视有效性。在设计初,我考虑到这堂课媒体运用的价值不大,而特别需要教师展示分析说理的经过,同时需要学生板书演练,所以我放弃了媒体,而是精心设计了板书。板书作为例题和学生参照学习的样本,能使学生摸到门道,做到有据可循。对课堂有效性的研究也是本堂课体现的重点。我在设计应用部分时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和本堂课的目标,尽量做到面对大多数学生,采用口答、算一算、说一说道理、底下练一练和板演等多种方式,尽量做到知识点的切实落实,让学生进一步产生逻辑推理意识以及掌握如何合理正确地表达,课堂有效性得到了落实。并且,我设计了当堂反馈的环节,考核这堂课最基础的知识点。通过当堂反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并在课后第一时间跟进,做好补漏工作。3.作业设计,体现分层。在作业设计上,我设计了基础练习和拓展练习。对反馈中有所欠缺的学生进一步通过基础练习来补漏,对已经掌握的学生,做到通过拓展练习来增加兴趣,开拓视野。4.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在教学中,我讲解的还是比较多,且在细节处理上还是比较急躁。在应用练习的时间控制上没有把握得很牢,导致最后随堂测验时间偏紧。若是节奏更有张有弛一些,效果将会更好,这也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磨练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