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教学莫怀戚的散文《散步》时,我精心选点,力图通过探究文章的结构美点、矛盾点、情感点的丰富内涵,让学生的心灵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进行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让学生对感恩、责任、生命和智慧能有所收获。
【关键词】 叙事散文;德育渗透;探索
一、探究结构美点,激发感恩之情
《散步》一课写了祖孙三代一起外出散步的经过。为了让学生感知这个家庭的和谐氛围,我设计了让学生略读课文的环节,说说文章讲述了什么事情,这是怎样的一家人?意图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感恩之心。
【教学片段1】
师:同样是说几个人出去散步,作者和我们平时的表述方式是不一样的,你们发现了吗?
生:一般都是说一家三口里的成员,再说别人。作者却不是这么说的,中间插入了“我的母亲”。
生:作者先说我,然后说母亲,是为了突出母亲与我之间的亲密关系,或者说对我的重要性。
生:“我,母亲,妻子和儿子”写的是两对母子。
师:对,作者按照儿子,母亲;母亲,儿子的顺序将四个人独特而又有序的排列起来。文章中也有很多类似于“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的富有深意和结构美感的语句,请同学们在文章中将这些句子找出来品一品。
教学中,学生能够较好地感知到“我”所在的家庭里和谐的氛围,一方面可以从“我”劝说母亲外出散步,本不愿出来的“母亲”在体会到了儿子的良苦用心后欣然答应;另一方面在后文的“分歧”中不见言语或态度上的矛盾冲突也得到了体现。这些和谐的画面,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激起学生的“同情”心和感恩之心。在对具体语言的感悟中,语言和情感相互渗透、互动,不仅发展了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而且实现了心灵的成长。
二、品读语言矛盾点,传承责任之心
教学中,我根据学情发展,以文本为依托,抓住“分歧” 和“决定”两处“大词小用,小题大做”的语言点,设计了一串连锁式的小问题,引导学生逐层深入地理解“我”——中年人——“我”在解决祖孙间走小路还是走大路的 “分歧”时的权衡和責任。
【教学片段2】
师:只是走大路还是小路的问题,称得上是“分歧”吗?
生:这里的走大路还是走小路不是一件小事,而是考验我对母亲和孩子的态度的试金石。
生: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心里有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母亲听我的,儿子听我的,妻子在外面也听我的,我的决定将会影响一个家庭的“行进”方向。
……
师:“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我为什么这么说?
生:文中说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他们走的慢而稳是对身上背的人负责,怕把他们摔着。
师:对,这是一种责任感的体现。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责任感让他们慢慢地稳稳地背着前行。我们还可以发挥想象……
生:若干年前的我的父亲和我的母亲也曾在田间散步时预言过今天的这一幕。我对母亲孝心,我妻子对儿子的关爱,就是在这一“背”中传递下去,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为人处世方式,浸入人的血脉,化为自觉的思想和行为。(下转44页)
(上接42页)
在品读的基础上,学生通过合理的联想和想象,体会到祖孙三代和睦相处,生命传承的过程。通过品读“抱”与“背”的优劣,学生体会到了中年人身上的历史使命感,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三、体味感情凝结点,敬畏生命之美
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运用文本中的语言文字中的情感魅力,努力为学生营造生命涌动的课堂氛围,通过语言活动唤醒学生内在的生命意识,引领他们体悟个人生命的珍贵,初步建构起对美好生命的信念,进而探求出生命的真谛,生命之美。
【教学片段3】
师:文中说母亲本来是“不愿出来的”,但是被“我”一说,她就同意了。母亲为什么不愿出来散步?
生:因为母亲的身体不好。文中说,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冬天对我们来讲只是要多穿点衣服注意防寒保暖而已,但是一个“熬”字说明我的母亲这个冬天过得很难,也从侧面写出了母亲的身体的不好,但也写出了母亲生命的顽强。
师:能够结合自身的感受来体会文意,相比那些没能够“挺”过冬天的老人来说,母亲是幸运的。那么母亲改变初衷出来愿意散步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正因为母亲身体不好,才应该多走走。这句话让母亲感受到了来自我的关心和美好的期望。
通过品读文中描写的景物以及整散结合的语句,让学生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从而加深学生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可以他们激发敬畏生命、珍爱生命的信念,在富有特色和变化的语言中体会到生命力的顽强和拥有生命的无限美丽。
总之,散文的教学内容应紧紧抓住“情”和“我”,将作者所写的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或琐事变得不再平常,让学生能够读懂这些“高贵的灵魂”,进而才能培养出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刘绍华. 博说教育[M]. 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5(5).
【关键词】 叙事散文;德育渗透;探索
一、探究结构美点,激发感恩之情
《散步》一课写了祖孙三代一起外出散步的经过。为了让学生感知这个家庭的和谐氛围,我设计了让学生略读课文的环节,说说文章讲述了什么事情,这是怎样的一家人?意图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感恩之心。
【教学片段1】
师:同样是说几个人出去散步,作者和我们平时的表述方式是不一样的,你们发现了吗?
生:一般都是说一家三口里的成员,再说别人。作者却不是这么说的,中间插入了“我的母亲”。
生:作者先说我,然后说母亲,是为了突出母亲与我之间的亲密关系,或者说对我的重要性。
生:“我,母亲,妻子和儿子”写的是两对母子。
师:对,作者按照儿子,母亲;母亲,儿子的顺序将四个人独特而又有序的排列起来。文章中也有很多类似于“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的富有深意和结构美感的语句,请同学们在文章中将这些句子找出来品一品。
教学中,学生能够较好地感知到“我”所在的家庭里和谐的氛围,一方面可以从“我”劝说母亲外出散步,本不愿出来的“母亲”在体会到了儿子的良苦用心后欣然答应;另一方面在后文的“分歧”中不见言语或态度上的矛盾冲突也得到了体现。这些和谐的画面,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激起学生的“同情”心和感恩之心。在对具体语言的感悟中,语言和情感相互渗透、互动,不仅发展了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而且实现了心灵的成长。
二、品读语言矛盾点,传承责任之心
教学中,我根据学情发展,以文本为依托,抓住“分歧” 和“决定”两处“大词小用,小题大做”的语言点,设计了一串连锁式的小问题,引导学生逐层深入地理解“我”——中年人——“我”在解决祖孙间走小路还是走大路的 “分歧”时的权衡和責任。
【教学片段2】
师:只是走大路还是小路的问题,称得上是“分歧”吗?
生:这里的走大路还是走小路不是一件小事,而是考验我对母亲和孩子的态度的试金石。
生: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心里有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母亲听我的,儿子听我的,妻子在外面也听我的,我的决定将会影响一个家庭的“行进”方向。
……
师:“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我为什么这么说?
生:文中说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他们走的慢而稳是对身上背的人负责,怕把他们摔着。
师:对,这是一种责任感的体现。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责任感让他们慢慢地稳稳地背着前行。我们还可以发挥想象……
生:若干年前的我的父亲和我的母亲也曾在田间散步时预言过今天的这一幕。我对母亲孝心,我妻子对儿子的关爱,就是在这一“背”中传递下去,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为人处世方式,浸入人的血脉,化为自觉的思想和行为。(下转44页)
(上接42页)
在品读的基础上,学生通过合理的联想和想象,体会到祖孙三代和睦相处,生命传承的过程。通过品读“抱”与“背”的优劣,学生体会到了中年人身上的历史使命感,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三、体味感情凝结点,敬畏生命之美
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运用文本中的语言文字中的情感魅力,努力为学生营造生命涌动的课堂氛围,通过语言活动唤醒学生内在的生命意识,引领他们体悟个人生命的珍贵,初步建构起对美好生命的信念,进而探求出生命的真谛,生命之美。
【教学片段3】
师:文中说母亲本来是“不愿出来的”,但是被“我”一说,她就同意了。母亲为什么不愿出来散步?
生:因为母亲的身体不好。文中说,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冬天对我们来讲只是要多穿点衣服注意防寒保暖而已,但是一个“熬”字说明我的母亲这个冬天过得很难,也从侧面写出了母亲的身体的不好,但也写出了母亲生命的顽强。
师:能够结合自身的感受来体会文意,相比那些没能够“挺”过冬天的老人来说,母亲是幸运的。那么母亲改变初衷出来愿意散步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正因为母亲身体不好,才应该多走走。这句话让母亲感受到了来自我的关心和美好的期望。
通过品读文中描写的景物以及整散结合的语句,让学生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从而加深学生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可以他们激发敬畏生命、珍爱生命的信念,在富有特色和变化的语言中体会到生命力的顽强和拥有生命的无限美丽。
总之,散文的教学内容应紧紧抓住“情”和“我”,将作者所写的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或琐事变得不再平常,让学生能够读懂这些“高贵的灵魂”,进而才能培养出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刘绍华. 博说教育[M]. 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