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影响,教育者要用积极的观点看待学生,相信他们是有能力的个体;重视少数学生的特殊反应;对出现的典型心理问题及时实施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辅导;重视家校联合教育,建立师生心理危机干预系统。
【关键词】疫情;问卷调查;心理危机干预
【中图分类号】G446【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5-6009(2020)40-0041-03
【作者简介】陈孚梅,江苏省宿迁中学洋河分校(江苏宿迁,223800)教师,高级教师。
2020年寒假,因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影响,居家、延期开学成了所有学生不得不接受的现实。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如何预防和干预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类心理问题?江苏省宿迁中学洋河分校是一所农村中学,寒假期间先后开展了面向学生和家长的关于疫情影响情况的问卷调查,从反馈的结果中得出以下几点建议。
面对疫情的威胁,被困在家的学生会有怎样的反应?通过调查,我们欣喜地看到多数学生拥有积极的生活态度,主要表现在:(1)学生的生存状态是积极的,关心自己,关注社会,具有一定的责任心。每天主动关心与疫情有关的新闻播报,了解事态进展;积极了解疫情发生后的个人防护措施,希望为他人提供帮助。(2)对周围的人和事具有一定的辨别能力,普遍认为社会、教师和家里长辈对疫情事件的反应是适中的,能充分重视疫情的影响。(3)如果有认识的同学、朋友是湖北籍的(或去过湖北),大多数学生的态度是在特殊时期会远离他们。(4)长期与家人待在一起,更多的感受是开心,利用在家的时间与家人进行沟通交流,增进彼此的了解,有困惑会主动与家人沟通。(5)对延期开学均能接受,对学校“停课不停学”都能积极响应,能按各科教师要求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6)上学的意愿强烈。这些积极的表现提醒我们:要用积极的观点看待学生,相信他们是有能力的个体。
很多时候,少数群体的态度和做法可能会像蝴蝶效应一样引起较大的反响。问卷中的两项反馈引起了我们的高度重视:(1)通过“对湖北籍或去过湖北的同学、朋友的态度”的调查发现,90.9%的学生选择“在特殊时期会远离他们”;7.8%的学生选择“直接远离他们”,意味着这部分学生可能会用不同的方式长期远离湖北籍或去过湖北的同学、朋友,无形之中会对湖北籍或去过湖北的同学贴标签和污名化,这无疑会产生不好的影响,要提醒班主任重视对这类学生的正确引导。同时还有1.3%的学生选择“无所谓”,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面对规则和要求,少数学生意识淡薄,需要在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上多加引导,使其少走弯路、少犯错误。(2)通过了解“解决心理困惑的途径”发现,15.5%的学生选择“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72.9%的学生选择“与家长沟通”,9.9%的学生选择“和朋友说”,只有1.6%的学生选择“告诉老师”。这一结果显示,青春期的学生对教师敞开心扉的较少。在此提醒教师要充分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主动走近学生,当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彼此尊重和信任的关系时,教育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典型的心理问题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了学生的典型心理问题:(1)14.1%的学生出现恐慌心理;45.8%的学生出现焦虑心理,担心自己被传染;22.9%的学生出现抑郁心理,感到心情压抑;16.9%的学生感觉无所谓。数据表明,大部分学生因疫情产生了一些不良情绪,表现为恐慌、焦虑、抑郁等,虽然这是绝大多数人面对疫情冲击时会产生的反应,但对成长中的中学生来说,他们的心理自愈能力不如成年人,需要家长和教师进行及时的指导和干预。(2)35.8%的学生“只是心情不好”,6.1%的学生“出现食欲或睡眠不良的症状”,12.2%的学生“总是感觉自己生病了”,45.7%的学生“感觉没什么大影响”。这表明部分学生已经出现心理问题躯体化的表现,如影响食欲和睡眠、怀疑生病等,这种情况提醒我们必须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辅导。
(二)常见心理问题的调适方法
1.克服恐慌心理。通过官方渠道客观了解疫情相关信息,不轻信谣言;落实各种防护措施,加强个人防范,有效切断传染源,减少感染机会;相信科学、坚定信心;可以借此次疫情反思人生、思考生命,培养沉稳、热心、乐观的个性,锻炼刚毅、勇敢、坚定的意志。
2.缓解睡眠问题。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卧室的环境应当安静、舒适,光线及温度适宜,尽量不把闹钟放在床头,避免因反复看闹钟影响入睡;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每天同一时间起床,避免边玩手机边睡觉、开灯睡觉、晚上不睡白天补觉等;进行规律的体育锻炼,睡前1小时内不做容易引起兴奋的脑力劳动或观看容易引起兴奋的书籍和影视节目,可以选择听舒缓音乐;适度关注疫情,睡前1小时尽量避免查看与疫情相关的信息,避免睡前因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引起失眠。
3.缓解疑病心理。按照科学手段做好有效防护,少出门,出门戴口罩,注意个人卫生,避免集体聚会;疫情传播时期,对可能感染的疾病保持警惕,监测体温,察觉症状,适度了解自己的身体症状,一旦有异常情况及时寻求医学专业支持;通过听音乐、深呼吸、做感兴趣的事,放松身心,让心态慢慢平稳下来,减少无谓的忧虑与担心;制订好疫情期间的学习与生活计划,有规律地生活。
4.克服焦虑心理。有了基本防范措施以后,就不必对自己的身心感受和外界信息过分关注,应当将注意力投入更多积极、有意义的事情,如看书、练字、锻炼身体等;通过微信、网络、电话与家人和朋友保持联系,借助与亲朋好友的互动,看到生活的美好,转移对疫情信息的过度关注;积极投入眼下最该做的事,从学习中寻找乐趣;如果持续心情不好、紧张不安,始终难以自我缓解,就需要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
家庭也是实施教育的主要场所,家校联合才能发挥教育的最大功能。通过调查“家长眼中疫情对孩子产生的影响”了解到,33.6%的家长“发现孩子心情有时不太好”,9.9%的家长“发现孩子食欲、睡眠不太好”,56.4%的家长“没有发现孩子有不良情况”。实际上,在前期对学生的调查中,82.2%的学生因疫情产生了一定的不良情绪,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家长对孩子的了解不够。如何与孩子沟通,如何走进孩子的内心,是家长需要做的重要功课,学校也要对家长进行适时的指导。通过调查“家长对学校当前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态度”发现,95.6%的家长感觉很好,表明家长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持支持的态度。各级各类学校都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家校联合,全方位服务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在疫情的影响下,那些重大创伤经历者,或面对重大创伤感觉难以面对者内心的平衡会被打破,需要对其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如果有极端表现或行为出现,还需要其他资源的支持,如公安、医务工作者等。目前所有学生都是居家隔离状态,复学之后的疫情影响很难预测,我们需要做好一系列工作的預案,建立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系统,降低各类风险系数。
【关键词】疫情;问卷调查;心理危机干预
【中图分类号】G446【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5-6009(2020)40-0041-03
【作者简介】陈孚梅,江苏省宿迁中学洋河分校(江苏宿迁,223800)教师,高级教师。
2020年寒假,因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影响,居家、延期开学成了所有学生不得不接受的现实。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如何预防和干预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类心理问题?江苏省宿迁中学洋河分校是一所农村中学,寒假期间先后开展了面向学生和家长的关于疫情影响情况的问卷调查,从反馈的结果中得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用积极的观点看待学生
面对疫情的威胁,被困在家的学生会有怎样的反应?通过调查,我们欣喜地看到多数学生拥有积极的生活态度,主要表现在:(1)学生的生存状态是积极的,关心自己,关注社会,具有一定的责任心。每天主动关心与疫情有关的新闻播报,了解事态进展;积极了解疫情发生后的个人防护措施,希望为他人提供帮助。(2)对周围的人和事具有一定的辨别能力,普遍认为社会、教师和家里长辈对疫情事件的反应是适中的,能充分重视疫情的影响。(3)如果有认识的同学、朋友是湖北籍的(或去过湖北),大多数学生的态度是在特殊时期会远离他们。(4)长期与家人待在一起,更多的感受是开心,利用在家的时间与家人进行沟通交流,增进彼此的了解,有困惑会主动与家人沟通。(5)对延期开学均能接受,对学校“停课不停学”都能积极响应,能按各科教师要求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6)上学的意愿强烈。这些积极的表现提醒我们:要用积极的观点看待学生,相信他们是有能力的个体。
二、重视少数人的特殊反应
很多时候,少数群体的态度和做法可能会像蝴蝶效应一样引起较大的反响。问卷中的两项反馈引起了我们的高度重视:(1)通过“对湖北籍或去过湖北的同学、朋友的态度”的调查发现,90.9%的学生选择“在特殊时期会远离他们”;7.8%的学生选择“直接远离他们”,意味着这部分学生可能会用不同的方式长期远离湖北籍或去过湖北的同学、朋友,无形之中会对湖北籍或去过湖北的同学贴标签和污名化,这无疑会产生不好的影响,要提醒班主任重视对这类学生的正确引导。同时还有1.3%的学生选择“无所谓”,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面对规则和要求,少数学生意识淡薄,需要在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上多加引导,使其少走弯路、少犯错误。(2)通过了解“解决心理困惑的途径”发现,15.5%的学生选择“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72.9%的学生选择“与家长沟通”,9.9%的学生选择“和朋友说”,只有1.6%的学生选择“告诉老师”。这一结果显示,青春期的学生对教师敞开心扉的较少。在此提醒教师要充分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主动走近学生,当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彼此尊重和信任的关系时,教育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及时、恰当地实施指导和辅导
(一)典型的心理问题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了学生的典型心理问题:(1)14.1%的学生出现恐慌心理;45.8%的学生出现焦虑心理,担心自己被传染;22.9%的学生出现抑郁心理,感到心情压抑;16.9%的学生感觉无所谓。数据表明,大部分学生因疫情产生了一些不良情绪,表现为恐慌、焦虑、抑郁等,虽然这是绝大多数人面对疫情冲击时会产生的反应,但对成长中的中学生来说,他们的心理自愈能力不如成年人,需要家长和教师进行及时的指导和干预。(2)35.8%的学生“只是心情不好”,6.1%的学生“出现食欲或睡眠不良的症状”,12.2%的学生“总是感觉自己生病了”,45.7%的学生“感觉没什么大影响”。这表明部分学生已经出现心理问题躯体化的表现,如影响食欲和睡眠、怀疑生病等,这种情况提醒我们必须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辅导。
(二)常见心理问题的调适方法
1.克服恐慌心理。通过官方渠道客观了解疫情相关信息,不轻信谣言;落实各种防护措施,加强个人防范,有效切断传染源,减少感染机会;相信科学、坚定信心;可以借此次疫情反思人生、思考生命,培养沉稳、热心、乐观的个性,锻炼刚毅、勇敢、坚定的意志。
2.缓解睡眠问题。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卧室的环境应当安静、舒适,光线及温度适宜,尽量不把闹钟放在床头,避免因反复看闹钟影响入睡;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每天同一时间起床,避免边玩手机边睡觉、开灯睡觉、晚上不睡白天补觉等;进行规律的体育锻炼,睡前1小时内不做容易引起兴奋的脑力劳动或观看容易引起兴奋的书籍和影视节目,可以选择听舒缓音乐;适度关注疫情,睡前1小时尽量避免查看与疫情相关的信息,避免睡前因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引起失眠。
3.缓解疑病心理。按照科学手段做好有效防护,少出门,出门戴口罩,注意个人卫生,避免集体聚会;疫情传播时期,对可能感染的疾病保持警惕,监测体温,察觉症状,适度了解自己的身体症状,一旦有异常情况及时寻求医学专业支持;通过听音乐、深呼吸、做感兴趣的事,放松身心,让心态慢慢平稳下来,减少无谓的忧虑与担心;制订好疫情期间的学习与生活计划,有规律地生活。
4.克服焦虑心理。有了基本防范措施以后,就不必对自己的身心感受和外界信息过分关注,应当将注意力投入更多积极、有意义的事情,如看书、练字、锻炼身体等;通过微信、网络、电话与家人和朋友保持联系,借助与亲朋好友的互动,看到生活的美好,转移对疫情信息的过度关注;积极投入眼下最该做的事,从学习中寻找乐趣;如果持续心情不好、紧张不安,始终难以自我缓解,就需要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
四、重视家校联合教育
家庭也是实施教育的主要场所,家校联合才能发挥教育的最大功能。通过调查“家长眼中疫情对孩子产生的影响”了解到,33.6%的家长“发现孩子心情有时不太好”,9.9%的家长“发现孩子食欲、睡眠不太好”,56.4%的家长“没有发现孩子有不良情况”。实际上,在前期对学生的调查中,82.2%的学生因疫情产生了一定的不良情绪,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家长对孩子的了解不够。如何与孩子沟通,如何走进孩子的内心,是家长需要做的重要功课,学校也要对家长进行适时的指导。通过调查“家长对学校当前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态度”发现,95.6%的家长感觉很好,表明家长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持支持的态度。各级各类学校都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家校联合,全方位服务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五、重视心理危机干预系统的建立
在疫情的影响下,那些重大创伤经历者,或面对重大创伤感觉难以面对者内心的平衡会被打破,需要对其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如果有极端表现或行为出现,还需要其他资源的支持,如公安、医务工作者等。目前所有学生都是居家隔离状态,复学之后的疫情影响很难预测,我们需要做好一系列工作的預案,建立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系统,降低各类风险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