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机械与电子控制工程学院党委隶属于北京交通大学党委,下设37个党支部,共有625名党员。2011年,学院党委被评为北京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2007年,学院团委被评为“北京市五四红旗团委”;近5年,学院4次被评为学校“年终综合考评一等奖”、4次捧得学校最高奖“思源杯”,是学校年终考评获奖最多的学院。
成绩的取得,源于学院党委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中心”,自觉用学院事业发展的成效衡量和检验党组织建设的效果,建立了一个党的建设和行政工作同步发展的良好机制。
抓班子建设,确立党委发挥作用的根本前提
近年来,学院党委坚持把学院领导班子的建设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坚持每月一次的中心组学习制度和班子成员之间的谈心交流。通过学习和交流,学院班子成员提高了思想认识和自身素质,形成了强烈的抓机遇、求发展、上水平的思想意识,形成了踏实肯干、敢打敢拼、勇于创新、迎难而上的精神作风。工作能做到长远有规划、近期有目标、整体有分工、局部有配合。
经过多年的探索,学院党政形成了集体决策、分工负责、协调配合、高效运转的工作机制。在决策机构的组成上,设有党委会、院务会、党政联席会;党委书记和副书记不仅是党政联席会成员,也是院务会成员,所有党员行政班子成员都是党委委员,以确保党政共同决策;在重要事情决策上,院长和党委书记都要事先沟通商量,达成一致意见;在具体工作布置上,党政共同召开布置会,院长布置具体工作,党委书记提出工作要求;在工作职责划分上,班子成员有明确的工作职责划分,表明主责,在实施时做到分工不分家,协调配合;在工作任务具体实施时,主管领导要提出实施措施和步骤,定期或不定期地向院长、书记汇报执行的情况和遇到的问题,必要时在决策会议上汇报、研究,确保工作按质按量落实。
在注重领导班子建设的同时,学院党委还注重加强对后备干部的选拔和培养。几年来,学院党委推荐到学校相关部门挂职锻炼和在学院专项工作岗位锻炼的青年教师有20多人,为管理干部的选拔和使用奠定了基础。学院还一贯注重推荐和输送干部。目前,学院向学校输送了副校长2人、处长5人、副处长3人。
抓支部建设,筑牢党委发挥作用的重要基础
教师党支部是学院党的最基层组织,处在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第一线。2011年,学院党委根据行政单位的变动及时调整了党支部的设置,并进行了教师党支部的换届选举,把一批年富力强、有思路、肯投入的教师选配到了支部书记岗位上。目前,全院共有8个教师党支部。学院全力保障支部开展工作,所需经费不设上限。在学院党委的鼓励政策下,各党支部积极配合行政形成执行团队,把具体任务落实到每位党员,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各位党员主动承担艰巨任务,在团队中发挥骨干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据统计,在承担的科研项目和完成的经费中,党员教师的完成量占75%以上;获校级以上各种奖励的教职工中,党员获奖占85%以上。
学生党支部建设是学院党建的重要部分。学院党委一贯坚持纵横结合、灵活构建的本科生党支部设置模式,即一年级~三年级分专业纵向建立党支部,四年级横向单独设立党支部,研究生在学术班级上设党支部。近年来,根据新形势的需要,学院又创新选派学生辅导员兼任低年级党支部书记,一方面加强党建工作,另一方面加强学生党员的党建工作能力培养。在规范学生党员的组织发展和管理方面,学院党委制定了相关制度文件,使整个工作有章可循;在质量把关方面,关口前移,成立了本科生、研究生党建工作小组,具体负责党员发展程序和发展材料的审核,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在党的基础知识普及方面,加强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培训,并定期组织考试,以保证学习效果。
抓事业发展,凸显党委发挥作用的中心任务
党组织的建设搞得好不好,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便是推动本单位事业发展的领导力强不强,成绩显著不显著。近年来,学院党委紧密结合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实际,在推进学院事业发展方面发挥了实实在在的作用。
人才培养方面,稳步推进本科“质量工程”建设,近3年新增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人才培养基地1个,获评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双语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教材1本、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和二等奖2项、北京市精品课程1门、校级教学名师2名;出版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5本、国家级特色专业系列规划教材2本、北京市立项精品教材5本、铁道部规划教材2本。通过深入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建立健全了研究生培养规章制度,针对硕士研究生主要培养环节进行强化管理,严把论文质量关,研究生培养质量稳步提高,1篇博士学位论文获2010年全国优秀百篇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
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一是加大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及学术团队的引进力度,2011年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俄罗斯工程院院士翁宇庆教授及其团队;二是结合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积极引进学术骨干补充师资队伍,平均每年新增5名~8名;三是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和培养,给青年教师提升水平创造条件。近3年,在学校“红果园双百人才计划”遴选中,有4人入选C类、11人入选D类,16名教师出国进修3个月以上。初步形成了学缘结构、年龄结构较为合理的师资队伍,现学院有教职工183人,其中双跨院士2人,教授和研究员34人,副教授54人,高级工程师14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达到78.7%。
学科平台建设方面,近3年,学院新增国家计量认可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校企联合国家创新联盟1个,国内外19个单位参加的国际创新联盟1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1个,校级重点学科1个。成功申报国家“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以及国家“优势特色学科创新平台(985平台)”建设项目,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建设工作。
科研创新方面,近3年,学院承担科研项目共计675项,科研经费2.47亿元,获得国家级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19项,发表SCI/EI检索论文319篇,获授权发明专利89项。
(执笔人:李世珍)
[责任编辑:蔡桂兰 实习编辑:祖 迪]
成绩的取得,源于学院党委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中心”,自觉用学院事业发展的成效衡量和检验党组织建设的效果,建立了一个党的建设和行政工作同步发展的良好机制。
抓班子建设,确立党委发挥作用的根本前提
近年来,学院党委坚持把学院领导班子的建设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坚持每月一次的中心组学习制度和班子成员之间的谈心交流。通过学习和交流,学院班子成员提高了思想认识和自身素质,形成了强烈的抓机遇、求发展、上水平的思想意识,形成了踏实肯干、敢打敢拼、勇于创新、迎难而上的精神作风。工作能做到长远有规划、近期有目标、整体有分工、局部有配合。
经过多年的探索,学院党政形成了集体决策、分工负责、协调配合、高效运转的工作机制。在决策机构的组成上,设有党委会、院务会、党政联席会;党委书记和副书记不仅是党政联席会成员,也是院务会成员,所有党员行政班子成员都是党委委员,以确保党政共同决策;在重要事情决策上,院长和党委书记都要事先沟通商量,达成一致意见;在具体工作布置上,党政共同召开布置会,院长布置具体工作,党委书记提出工作要求;在工作职责划分上,班子成员有明确的工作职责划分,表明主责,在实施时做到分工不分家,协调配合;在工作任务具体实施时,主管领导要提出实施措施和步骤,定期或不定期地向院长、书记汇报执行的情况和遇到的问题,必要时在决策会议上汇报、研究,确保工作按质按量落实。
在注重领导班子建设的同时,学院党委还注重加强对后备干部的选拔和培养。几年来,学院党委推荐到学校相关部门挂职锻炼和在学院专项工作岗位锻炼的青年教师有20多人,为管理干部的选拔和使用奠定了基础。学院还一贯注重推荐和输送干部。目前,学院向学校输送了副校长2人、处长5人、副处长3人。
抓支部建设,筑牢党委发挥作用的重要基础
教师党支部是学院党的最基层组织,处在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第一线。2011年,学院党委根据行政单位的变动及时调整了党支部的设置,并进行了教师党支部的换届选举,把一批年富力强、有思路、肯投入的教师选配到了支部书记岗位上。目前,全院共有8个教师党支部。学院全力保障支部开展工作,所需经费不设上限。在学院党委的鼓励政策下,各党支部积极配合行政形成执行团队,把具体任务落实到每位党员,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各位党员主动承担艰巨任务,在团队中发挥骨干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据统计,在承担的科研项目和完成的经费中,党员教师的完成量占75%以上;获校级以上各种奖励的教职工中,党员获奖占85%以上。
学生党支部建设是学院党建的重要部分。学院党委一贯坚持纵横结合、灵活构建的本科生党支部设置模式,即一年级~三年级分专业纵向建立党支部,四年级横向单独设立党支部,研究生在学术班级上设党支部。近年来,根据新形势的需要,学院又创新选派学生辅导员兼任低年级党支部书记,一方面加强党建工作,另一方面加强学生党员的党建工作能力培养。在规范学生党员的组织发展和管理方面,学院党委制定了相关制度文件,使整个工作有章可循;在质量把关方面,关口前移,成立了本科生、研究生党建工作小组,具体负责党员发展程序和发展材料的审核,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在党的基础知识普及方面,加强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培训,并定期组织考试,以保证学习效果。
抓事业发展,凸显党委发挥作用的中心任务
党组织的建设搞得好不好,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便是推动本单位事业发展的领导力强不强,成绩显著不显著。近年来,学院党委紧密结合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实际,在推进学院事业发展方面发挥了实实在在的作用。
人才培养方面,稳步推进本科“质量工程”建设,近3年新增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人才培养基地1个,获评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双语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教材1本、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和二等奖2项、北京市精品课程1门、校级教学名师2名;出版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5本、国家级特色专业系列规划教材2本、北京市立项精品教材5本、铁道部规划教材2本。通过深入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建立健全了研究生培养规章制度,针对硕士研究生主要培养环节进行强化管理,严把论文质量关,研究生培养质量稳步提高,1篇博士学位论文获2010年全国优秀百篇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
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一是加大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及学术团队的引进力度,2011年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俄罗斯工程院院士翁宇庆教授及其团队;二是结合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积极引进学术骨干补充师资队伍,平均每年新增5名~8名;三是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和培养,给青年教师提升水平创造条件。近3年,在学校“红果园双百人才计划”遴选中,有4人入选C类、11人入选D类,16名教师出国进修3个月以上。初步形成了学缘结构、年龄结构较为合理的师资队伍,现学院有教职工183人,其中双跨院士2人,教授和研究员34人,副教授54人,高级工程师14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达到78.7%。
学科平台建设方面,近3年,学院新增国家计量认可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校企联合国家创新联盟1个,国内外19个单位参加的国际创新联盟1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1个,校级重点学科1个。成功申报国家“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以及国家“优势特色学科创新平台(985平台)”建设项目,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建设工作。
科研创新方面,近3年,学院承担科研项目共计675项,科研经费2.47亿元,获得国家级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19项,发表SCI/EI检索论文319篇,获授权发明专利89项。
(执笔人:李世珍)
[责任编辑:蔡桂兰 实习编辑:祖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