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要求我们语文老师根据语文学科“文道结合”的特点,在学生认知的学习过程中进行潜移默化的德育渗透,既注重工具性,又要注重人文性,达到既“教书”又“育人”,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一、依据教材的内容进行德育渗透
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晓之以理”,还得“动之以情”,即教师的思想感情进入课文情境之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再现课文中的情境,发挥文学形象的感染作用,陶冶学生的情感,触动学生的感情深处,使他们在道德感上受到深切的影响。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紧紧围绕“大年夜”这一特定的典型环境,讲述了小女孩在大年夜赤脚卖火柴──小女孩擦燃火柴幻想与大年夜相关的食物、圣诞树等物——小女孩在大年夜热闹氛围中冻死了。学完了这一课,学生了解了资本主义国家穷人的生活。教师这时可让学生谈谈自己是如何过大年夜的,一家人是如何喜气洋洋,张灯结彩,团聚在一起吃团圆饭的。通过比较,学生更加深刻的体会到这篇课文所隐藏的深层含义,体会到自己生活在社会主义国家是多么幸福的事。小学语文教材和小学语文教学,不是按照德育知识和德育能力发展序列来组织教材体系的,德育只能根据学生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发展序列的认知结构,根据具体教学内容中德育因素的特点随机进行。如《妈妈的账单》这篇课文,引导孩子认识到母爱是无私的,不求回报的。要引导学生以生活体验为基础,自主阅读,反复品味文本。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读出自己的味道,交流各自阅读体验。在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的妈妈为你们做过那些事?他找你们要过报酬吗?既然妈妈这样关心我们、照顾我们、爱我们,让我们也为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吧!结果,孩子们又写出了《儿子的爱》或《女儿的爱》等。所以,只要让儿童走进现实世界,用心去体验,就会使他们沉浸在课文浓厚的情感意境中,自己的感受也会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二、依据学生年龄特点进行德育渗透
只有珍视、尊重学生独特的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我们的德育工作才能被学生接受,才能达到教育培养的目的。因为,如今的孩子,要么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地位优越,深得父辈的宠爱,缺乏对他人的关爱、给予与奉献的精神、意志薄弱,承受不起挫折等;要么知识面广、生活经验丰富、叛逆心强、容易与教师唱反调……这些,都给我们的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如果我们不认真分析、研究学生,区别对待,若只是结合课文内容开展德育工作,那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不成功的,就没有达到培養人的目的。低年级学生情感不稳定,直观形象思维占优势,因此,直观具体的事物和生动活泼的形式,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起学生良好情感的产生,有利于教学,更有利于德育渗透。我们可以采用编儿歌、猜谜语、编故事、看录像的形式进行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如在教学《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这一课时,因为是二年级的学生,大部分孩子对于英雄模范人物只有简单的了解,为了让学生能够深刻地感受到雷锋的精神,我在导入时播放《雷锋》的录像,通过观看动态的画面和鲜活的事例,雷锋便以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呈现在学生们的面前。进而雷锋精神深入人心,也达到了有效的德育渗透。中高年级的学生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因此在教学中,对他们进行德育渗透的方式不必拘于一格。
三、依据文本的类型进行德育渗透
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而小学语文教学则是进行德育渗透、形成价值观的重要渠道。但是,由于教材文本的类型不同,在文本中所渗透的德育思想也就不同。因此,要想进行合理的德育渗透,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分析和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做到每堂课都能有德育的侧重点。有些教材具有明显的思想教育目的,属显性教材,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不能失信》《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等。这类教材,只要老师稍加点拨,学生就能很快地产生思想火花。而还有一些教材,如:《小鹿的玫瑰花》《风筝》,《卖木雕的少年》等课文,被称为隐性教材。这些教材丰富的德育内涵和深刻的哲理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去挖掘、发现和理解。如:课文《风筝》既写了“我们”放风筝时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快乐,也写了放风筝时的伤心;同时还体现了孩子们对幸福和希望的憧憬。在教学时,除了通过对重点词语的理解来体会小伙伴做、放、找风筝时的“幸福”,还要深入挖掘,让学生们学习小伙伴们在伤心失望时仍然充满希望,不断找“幸福”的信心和勇气。
(作者单位:贵州省安龙县洒雨镇九头小学 552400)
一、依据教材的内容进行德育渗透
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晓之以理”,还得“动之以情”,即教师的思想感情进入课文情境之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再现课文中的情境,发挥文学形象的感染作用,陶冶学生的情感,触动学生的感情深处,使他们在道德感上受到深切的影响。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紧紧围绕“大年夜”这一特定的典型环境,讲述了小女孩在大年夜赤脚卖火柴──小女孩擦燃火柴幻想与大年夜相关的食物、圣诞树等物——小女孩在大年夜热闹氛围中冻死了。学完了这一课,学生了解了资本主义国家穷人的生活。教师这时可让学生谈谈自己是如何过大年夜的,一家人是如何喜气洋洋,张灯结彩,团聚在一起吃团圆饭的。通过比较,学生更加深刻的体会到这篇课文所隐藏的深层含义,体会到自己生活在社会主义国家是多么幸福的事。小学语文教材和小学语文教学,不是按照德育知识和德育能力发展序列来组织教材体系的,德育只能根据学生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发展序列的认知结构,根据具体教学内容中德育因素的特点随机进行。如《妈妈的账单》这篇课文,引导孩子认识到母爱是无私的,不求回报的。要引导学生以生活体验为基础,自主阅读,反复品味文本。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读出自己的味道,交流各自阅读体验。在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的妈妈为你们做过那些事?他找你们要过报酬吗?既然妈妈这样关心我们、照顾我们、爱我们,让我们也为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吧!结果,孩子们又写出了《儿子的爱》或《女儿的爱》等。所以,只要让儿童走进现实世界,用心去体验,就会使他们沉浸在课文浓厚的情感意境中,自己的感受也会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二、依据学生年龄特点进行德育渗透
只有珍视、尊重学生独特的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我们的德育工作才能被学生接受,才能达到教育培养的目的。因为,如今的孩子,要么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地位优越,深得父辈的宠爱,缺乏对他人的关爱、给予与奉献的精神、意志薄弱,承受不起挫折等;要么知识面广、生活经验丰富、叛逆心强、容易与教师唱反调……这些,都给我们的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如果我们不认真分析、研究学生,区别对待,若只是结合课文内容开展德育工作,那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不成功的,就没有达到培養人的目的。低年级学生情感不稳定,直观形象思维占优势,因此,直观具体的事物和生动活泼的形式,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起学生良好情感的产生,有利于教学,更有利于德育渗透。我们可以采用编儿歌、猜谜语、编故事、看录像的形式进行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如在教学《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这一课时,因为是二年级的学生,大部分孩子对于英雄模范人物只有简单的了解,为了让学生能够深刻地感受到雷锋的精神,我在导入时播放《雷锋》的录像,通过观看动态的画面和鲜活的事例,雷锋便以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呈现在学生们的面前。进而雷锋精神深入人心,也达到了有效的德育渗透。中高年级的学生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因此在教学中,对他们进行德育渗透的方式不必拘于一格。
三、依据文本的类型进行德育渗透
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而小学语文教学则是进行德育渗透、形成价值观的重要渠道。但是,由于教材文本的类型不同,在文本中所渗透的德育思想也就不同。因此,要想进行合理的德育渗透,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分析和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做到每堂课都能有德育的侧重点。有些教材具有明显的思想教育目的,属显性教材,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不能失信》《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等。这类教材,只要老师稍加点拨,学生就能很快地产生思想火花。而还有一些教材,如:《小鹿的玫瑰花》《风筝》,《卖木雕的少年》等课文,被称为隐性教材。这些教材丰富的德育内涵和深刻的哲理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去挖掘、发现和理解。如:课文《风筝》既写了“我们”放风筝时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快乐,也写了放风筝时的伤心;同时还体现了孩子们对幸福和希望的憧憬。在教学时,除了通过对重点词语的理解来体会小伙伴做、放、找风筝时的“幸福”,还要深入挖掘,让学生们学习小伙伴们在伤心失望时仍然充满希望,不断找“幸福”的信心和勇气。
(作者单位:贵州省安龙县洒雨镇九头小学 552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