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花卉,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吟咏不绝的对象,而在中国婉约词大家、创造别具一格“易安体”的女性词人李清照的笔下,花卉这一意象更是频频出现。与花卉描写有关的词作几乎占李清照全词的五分之四,显然花已经成为词人构建其词的主要意象,也已成为词人情感表达的关键。本文旨在通过对李清照词集中花卉意象及其个人经历的分析,探讨李词中表露出的与众不同的女性意识。
关键词:李清照;花卉意象;女性意识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4-0-03
“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从清代沈谦在《填词杂说》中所作评价,可以看出两宋词人李清照在文学词史上特殊的重要地位。深厚的文学素养与丰盈横溢的才华,使得李清照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为数不多的女词人,而独到深刻的文学思想以及独立自由的女性意识,则使其跻身古代女词人中第一流。
纵观李清照的四十六首词作(此外尚有13首为存疑词,归属未定)[1],约有五分之四的词都有或多或少的花卉描写,“在其作品并不十分丰富的意象系统里,花意象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2]其中,梅花、荷花、菊花、桂花意象占比较多,此外,还有海棠、梨花、杏花、芍药等诸多各异花卉。如此纷繁的花卉描写,并不仅仅是表现词人对于娇艳花卉、自然美景之喜爱赞美,在这些数量繁多的花卉意象背后,其实蕴含着作者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表达了女性对于自己命运的把握、自己意趣志向的坚守。
一、花卉意象分类研究
“在中国人的审美心态中,花的存在与人的存在有一种奇妙的对应。他认为中国人对花的品格的认识不是一种简单的象征关系……他们体验的是花的韵致,是一种生气灌注的活的过程,而不是花的理致。”[3]花卉的形状、颜色、姿态各异,人们赋予其衍生而来的品性也就各不相同。作为一位女性,有着多愁善感细腻心理的李清照更多的是“惜花”心态,以花自喻,对于花的理解显得别有意味。
1.梅花
梅花是在李清照词集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意象,专门咏梅及梅花描写的词有12首之多,她写不同部位、不同形态、不同节气、不同时间的梅花:梅腮(梅花瓣)、梅萼;腊梅、红梅;早梅、落梅;江梅(江边的梅花)……
不同于南宋词人陆游笔下“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卜算子·咏梅》)、著风著雨的腊梅,李清照没有依循传统去书写傲立风雪中的梅花,而是独辟蹊径,“红酥肯放琼苞碎,探著南枝开遍未。不知蕴藉几多香,但见包藏无限意。”在《玉楼春》中描写了刚刚开放的红梅,其花瓣酥而细嫩,花蕾如玉般剔透,且内蕴芬芳。词人倾心于红梅外在之美、内蕴之香的同时,又怕“明朝风起”,为如此娇美的梅花表示深深地担忧。其实,词人选取梅花这一内外皆“美”的梅花意象,不仅跟她的审美情趣有关,她更是以梅花自喻,流露出对自身命运的担忧。
而在《渔家傲》中,李清照也是全篇咏梅——“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沈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此词写迎风斗雪之梅,落笔于最后一句“此花不与群花比”,表现出词人对梅花超尘脱俗的精神品格的赞美,暗喻自我的高雅精神,也以此突出女性与群体的不同之处。
李清照后半生孑然一身,颠沛流离于江浙一带,对于丈夫赵明诚的思念以及自身命运的哀叹便成为主调。在这段时期,她又多次选择梅花意象,抒发其幽婉深沉的感慨,如写“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便是借梅花写自己失去丈夫依靠后孤苦无依的凄惨境地,又如截取自己早年、中年、晚年三个时期的赏梅经历,以不同心境对比出当下境遇之苦,“萧萧两鬓生华”(《清平乐·年年雪里》)的凄苦女子形象跃然纸上。
2.藕花/荷花
李清照作过多首咏梅词,却并未专门咏过荷花,藕花只在其中几首作品中略有描写。最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莫过于这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首词写于李清照少女闺阁时期,全词充满了少女活泼欢快的情调,自然而然的,那一大片令少女“沉醉不知归路”的藕花也就带上了青春美丽的色调与气息,极富生命力,这与当时社会推崇女子的娴静敦厚是截然不同的,但李清照却敢于做、敢于写下如此令世人不屑之事,可见其对封建礼教束缚女性个性自由的反抗。
而在后期,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几度分离,后来又经历丈夫去世,藕花在其词中便不可避免地带上了女子寂寞相思的意味。“红藕香残玉簟秋”,在《一剪梅》中,词人就是借香气已消散的红藕意象烘托出与丈夫分隔两地的相思愁苦,细致生动地表现出闺阁女子凄凉独处时的内心感受。还有这“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南歌子·天上星河转》),暗用“莲”与“怜”、“藕”与“偶”的谐音,透露出孤独的自己对逝去丈夫的深深思念。
3.菊花
虽然菊花意象在李清照的作品中使用数量并不多,但这并不意味着菊花意象不重要,事实上,李清照一些脍炙人口的名作正是与菊花的相关描写有着很大的联系。她的别称“李三瘦”,其中一“瘦”就是来自《醉花阴》里写到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此句相传曾得其夫妇友人陆德夫赞曰:“只三句最佳”,妙在何处?以黄花比人,花瘦人更瘦,极言女子因相思之苦而日渐消瘦的身形,含蓄地表达对丈夫的离思之重。
当世事纷乱,女子孤身一人飘零于世,饱尝辛酸折磨,便如已憔悴的黄花,无人堪摘:“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声声慢·寻寻觅觅》)。词人岂是在哀叹黄花委地?其实一方面是表现自己如菊花一般孤傲的个性,另一方面也是写自己美好年华不再,饱受风雨摧残。
当然,李词中出现菊花意象也并非是一味的感伤情调,也有明丽豁达的色彩。《鹧鸪天》中有“不如随分樽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在经历动乱洗礼之后,词人逐渐变得坚忍不拔,拥有了传统女子很少具备的豁达与明智,这里的菊花也就成了美好的象征。 在李词中,有一首不能忽视的咏菊之作:《多丽》。“小楼寒,夜长帘幕低垂。恨萧萧无情风雨,夜来揉损琼肌。也不似贵妃醉脸,也不似孙寿愁眉。韩令偷香,徐娘傅粉,莫将比拟未新奇,细看取,屈平陶令,风韵正相宜。微风起,清芬酝藉,不减酴釄。 渐秋阑,雪清玉瘦,向人无限依依。似愁凝汉臯解佩,似泪洒纨扇题诗。朗月清风,浓烟暗雨,天教憔悴瘦芳姿。纵爱惜,不知从此,留得几多时?人情好,何须更忆,泽畔东篱。”李清照所咏之菊为白菊,是因为白菊是高洁的象征。无论是屈原还是陶渊明,都对菊花喜爱有加,词人赞赏白菊,也是借此表达她对于屈陶高尚品格的赞美与钦慕,更表达了自己高尚的志趣追求——不随波逐流,孑然独立。如此直抒己见,直写对高贵志趣的追求,在古代的封建传统社会,可谓女子中第一人。
4.桂花
桂花的特点即“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鹧鸪天·暗淡轻黄体性柔》),即桂花色黄,黄得清淡,藏在绿叶中的花朵小巧可爱,却是香飘万里。李清照写梅、菊虽多,对桂花的赞誉却是最高:“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梅应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 (《鹧鸪天·暗淡轻黄体性柔》)她在《摊破浣溪沙》一词中也赞:“终日向人多蕴藉,木犀花[4]。”自古以来,咏桂诗词亦不少,但无人对桂花给予如此高的评价,而桂花却以其色淡性柔、温雅含蓄赢得词人芳心,属于词人独特的审美范畴,间接反映出女性的自我欣赏意识的觉醒,无需再人云亦云,而是不落窠臼,独出新意,表达自我的声音。
5.海棠
谈及海棠,人们便会想起那首《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通过与卷帘侍女的对话,词人流露出对美丽海棠遭受骤风摧残的惋惜与痛心。值得注意的是,词中的风雨不仅仅指自然界的风雨,也是暗指社会生活中的风风雨雨,自然而然地,受摧残的海棠花也就使人联想到遭受纷扰乱世、险恶人情的词人自己,也联想到千千万万的女性,显得寓意深刻。
当然,“海棠农历二月间开花,花落时,春将逝去,所谓‘海棠花已谢,春事无多也”[5]。海棠也多被用来感慨伤春,以及女子匆匆逝去、再难回返的青春。
6.其它花卉
除了上述几种花卉意象以外,词人还对梨花、苹花、芍药、杏花等各具风韵的花卉进行了描写,以其独有的女性词人的视角写心中所思所想。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二、独特的女性意识
在第一部分中,本文结合李清照独有的女性心理,对其词中出现的一些典型花卉意象进行了简单的梳理分析,在这一部分中,我将通过这些花卉意象,深入地剖析词人的女性意识。
通过《漱玉词》,李清照真实地反映了作为女性的自我,完成了对自己这个独立完整的精神个体的书写,流露出自我的女性生命意识。她女性意识的独特性就在于,她词中对于女性命运的思考是任何男性词人与女性词人书写所不具备的。“词这一新的诗体形式,一开始就以写女性为主要题材,但在李清照、朱淑真出现以前,几乎全是‘男子作闺音’,是男性视角与男性审美体验的产物,不论是外表形象与心灵世界,均有许多扭曲与不足。……只有李清照经历了北宋的灭亡与南宋的妥协投降所造成的颠沛流离之苦,还遭受丈夫遽死与玉壶颁金的诬陷以及所有文物尽遭损失的巨大打击。凡此都逐渐积淀成为她心灵深处有别于其他女词人的女性意识。”[6]
1.闺阁孤独,伤春触己
虽然与后世的元明清等朝代相比,宋代妇女生活的社会环境较为宽松自由,但也仅限于元宵等重大节日时的外出游玩,大部分时间,女性依然是被困守在与外部世界相隔绝的闺阁中,即使是名声在外的李清照也不例外。庭院深深,与丈夫的别离又不可避免,闺阁女子的孤独寂寞是生活常态,在漫长的等待中,自然地又生发出青春易逝、美貌不再的感慨。“李清照笔下的花朵总是那样娇美,而又往往处于风雨侵袭之中,难以自保。”[7]词人借风雨过后“绿肥红瘦”的海棠,“欲谢恐难禁”的梨花,“满地堆积憔悴损”的黄花等各种凋谢花卉,表达了女性深深的伤春、伤己与愁怨之情,深入细致地写尽闺阁女子的落寞与生命的脆弱。
2.自我美好形象的赞美与欣赏
“她作为创作主体,她的词作塑造的女性形象突破了男性审美意识的干扰,塑造了女性眼中的美人。”[8]李清照词中塑造的女性美人形象,不仅具有传统男性话语普遍赞颂的外在美丽,更突出了内在具有的品格与心灵之美,体现出词人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词人意欲与“犹带彤霞晓露痕”的春花一比高下,写对自己相貌的自信,这是外在之美。也写凌寒独开之寒梅,咏清芬酝藉之白菊,叹香奇淡雅之桂花……程杰老师曾指出:“从北宋到南宋之间,对芳菲世界‘认识的最大进展是人格精神象征的意义逐步走向明确’”[9],由此可见,李清照写花,是赞花品更赞人品,表现出对这些美好高尚的花之品格的赞赏与追求,透露出自身的高洁志向。
3.以平等之姿追求爱情
不同于一般大家闺秀的羞赧,少女时期的李清照较为大胆地表达了对于爱情的渴望:“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点绛唇·蹴罢秋千》)末句青梅意象的出现,将青涩少女的情窦初开表现得恰到好处,表现出传统封建社会女子对美好爱情的渴望与追求。而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的婚姻堪称“才子佳人、志趣相投”,在这份爱情、这段婚姻上,李清照并不愿意接受男尊女卑这一传统社会思想的束缚,她始终以平等的姿态与丈夫相处,“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花自飘零水自流”比喻年华、爱情等种种流逝,但即便是相思,也是双方相互思念,绝不是女子单方面对男性的一味依赖。
4.乱世飘零,思念亡夫
南渡后不久,赵明诚病逝南京,只剩下李清照一人孤苦飘零,往日甜蜜不再,触目所及都是苦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古人都说折梅寄远,词人折得一枝梅,却无人可寄。此词虽是咏梅词,却未对花之形态香味有过多描述,但这简简单单一枝梅花,包含意蕴却是无限深沉的。词人像是将这一枝梅花暗喻为孤苦飘零的自己,从女性角度,表达了对逝去丈夫的深沉思念。如此细腻真实的心理触动,怕是男性词人望尘莫及的。 5.关注国事,深沉忧患
虽然作为当时的女性词人,能通过词作表露深闺女性之情感,已经体现出不同于常人的女性意识,但作为名门闺秀,饱读诗书的李清照自然不会只写儿女之情。在我看来,李清照在《摊破浣溪沙》中含蓄表达出的忧国情怀,也是她女性意识觉醒的一个重要体现。
“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风度精神如彦辅,太鲜明。 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粗生。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作为一首咏桂花的咏物词,词中词人固然表达了其对于桂花品性的赞美,实际上还暗含良苦用心。最后两句说桂花的浓香把词人熏醒,使得她不得继续做梦,实际上她做的正是故国之梦,怕的是人们被“浓香”熏得忘了思故国。如此深沉含蓄的爱国之情,在李清照之前的女性作者作品中,从未有过体现,“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训诫在封建社会时期禁锢了所有女性的思想,女子只知三从四德,又哪知为自己反抗,更何谈家国之思?在她们看来,这些都是男人们该做的事,但是,李清照却不同,她有一种忧患意识。她不仅思故家思故国,还敢于将这种所思所想写出来,这样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也是女性思想的又一重表现。
李清照的词作几乎可以算得上是她一生自传,从她众多的咏花词中,我们得以一窥其作为一名女子的心路历程。借梅、菊、桂、荷等花卉意象的分析,“千古第一女词人”的女性意识得以渐渐明晰,她塑造的,是一个渴望摆脱封建观念束缚、敢于追求爱情、敢于抒发所思所想、敢于赞美自己,有着细腻丰富情感的女性形象,可称得上是女子的“花中第一流”。正是因为她独特的女性意识,以及对女性情感丰富细腻的描写,使得词作意蕴丰富,令人深思。
注释:
[1]此处参考侯建、吕智敏编:《李清照诗词评注》,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2]张彩霞、宋世勇:《论李清照词花意象》,《惠州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3]褚兆麟:《论李清照词与花及酒的关系》,《社会科学家》1992年第1期。
[4]木犀花:桂花之别名。
[5]唐圭璋等编著:《李清照词鉴赏》,济南:齐鲁书社,1986年版(2010.10重印),第31页。
[6]陶尔夫、刘敬圻:《南宋词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94页。
[7]同5,第81页。
[8]柯晓颖:《记录“另类”女性形象的〈漱玉词〉——从女性意识的角度解读〈漱玉词〉》,《南方论刊》2015年第5期。
[9]程杰:《宋代咏梅文学研究》,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转引自张映光:《论李清照咏花词中的自我形象》,《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参考文献:
[1]【宋】李清照著,侯健、吕智敏编:《李清照诗词评注》,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2]【宋】李清照著,王延梯注:《漱玉集注》,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
[3]唐圭璋等编著:《李清照词鉴赏》,济南:齐鲁书社,1986年版(2010.10重印)。
[4]谢穑:《宋代女性词人群体研究》,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关键词:李清照;花卉意象;女性意识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4-0-03
“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从清代沈谦在《填词杂说》中所作评价,可以看出两宋词人李清照在文学词史上特殊的重要地位。深厚的文学素养与丰盈横溢的才华,使得李清照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为数不多的女词人,而独到深刻的文学思想以及独立自由的女性意识,则使其跻身古代女词人中第一流。
纵观李清照的四十六首词作(此外尚有13首为存疑词,归属未定)[1],约有五分之四的词都有或多或少的花卉描写,“在其作品并不十分丰富的意象系统里,花意象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2]其中,梅花、荷花、菊花、桂花意象占比较多,此外,还有海棠、梨花、杏花、芍药等诸多各异花卉。如此纷繁的花卉描写,并不仅仅是表现词人对于娇艳花卉、自然美景之喜爱赞美,在这些数量繁多的花卉意象背后,其实蕴含着作者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表达了女性对于自己命运的把握、自己意趣志向的坚守。
一、花卉意象分类研究
“在中国人的审美心态中,花的存在与人的存在有一种奇妙的对应。他认为中国人对花的品格的认识不是一种简单的象征关系……他们体验的是花的韵致,是一种生气灌注的活的过程,而不是花的理致。”[3]花卉的形状、颜色、姿态各异,人们赋予其衍生而来的品性也就各不相同。作为一位女性,有着多愁善感细腻心理的李清照更多的是“惜花”心态,以花自喻,对于花的理解显得别有意味。
1.梅花
梅花是在李清照词集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意象,专门咏梅及梅花描写的词有12首之多,她写不同部位、不同形态、不同节气、不同时间的梅花:梅腮(梅花瓣)、梅萼;腊梅、红梅;早梅、落梅;江梅(江边的梅花)……
不同于南宋词人陆游笔下“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卜算子·咏梅》)、著风著雨的腊梅,李清照没有依循传统去书写傲立风雪中的梅花,而是独辟蹊径,“红酥肯放琼苞碎,探著南枝开遍未。不知蕴藉几多香,但见包藏无限意。”在《玉楼春》中描写了刚刚开放的红梅,其花瓣酥而细嫩,花蕾如玉般剔透,且内蕴芬芳。词人倾心于红梅外在之美、内蕴之香的同时,又怕“明朝风起”,为如此娇美的梅花表示深深地担忧。其实,词人选取梅花这一内外皆“美”的梅花意象,不仅跟她的审美情趣有关,她更是以梅花自喻,流露出对自身命运的担忧。
而在《渔家傲》中,李清照也是全篇咏梅——“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沈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此词写迎风斗雪之梅,落笔于最后一句“此花不与群花比”,表现出词人对梅花超尘脱俗的精神品格的赞美,暗喻自我的高雅精神,也以此突出女性与群体的不同之处。
李清照后半生孑然一身,颠沛流离于江浙一带,对于丈夫赵明诚的思念以及自身命运的哀叹便成为主调。在这段时期,她又多次选择梅花意象,抒发其幽婉深沉的感慨,如写“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便是借梅花写自己失去丈夫依靠后孤苦无依的凄惨境地,又如截取自己早年、中年、晚年三个时期的赏梅经历,以不同心境对比出当下境遇之苦,“萧萧两鬓生华”(《清平乐·年年雪里》)的凄苦女子形象跃然纸上。
2.藕花/荷花
李清照作过多首咏梅词,却并未专门咏过荷花,藕花只在其中几首作品中略有描写。最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莫过于这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首词写于李清照少女闺阁时期,全词充满了少女活泼欢快的情调,自然而然的,那一大片令少女“沉醉不知归路”的藕花也就带上了青春美丽的色调与气息,极富生命力,这与当时社会推崇女子的娴静敦厚是截然不同的,但李清照却敢于做、敢于写下如此令世人不屑之事,可见其对封建礼教束缚女性个性自由的反抗。
而在后期,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几度分离,后来又经历丈夫去世,藕花在其词中便不可避免地带上了女子寂寞相思的意味。“红藕香残玉簟秋”,在《一剪梅》中,词人就是借香气已消散的红藕意象烘托出与丈夫分隔两地的相思愁苦,细致生动地表现出闺阁女子凄凉独处时的内心感受。还有这“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南歌子·天上星河转》),暗用“莲”与“怜”、“藕”与“偶”的谐音,透露出孤独的自己对逝去丈夫的深深思念。
3.菊花
虽然菊花意象在李清照的作品中使用数量并不多,但这并不意味着菊花意象不重要,事实上,李清照一些脍炙人口的名作正是与菊花的相关描写有着很大的联系。她的别称“李三瘦”,其中一“瘦”就是来自《醉花阴》里写到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此句相传曾得其夫妇友人陆德夫赞曰:“只三句最佳”,妙在何处?以黄花比人,花瘦人更瘦,极言女子因相思之苦而日渐消瘦的身形,含蓄地表达对丈夫的离思之重。
当世事纷乱,女子孤身一人飘零于世,饱尝辛酸折磨,便如已憔悴的黄花,无人堪摘:“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声声慢·寻寻觅觅》)。词人岂是在哀叹黄花委地?其实一方面是表现自己如菊花一般孤傲的个性,另一方面也是写自己美好年华不再,饱受风雨摧残。
当然,李词中出现菊花意象也并非是一味的感伤情调,也有明丽豁达的色彩。《鹧鸪天》中有“不如随分樽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在经历动乱洗礼之后,词人逐渐变得坚忍不拔,拥有了传统女子很少具备的豁达与明智,这里的菊花也就成了美好的象征。 在李词中,有一首不能忽视的咏菊之作:《多丽》。“小楼寒,夜长帘幕低垂。恨萧萧无情风雨,夜来揉损琼肌。也不似贵妃醉脸,也不似孙寿愁眉。韩令偷香,徐娘傅粉,莫将比拟未新奇,细看取,屈平陶令,风韵正相宜。微风起,清芬酝藉,不减酴釄。 渐秋阑,雪清玉瘦,向人无限依依。似愁凝汉臯解佩,似泪洒纨扇题诗。朗月清风,浓烟暗雨,天教憔悴瘦芳姿。纵爱惜,不知从此,留得几多时?人情好,何须更忆,泽畔东篱。”李清照所咏之菊为白菊,是因为白菊是高洁的象征。无论是屈原还是陶渊明,都对菊花喜爱有加,词人赞赏白菊,也是借此表达她对于屈陶高尚品格的赞美与钦慕,更表达了自己高尚的志趣追求——不随波逐流,孑然独立。如此直抒己见,直写对高贵志趣的追求,在古代的封建传统社会,可谓女子中第一人。
4.桂花
桂花的特点即“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鹧鸪天·暗淡轻黄体性柔》),即桂花色黄,黄得清淡,藏在绿叶中的花朵小巧可爱,却是香飘万里。李清照写梅、菊虽多,对桂花的赞誉却是最高:“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梅应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 (《鹧鸪天·暗淡轻黄体性柔》)她在《摊破浣溪沙》一词中也赞:“终日向人多蕴藉,木犀花[4]。”自古以来,咏桂诗词亦不少,但无人对桂花给予如此高的评价,而桂花却以其色淡性柔、温雅含蓄赢得词人芳心,属于词人独特的审美范畴,间接反映出女性的自我欣赏意识的觉醒,无需再人云亦云,而是不落窠臼,独出新意,表达自我的声音。
5.海棠
谈及海棠,人们便会想起那首《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通过与卷帘侍女的对话,词人流露出对美丽海棠遭受骤风摧残的惋惜与痛心。值得注意的是,词中的风雨不仅仅指自然界的风雨,也是暗指社会生活中的风风雨雨,自然而然地,受摧残的海棠花也就使人联想到遭受纷扰乱世、险恶人情的词人自己,也联想到千千万万的女性,显得寓意深刻。
当然,“海棠农历二月间开花,花落时,春将逝去,所谓‘海棠花已谢,春事无多也”[5]。海棠也多被用来感慨伤春,以及女子匆匆逝去、再难回返的青春。
6.其它花卉
除了上述几种花卉意象以外,词人还对梨花、苹花、芍药、杏花等各具风韵的花卉进行了描写,以其独有的女性词人的视角写心中所思所想。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二、独特的女性意识
在第一部分中,本文结合李清照独有的女性心理,对其词中出现的一些典型花卉意象进行了简单的梳理分析,在这一部分中,我将通过这些花卉意象,深入地剖析词人的女性意识。
通过《漱玉词》,李清照真实地反映了作为女性的自我,完成了对自己这个独立完整的精神个体的书写,流露出自我的女性生命意识。她女性意识的独特性就在于,她词中对于女性命运的思考是任何男性词人与女性词人书写所不具备的。“词这一新的诗体形式,一开始就以写女性为主要题材,但在李清照、朱淑真出现以前,几乎全是‘男子作闺音’,是男性视角与男性审美体验的产物,不论是外表形象与心灵世界,均有许多扭曲与不足。……只有李清照经历了北宋的灭亡与南宋的妥协投降所造成的颠沛流离之苦,还遭受丈夫遽死与玉壶颁金的诬陷以及所有文物尽遭损失的巨大打击。凡此都逐渐积淀成为她心灵深处有别于其他女词人的女性意识。”[6]
1.闺阁孤独,伤春触己
虽然与后世的元明清等朝代相比,宋代妇女生活的社会环境较为宽松自由,但也仅限于元宵等重大节日时的外出游玩,大部分时间,女性依然是被困守在与外部世界相隔绝的闺阁中,即使是名声在外的李清照也不例外。庭院深深,与丈夫的别离又不可避免,闺阁女子的孤独寂寞是生活常态,在漫长的等待中,自然地又生发出青春易逝、美貌不再的感慨。“李清照笔下的花朵总是那样娇美,而又往往处于风雨侵袭之中,难以自保。”[7]词人借风雨过后“绿肥红瘦”的海棠,“欲谢恐难禁”的梨花,“满地堆积憔悴损”的黄花等各种凋谢花卉,表达了女性深深的伤春、伤己与愁怨之情,深入细致地写尽闺阁女子的落寞与生命的脆弱。
2.自我美好形象的赞美与欣赏
“她作为创作主体,她的词作塑造的女性形象突破了男性审美意识的干扰,塑造了女性眼中的美人。”[8]李清照词中塑造的女性美人形象,不仅具有传统男性话语普遍赞颂的外在美丽,更突出了内在具有的品格与心灵之美,体现出词人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词人意欲与“犹带彤霞晓露痕”的春花一比高下,写对自己相貌的自信,这是外在之美。也写凌寒独开之寒梅,咏清芬酝藉之白菊,叹香奇淡雅之桂花……程杰老师曾指出:“从北宋到南宋之间,对芳菲世界‘认识的最大进展是人格精神象征的意义逐步走向明确’”[9],由此可见,李清照写花,是赞花品更赞人品,表现出对这些美好高尚的花之品格的赞赏与追求,透露出自身的高洁志向。
3.以平等之姿追求爱情
不同于一般大家闺秀的羞赧,少女时期的李清照较为大胆地表达了对于爱情的渴望:“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点绛唇·蹴罢秋千》)末句青梅意象的出现,将青涩少女的情窦初开表现得恰到好处,表现出传统封建社会女子对美好爱情的渴望与追求。而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的婚姻堪称“才子佳人、志趣相投”,在这份爱情、这段婚姻上,李清照并不愿意接受男尊女卑这一传统社会思想的束缚,她始终以平等的姿态与丈夫相处,“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花自飘零水自流”比喻年华、爱情等种种流逝,但即便是相思,也是双方相互思念,绝不是女子单方面对男性的一味依赖。
4.乱世飘零,思念亡夫
南渡后不久,赵明诚病逝南京,只剩下李清照一人孤苦飘零,往日甜蜜不再,触目所及都是苦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古人都说折梅寄远,词人折得一枝梅,却无人可寄。此词虽是咏梅词,却未对花之形态香味有过多描述,但这简简单单一枝梅花,包含意蕴却是无限深沉的。词人像是将这一枝梅花暗喻为孤苦飘零的自己,从女性角度,表达了对逝去丈夫的深沉思念。如此细腻真实的心理触动,怕是男性词人望尘莫及的。 5.关注国事,深沉忧患
虽然作为当时的女性词人,能通过词作表露深闺女性之情感,已经体现出不同于常人的女性意识,但作为名门闺秀,饱读诗书的李清照自然不会只写儿女之情。在我看来,李清照在《摊破浣溪沙》中含蓄表达出的忧国情怀,也是她女性意识觉醒的一个重要体现。
“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风度精神如彦辅,太鲜明。 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粗生。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作为一首咏桂花的咏物词,词中词人固然表达了其对于桂花品性的赞美,实际上还暗含良苦用心。最后两句说桂花的浓香把词人熏醒,使得她不得继续做梦,实际上她做的正是故国之梦,怕的是人们被“浓香”熏得忘了思故国。如此深沉含蓄的爱国之情,在李清照之前的女性作者作品中,从未有过体现,“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训诫在封建社会时期禁锢了所有女性的思想,女子只知三从四德,又哪知为自己反抗,更何谈家国之思?在她们看来,这些都是男人们该做的事,但是,李清照却不同,她有一种忧患意识。她不仅思故家思故国,还敢于将这种所思所想写出来,这样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也是女性思想的又一重表现。
李清照的词作几乎可以算得上是她一生自传,从她众多的咏花词中,我们得以一窥其作为一名女子的心路历程。借梅、菊、桂、荷等花卉意象的分析,“千古第一女词人”的女性意识得以渐渐明晰,她塑造的,是一个渴望摆脱封建观念束缚、敢于追求爱情、敢于抒发所思所想、敢于赞美自己,有着细腻丰富情感的女性形象,可称得上是女子的“花中第一流”。正是因为她独特的女性意识,以及对女性情感丰富细腻的描写,使得词作意蕴丰富,令人深思。
注释:
[1]此处参考侯建、吕智敏编:《李清照诗词评注》,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2]张彩霞、宋世勇:《论李清照词花意象》,《惠州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3]褚兆麟:《论李清照词与花及酒的关系》,《社会科学家》1992年第1期。
[4]木犀花:桂花之别名。
[5]唐圭璋等编著:《李清照词鉴赏》,济南:齐鲁书社,1986年版(2010.10重印),第31页。
[6]陶尔夫、刘敬圻:《南宋词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94页。
[7]同5,第81页。
[8]柯晓颖:《记录“另类”女性形象的〈漱玉词〉——从女性意识的角度解读〈漱玉词〉》,《南方论刊》2015年第5期。
[9]程杰:《宋代咏梅文学研究》,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转引自张映光:《论李清照咏花词中的自我形象》,《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参考文献:
[1]【宋】李清照著,侯健、吕智敏编:《李清照诗词评注》,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2]【宋】李清照著,王延梯注:《漱玉集注》,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
[3]唐圭璋等编著:《李清照词鉴赏》,济南:齐鲁书社,1986年版(2010.10重印)。
[4]谢穑:《宋代女性词人群体研究》,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