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语阅读课文具有题材广泛、体裁各样、语言知识丰富等特征,同时对于英语阅读课文的学习既是各单元教学的核心内容,也是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主要途径。然而,在传统的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只追求语言形式的教学,这样做既不利于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也不利于学生对语言知识的掌握,更谈不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那么,如何借助阅读课文来实现英语阅读教学的多重目标呢?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在不同的阅读教学阶段,应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以实现阅读教学的多重目标。
一、采用自上而下模式,侧重培养快速阅读理解能力
“自上而下的模式”是哥德曼(Goodman)1971年提出的阅读理论模式。这一理论反对把阅读看成是对一系列词句的知觉,认为阅读者不必使用全部文本中的提示,他们在文章中挑选和选择足够的信息来作出预测,用他们自己的经验和有关客观世界的知识去验证他们的预测。按这个模式,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是逐字、逐句地去理解,而是结合自己的预测,在文章中找出有关的信息,来验证自己的预测。该模式有利有弊,弊在对学生语言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利,容易造成学生语言基本功不扎实。然而,由于强调整体篇章理解,在阅读时采取跳跃式搜索、猜测等方法,所以有利于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理解能力。
阅读速度的培养是阅读教学中一个重要的任务。目前,中学生阅读能力在速度上与可能达到的指标相比普遍要低几倍,甚至十几倍。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急需尽快获取各种信息资料,成倍提高工作效率与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快速阅读理解能力是实施英语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然而,训练学生阅读速度必须建立在学生对文章内容处于陌生状态的基础上,因此,在学生初次接触阅读课文时,应该采用自上而下阅读模式,不失时机地培养他们的快速阅读习惯、快速阅读理解能力。
二、理论依据
Gass(1988)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描绘了人脑的语言习得机制。Gass将语言输入区分为被感知的语言输入(noticedinput) 和被理解的语言输入(compre-hended input)。她认为,被感知的语言输入是语言习得的第一阶段,由语言输入中能引起学习者注意的特征以及学习者目前的二语知识组成,不是所有已被感知的语言输入都能被学习者理解。同样,不是所有已被理解的语言输入都被吸收。Gass 认为在目标语被感知和理解后,学习者将所获语言知识及规则内化,使之成为隐性知识(implicit knowl-edge, 即学习者目标语知识系统)的一部分。学习者对隐性知识加以运用,形成言语输出(output)。
三、采用交互作用模式,侧重培养阅读理解综合能力
语言心理学的图式理论认为,阅读过程是读者通过视觉器官接受以文字符号形式输入的外部代码,再结合大脑中的内部代码(即图式)进行编解码认知加工,从而理解并提取信息的过程。根据鲁姆哈特(D•Rumelhart)1977年提出的交互作用模式,这个过程实际上也即是读者大脑中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认知加工交互作用的过程。相互作用模式(the interactive model)也可称为图式理论模式(the schema theory model)。按图式阅读理论,读者的阅读能力由三种图式决定: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语言图式是指读者对构成阅读材料的语言的掌握程度。内容图式是指读者对文章所讨论的主题的熟悉程度。形式图式是指读者对文章的体裁的了解程度。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大脑中的这三种图式与文章的语言、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其结果决定了读者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阅读的关键在于理解,尤其是深层理解。交互作用模式对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综合能力能起关键的作用。借助形式图式模式,教师可引导学生弄清文章的文体思路,了解各种不同体裁的课文的结构特点。例如教“Earthquakes” 时引导学生归纳出文体思路是accidents——causes ——solutions——prediction。借助文章体裁结构帮助理解文章实际上也是一种阅读策略,同时也有助于学生下一阶段完成重建语篇的表达训练。借助内容图式,教师可启发学生寻找或利用文章上下文线索去激活自己大脑中相应的背景知识内容图式。例如教“Earthquakes”时引导学生回忆“板块学说”(plate tectonics)相关内容,将文章内容与大脑中的相关信息联系起来有助于学生更深刻理解文章的细节内容、中心思想、作者的写作态度、写作意图及文章的“弦外之音”。语言图式在阅读理解中起着基础的作用,没有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就发挥不了作用。教师应结合课文内容提高学生识别文章中词、短语和句子的能力。例如教“Earthquakes”时引导学生理解“shook”、“jumped”、“stay up”等在文章中的意思。这样做,学生读懂文章的能力才会逐步提高,下一阶段进行语言知识的学习和应用才会有基础。
四、采用自下而上模式,侧重培养知识综合运用能力
自下而上模式是指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从最小的单位——字母和单词(从底或下层)识别开始,逐步弄懂(在顶或上层)较大的语言单位——短语、分句、句子和语篇的意义。按照这个模式去理解阅读过程,教师在教授阅读课时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解决语言上的障碍,即弄清词、短语和句子的意义。
由此看来,阅读课教学既是一门阅读课,也是一门语言课。随着学生对课文理解的深化,教师必须提高学生对语言知识的掌握程度。阅读理解的问题,说到底就是语言方面的问题。所以,通过阅读,可以学习语言知识,通过学习语言知识,有助于提高阅读能力。阅读能力与语言学习,两者相辅相成、密切关系;另外,中学英语大纲规定,在英语教学中要努力使基础知识转化为言语技能,并发展成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为此,在完成二读课文之后采用自下而上模式深化语言知识的学习与运用则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必然要求。
阅读是一个综合过程,能力的提高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为此,不同年级应有不同阅读达标要求,课堂上各阶段的阅读理解训练也应随之有所侧重。总之,教师若能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合理、灵活地把上述教学设计运用于阅读课文教学中,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目标是完全能够实现的。
一、采用自上而下模式,侧重培养快速阅读理解能力
“自上而下的模式”是哥德曼(Goodman)1971年提出的阅读理论模式。这一理论反对把阅读看成是对一系列词句的知觉,认为阅读者不必使用全部文本中的提示,他们在文章中挑选和选择足够的信息来作出预测,用他们自己的经验和有关客观世界的知识去验证他们的预测。按这个模式,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是逐字、逐句地去理解,而是结合自己的预测,在文章中找出有关的信息,来验证自己的预测。该模式有利有弊,弊在对学生语言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利,容易造成学生语言基本功不扎实。然而,由于强调整体篇章理解,在阅读时采取跳跃式搜索、猜测等方法,所以有利于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理解能力。
阅读速度的培养是阅读教学中一个重要的任务。目前,中学生阅读能力在速度上与可能达到的指标相比普遍要低几倍,甚至十几倍。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急需尽快获取各种信息资料,成倍提高工作效率与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快速阅读理解能力是实施英语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然而,训练学生阅读速度必须建立在学生对文章内容处于陌生状态的基础上,因此,在学生初次接触阅读课文时,应该采用自上而下阅读模式,不失时机地培养他们的快速阅读习惯、快速阅读理解能力。
二、理论依据
Gass(1988)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描绘了人脑的语言习得机制。Gass将语言输入区分为被感知的语言输入(noticedinput) 和被理解的语言输入(compre-hended input)。她认为,被感知的语言输入是语言习得的第一阶段,由语言输入中能引起学习者注意的特征以及学习者目前的二语知识组成,不是所有已被感知的语言输入都能被学习者理解。同样,不是所有已被理解的语言输入都被吸收。Gass 认为在目标语被感知和理解后,学习者将所获语言知识及规则内化,使之成为隐性知识(implicit knowl-edge, 即学习者目标语知识系统)的一部分。学习者对隐性知识加以运用,形成言语输出(output)。
三、采用交互作用模式,侧重培养阅读理解综合能力
语言心理学的图式理论认为,阅读过程是读者通过视觉器官接受以文字符号形式输入的外部代码,再结合大脑中的内部代码(即图式)进行编解码认知加工,从而理解并提取信息的过程。根据鲁姆哈特(D•Rumelhart)1977年提出的交互作用模式,这个过程实际上也即是读者大脑中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认知加工交互作用的过程。相互作用模式(the interactive model)也可称为图式理论模式(the schema theory model)。按图式阅读理论,读者的阅读能力由三种图式决定: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语言图式是指读者对构成阅读材料的语言的掌握程度。内容图式是指读者对文章所讨论的主题的熟悉程度。形式图式是指读者对文章的体裁的了解程度。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大脑中的这三种图式与文章的语言、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其结果决定了读者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阅读的关键在于理解,尤其是深层理解。交互作用模式对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综合能力能起关键的作用。借助形式图式模式,教师可引导学生弄清文章的文体思路,了解各种不同体裁的课文的结构特点。例如教“Earthquakes” 时引导学生归纳出文体思路是accidents——causes ——solutions——prediction。借助文章体裁结构帮助理解文章实际上也是一种阅读策略,同时也有助于学生下一阶段完成重建语篇的表达训练。借助内容图式,教师可启发学生寻找或利用文章上下文线索去激活自己大脑中相应的背景知识内容图式。例如教“Earthquakes”时引导学生回忆“板块学说”(plate tectonics)相关内容,将文章内容与大脑中的相关信息联系起来有助于学生更深刻理解文章的细节内容、中心思想、作者的写作态度、写作意图及文章的“弦外之音”。语言图式在阅读理解中起着基础的作用,没有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就发挥不了作用。教师应结合课文内容提高学生识别文章中词、短语和句子的能力。例如教“Earthquakes”时引导学生理解“shook”、“jumped”、“stay up”等在文章中的意思。这样做,学生读懂文章的能力才会逐步提高,下一阶段进行语言知识的学习和应用才会有基础。
四、采用自下而上模式,侧重培养知识综合运用能力
自下而上模式是指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从最小的单位——字母和单词(从底或下层)识别开始,逐步弄懂(在顶或上层)较大的语言单位——短语、分句、句子和语篇的意义。按照这个模式去理解阅读过程,教师在教授阅读课时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解决语言上的障碍,即弄清词、短语和句子的意义。
由此看来,阅读课教学既是一门阅读课,也是一门语言课。随着学生对课文理解的深化,教师必须提高学生对语言知识的掌握程度。阅读理解的问题,说到底就是语言方面的问题。所以,通过阅读,可以学习语言知识,通过学习语言知识,有助于提高阅读能力。阅读能力与语言学习,两者相辅相成、密切关系;另外,中学英语大纲规定,在英语教学中要努力使基础知识转化为言语技能,并发展成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为此,在完成二读课文之后采用自下而上模式深化语言知识的学习与运用则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必然要求。
阅读是一个综合过程,能力的提高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为此,不同年级应有不同阅读达标要求,课堂上各阶段的阅读理解训练也应随之有所侧重。总之,教师若能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合理、灵活地把上述教学设计运用于阅读课文教学中,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目标是完全能够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