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中国营造学社于1930年2月在北平正式创立,是中国私人兴办的、研究中国传统营造学的学术团体。它虽然只存续了短短十几年,但中国建筑学人凭自己高超的现代学术素养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重新发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独立于西方建筑的独特体系,为中国古代建筑史研究作出重大贡献。今年是营造学社成立90周年,本栏目精选两篇与营造学社相关的河北境内古建筑文章,以表敬意!
名传遐迩的佛教寺院隆兴寺,是古城正定璀璨历史文化的精华和代表。宏伟的主体建筑大悲阁及阁内佛坛上供奉的七丈三尺、雄冠天下的铜铸千手观音立像,皆系宋太祖赵匡胤敕命修造。为凸显皇帝的无上威严和佛国世界的万千景象,覆护佛像的大悲阁内壁满饰佛教题材的塑壁,俨然为一座体现宋初最高水准的雕塑艺术之宫。其强大的艺术魅力吸引了一代又一代人。
1933年,著名建筑学家,时任我国首个研究传统营造学的民间团体——中国营造学社法式部主任的梁思成,在兵荒马乱中两次前来正定调查古建筑,大作《正定调查纪略》随之问世。这些凝聚着建筑学大家智慧与辛劳的大量资料,为中国建筑史增添了华彩篇章,为古城正定留下了一笔极其宝贵的文化财富。大悲阁宋代塑壁可谓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不仅被梁先生视为海内稀有珍品,为之保护奔波呼吁,还列入了营造学社的文物修缮项目。然而当项目申请得以批复,钱款业已下拨,工程技术人员准备行囊之时,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爆发,梁先生修葺大悲阁宋代塑壁的计划因形势变化而未能实施。事虽未如愿,但作为一代建筑宗师以保护祖国优秀历史文化遗产为己任并为之付出大量心血的那份厚重的历史责任感,后人当永志不忘。
那塑壁是一种怎样的艺术,隆兴寺大悲阁宋代塑壁分布情况又如何呢?塑壁亦称壁塑,是我国古代建筑中雕塑、绘画合一的一种装饰艺术形式。一般由过样、加骨、堆塑、着色四步骤完成。据载,壁塑为唐代杨惠之始创。杨惠之与吴道子同师从大画家张僧繇。由于吴道子在绘画方面声名显赫,杨惠之遂都焚笔砚,专肆塑作,后来成为与吴道子齐名的雕塑巨匠。宋代大画家郭熙又出新意,只以手戗泥于壁,或凸或凹,俱所不问,干后遂以形迹,晕成峰峦、林壑,加之楼阁人物之屬,宛然天成。唐代盛行的塑壁至宋代犹盛。
而对于宋初敕建的大悲阁以塑壁艺术进行装饰的情况,最早的文字资料可见清乾隆十三年(1748)《隆兴寺志》。志记,大悲阁底层“东墙悬山一座,玲珑庄严;五彩文殊菩萨一尊,高八尺;五彩观音菩萨一尊,高八尺;东千佛洞,金装五彩佛一千尊,各高一尺;……殿内西墙悬山一座,玲珑庄严;五彩普贤菩萨一尊,高八尺;五彩地藏菩萨一尊,高八尺;西千佛洞,金装五彩佛一千尊,各高一尺;菩萨靠背后靠山一座,东西宽七丈,南北长三丈,高三丈五尺,玲珑庄严;五彩观音菩萨一尊,高一丈;五彩罗汉十八尊,各高四尺;五彩东日光菩萨一尊,高八尺;五彩西月光菩萨一尊,高八尺……”。 由此可以想象,气势磅礴的大悲阁皆以塑壁装饰,那是一种何等壮观而震撼的景象啊!
然而当历史的脚步迈入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当年那座宏伟坚固、五檐三层的大悲宝阁呈现在梁先生面前时已残坏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二层以上完全坍塌,铜铸千手观音像多年露天无遮挡,遭受风吹雨淋之苦,寺院住持正在为其搭建佛龛。所幸楼阁底层尚存,但装饰佛阁的宋代壁塑也在饱受风雨侵蚀。
在对残存的大悲阁结构进行鉴定后,先生便将考察重点集中到了这些塑壁上。梁先生这样记录下了当时保存状况:“其周围廊庑塑壁,虽仅余麟爪,尚有可观者。”在认真记录、多角度拍摄、仔细分析研究后确定了壁塑时代:“阁内槽东西北三面壁上都有精美的塑壁,为文殊,普贤,及多数的小像。这部分大概都是宋代原物。许地山先生说燕大诸君在北壁上还发现了元祐四年(公元1089)年的题字。”并在研究的基础上给予了高度评价:“而东西两壁的塑壁,尤为可贵罕有的古雕塑”“宋塑壁遗物以正定龙兴寺为重要”。
对保存较好的东壁,梁先生记述如下:“东壁阳刻塑壁像则犹得见宋时手法。壁分三区,第一区为普贤菩萨骑象,多数天部眷属随从。其背影则大海之上飞云摇曳,天盖,佛阁,宝塔飞天,龙等皆驾云相随,最远处则远山突兀,其姿势样式,犹有唐风……盖宋物而与大佛同时造也。现存色彩,当属补修时所涂。第二区为文殊菩萨,殆清初改修……第三区及西壁亦似清初物。”
第一区的普贤菩萨及其部众保存最为完整。场面面宏大,气象万千。画面以茫茫大海为衬,普贤骑白象位于中心偏右位置。白象长鼻下垂,巨牙露出,四足健硕,踏于云朵之上。辔勒及背搭鞍垫均刻饰精细。普贤菩萨饰身光半跏趺坐于鞍垫上面的仰莲座上。面型方圆,头戴宝冠,项饰璎珞。上身内穿狭袖衣,外罩袖口褶裥式半臂,胸下束带,再外披饰云肩,项饰璎珞露于其外,帔帛于臂内垂下。下身着裙,裙裾覆座。左腿盘屈,右腿下垂,足踏莲镫。左手五指微伸,掌心向外置于膝盖上;右手内屈于胸前结印。体健的象奴,赤足立于象身中部,与象同踏云上。云下左右各立一体壮面阔的力士。普贤左右两侧为其部众,百余人踏云簇拥。左侧人数多于右侧近倍。其中有长者,有孩童;有侍立者,有舞蹈者;有服饰华丽、端庄娟秀的菩萨,身着袈裟、虔诚合十的罗汉,还有威武雄健、身着戎装凸腹侧立的护法神将。人物形象各异,栩栩如生,排列整齐不紊,序而有变。虚空中祥云摇曳,华盖、佛阁显现。八身飞天侧卧云上,游弋其间,化佛端坐于云气上。华盖左右两侧的两座佛阁,左为八角攒尖顶二层楼阁,右为近方形歇山顶二层楼阁。海水尽头远山突兀,窟龛中偶见静坐习禅的修行者。整幅壁塑布局层次清楚,景象蔚为壮观。
依寺志所记,西墙塑壁画面应为观音、地藏二菩萨及其部众。从梁先生拍的图片看,剥蚀较重,人物已不甚清晰。从该塑壁局部图片看,画面以海水为地,浪花掀起,菩萨、罗汉、天王约40人侍立,祥云、宝塔、飞天、远山尽显,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另外,大悲阁内槽东扇面墙外壁山石状墙面上浮塑的一尊五彩日光菩萨半结跏像被视为宋代雕塑之杰作。菩萨盘右腿,左腿下垂,自然闲适地坐于莲座上。其面相端严,双目俯视,头戴高宝冠,饰火焰形头光,项饰华美璎珞,着袒右肩天衣,裙裾蔽座。左手抚于左膝上,右臂上屈,手作说法印。整体比例适度,造型优美,塑工精良。内槽西扇面墙浮塑应与之相对称,当为一尊月光菩萨像。可惜无图片存世。 在通览整体塑壁的同时,梁先生更是以建筑学家的视角对塑壁中的建筑物给予了高度关注。其中有东塑壁的重层阁、八角阁,有西塑壁上的三层多宝塔。对此,梁先生做了如下评述:“在塑壁上,有浮雕的建筑物雏型。其中有重层的阁,简直可以说是慈氏阁和藏殿的模型;有重层的八角阁,是后世所少见。在这两个小模型里下层墙壁都是在柱间用抹灰墙,而不用砖砌,是研究宋代建筑者所应该特别注意的。更有三层多宝塔,不单是很有趣味,并且是饶有历史价值的。”
面对眼前如此精美却伤痕累累的塑壁,再看看大悲阁残破不堪的状况,梁先生在赞赏的同时对其命运也倍感担忧:“这些塑壁的前途,的确是我们不宜忽略的一件要事。”梁先生不仅关注担忧,更对其保护付出了极大心血。
1933年在结束正定调查返京后,先生的脚步并未停歇,为修葺被他视为海内稀有文物珍品的宋代塑壁而四处奔走呼吁,申请修葺款项。几经努力,对大悲阁壁塑的保护,果然提到了营造学社的议事日程。《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六卷第四期本社纪事对修理河北正定隆兴寺塑壁有如下记述:“正定隆兴寺佛香阁宋塑壁,为海内稀有珍品。惟庚子乱后,殿阁失修,致塑壁日就毁坏。本社为保护古物起见,于二十五年九月函请管理中英庚款董事会拨款修葺。本年(1937)三月接该会复函,准由保护国内固有文化史迹古物委员会拨款四千元,供修葺该塑壁之用。现经社员刘致平携同工匠一名再度复勘,以便设计。”[4]但遗憾的是,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此保护项目未能实施。自1933年4月考察正定至1937年3月管理中英庚款董事会批准拨款,梁先生四年的心血付诸东流。
就此,我们应对中国营造学社和管理中英庚款董事会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中国营造学社是一个中国私人兴办的、研究中国传统营造学的学术团体。1930年,由退出政坛后专注于中国传统建筑的研究与保护的朱启钤(1872—1964年)创办,以天安门内旧朝房为办公地点,朱启钤任社长,梁思成、刘敦桢分别担任法式、文献组的主任。是年,《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创刊。从1932年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之间的5年中,学社成员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对我国137个县市、1823座古建筑进行了勘探和调查,留下了大量的文字、图纸、图片资料,为中国古代建筑史研究作出重大贡献。抗日战争期间中国营造学社被迫南迁辗转经过武汉、长沙、昆明最终落脚在四川宜宾的李庄。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古建筑调查与研究,期间出版了大量专业著作。抗日战争胜利后,营造学社迁回北京。1946年停止活动。
那管理中英庚款董事会是一个怎样的组织呢?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次年清政府与俄英美等11个帝国主义国家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其中第十二条规定,中国赔款45000万两白银,须在39年内还清,年息4厘,本息共计98000万两。这就是历史上通称的“庚子赔款”。1908年,美國提出用部分庚子赔款用于中国教育事业,之后并相继落实。美国退赔庚款的做法得到了英国、日本、法国的效仿。1922年12月英国政府宣布中国应付未到期之庚款即将退还中国,作为有益于两国教育文化事业之用。1926年初英国国会通过退还中国庚子赔款议案。后经多次交涉,1930年9月,中英两国政府正式换文,规定设立董事会。1931年4月8日在南京召开了第一次中英庚款董事会。管理中英庚款董事会是国民政府行政院下属的负责保管、分配和监督使用英国退回庚子赔款的专门机构,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文中负责拨款的保护国内固有文化史迹古物委员会是其下一个部门,全称为“补助保存国内固有文化史迹古物委员会。”
当年派往正定隆兴寺勘察的营造学社社员刘致平(1909——1995)为我国著名建筑史学家。1932 年毕业于东北大学建筑系,为梁思成、林徽因的第一批学生。1934 年加入营造学社。为营造学社法式部助理。1947年始,执教于清华大学建筑工程系。 其一生奉献给了营造学社和古建研究。刘致平教授对正定文物保护也是有一定贡献的。1950年曾作为雁北文物勘查团古建组组长考察正定古建筑,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使隆兴寺两座宋代楼阁转轮藏阁、慈氏阁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国第一批古建维修项目。1952年11月14日刘致平再次带队,率卢绳、罗哲文、祁英涛、余鸣谦等一行10人对残破甚重的慈氏阁进行了详细勘测,为落架重修做前期准备工作。
1937年因为形势变化,梁思成修葺正定隆兴寺大悲阁宋代塑壁的计划被打破了。然而更令人痛心的是,几年后梁先生对塑壁前途的担忧最终变成了彻底被毁坏的事实。鉴于大悲阁残状,民国三十年,时任河北省省长的吴赞周代为提倡、华北政务委员会委员长王揖唐亲为发起,对大悲阁进行重修。1943年正月工始,1944年3月工竣。施工中由于经费严重不足,不得不拆去两旁的御书楼和集庆阁,将其旧木料用在大悲阁重建上。重修后的大悲阁阁身总体规模较前缩小了三分之一。梁思成先生当年极度欣赏并担忧的阁内宋代塑壁在此次重修中被毁坏无遗,代表我国宋代壁塑艺术最高水平的珍品佳作从此便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了我国雕塑艺术发展史上的一大憾事。
参考文献:
[1] (清)王发枝:《敕建隆兴寺志》清乾隆十三年 正定县文物保管所藏
[2]梁思成:《中国建筑史》《梁思成文集.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年3月
[3]梁思成:《正定调查纪略》《梁思成文集.一》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名传遐迩的佛教寺院隆兴寺,是古城正定璀璨历史文化的精华和代表。宏伟的主体建筑大悲阁及阁内佛坛上供奉的七丈三尺、雄冠天下的铜铸千手观音立像,皆系宋太祖赵匡胤敕命修造。为凸显皇帝的无上威严和佛国世界的万千景象,覆护佛像的大悲阁内壁满饰佛教题材的塑壁,俨然为一座体现宋初最高水准的雕塑艺术之宫。其强大的艺术魅力吸引了一代又一代人。
1933年,著名建筑学家,时任我国首个研究传统营造学的民间团体——中国营造学社法式部主任的梁思成,在兵荒马乱中两次前来正定调查古建筑,大作《正定调查纪略》随之问世。这些凝聚着建筑学大家智慧与辛劳的大量资料,为中国建筑史增添了华彩篇章,为古城正定留下了一笔极其宝贵的文化财富。大悲阁宋代塑壁可谓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不仅被梁先生视为海内稀有珍品,为之保护奔波呼吁,还列入了营造学社的文物修缮项目。然而当项目申请得以批复,钱款业已下拨,工程技术人员准备行囊之时,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爆发,梁先生修葺大悲阁宋代塑壁的计划因形势变化而未能实施。事虽未如愿,但作为一代建筑宗师以保护祖国优秀历史文化遗产为己任并为之付出大量心血的那份厚重的历史责任感,后人当永志不忘。
那塑壁是一种怎样的艺术,隆兴寺大悲阁宋代塑壁分布情况又如何呢?塑壁亦称壁塑,是我国古代建筑中雕塑、绘画合一的一种装饰艺术形式。一般由过样、加骨、堆塑、着色四步骤完成。据载,壁塑为唐代杨惠之始创。杨惠之与吴道子同师从大画家张僧繇。由于吴道子在绘画方面声名显赫,杨惠之遂都焚笔砚,专肆塑作,后来成为与吴道子齐名的雕塑巨匠。宋代大画家郭熙又出新意,只以手戗泥于壁,或凸或凹,俱所不问,干后遂以形迹,晕成峰峦、林壑,加之楼阁人物之屬,宛然天成。唐代盛行的塑壁至宋代犹盛。
而对于宋初敕建的大悲阁以塑壁艺术进行装饰的情况,最早的文字资料可见清乾隆十三年(1748)《隆兴寺志》。志记,大悲阁底层“东墙悬山一座,玲珑庄严;五彩文殊菩萨一尊,高八尺;五彩观音菩萨一尊,高八尺;东千佛洞,金装五彩佛一千尊,各高一尺;……殿内西墙悬山一座,玲珑庄严;五彩普贤菩萨一尊,高八尺;五彩地藏菩萨一尊,高八尺;西千佛洞,金装五彩佛一千尊,各高一尺;菩萨靠背后靠山一座,东西宽七丈,南北长三丈,高三丈五尺,玲珑庄严;五彩观音菩萨一尊,高一丈;五彩罗汉十八尊,各高四尺;五彩东日光菩萨一尊,高八尺;五彩西月光菩萨一尊,高八尺……”。 由此可以想象,气势磅礴的大悲阁皆以塑壁装饰,那是一种何等壮观而震撼的景象啊!
然而当历史的脚步迈入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当年那座宏伟坚固、五檐三层的大悲宝阁呈现在梁先生面前时已残坏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二层以上完全坍塌,铜铸千手观音像多年露天无遮挡,遭受风吹雨淋之苦,寺院住持正在为其搭建佛龛。所幸楼阁底层尚存,但装饰佛阁的宋代壁塑也在饱受风雨侵蚀。
在对残存的大悲阁结构进行鉴定后,先生便将考察重点集中到了这些塑壁上。梁先生这样记录下了当时保存状况:“其周围廊庑塑壁,虽仅余麟爪,尚有可观者。”在认真记录、多角度拍摄、仔细分析研究后确定了壁塑时代:“阁内槽东西北三面壁上都有精美的塑壁,为文殊,普贤,及多数的小像。这部分大概都是宋代原物。许地山先生说燕大诸君在北壁上还发现了元祐四年(公元1089)年的题字。”并在研究的基础上给予了高度评价:“而东西两壁的塑壁,尤为可贵罕有的古雕塑”“宋塑壁遗物以正定龙兴寺为重要”。
对保存较好的东壁,梁先生记述如下:“东壁阳刻塑壁像则犹得见宋时手法。壁分三区,第一区为普贤菩萨骑象,多数天部眷属随从。其背影则大海之上飞云摇曳,天盖,佛阁,宝塔飞天,龙等皆驾云相随,最远处则远山突兀,其姿势样式,犹有唐风……盖宋物而与大佛同时造也。现存色彩,当属补修时所涂。第二区为文殊菩萨,殆清初改修……第三区及西壁亦似清初物。”
第一区的普贤菩萨及其部众保存最为完整。场面面宏大,气象万千。画面以茫茫大海为衬,普贤骑白象位于中心偏右位置。白象长鼻下垂,巨牙露出,四足健硕,踏于云朵之上。辔勒及背搭鞍垫均刻饰精细。普贤菩萨饰身光半跏趺坐于鞍垫上面的仰莲座上。面型方圆,头戴宝冠,项饰璎珞。上身内穿狭袖衣,外罩袖口褶裥式半臂,胸下束带,再外披饰云肩,项饰璎珞露于其外,帔帛于臂内垂下。下身着裙,裙裾覆座。左腿盘屈,右腿下垂,足踏莲镫。左手五指微伸,掌心向外置于膝盖上;右手内屈于胸前结印。体健的象奴,赤足立于象身中部,与象同踏云上。云下左右各立一体壮面阔的力士。普贤左右两侧为其部众,百余人踏云簇拥。左侧人数多于右侧近倍。其中有长者,有孩童;有侍立者,有舞蹈者;有服饰华丽、端庄娟秀的菩萨,身着袈裟、虔诚合十的罗汉,还有威武雄健、身着戎装凸腹侧立的护法神将。人物形象各异,栩栩如生,排列整齐不紊,序而有变。虚空中祥云摇曳,华盖、佛阁显现。八身飞天侧卧云上,游弋其间,化佛端坐于云气上。华盖左右两侧的两座佛阁,左为八角攒尖顶二层楼阁,右为近方形歇山顶二层楼阁。海水尽头远山突兀,窟龛中偶见静坐习禅的修行者。整幅壁塑布局层次清楚,景象蔚为壮观。
依寺志所记,西墙塑壁画面应为观音、地藏二菩萨及其部众。从梁先生拍的图片看,剥蚀较重,人物已不甚清晰。从该塑壁局部图片看,画面以海水为地,浪花掀起,菩萨、罗汉、天王约40人侍立,祥云、宝塔、飞天、远山尽显,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另外,大悲阁内槽东扇面墙外壁山石状墙面上浮塑的一尊五彩日光菩萨半结跏像被视为宋代雕塑之杰作。菩萨盘右腿,左腿下垂,自然闲适地坐于莲座上。其面相端严,双目俯视,头戴高宝冠,饰火焰形头光,项饰华美璎珞,着袒右肩天衣,裙裾蔽座。左手抚于左膝上,右臂上屈,手作说法印。整体比例适度,造型优美,塑工精良。内槽西扇面墙浮塑应与之相对称,当为一尊月光菩萨像。可惜无图片存世。 在通览整体塑壁的同时,梁先生更是以建筑学家的视角对塑壁中的建筑物给予了高度关注。其中有东塑壁的重层阁、八角阁,有西塑壁上的三层多宝塔。对此,梁先生做了如下评述:“在塑壁上,有浮雕的建筑物雏型。其中有重层的阁,简直可以说是慈氏阁和藏殿的模型;有重层的八角阁,是后世所少见。在这两个小模型里下层墙壁都是在柱间用抹灰墙,而不用砖砌,是研究宋代建筑者所应该特别注意的。更有三层多宝塔,不单是很有趣味,并且是饶有历史价值的。”
面对眼前如此精美却伤痕累累的塑壁,再看看大悲阁残破不堪的状况,梁先生在赞赏的同时对其命运也倍感担忧:“这些塑壁的前途,的确是我们不宜忽略的一件要事。”梁先生不仅关注担忧,更对其保护付出了极大心血。
1933年在结束正定调查返京后,先生的脚步并未停歇,为修葺被他视为海内稀有文物珍品的宋代塑壁而四处奔走呼吁,申请修葺款项。几经努力,对大悲阁壁塑的保护,果然提到了营造学社的议事日程。《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六卷第四期本社纪事对修理河北正定隆兴寺塑壁有如下记述:“正定隆兴寺佛香阁宋塑壁,为海内稀有珍品。惟庚子乱后,殿阁失修,致塑壁日就毁坏。本社为保护古物起见,于二十五年九月函请管理中英庚款董事会拨款修葺。本年(1937)三月接该会复函,准由保护国内固有文化史迹古物委员会拨款四千元,供修葺该塑壁之用。现经社员刘致平携同工匠一名再度复勘,以便设计。”[4]但遗憾的是,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此保护项目未能实施。自1933年4月考察正定至1937年3月管理中英庚款董事会批准拨款,梁先生四年的心血付诸东流。
就此,我们应对中国营造学社和管理中英庚款董事会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中国营造学社是一个中国私人兴办的、研究中国传统营造学的学术团体。1930年,由退出政坛后专注于中国传统建筑的研究与保护的朱启钤(1872—1964年)创办,以天安门内旧朝房为办公地点,朱启钤任社长,梁思成、刘敦桢分别担任法式、文献组的主任。是年,《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创刊。从1932年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之间的5年中,学社成员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对我国137个县市、1823座古建筑进行了勘探和调查,留下了大量的文字、图纸、图片资料,为中国古代建筑史研究作出重大贡献。抗日战争期间中国营造学社被迫南迁辗转经过武汉、长沙、昆明最终落脚在四川宜宾的李庄。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古建筑调查与研究,期间出版了大量专业著作。抗日战争胜利后,营造学社迁回北京。1946年停止活动。
那管理中英庚款董事会是一个怎样的组织呢?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次年清政府与俄英美等11个帝国主义国家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其中第十二条规定,中国赔款45000万两白银,须在39年内还清,年息4厘,本息共计98000万两。这就是历史上通称的“庚子赔款”。1908年,美國提出用部分庚子赔款用于中国教育事业,之后并相继落实。美国退赔庚款的做法得到了英国、日本、法国的效仿。1922年12月英国政府宣布中国应付未到期之庚款即将退还中国,作为有益于两国教育文化事业之用。1926年初英国国会通过退还中国庚子赔款议案。后经多次交涉,1930年9月,中英两国政府正式换文,规定设立董事会。1931年4月8日在南京召开了第一次中英庚款董事会。管理中英庚款董事会是国民政府行政院下属的负责保管、分配和监督使用英国退回庚子赔款的专门机构,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文中负责拨款的保护国内固有文化史迹古物委员会是其下一个部门,全称为“补助保存国内固有文化史迹古物委员会。”
当年派往正定隆兴寺勘察的营造学社社员刘致平(1909——1995)为我国著名建筑史学家。1932 年毕业于东北大学建筑系,为梁思成、林徽因的第一批学生。1934 年加入营造学社。为营造学社法式部助理。1947年始,执教于清华大学建筑工程系。 其一生奉献给了营造学社和古建研究。刘致平教授对正定文物保护也是有一定贡献的。1950年曾作为雁北文物勘查团古建组组长考察正定古建筑,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使隆兴寺两座宋代楼阁转轮藏阁、慈氏阁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国第一批古建维修项目。1952年11月14日刘致平再次带队,率卢绳、罗哲文、祁英涛、余鸣谦等一行10人对残破甚重的慈氏阁进行了详细勘测,为落架重修做前期准备工作。
1937年因为形势变化,梁思成修葺正定隆兴寺大悲阁宋代塑壁的计划被打破了。然而更令人痛心的是,几年后梁先生对塑壁前途的担忧最终变成了彻底被毁坏的事实。鉴于大悲阁残状,民国三十年,时任河北省省长的吴赞周代为提倡、华北政务委员会委员长王揖唐亲为发起,对大悲阁进行重修。1943年正月工始,1944年3月工竣。施工中由于经费严重不足,不得不拆去两旁的御书楼和集庆阁,将其旧木料用在大悲阁重建上。重修后的大悲阁阁身总体规模较前缩小了三分之一。梁思成先生当年极度欣赏并担忧的阁内宋代塑壁在此次重修中被毁坏无遗,代表我国宋代壁塑艺术最高水平的珍品佳作从此便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了我国雕塑艺术发展史上的一大憾事。
参考文献:
[1] (清)王发枝:《敕建隆兴寺志》清乾隆十三年 正定县文物保管所藏
[2]梁思成:《中国建筑史》《梁思成文集.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年3月
[3]梁思成:《正定调查纪略》《梁思成文集.一》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