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松花江边雾凇梦
每年11月中旬,吉林就算进入了冬季。降雪量大、天气特别寒冷的年份,雾凇出现的次数也就越多。这在当地叫做“树挂”,很形象,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华,于水边树枝显现出的冰冻现象。吉林松花江就极符合这个条件。
中国是世界上记载雾凇最早的国家。早在宋代,就有诗词记录雾凇的美景:“齐寒甚,夜气如雾,凝于木上,旦起视之如雪,日出飘满阶庭,尤为可爱,齐人谓之雾凇。”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亦有:“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与古代文人以诗句表达喜爱的方式不同,现代人更为直接。
冬日,东北吉林旅游局的官方微博每天都有雾凇预报,包括雾凇是否生成、分布在什么地方、最佳观赏地和观赏时间。一入冬,吉林人问好的方式都变了,“今天雾凇好不好”替代了“早上好”。一天的生活也围绕着雾凇展开:上班的时候看微博短视频里的雾凇美景,中午午休的时候看看朋友圈里的雾凇,晚上沿着江边散步,还能看见像仙境一般云雾缭绕的松花江江景。
雾凇的名气太盛,使得很多人忽略了冬日松花江上还有很多有趣的江景。冬季,松花江是不上冻的,雾气重重,雾凇绵延其旁,远处传来击鼓鸣笛的声音,朦朦胧胧中犹如“神龙”破雾而出。走进一看,这是江上的冬季赛龙船比赛,如梦如幻的,看惯了夏季龙舟比赛,这会儿子,定会让你耳目一新。
不上冻的松花江,虽然少了凿冰钩鱼的乐趣,但是可以撒网啊。这个季节的鱼,无论是品种还是个头,绝非一般。但冬季水上撒网可是个技术活儿,经验同样很重要,非行家出手不可,一排“老司机”站立江边垂钓,他们融入到松花江上被人吹捧的美景之中了。
然而蜿蜒的松花江并没有将吉林的群山风采掩盖掉。春天,专属于北山的北山庙会,在喧喧鬧闹中展开,农历四月初八、十八、二十八,正是踏春的好时节。充满东北风情的各种马戏、秧歌随处可见,号称“盛况冠绝东北”。夏季,龙潭山上有“水牢”“旱牢”等遗址,还有庞大的森林公园,是绝佳的避暑胜地。秋季,到朱雀山纳秋景,漫山遍野五彩斑斓。
吉林四季都适合旅游,但最美的还是冬天。东北的冬天在人的脑海中是寒风凌厉,瑟瑟发抖的,但松花江河畔的冬天却格外温柔。江水不冻,山川如画,一派从容……
寻找辣白菜美学
北方的寒冷更甚于中国的其他区域。面对严寒,人们对胃口的严谨态度总是一成不变,这也是东北辣白菜名声大噪的原因之一。
东北的冬天格外漫长,呼兰河浇灌的松嫩平原,在金秋稻米丰收之后,便被冰雪淹没。那是一片寸草不生的白色天地,也成为了东北人存放粮食的最佳地点——储存大白菜。如今,在冬季能够吃上新鲜蔬菜已经不是难事,但东北这种风味独特的腌制泡菜却已经成为让本地人难以割舍、全球人为之疯狂的特色美食。
白菜援用心紧叶嫩的品种,这是制作辣白菜的最佳食材。洗好白菜,用刀在每片白菜叶上划上几道,以便于水分更好的流失,再放入盐水中祛除多余的水分。之后,片片码好放入大缸里,由一块大石压顶。做泡菜不但是技术活,还是体力活。左邻右舍的妇女们早有默契,轮流帮助每一个家庭制作泡菜。
虽然如此,制作好的泡菜各家风味绝不相同,秘诀在于包括辣椒、苹果、白梨、鱼露、虾仁等在内的调料,分量不同代表着每一家的口味喜好各异。当然还有最重要的干辣椒粉末。将调料按比例调制好,接下来就是体力活了。小院里坐着的妇女们一边手法娴熟地将酱料均匀地抹到白菜叶的每一处毛孔,一边嘻嘻哈哈地说笑,小院里瞬间被浓郁的鲜辣味和爽朗的笑声充斥。
家家户户都有个菜窖,待在密闭菜窖的白菜,经过半个月的乳酸发酵后,便成为一颗合格的泡菜。泡菜的做法不一,有的用来拌凉菜,有的需要加热后食用,有的与豆腐、鱼混杂,成为东北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美食。随着社会的发展,品尝泡菜的地点已经不再局限于东北的饭桌,但从那里走出来的东北人总是会收到来自家乡的独特的辣白菜,在他们心中,这才是地道的东北味。
话说满族旗袍
东北,是满族的发祥地,有着厚重的历史与人文底蕴。说起旗袍,人们脑海中想到的可能更多偏向于上海的风情、苏州的娟秀,对于传统满族旗袍不甚了解。江浙一带为代表的中式旗袍,其中的韵味更多与艺术、时尚相关,这类服饰不适合日常。而传统满族旗袍的最大特点,是作为原始戎装的一种,外罩坎肩,男女都能穿。满族旗袍自女真时代便已存在。女真人最擅长骑射,狩猎,便以兽皮、鱼皮为材料缝制宽大的衣袍,以此轻松应对骑马、狩猎等剧烈运动。
努尔哈赤建立八旗时,旗袍成为“旗人”特有的装束。剪裁十分简单,圆领,前后襟宽大,但袖子较窄,四开叉裁制,衣衩较长,便于上下马。窄窄的袖子,是在射箭时便于御寒。保护手背。当时,满族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穿这种旗袍。后来,男子旗袍随时代变迁渐渐消失,而女子旗袍却在时代的演变中延续下来,并逐渐发展成彰显女性柔美身姿的样子。
为了传承满族旗袍的特有性,东北年过六旬的刘淑芬制作传统旗袍已超过四十余载。她以刮浆子的方式为旗袍固定边褶,在衣襟袖边镶嵌彩牙儿,这种古老的传统手艺与家传的百年刮浆刀一样,守住了满族旗袍最真实的一面。现在刘淑芬老人是吉林唯一的旗袍艺术省级非遗传承人。
每年11月中旬,吉林就算进入了冬季。降雪量大、天气特别寒冷的年份,雾凇出现的次数也就越多。这在当地叫做“树挂”,很形象,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华,于水边树枝显现出的冰冻现象。吉林松花江就极符合这个条件。
中国是世界上记载雾凇最早的国家。早在宋代,就有诗词记录雾凇的美景:“齐寒甚,夜气如雾,凝于木上,旦起视之如雪,日出飘满阶庭,尤为可爱,齐人谓之雾凇。”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亦有:“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与古代文人以诗句表达喜爱的方式不同,现代人更为直接。
冬日,东北吉林旅游局的官方微博每天都有雾凇预报,包括雾凇是否生成、分布在什么地方、最佳观赏地和观赏时间。一入冬,吉林人问好的方式都变了,“今天雾凇好不好”替代了“早上好”。一天的生活也围绕着雾凇展开:上班的时候看微博短视频里的雾凇美景,中午午休的时候看看朋友圈里的雾凇,晚上沿着江边散步,还能看见像仙境一般云雾缭绕的松花江江景。
雾凇的名气太盛,使得很多人忽略了冬日松花江上还有很多有趣的江景。冬季,松花江是不上冻的,雾气重重,雾凇绵延其旁,远处传来击鼓鸣笛的声音,朦朦胧胧中犹如“神龙”破雾而出。走进一看,这是江上的冬季赛龙船比赛,如梦如幻的,看惯了夏季龙舟比赛,这会儿子,定会让你耳目一新。
不上冻的松花江,虽然少了凿冰钩鱼的乐趣,但是可以撒网啊。这个季节的鱼,无论是品种还是个头,绝非一般。但冬季水上撒网可是个技术活儿,经验同样很重要,非行家出手不可,一排“老司机”站立江边垂钓,他们融入到松花江上被人吹捧的美景之中了。
然而蜿蜒的松花江并没有将吉林的群山风采掩盖掉。春天,专属于北山的北山庙会,在喧喧鬧闹中展开,农历四月初八、十八、二十八,正是踏春的好时节。充满东北风情的各种马戏、秧歌随处可见,号称“盛况冠绝东北”。夏季,龙潭山上有“水牢”“旱牢”等遗址,还有庞大的森林公园,是绝佳的避暑胜地。秋季,到朱雀山纳秋景,漫山遍野五彩斑斓。
吉林四季都适合旅游,但最美的还是冬天。东北的冬天在人的脑海中是寒风凌厉,瑟瑟发抖的,但松花江河畔的冬天却格外温柔。江水不冻,山川如画,一派从容……
寻找辣白菜美学
北方的寒冷更甚于中国的其他区域。面对严寒,人们对胃口的严谨态度总是一成不变,这也是东北辣白菜名声大噪的原因之一。
东北的冬天格外漫长,呼兰河浇灌的松嫩平原,在金秋稻米丰收之后,便被冰雪淹没。那是一片寸草不生的白色天地,也成为了东北人存放粮食的最佳地点——储存大白菜。如今,在冬季能够吃上新鲜蔬菜已经不是难事,但东北这种风味独特的腌制泡菜却已经成为让本地人难以割舍、全球人为之疯狂的特色美食。
白菜援用心紧叶嫩的品种,这是制作辣白菜的最佳食材。洗好白菜,用刀在每片白菜叶上划上几道,以便于水分更好的流失,再放入盐水中祛除多余的水分。之后,片片码好放入大缸里,由一块大石压顶。做泡菜不但是技术活,还是体力活。左邻右舍的妇女们早有默契,轮流帮助每一个家庭制作泡菜。
虽然如此,制作好的泡菜各家风味绝不相同,秘诀在于包括辣椒、苹果、白梨、鱼露、虾仁等在内的调料,分量不同代表着每一家的口味喜好各异。当然还有最重要的干辣椒粉末。将调料按比例调制好,接下来就是体力活了。小院里坐着的妇女们一边手法娴熟地将酱料均匀地抹到白菜叶的每一处毛孔,一边嘻嘻哈哈地说笑,小院里瞬间被浓郁的鲜辣味和爽朗的笑声充斥。
家家户户都有个菜窖,待在密闭菜窖的白菜,经过半个月的乳酸发酵后,便成为一颗合格的泡菜。泡菜的做法不一,有的用来拌凉菜,有的需要加热后食用,有的与豆腐、鱼混杂,成为东北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美食。随着社会的发展,品尝泡菜的地点已经不再局限于东北的饭桌,但从那里走出来的东北人总是会收到来自家乡的独特的辣白菜,在他们心中,这才是地道的东北味。
话说满族旗袍
东北,是满族的发祥地,有着厚重的历史与人文底蕴。说起旗袍,人们脑海中想到的可能更多偏向于上海的风情、苏州的娟秀,对于传统满族旗袍不甚了解。江浙一带为代表的中式旗袍,其中的韵味更多与艺术、时尚相关,这类服饰不适合日常。而传统满族旗袍的最大特点,是作为原始戎装的一种,外罩坎肩,男女都能穿。满族旗袍自女真时代便已存在。女真人最擅长骑射,狩猎,便以兽皮、鱼皮为材料缝制宽大的衣袍,以此轻松应对骑马、狩猎等剧烈运动。
努尔哈赤建立八旗时,旗袍成为“旗人”特有的装束。剪裁十分简单,圆领,前后襟宽大,但袖子较窄,四开叉裁制,衣衩较长,便于上下马。窄窄的袖子,是在射箭时便于御寒。保护手背。当时,满族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穿这种旗袍。后来,男子旗袍随时代变迁渐渐消失,而女子旗袍却在时代的演变中延续下来,并逐渐发展成彰显女性柔美身姿的样子。
为了传承满族旗袍的特有性,东北年过六旬的刘淑芬制作传统旗袍已超过四十余载。她以刮浆子的方式为旗袍固定边褶,在衣襟袖边镶嵌彩牙儿,这种古老的传统手艺与家传的百年刮浆刀一样,守住了满族旗袍最真实的一面。现在刘淑芬老人是吉林唯一的旗袍艺术省级非遗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