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考工记》作为先秦时期编写的一部关于机械工艺制作的科技名著,其所蕴含的设计美学思想非常丰富、深邃,文章再就其中的“和合”、“天人合一”的基本思想、内涵及其所表达的辩证关系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考工记》 机械设计 美学思想 和谐
中图分类号:B 8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23X(2010)06-0069-04
《考工记》作为先秦时期的一部关于机械工艺制作的科技名著,其所蕴涵的设计美学思想是非常丰富、深邃的。本文将再就其中的“和合”、“天人合一”等审美观进行论述。
一、和合
和,即和谐、谦和、协调、和睦;合,结合、会合、合拢、符合、联合;“和合”连用亦即和谐,和谐即美。和谐之美是古往今来人们追求的理想美。儒家认为:“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道家思想则是:“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两者的核心内容皆为“和合”:即强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相辅相成,和谐共生。
与先秦诸子的审美观一样,《考工记》同样蕴含着“和合”这一设计美学思想。“和合”理念贯穿全书,不仅反映在传统设计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上,还反映在人与物的和谐统一上。我们试看《考工记》全书中对和合的表述:(其中“和”字出现9次,“合”字出现13次)“三材既具,巧者和之”;“辀注则利,准(利准)则久,和则安”;“终岁御,衣衽不敝,此唯辀之和也”;“取六材必以其时,六材既聚,巧者和之”;“胶也者,以为和也”;“均者三,谓之九和”;“九和之弓,角与干权,筋三侔,胶三锊,丝三邸,漆三斞”;“大和无灂,其次筋角皆有灂而深,其次有灂而疏,其次角无灂”;“和弓毄摩”;合:“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长尺博寸,合六而成规”;“犀甲寿百年,兕甲寿二百年,合甲寿三百年”。“犀甲七属,兕甲六属,合甲五属”;“凡为弓,冬析干而春液角,夏治筋,秋合三材,寒奠体,水析灂”;“冬析干则易,春液角则合,夏治筋则不烦,秋合三材则合,寒奠体则张不流,水析灂则审环,春被弦则一年之事。”“为天子之弓,合九而成规;为诸侯之弓,合七而成规;大夫之弓,合五而成规;士之弓,合三而成规。”“合灂若背手文。”“和”、“合”二字多次出现,在文中之意多体现为和谐,结合,合并,调合。这些理念与诸子的审美理念中“和合”思想是一致的。“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德者成和之修也”。“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也。所以均调天下,与人和者也。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和为贵”(《论语》),“大乐与天地同和”。“颂论形躯,合乎大同,大同而无已。”“子,天之合也;我,人之合也。”“合异以为同,散同以为异”。庄子以和为天(道)的本质,也是人的本质,天和人其本质都是具艺术精神性的,庄子以和注释德,德与性同义,指的是人的本质,这即是认为人的本质是和,亦即是认为人之本质是艺术性的。所以没有“和”便没有艺术的统一,也便没有艺术精神。“和合”也不期而然地成为美的、艺术的精神象征。
《考工记》中的“和”、“合”既有指造物时将两物合于一起的动作,同时也有符合,配合之意;更有体现出巧者造物应符合自然规律的和合即艺术之美,和谐之美。这可以从《考工记》的记述中寻找出许多讲求人与社会之间,人与物之间,物与物之间,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协调,统一与平衡的例证。
1 人与物的和合
第一,“凡为弓,各因其君之躬志虑血气。丰肉而短,宽缓以荼,若是者为之危弓,危弓为之安矢。骨直以立,忿驇以奔,若是者为之安弓,安弓为之危矢。其人安,其弓安,其矢安,则莫能以速中,且不深。其人危,其弓危,其矢危,则莫能以愿中。”这段话中,作者从运动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了人、弓、矢、的四者组成的系统中最优与最劣的搭配方式;人安,则用危弓、安矢;人危,则用安弓危矢,这是最佳搭配。人安、弓安、矢安则不易射中且射不深,人危、弓危,矢危也不易射中。此即强调物与人要匹配,要协调,造物之时要重视人与物之间的有机联系,在人与物之间寻找平衡点。一方面从人的生理结构出发注重物的功用目的;另一方面关注人的心理特征,注重人在使用物时的心理体验。讲述物与人的性格、气质、体形相匹配,和谐,协调。
第二,“凡察车之道,必自载于地者始也,是故察车自轮始。凡察车之道,欲其朴属而微至。不朴属,无以为完久也。不微至,无以为戚速也。轮已崇,则人不能登也;轮已庳,则于马终古登阤也。故兵车之轮六尺有六寸,田车之轮六尺有三寸,乘车之轮六尺有六寸。六尺有六寸之轮,轵崇三尺有三寸也,加轸与幞焉,四尺也。人长八尺,登下以为节。”此段很明显已运用了现代“人体工程学”的机械设计原理。主张造物要方便,适合人的身高、体形使用。不仅车轮要符合地面的环境要求,也要适合不同的用途,分成兵车、田车、乘车;所用的尺寸也略有不同,并且以人体的尺度为设计标准,以方便人的活动为原则。同样强调物与人相协调,人与物相和谐,才能将物的作用发挥至最大。
2 物与物的和合
第一,“凡斩毂之道……毂小而长则柞,大而短则挚。……容毂必直,陈篆必正,施胶必厚,施筋必数,帱必负干。既摩,革色青白,谓之毂之善。”,“凡辐;量其凿深以为辐广。辐广而凿浅则是以大扤,虽有良工,莫之能固。凿深而辐小,则是固有余而强不足也。故竑其辐广,以为之弱,则虽有重任,毂不折。”此段提到做毂(车轮转动的部件)时的要点;如果毂小而长,辐间就太狭窄;如果毂大而短,辐蕾就不坚牢,会摇动不安。……整治毂的形状必定要使它内外同轴,设篆一定要均等平正,敷胶一定要厚,缠筋必定要密,所施的胶筋与毂体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打磨后,篆部革色青白相间,这就是好的毂了。做辐条,辐菑人孔的深度等于辐的宽度。如果辐宽而菑孔太浅,就易动摇,再优秀的工匠也不能使它牢固。菑孔深而辐狭,虽牢固但容易折断,所以两者要适宜、合理,这样车子虽荷载很重毂也不会损坏。
第二,“舆人为车。……凡居材,大与小无并,大倚小则摧,引之则绝。”凡处理制车的材料,大小不相称不能装配。如小件支撑大件,就要摧折;如小件牵引大件,则易断裂。此处可见机械制造时物与物之间的和谐直接影响造物的质量,物与物相符合匹配,才能较好地发挥其作用。
3 人、物、环境三者的和合
“庐人为庐器。……凡兵无过三其身。过三其身,弗能用也,而无已,又以害人。故攻国之兵欲短,守国之兵欲长。攻国之人众,行地远,食饮饥,且涉山林之阻,是故兵欲短;守国人之寡,食饮饱,行地不远,且不涉山林之阻,是故兵欲长。”这是从攻守双方的实际情况出发,分析兵器长短的选用原则,是古人经历无数战争总结出的正确经验。兵器不宜超 过身高的三倍,否则不仅不能使用,甚至还会危及执兵器的人。这是人与物的和谐。攻国时人多,路远,饥饿,还有山林阻碍,所以兵器要短;守方人少,饮食饱足,行军不远,不需跋涉山林,故兵器要长。所造之器械,不仅要合人体工程学,适合人的使用;同时要考虑器械是在什么环境中使用,这就要求造物者需考虑:物、人、环境三者的关系,三者的和谐相适。
4 物与环境的和合
第一,“车人为耒。……坚地欲直庛,柔地欲句庛,直庛则利推,句庛则利发。倨句土磬折,谓之中地。”坚硬的土地要用直庛,柔软的土地要用曲庛。直庛容易推进入土,句庛便于挖掘泥土。若庛与中间直木的夹角在一磬折左右,那就软硬皆宜,适宜任何土地了。
第二,“凡为轮,行泽者欲杼,行山者欲侔。杼以行泽,则是刀以割涂也,是故涂不附。侔以行山,则是抟以行石也,是故轮虽敝不甐于凿。”凡制作车轮,行驶于泽地的,轮缘要削薄;所驶于山地的,牙厚要上下相等。轮缘削薄了,在泽地行驶就如刀割泥,故泥不会附黏。轮子牙厚上下相等,行驶于山地,因圆厚的轮牙滚在山石上,虽轮子破旧了也不会影响凿蚤而使辐条松动。物与环境相协调,才能起到其应有的作用。
第三,“车人之事……行泽者欲短毂,行山者欲长毂。短毂则利,长毂则安。行泽者反輮,行山者仄輮;反輮则易,仄輮则完。”行驶于泽地的车用短毂,便于转动利索,行驶于山地的车要用长毂,比较安稳;驶于泽地的车,轮牙要反輮;行驶于山地的车,轮牙要侧輮;反輮的轮圈较细腻、光滑,侧輮的轮圈较坚硬耐磨。
5 物与社会关系的和合
第一,“桃氏为剑……身长五其茎长,重九锊,谓之上制,上士服之。身长四其茎长,重七锊,谓之中制,中士服之。身长三其茎长,重五锊,谓之下制,下土服之。”
第二,“弓人为弓……为天子之弓,合九而成规;为诸侯之弓,合七而成规;大夫之弓,合五而成规;士之弓,合三而成规。弓长六尺有六寸,谓之上制,上土服之。弓长六尺有三寸,谓之中制,中士服之。弓长六尺,谓之下制,下士服之。”
第三,“玉人之事,镇圭尺有二寸,天子守之。命圭七寸,谓之桓圭,公守之。命圭七寸,谓之信圭,候守之。命圭七寸,谓之躬圭,伯守之。”前文所知,古人“以礼定制,尊礼用器。”在器械设计制造时就考虑了使用者(人)的因素。人有社会等级之分,高低贵贱之别,故而器物既有其实用价值又有象征(身份、地位、权势)价值;器械要符合使用人的角色、位置,所以造物也要与社会关系相和谐,合乎其使用的“标准”。
《考工记》处处体现了造物者对和谐的追求。器械不仅具有使用价值,同时又承载着人的精神情感,人通过物来表达思想,传递信息。在整个设计造物过程中必须遵循的一个原则是“和合”,也即“和谐”。和谐之美是人类不断追求的理想美,万事万物只要“和合”便会成为其“美”。
二、天人合一
《考工记》书中的字里行间无不蕴含着先秦诸子哲学中“天人合一”的审美理念,并具罕见的科学与人文精神。
对于天、人关系,庄子提出:“天在内,人在外,德在乎天。知天人之行,本乎天,位乎得,蹢躅而屈伸,反要而语极。”曰:“何谓天?何谓人?”北海若曰:“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这里提出人不能灭天,不能灭命,尊重天意,遵循自然规律,人与天相合才是返本归真。
《考工记·总叙》认为造物要顺应自然规律:“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还需懂天时、地气,“天有以生,有时以杀;草木有时以生,有时以死;石有时以泐,水有时以凝,有时以泽;此天时也。”技术过关了“材美工巧,然而不良,则不时,不得地气也。”开篇就阐明了造物要合天时地气,要“顺天造物”。在各项分工中,称为“国工、巧工”者,都是技术精湛,心通天宇,能达到天地人“三者和谐”统一的自然境界,故其所造之物才会使人惊叹。“梓人为筍虡”如是,“凫氏为钟”如是,“庐人为庐器”亦如是。
《周易·系辞下》有:“古有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人们对自然,社会事物的观察认识,也是人与自然万物的感应神通。如《辀人》篇:“辀注则利,准(利准)则久,和则安。”郑玄注:“注则利,谓辀之揉者形如注星,则利也。准则久,谓辀之在舆下者平如准,则能久也。和则安,注与准者和,人乘之则安。”作者借用注星的弧曲来描绘曲辕的形状。可见古人对天上星象的观察是很准确细致的,同时把人间万物与天地星象人相对应,在观念里是崇拜自然的。“轸之方也,以象地也;盖之圜也,以象天也。轮辐三十,以象日月也;盖弓二十有八,以象星也。龙旂九斿,以象大火也;鸟旟七斿;以象鹑火也;熊旗六斿,以象伐也;龟蛇四斿,以象营室也;弧旌枉矢,以象弧也。”在中国先秦古籍中,常出现用天上星象来说明地上事物的情况,说明古人心中无时不存自然宇宙的观念,所造之物也必符其“天人相通”的思想。在这篇车制设计的叙述中,无处不存着天圆地方,日月争辉,二十八宿及四象的情景。文中提及的“轮辐三十,以象日月也”,与《老子·第十一章》提到的“三十辐共一毂”一样都是对轮辐数的准确记录,以日月象征之,则是古人取法于大自然的机械设计思想的体现和实践。轸、盖、轮辐、盖弓、龙旂、鸟旟、熊旗等皆是“物”,是“人所为”;天地、日、月、星辰是“自然”,是“天”,是在所造之物表面看不见的,但却存有内在联系与象征的东西。车的设计体现了“天圆地方”、“尊礼定制”的观念。车盖的圆,车厢的方,车毂的数目,车辕的星象形,在实现其功能的基础上,使物赋予其象征意义,在器物上寄托了人的精神观念。古人在造物时,并不是仅仅制作物品,而是在他们的头脑中自然有一种“天人交游”的理念和艺术精神,把精巧的技术与这种哲理和精神赋予所造之物,通过人内在的想象,在坐车的时候能联想到宇宙、自然、万物;在人与自然之间寻找一种能至永恒的和谐关系。
造物一方面从器物寻找与天地自然相通的联系特征,使器物具有象征性,而达致与自然万物的融合。还有另一种从人的方面出发,人造物时精神状态若是自然的、自由的,便能达致“天人合一”的造物境界。
“梓庆削木为鐻,鐻成,见者惊犹鬼神,鲁侯见而问焉,日:“子何术以为焉?”对曰:“臣工人,何术之有;虽然,有一焉。臣将为鐻,未尝敢以耗气也,必齐以静心。齐三日,而不敢怀庆赏爵禄;齐五日,不敢怀非誉巧拙;齐七日,辄然忘吾有四枝形体也。当是时也,无公朝,其巧专而外骨消;然后入林,观天性;形躯至矣,然后成见鐻,然后加手焉;不然则已。则以天合天,器之所以疑神者,其是与!在此庄子借梓庆之口说出了“道”的境界。人的自然本性是 天,木的自然本性也是天,故“以天合天”,以这种精神状态造物,岂是国工,巧工之流,已是神工矣。又如《庄子·养生主第三》之“庖丁解牛”,庖丁“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其解牛时对精神的追求享受早已超过了技术的范围,才可目无全牛,依乎天理(即牛体结构自然形成的规律),故能合于《桑林》之舞,及中《经首》之会,此即是道也!梓庆与庖丁都是领悟了自然规律,“以天合天”,“依乎天理”,一个是心有成鐻,一个是目无全牛。悟道所至,故有此奇技。“当是时也,阴阳和静,鬼神不扰,四时得节、万物不伤、群生不夭,人虽有知,无所用之,此之谓至一。当是时也,莫之为而常自然。”造物的最高境界莫过于此:自然。
此外,器物还承载着造物者的人文情怀。“凡为甲,然后制革。权其上旅,而重若一。以其长为之围。”先要度量人的身高再制甲,手工制作精良,最终仍需以适用、好用为良的标准。又如之前所提到的“弓人为弓”,也是要考虑人的气质,身材,性格而使用不同的弓箭,在造物时体现“以人为本,依乎天理”的和谐设计思想。古人造物已将物与人、物与物、物与环境、物与社会等诸多因素能否和谐的问题进行考虑,在创物设计之时解决存在问题。这种观念思维模式在我们今天的机械设计中仍是极其重要的。设计生产的产品适宜什么样的人群,什么样的环境,怎样处理好材料配件之间的关系等等问题都是设计者首先要考虑协调的,然后才是器物的设计造型、包装等。
三、结语
知者创物,巧者和之。自然的也是美的。造物过程不仅是技术技巧的体现,更重要的是要按照自然的、美的客观规律,结合造物者的艺术构思与审美理想,也即“百工”的美学思想进行综合创造的活动过程。物为人用,合乎天理,顺天造物,道法自然。《考工记》的机械设计美学思想与老庄美学思想是有相通一面的,其最终目的是人与物的和谐相处,人与自然的交融,天、地、人包括自然万物的和合统一。故,虚实相生,和合为美,天人合一的和谐设计美学思想是《考工记》留给中华民族乃至人类的宝贵遗产。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在现代化大生产、工业日益发达而给人类带来恩惠的同时也给大自然带来破坏的今天,重温古人的思想更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8]陈戍国,周礼·仪礼t札记[M],长沙:岳麓书社。2006,
[2][5][6][9][10][11][24][29][30][31]张玉良,白话庄子[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0.
[3][13][14][15][16][17][18][19][20][21][22][23][25]
[27][28][32]闻人军,考工记译注[M].上海:上海古藉出版社,2008.
[4]冯达甫,郭化若,老子、孙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7]程帆,论语[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10
[12]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6]张善文,周易[M].太原:三晋出版社。2008.
关键词:《考工记》 机械设计 美学思想 和谐
中图分类号:B 8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23X(2010)06-0069-04
《考工记》作为先秦时期的一部关于机械工艺制作的科技名著,其所蕴涵的设计美学思想是非常丰富、深邃的。本文将再就其中的“和合”、“天人合一”等审美观进行论述。
一、和合
和,即和谐、谦和、协调、和睦;合,结合、会合、合拢、符合、联合;“和合”连用亦即和谐,和谐即美。和谐之美是古往今来人们追求的理想美。儒家认为:“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道家思想则是:“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两者的核心内容皆为“和合”:即强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相辅相成,和谐共生。
与先秦诸子的审美观一样,《考工记》同样蕴含着“和合”这一设计美学思想。“和合”理念贯穿全书,不仅反映在传统设计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上,还反映在人与物的和谐统一上。我们试看《考工记》全书中对和合的表述:(其中“和”字出现9次,“合”字出现13次)“三材既具,巧者和之”;“辀注则利,准(利准)则久,和则安”;“终岁御,衣衽不敝,此唯辀之和也”;“取六材必以其时,六材既聚,巧者和之”;“胶也者,以为和也”;“均者三,谓之九和”;“九和之弓,角与干权,筋三侔,胶三锊,丝三邸,漆三斞”;“大和无灂,其次筋角皆有灂而深,其次有灂而疏,其次角无灂”;“和弓毄摩”;合:“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长尺博寸,合六而成规”;“犀甲寿百年,兕甲寿二百年,合甲寿三百年”。“犀甲七属,兕甲六属,合甲五属”;“凡为弓,冬析干而春液角,夏治筋,秋合三材,寒奠体,水析灂”;“冬析干则易,春液角则合,夏治筋则不烦,秋合三材则合,寒奠体则张不流,水析灂则审环,春被弦则一年之事。”“为天子之弓,合九而成规;为诸侯之弓,合七而成规;大夫之弓,合五而成规;士之弓,合三而成规。”“合灂若背手文。”“和”、“合”二字多次出现,在文中之意多体现为和谐,结合,合并,调合。这些理念与诸子的审美理念中“和合”思想是一致的。“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德者成和之修也”。“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也。所以均调天下,与人和者也。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和为贵”(《论语》),“大乐与天地同和”。“颂论形躯,合乎大同,大同而无已。”“子,天之合也;我,人之合也。”“合异以为同,散同以为异”。庄子以和为天(道)的本质,也是人的本质,天和人其本质都是具艺术精神性的,庄子以和注释德,德与性同义,指的是人的本质,这即是认为人的本质是和,亦即是认为人之本质是艺术性的。所以没有“和”便没有艺术的统一,也便没有艺术精神。“和合”也不期而然地成为美的、艺术的精神象征。
《考工记》中的“和”、“合”既有指造物时将两物合于一起的动作,同时也有符合,配合之意;更有体现出巧者造物应符合自然规律的和合即艺术之美,和谐之美。这可以从《考工记》的记述中寻找出许多讲求人与社会之间,人与物之间,物与物之间,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协调,统一与平衡的例证。
1 人与物的和合
第一,“凡为弓,各因其君之躬志虑血气。丰肉而短,宽缓以荼,若是者为之危弓,危弓为之安矢。骨直以立,忿驇以奔,若是者为之安弓,安弓为之危矢。其人安,其弓安,其矢安,则莫能以速中,且不深。其人危,其弓危,其矢危,则莫能以愿中。”这段话中,作者从运动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了人、弓、矢、的四者组成的系统中最优与最劣的搭配方式;人安,则用危弓、安矢;人危,则用安弓危矢,这是最佳搭配。人安、弓安、矢安则不易射中且射不深,人危、弓危,矢危也不易射中。此即强调物与人要匹配,要协调,造物之时要重视人与物之间的有机联系,在人与物之间寻找平衡点。一方面从人的生理结构出发注重物的功用目的;另一方面关注人的心理特征,注重人在使用物时的心理体验。讲述物与人的性格、气质、体形相匹配,和谐,协调。
第二,“凡察车之道,必自载于地者始也,是故察车自轮始。凡察车之道,欲其朴属而微至。不朴属,无以为完久也。不微至,无以为戚速也。轮已崇,则人不能登也;轮已庳,则于马终古登阤也。故兵车之轮六尺有六寸,田车之轮六尺有三寸,乘车之轮六尺有六寸。六尺有六寸之轮,轵崇三尺有三寸也,加轸与幞焉,四尺也。人长八尺,登下以为节。”此段很明显已运用了现代“人体工程学”的机械设计原理。主张造物要方便,适合人的身高、体形使用。不仅车轮要符合地面的环境要求,也要适合不同的用途,分成兵车、田车、乘车;所用的尺寸也略有不同,并且以人体的尺度为设计标准,以方便人的活动为原则。同样强调物与人相协调,人与物相和谐,才能将物的作用发挥至最大。
2 物与物的和合
第一,“凡斩毂之道……毂小而长则柞,大而短则挚。……容毂必直,陈篆必正,施胶必厚,施筋必数,帱必负干。既摩,革色青白,谓之毂之善。”,“凡辐;量其凿深以为辐广。辐广而凿浅则是以大扤,虽有良工,莫之能固。凿深而辐小,则是固有余而强不足也。故竑其辐广,以为之弱,则虽有重任,毂不折。”此段提到做毂(车轮转动的部件)时的要点;如果毂小而长,辐间就太狭窄;如果毂大而短,辐蕾就不坚牢,会摇动不安。……整治毂的形状必定要使它内外同轴,设篆一定要均等平正,敷胶一定要厚,缠筋必定要密,所施的胶筋与毂体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打磨后,篆部革色青白相间,这就是好的毂了。做辐条,辐菑人孔的深度等于辐的宽度。如果辐宽而菑孔太浅,就易动摇,再优秀的工匠也不能使它牢固。菑孔深而辐狭,虽牢固但容易折断,所以两者要适宜、合理,这样车子虽荷载很重毂也不会损坏。
第二,“舆人为车。……凡居材,大与小无并,大倚小则摧,引之则绝。”凡处理制车的材料,大小不相称不能装配。如小件支撑大件,就要摧折;如小件牵引大件,则易断裂。此处可见机械制造时物与物之间的和谐直接影响造物的质量,物与物相符合匹配,才能较好地发挥其作用。
3 人、物、环境三者的和合
“庐人为庐器。……凡兵无过三其身。过三其身,弗能用也,而无已,又以害人。故攻国之兵欲短,守国之兵欲长。攻国之人众,行地远,食饮饥,且涉山林之阻,是故兵欲短;守国人之寡,食饮饱,行地不远,且不涉山林之阻,是故兵欲长。”这是从攻守双方的实际情况出发,分析兵器长短的选用原则,是古人经历无数战争总结出的正确经验。兵器不宜超 过身高的三倍,否则不仅不能使用,甚至还会危及执兵器的人。这是人与物的和谐。攻国时人多,路远,饥饿,还有山林阻碍,所以兵器要短;守方人少,饮食饱足,行军不远,不需跋涉山林,故兵器要长。所造之器械,不仅要合人体工程学,适合人的使用;同时要考虑器械是在什么环境中使用,这就要求造物者需考虑:物、人、环境三者的关系,三者的和谐相适。
4 物与环境的和合
第一,“车人为耒。……坚地欲直庛,柔地欲句庛,直庛则利推,句庛则利发。倨句土磬折,谓之中地。”坚硬的土地要用直庛,柔软的土地要用曲庛。直庛容易推进入土,句庛便于挖掘泥土。若庛与中间直木的夹角在一磬折左右,那就软硬皆宜,适宜任何土地了。
第二,“凡为轮,行泽者欲杼,行山者欲侔。杼以行泽,则是刀以割涂也,是故涂不附。侔以行山,则是抟以行石也,是故轮虽敝不甐于凿。”凡制作车轮,行驶于泽地的,轮缘要削薄;所驶于山地的,牙厚要上下相等。轮缘削薄了,在泽地行驶就如刀割泥,故泥不会附黏。轮子牙厚上下相等,行驶于山地,因圆厚的轮牙滚在山石上,虽轮子破旧了也不会影响凿蚤而使辐条松动。物与环境相协调,才能起到其应有的作用。
第三,“车人之事……行泽者欲短毂,行山者欲长毂。短毂则利,长毂则安。行泽者反輮,行山者仄輮;反輮则易,仄輮则完。”行驶于泽地的车用短毂,便于转动利索,行驶于山地的车要用长毂,比较安稳;驶于泽地的车,轮牙要反輮;行驶于山地的车,轮牙要侧輮;反輮的轮圈较细腻、光滑,侧輮的轮圈较坚硬耐磨。
5 物与社会关系的和合
第一,“桃氏为剑……身长五其茎长,重九锊,谓之上制,上士服之。身长四其茎长,重七锊,谓之中制,中士服之。身长三其茎长,重五锊,谓之下制,下土服之。”
第二,“弓人为弓……为天子之弓,合九而成规;为诸侯之弓,合七而成规;大夫之弓,合五而成规;士之弓,合三而成规。弓长六尺有六寸,谓之上制,上土服之。弓长六尺有三寸,谓之中制,中士服之。弓长六尺,谓之下制,下士服之。”
第三,“玉人之事,镇圭尺有二寸,天子守之。命圭七寸,谓之桓圭,公守之。命圭七寸,谓之信圭,候守之。命圭七寸,谓之躬圭,伯守之。”前文所知,古人“以礼定制,尊礼用器。”在器械设计制造时就考虑了使用者(人)的因素。人有社会等级之分,高低贵贱之别,故而器物既有其实用价值又有象征(身份、地位、权势)价值;器械要符合使用人的角色、位置,所以造物也要与社会关系相和谐,合乎其使用的“标准”。
《考工记》处处体现了造物者对和谐的追求。器械不仅具有使用价值,同时又承载着人的精神情感,人通过物来表达思想,传递信息。在整个设计造物过程中必须遵循的一个原则是“和合”,也即“和谐”。和谐之美是人类不断追求的理想美,万事万物只要“和合”便会成为其“美”。
二、天人合一
《考工记》书中的字里行间无不蕴含着先秦诸子哲学中“天人合一”的审美理念,并具罕见的科学与人文精神。
对于天、人关系,庄子提出:“天在内,人在外,德在乎天。知天人之行,本乎天,位乎得,蹢躅而屈伸,反要而语极。”曰:“何谓天?何谓人?”北海若曰:“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这里提出人不能灭天,不能灭命,尊重天意,遵循自然规律,人与天相合才是返本归真。
《考工记·总叙》认为造物要顺应自然规律:“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还需懂天时、地气,“天有以生,有时以杀;草木有时以生,有时以死;石有时以泐,水有时以凝,有时以泽;此天时也。”技术过关了“材美工巧,然而不良,则不时,不得地气也。”开篇就阐明了造物要合天时地气,要“顺天造物”。在各项分工中,称为“国工、巧工”者,都是技术精湛,心通天宇,能达到天地人“三者和谐”统一的自然境界,故其所造之物才会使人惊叹。“梓人为筍虡”如是,“凫氏为钟”如是,“庐人为庐器”亦如是。
《周易·系辞下》有:“古有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人们对自然,社会事物的观察认识,也是人与自然万物的感应神通。如《辀人》篇:“辀注则利,准(利准)则久,和则安。”郑玄注:“注则利,谓辀之揉者形如注星,则利也。准则久,谓辀之在舆下者平如准,则能久也。和则安,注与准者和,人乘之则安。”作者借用注星的弧曲来描绘曲辕的形状。可见古人对天上星象的观察是很准确细致的,同时把人间万物与天地星象人相对应,在观念里是崇拜自然的。“轸之方也,以象地也;盖之圜也,以象天也。轮辐三十,以象日月也;盖弓二十有八,以象星也。龙旂九斿,以象大火也;鸟旟七斿;以象鹑火也;熊旗六斿,以象伐也;龟蛇四斿,以象营室也;弧旌枉矢,以象弧也。”在中国先秦古籍中,常出现用天上星象来说明地上事物的情况,说明古人心中无时不存自然宇宙的观念,所造之物也必符其“天人相通”的思想。在这篇车制设计的叙述中,无处不存着天圆地方,日月争辉,二十八宿及四象的情景。文中提及的“轮辐三十,以象日月也”,与《老子·第十一章》提到的“三十辐共一毂”一样都是对轮辐数的准确记录,以日月象征之,则是古人取法于大自然的机械设计思想的体现和实践。轸、盖、轮辐、盖弓、龙旂、鸟旟、熊旗等皆是“物”,是“人所为”;天地、日、月、星辰是“自然”,是“天”,是在所造之物表面看不见的,但却存有内在联系与象征的东西。车的设计体现了“天圆地方”、“尊礼定制”的观念。车盖的圆,车厢的方,车毂的数目,车辕的星象形,在实现其功能的基础上,使物赋予其象征意义,在器物上寄托了人的精神观念。古人在造物时,并不是仅仅制作物品,而是在他们的头脑中自然有一种“天人交游”的理念和艺术精神,把精巧的技术与这种哲理和精神赋予所造之物,通过人内在的想象,在坐车的时候能联想到宇宙、自然、万物;在人与自然之间寻找一种能至永恒的和谐关系。
造物一方面从器物寻找与天地自然相通的联系特征,使器物具有象征性,而达致与自然万物的融合。还有另一种从人的方面出发,人造物时精神状态若是自然的、自由的,便能达致“天人合一”的造物境界。
“梓庆削木为鐻,鐻成,见者惊犹鬼神,鲁侯见而问焉,日:“子何术以为焉?”对曰:“臣工人,何术之有;虽然,有一焉。臣将为鐻,未尝敢以耗气也,必齐以静心。齐三日,而不敢怀庆赏爵禄;齐五日,不敢怀非誉巧拙;齐七日,辄然忘吾有四枝形体也。当是时也,无公朝,其巧专而外骨消;然后入林,观天性;形躯至矣,然后成见鐻,然后加手焉;不然则已。则以天合天,器之所以疑神者,其是与!在此庄子借梓庆之口说出了“道”的境界。人的自然本性是 天,木的自然本性也是天,故“以天合天”,以这种精神状态造物,岂是国工,巧工之流,已是神工矣。又如《庄子·养生主第三》之“庖丁解牛”,庖丁“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其解牛时对精神的追求享受早已超过了技术的范围,才可目无全牛,依乎天理(即牛体结构自然形成的规律),故能合于《桑林》之舞,及中《经首》之会,此即是道也!梓庆与庖丁都是领悟了自然规律,“以天合天”,“依乎天理”,一个是心有成鐻,一个是目无全牛。悟道所至,故有此奇技。“当是时也,阴阳和静,鬼神不扰,四时得节、万物不伤、群生不夭,人虽有知,无所用之,此之谓至一。当是时也,莫之为而常自然。”造物的最高境界莫过于此:自然。
此外,器物还承载着造物者的人文情怀。“凡为甲,然后制革。权其上旅,而重若一。以其长为之围。”先要度量人的身高再制甲,手工制作精良,最终仍需以适用、好用为良的标准。又如之前所提到的“弓人为弓”,也是要考虑人的气质,身材,性格而使用不同的弓箭,在造物时体现“以人为本,依乎天理”的和谐设计思想。古人造物已将物与人、物与物、物与环境、物与社会等诸多因素能否和谐的问题进行考虑,在创物设计之时解决存在问题。这种观念思维模式在我们今天的机械设计中仍是极其重要的。设计生产的产品适宜什么样的人群,什么样的环境,怎样处理好材料配件之间的关系等等问题都是设计者首先要考虑协调的,然后才是器物的设计造型、包装等。
三、结语
知者创物,巧者和之。自然的也是美的。造物过程不仅是技术技巧的体现,更重要的是要按照自然的、美的客观规律,结合造物者的艺术构思与审美理想,也即“百工”的美学思想进行综合创造的活动过程。物为人用,合乎天理,顺天造物,道法自然。《考工记》的机械设计美学思想与老庄美学思想是有相通一面的,其最终目的是人与物的和谐相处,人与自然的交融,天、地、人包括自然万物的和合统一。故,虚实相生,和合为美,天人合一的和谐设计美学思想是《考工记》留给中华民族乃至人类的宝贵遗产。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在现代化大生产、工业日益发达而给人类带来恩惠的同时也给大自然带来破坏的今天,重温古人的思想更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8]陈戍国,周礼·仪礼t札记[M],长沙:岳麓书社。2006,
[2][5][6][9][10][11][24][29][30][31]张玉良,白话庄子[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0.
[3][13][14][15][16][17][18][19][20][21][22][23][25]
[27][28][32]闻人军,考工记译注[M].上海:上海古藉出版社,2008.
[4]冯达甫,郭化若,老子、孙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7]程帆,论语[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10
[12]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6]张善文,周易[M].太原:三晋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