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案例是教师教育教学实践与研究中一种常见的成果表达形式,也是教师喜闻乐见且易于表达的一种教育写作文体。教育案例的撰写究其实质即教师对自己教育教学实践的生动记录与自觉反思,对于改进教育教学实践、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大有裨益。在课题管理与指导的过程中,笔者接触到许多一线教师大量的教育案例。从中能真切地感受到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不断研究探索的可贵精神,以及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爱教育爱学生的真情实感,但同时也看到了案例写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特借此文予以陈述,以助一线教师能明晰教育案例写作中的“是”与“非”,提高案例写作的质量。
一、教师教育案例写作中的“是”
一篇好的教育案例应具有选材的真实性、选材的典型性、事件的问题性、主题的鲜明性和寓意的启发性这样五个特征,这也是衡量与判断一个好案例的基本标准。教师在案例写作中呈现出的“是”即亮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案例选材真实,主题鲜明。笔者在教育案例的评审中发现,绝大多数教育案例选材客观真实,源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生动体现了一线教师在主动改进教育教学行为、努力提升教育教學质量上做出的努力与探索、反思与实践,真实再现了教育教学工作的复杂性、情境性与生成性。如《爱的教育》,案例围绕一名学生的转变娓娓道来:面对“我们班‘四大金刚’之首,老师们最为头疼的头号人物”,张老师没有放弃,而是利用“丝带领跑自治管理”策略与激励性评价方式,从“想说爱你不容易”到“让我慢慢地靠近你”,至最后“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逐步将一个刺头学生感化、转化。主题明确,叙述生动。反思中对问题解决及该学生进步成长的原因分析细致,就事论理,情真意切,具有一定的启发与借鉴意义,可以说是一篇较好的反思型案例。
2.案例结构完整,撰写规范。首先在题目表述的规范性上,大多数教育案例的题目表述规范恰当。标题是案例的“眼睛”。好的案例标题或画龙点睛,或引人入胜,或开门见山。与前几年相比,一线教师在案例标题的拟定上有了很大进步,直接以“教育案例”“教学案例”为名的案例题目不多了。教师或以事件定标题,或凝练主题来定标题,不仅规范准确,而且新颖生动,极富吸引力。
其次,在案例的格式与结构上,大部分案例格式规范,结构完整,叙述条理清晰。部分好的案例在反思与讨论部分能紧密结合自己的案例及主题进行理性的分析与讨论,进而提出具有启发意义与思考价值的核心理念与观点。如《百“思”得解 履旧“维”新——思维导图助力语文复习》,这篇案例结构完整,构思巧妙,以自己的双重身份为引,借用自己在与学生互动中的启发,将“思维导图”有机地运用到自己的复习课教学中来,提高了语文教与学的效率,叙述生动具体,可读性强。
二、教师教育案例写作中的“非”
知“是”更需明“非”。教师只有充分地认识与了解自己在教育案例写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才能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1.在案例的选取上典型性不足。选材典型,才可能有普遍的启发与借鉴意义。许多教师选取的案例源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客观真实。但案例或故事情节较为简单,“平淡无味”,体现不出教育情境的复杂性与两难性,或“老生常谈”,缺乏新意,或者选取的案例不能凸显自己想要表达的主题,等等。这样无形中削弱了案例本身的深刻性,起不到以小见大、平中见奇的作用。
2.在案例的描述上缺乏生动性。主要表现在案例描述有问题情境以及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但缺少内在的戏剧性的冲突,或令人感到难以解决的矛盾困惑;案例叙述繁琐有余但精炼条理不足;再加上教师自身故事写作能力与表述水平有限,不能围绕自己的案例主题有选择地生动地描述。这种“白开水”式的故事及叙事,谈不上精彩,更别说发人深省了。
3.案例的反思与讨论部分,体会感慨有余而理性分析与深度反思不足。部分案例仅只是作者自己个人的有感而发,缺少对问题及问题解决背后所蕴含的观念、思想或理论、规律等由表及里、客观理性的剖析,以及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深度归纳与概括。究其原因,还在于一些教师自身的教育理论基础相对不足,不会运用教育理论对案例进行有理有据的点评。一些教育案例更像是教育随笔、心得体会。此外,部分教师在反思与分析时将自己方方面面的感悟全部阐述出来,注重了面面俱到,却使整个案例的主题不够鲜明,这无形中也会削弱案例本身的启发性和触动性。
4.不能正确区分教育案例与其他文体。“一个好的案例就是一个生动的故事加上精彩的点评”,部分教师在撰写教育案例时形式化地套用案例格式,但却缺乏案例的主要特征,不是一篇规范的教育案例。如,将教学案例写成教学实录、教学设计,或写成教学小论文;有的写成调研报告、观课感或经验总结等等。规范撰写教育案例,首先应明确什么是教育案例。
三、教师教育案例写作中的“思”
如何撰写一篇好的教育案例呢?基于自己对教育案例写作的思考,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在案例的选取上要独具一双“慧眼”,使其具有典型性。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有意识地观察并善于发现教育教学中发生的各种有趣、精彩的事件或问题,随时记录,定期整理,从中发现有价值或令人深思的故事,养成写教育随笔、反思等的习惯。反思性的研究与不断的总结提炼,终会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这些教育故事,应具有案例的典型性特征。“典型”原指模范或模型,后来引申为最具代表性的人或事物,譬如说,很普通,但在新的背景下有新意;很奇特,很少出现,如《怀孕女教师排队为哪般》《穿婚纱上课的小学教师》;问题具有普遍性、可迁移特征等等。典型的教育案例能充分彰显教育教学的复杂性、不确定性以及两难性,能够从个别推及一般,以小见大,表达和传递一定的对教育的认识和理解,能够给自己或读者带来这样或那样的启示和借鉴。
2.在案例的描述上要练就一支“妙笔”,使其具有生动性。一个好的案例,首先是一个生动的故事。因此,应该首先讲好这个故事: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有令你或同行感到困惑、难以解决的复杂问题情境或戏剧化的冲突,有通俗易懂又极具感染力的语言,能吸引读者,引发读者认识、思想上的共鸣。
3.在案例的反思与讨论上,要有深入独到的思考,使其具有启发性。故事是评析的基础,评析是故事的升华。教育案例不是实况录像,不是教育情境的简单再现,而是根据案例主题有所选择地取舍与描述,从特定的视角对事件进行分析与讨论,以达到以案说理、以例明理的目的。因此,这部分的撰写一定要紧扣案例主题,采用就事论理、事理结合的方式,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等基本原理,对案例中所隐含的符合新课程理念、教育教学原理的做法与解决问题的措施策略等进行理性剖析。通过事例所要揭示的道理或阐述的观点要鲜明,要有启发性,使人回味,发人深思。
“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学会撰写教育案例需要经历一个过程,需要教师平时对自己身边发生的教育教学故事多察、多记、多学、多思。当然,这一切都建立在“做”的基础上。诚如张肇丰老师所言:“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
(作者单位:山西省太原市教研科研中心)
(责任编辑 张妤)
一、教师教育案例写作中的“是”
一篇好的教育案例应具有选材的真实性、选材的典型性、事件的问题性、主题的鲜明性和寓意的启发性这样五个特征,这也是衡量与判断一个好案例的基本标准。教师在案例写作中呈现出的“是”即亮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案例选材真实,主题鲜明。笔者在教育案例的评审中发现,绝大多数教育案例选材客观真实,源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生动体现了一线教师在主动改进教育教学行为、努力提升教育教學质量上做出的努力与探索、反思与实践,真实再现了教育教学工作的复杂性、情境性与生成性。如《爱的教育》,案例围绕一名学生的转变娓娓道来:面对“我们班‘四大金刚’之首,老师们最为头疼的头号人物”,张老师没有放弃,而是利用“丝带领跑自治管理”策略与激励性评价方式,从“想说爱你不容易”到“让我慢慢地靠近你”,至最后“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逐步将一个刺头学生感化、转化。主题明确,叙述生动。反思中对问题解决及该学生进步成长的原因分析细致,就事论理,情真意切,具有一定的启发与借鉴意义,可以说是一篇较好的反思型案例。
2.案例结构完整,撰写规范。首先在题目表述的规范性上,大多数教育案例的题目表述规范恰当。标题是案例的“眼睛”。好的案例标题或画龙点睛,或引人入胜,或开门见山。与前几年相比,一线教师在案例标题的拟定上有了很大进步,直接以“教育案例”“教学案例”为名的案例题目不多了。教师或以事件定标题,或凝练主题来定标题,不仅规范准确,而且新颖生动,极富吸引力。
其次,在案例的格式与结构上,大部分案例格式规范,结构完整,叙述条理清晰。部分好的案例在反思与讨论部分能紧密结合自己的案例及主题进行理性的分析与讨论,进而提出具有启发意义与思考价值的核心理念与观点。如《百“思”得解 履旧“维”新——思维导图助力语文复习》,这篇案例结构完整,构思巧妙,以自己的双重身份为引,借用自己在与学生互动中的启发,将“思维导图”有机地运用到自己的复习课教学中来,提高了语文教与学的效率,叙述生动具体,可读性强。
二、教师教育案例写作中的“非”
知“是”更需明“非”。教师只有充分地认识与了解自己在教育案例写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才能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1.在案例的选取上典型性不足。选材典型,才可能有普遍的启发与借鉴意义。许多教师选取的案例源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客观真实。但案例或故事情节较为简单,“平淡无味”,体现不出教育情境的复杂性与两难性,或“老生常谈”,缺乏新意,或者选取的案例不能凸显自己想要表达的主题,等等。这样无形中削弱了案例本身的深刻性,起不到以小见大、平中见奇的作用。
2.在案例的描述上缺乏生动性。主要表现在案例描述有问题情境以及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但缺少内在的戏剧性的冲突,或令人感到难以解决的矛盾困惑;案例叙述繁琐有余但精炼条理不足;再加上教师自身故事写作能力与表述水平有限,不能围绕自己的案例主题有选择地生动地描述。这种“白开水”式的故事及叙事,谈不上精彩,更别说发人深省了。
3.案例的反思与讨论部分,体会感慨有余而理性分析与深度反思不足。部分案例仅只是作者自己个人的有感而发,缺少对问题及问题解决背后所蕴含的观念、思想或理论、规律等由表及里、客观理性的剖析,以及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深度归纳与概括。究其原因,还在于一些教师自身的教育理论基础相对不足,不会运用教育理论对案例进行有理有据的点评。一些教育案例更像是教育随笔、心得体会。此外,部分教师在反思与分析时将自己方方面面的感悟全部阐述出来,注重了面面俱到,却使整个案例的主题不够鲜明,这无形中也会削弱案例本身的启发性和触动性。
4.不能正确区分教育案例与其他文体。“一个好的案例就是一个生动的故事加上精彩的点评”,部分教师在撰写教育案例时形式化地套用案例格式,但却缺乏案例的主要特征,不是一篇规范的教育案例。如,将教学案例写成教学实录、教学设计,或写成教学小论文;有的写成调研报告、观课感或经验总结等等。规范撰写教育案例,首先应明确什么是教育案例。
三、教师教育案例写作中的“思”
如何撰写一篇好的教育案例呢?基于自己对教育案例写作的思考,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在案例的选取上要独具一双“慧眼”,使其具有典型性。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有意识地观察并善于发现教育教学中发生的各种有趣、精彩的事件或问题,随时记录,定期整理,从中发现有价值或令人深思的故事,养成写教育随笔、反思等的习惯。反思性的研究与不断的总结提炼,终会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这些教育故事,应具有案例的典型性特征。“典型”原指模范或模型,后来引申为最具代表性的人或事物,譬如说,很普通,但在新的背景下有新意;很奇特,很少出现,如《怀孕女教师排队为哪般》《穿婚纱上课的小学教师》;问题具有普遍性、可迁移特征等等。典型的教育案例能充分彰显教育教学的复杂性、不确定性以及两难性,能够从个别推及一般,以小见大,表达和传递一定的对教育的认识和理解,能够给自己或读者带来这样或那样的启示和借鉴。
2.在案例的描述上要练就一支“妙笔”,使其具有生动性。一个好的案例,首先是一个生动的故事。因此,应该首先讲好这个故事: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有令你或同行感到困惑、难以解决的复杂问题情境或戏剧化的冲突,有通俗易懂又极具感染力的语言,能吸引读者,引发读者认识、思想上的共鸣。
3.在案例的反思与讨论上,要有深入独到的思考,使其具有启发性。故事是评析的基础,评析是故事的升华。教育案例不是实况录像,不是教育情境的简单再现,而是根据案例主题有所选择地取舍与描述,从特定的视角对事件进行分析与讨论,以达到以案说理、以例明理的目的。因此,这部分的撰写一定要紧扣案例主题,采用就事论理、事理结合的方式,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等基本原理,对案例中所隐含的符合新课程理念、教育教学原理的做法与解决问题的措施策略等进行理性剖析。通过事例所要揭示的道理或阐述的观点要鲜明,要有启发性,使人回味,发人深思。
“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学会撰写教育案例需要经历一个过程,需要教师平时对自己身边发生的教育教学故事多察、多记、多学、多思。当然,这一切都建立在“做”的基础上。诚如张肇丰老师所言:“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
(作者单位:山西省太原市教研科研中心)
(责任编辑 张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