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教育观念认为:创造是现代人的本质特征,创新是现代教育的显著标志之一。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就是知识不断创新,培养创新能力迫在眉睫。对此,素质教育提出以培养创新能力为核心,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现就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创新能力浅谈如下:
1 营造思维空间,培养创新能力
教育家赞可夫说过:“学生积极的情感,欢快的情绪,能使学生精神振奋,思维活跃,容易形成创新的联想。而消极的情绪则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尊重和信任每一位学生,宽容和善待每一位学生,努力为他们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敢想敢说的学习氛围,使每一位学生从教师身上感受到爱意和期望,体验到成功和自信,汲取到智慧和力量,从而激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情感,产生出强烈的创新欲望。迸发出创造的火花。例如,教学应用题,修一条2400米长的公路,3天完成了60%,照这样计算,完成任务还要多少天?(用多种方法解答)
有的同学列式为:
2400÷(2400×60%÷3)-3;
有的列为:1÷(60%÷3)-3;
有的列为:3÷60%-3。
还有的同学用比例或方程等不同的方法解答。我及时对能使用多种方法的学生给予表扬,给学生营造了思维空间,使学生领略了运用多种方法解题的乐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 设置开放习题,培养创新能力
开放性习题综合性强,知识容量大,富有挑战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增加创新意识,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开放习题,选择适当的时机,以灵活的方式渗透到教学中去。例如,学完“数的整除”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题:在1、2、4、6、8中,找出一个与众不同的数。这是一道结论开放性题,答案不是唯一的,①有的同学认为是1,1是奇数,其余都是偶数;②有的认为是2,2是质数,其余都不是质数;③有的认为是4,4是平方数,其余都不是;④有的认为是6,6能被3整除,其余都不能被3整除;⑤家的认为是8,8是立方数,其余都不是。这样不仅开拓了学生的思路,而且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 充分使用学具,培养创新能力
少儿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他们的思维离不开形象和动作,知识来源于具体的实物操作之中。我在教学中,善于使用教具,从实物的具体操作,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然后再脱离实物使学生从直观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这样既有利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利用教具教学的过程,是通过对具体实物的操作来促进学生的内部智力发展。随着学具的操作,学生的思维随之发展。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只有注重实物操作与思维的结合,才能由形象思维发展为抽象思维。例如,在教学“乘法初步认识”时,先让学生两个两个地摆五星,摆三次,求共是几个五星,让学生列出加法算式,再引导学生观察有几个相同的加数,启发学生:能用另一种计算方法代替加法吗?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由此引出这题的乘法算式,使学生对刚接触的乘法知识,凭借直观操作,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这样,既掌握了知识,又启迪了思维,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4 形式多样练习,培养创新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对学生加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的训练。变式训练则是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教师要精选典型的题目,对问题和条件纵横展开,打破学生原有经验和思维定势的限制,从新的角度、不同的方向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多方向、多角度思考问题,注重发挥和捕捉学生新颖、独特、超常的新见解并加以升华。这样教学不仅对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极为有利,而且能够激发学生求知的动机和探究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占国际主导地位的世纪。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就是面向知识经济的教育。而创新能力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我们教师肩负着培养人才的重任,应把握课堂教学这个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教学情境,引导和激励学生质疑问题,发表独特见解,进行知识间的转化,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要我们能坚持不懈地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就一定能达到我们理想的教学效果和目的,就一定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1 营造思维空间,培养创新能力
教育家赞可夫说过:“学生积极的情感,欢快的情绪,能使学生精神振奋,思维活跃,容易形成创新的联想。而消极的情绪则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尊重和信任每一位学生,宽容和善待每一位学生,努力为他们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敢想敢说的学习氛围,使每一位学生从教师身上感受到爱意和期望,体验到成功和自信,汲取到智慧和力量,从而激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情感,产生出强烈的创新欲望。迸发出创造的火花。例如,教学应用题,修一条2400米长的公路,3天完成了60%,照这样计算,完成任务还要多少天?(用多种方法解答)
有的同学列式为:
2400÷(2400×60%÷3)-3;
有的列为:1÷(60%÷3)-3;
有的列为:3÷60%-3。
还有的同学用比例或方程等不同的方法解答。我及时对能使用多种方法的学生给予表扬,给学生营造了思维空间,使学生领略了运用多种方法解题的乐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 设置开放习题,培养创新能力
开放性习题综合性强,知识容量大,富有挑战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增加创新意识,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开放习题,选择适当的时机,以灵活的方式渗透到教学中去。例如,学完“数的整除”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题:在1、2、4、6、8中,找出一个与众不同的数。这是一道结论开放性题,答案不是唯一的,①有的同学认为是1,1是奇数,其余都是偶数;②有的认为是2,2是质数,其余都不是质数;③有的认为是4,4是平方数,其余都不是;④有的认为是6,6能被3整除,其余都不能被3整除;⑤家的认为是8,8是立方数,其余都不是。这样不仅开拓了学生的思路,而且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 充分使用学具,培养创新能力
少儿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他们的思维离不开形象和动作,知识来源于具体的实物操作之中。我在教学中,善于使用教具,从实物的具体操作,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然后再脱离实物使学生从直观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这样既有利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利用教具教学的过程,是通过对具体实物的操作来促进学生的内部智力发展。随着学具的操作,学生的思维随之发展。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只有注重实物操作与思维的结合,才能由形象思维发展为抽象思维。例如,在教学“乘法初步认识”时,先让学生两个两个地摆五星,摆三次,求共是几个五星,让学生列出加法算式,再引导学生观察有几个相同的加数,启发学生:能用另一种计算方法代替加法吗?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由此引出这题的乘法算式,使学生对刚接触的乘法知识,凭借直观操作,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这样,既掌握了知识,又启迪了思维,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4 形式多样练习,培养创新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对学生加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的训练。变式训练则是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教师要精选典型的题目,对问题和条件纵横展开,打破学生原有经验和思维定势的限制,从新的角度、不同的方向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多方向、多角度思考问题,注重发挥和捕捉学生新颖、独特、超常的新见解并加以升华。这样教学不仅对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极为有利,而且能够激发学生求知的动机和探究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占国际主导地位的世纪。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就是面向知识经济的教育。而创新能力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我们教师肩负着培养人才的重任,应把握课堂教学这个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教学情境,引导和激励学生质疑问题,发表独特见解,进行知识间的转化,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要我们能坚持不懈地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就一定能达到我们理想的教学效果和目的,就一定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