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互联网+ 时代给“三农”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本文主要在分析新型职业农民内涵及发展困境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在互联网 + 时代下,如何高效、高质地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路径,以供参考。
[关键词]互联网+ 时代;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8-0255-01
一、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及发展困境
(一)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
国内外许多学者都对新型职业农民的概念进行了论述,专家朱启臻认为,新型职业农民首先应满足农民具有的四个一般特征:一是要占有或长期使用一定数量的耕地用于生产;二是大部分时间要进行农业生产;三是主要经济来源是农业生产经营;四是居住地为农村社区。此外,他认为新型职业农民还应满足以下三个条件:首先,应是市场的主体,并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追求收益最大化,一般收入较高;其次,应具有极高的稳定性,终身从事农业生产,且能有所传承;最后,应具有强烈的现代观念和社会责任感,不仅懂技术、有文化、会经营,还要懂得对生态、社会、环境和后人承担应有的责任。
(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困境
1、培训活动先行,但城乡对立严重。虽然我国很早就开始着手对农民进行职业技能的培训,受训农民数量也在不断扩大,但更多的农民仍然热衷于跳出“农门”。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城乡二元结构的对立,使得有条件的农民更倾向于进入劳动收入更加丰厚、医疗教育更加优秀、法制意识更加先进的城市定居。城乡二元结构不破除,职业农民就不可能成为一种新兴职业平等地与其他行业的从业者进行竞争,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就不可能取得实质性成就。
2、教育类目繁多,但缺乏顶层设计。农业劳动力素质是制约农业发展的关键,国家先后实施了“绿色证书工程”、“星火科技培训”、“农业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等一系列类目繁多的培育计划,并取得了一定效果。在针对农民开展的各类教育培训活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了职业农民培育缺乏顶层设计的问题。其主要表现是:农民职业培育的制度不健全,导致培训活动的随意性大、连续性差,上述众多的农民教育培训项目是由农业部、教育部、扶贫办等十几个部委分别组织实施的,国家多方面大力支持本是好事,但是在行动上缺乏统一的领导;另外,对培训资源的及时调动能力较弱,面对劳动力需求的快速变化,现有的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没有迅速做出资源调整的能力和培训机构的整合机制。
3、资金投入加大,但培训方式过时。在开展农民培训项目实施之初,人均经费投入只有100元左右。2012年新型职业农民概念提出以后,各地方更是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活动,参与培训的农民也初具规模。国家农业部、财政部更是将山西和陕西确定为两个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整省推进试点省,计划每年拨款3亿元,每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培训20万,人均享受经费补贴1500元。2014年一年仅山西省就创办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机构达355个、投入师资1200多人、开展培训课目30种。在资源投资力度加大的同时,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过程也出现了“一阵风”、“走过场”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是我国农民群体庞大,且农户分散,而现有的农民培训基本采用传统的常规教学方式,农民对所授技能的掌握效果比较差。
三、互联网+时代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路径
(一)互联网+为新型职业农民带来的机遇
互联网+概念的提出,将从生产力、组织方式、交互方式和价值传递等方面,给传统行业发展带来新变革。首先,互联网+农业,将加速农村电商的快速爆发。近年来,阿里、京东电商等巨头企业为代表,为了抢占农村的电商市场,开始的一系列诸如抢占墙体、农村广播、农家店、信息宣传栏的疯狂营销活动更证实了此点,互联网+概念的提出,必将加速农村电商的快速爆发。其次,互联网+农业,将为农民增收带来更多机会。据不完全统计,京东在部署农村电商的战略上,仅乡村推广员便招募了5000名。随着农村电商的成熟发展,将有更多就业岗位吸引离土离乡的农民工选择就近就业。主动增收表现为互联网+农业给农民创业提供了更多可能。众筹、农业P2P等模式的诞生,都给农民创业创造了优良的环境。以农业P2P模式为例,国内首家P2P平台农金圈主导经销商做担保,给农户提供农作物,农户在农作物播种到收割的自然周期内,可进行分期付款,同时为农户购买农业保险,很大程度上减小了农户的风险。
(二)互联网+时代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路径
1、完善教育培训制度,加强管理体制,加大政府扶持体系
在《农业部办公厅关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出台后,各示范县结合实际及发展規划,发布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相关制度及扶持政策。并依托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各项基础建设。通过试点,提出制度体系的基本框架和具体内容,力争在制度上有所创新,在政策上取得突破。
2、筛选重点培育对象,优化培育模式,以重点为基点扩大培育范围
100个示范县大部分以“一部分优秀对象重点培养,带动更多对象的培养”模式,引领了不同数量的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计划。同时,对培育对象进行筛选,保证培训结果的优质性及有效性。在此基础上,积累经验,优化培育模式,从而达到逐年扩大性效果。2015年由农业部联合教育部、团中央启动的“现代青年农场主计划”便是该模式的最佳标杆。
3、依托“基地”培训,加强实操经验
在2015年3月出台的《关于做好2015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指出[3],要加强职业农民创业基地(园)等基础建设,可见建立相关基地,加强实操经验对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重要性。以湖南试点祁阳县为例,该县推行“学校+基地+农户”在内的培训模式,利用当地油茶苗圃培训基地,为当地农村学员培训油茶相关种植新技术。通过理论实践相结合,共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六千余人,有力地促进了县域经济多元化发展的进程。同时,随着近几年培训理念的提升,农业创业基地正慢慢发酵。2015年4月,全国第一个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基地落户临沂,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农业基地覆盖,给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创造更好的空间。
4、借助互联网 + 大数据,搭建针对性培训平台。
大数据是指不用随机分析法(抽样调查)这样的捷径,而采用所有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借助大数据,对我国目前各地新型职业农民特性、年龄、影响因素等进行有效的分析,从而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培训内容,搭建相关教育平台。各地新型职业农民可登陆该平台获取相关培訓技能,从而有效的推动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当然,在互联网 + 背景下,培训新型职业农民的方式还有很多。例如从生产方式上,培训一批高科技的无人机农民,借助无人机对农作物施肥、灌溉等,从而减少劳动力的产出;例如,打造农业的创客空间,吸引更多有想法、有兴趣的青年致力于农业创业等。把握好时代发展的契机,充分利用互联网 + 背景,培训有文化、有技术的新型职业农民目标才能更好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薛燕玉.“互联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路径[J]. 农民科技培训,2016,10:19-22.
[2] 郭玉伟.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路径探析[J]. 继续教育研究,2016,06:38-39.
[关键词]互联网+ 时代;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8-0255-01
一、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及发展困境
(一)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
国内外许多学者都对新型职业农民的概念进行了论述,专家朱启臻认为,新型职业农民首先应满足农民具有的四个一般特征:一是要占有或长期使用一定数量的耕地用于生产;二是大部分时间要进行农业生产;三是主要经济来源是农业生产经营;四是居住地为农村社区。此外,他认为新型职业农民还应满足以下三个条件:首先,应是市场的主体,并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追求收益最大化,一般收入较高;其次,应具有极高的稳定性,终身从事农业生产,且能有所传承;最后,应具有强烈的现代观念和社会责任感,不仅懂技术、有文化、会经营,还要懂得对生态、社会、环境和后人承担应有的责任。
(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困境
1、培训活动先行,但城乡对立严重。虽然我国很早就开始着手对农民进行职业技能的培训,受训农民数量也在不断扩大,但更多的农民仍然热衷于跳出“农门”。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城乡二元结构的对立,使得有条件的农民更倾向于进入劳动收入更加丰厚、医疗教育更加优秀、法制意识更加先进的城市定居。城乡二元结构不破除,职业农民就不可能成为一种新兴职业平等地与其他行业的从业者进行竞争,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就不可能取得实质性成就。
2、教育类目繁多,但缺乏顶层设计。农业劳动力素质是制约农业发展的关键,国家先后实施了“绿色证书工程”、“星火科技培训”、“农业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等一系列类目繁多的培育计划,并取得了一定效果。在针对农民开展的各类教育培训活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了职业农民培育缺乏顶层设计的问题。其主要表现是:农民职业培育的制度不健全,导致培训活动的随意性大、连续性差,上述众多的农民教育培训项目是由农业部、教育部、扶贫办等十几个部委分别组织实施的,国家多方面大力支持本是好事,但是在行动上缺乏统一的领导;另外,对培训资源的及时调动能力较弱,面对劳动力需求的快速变化,现有的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没有迅速做出资源调整的能力和培训机构的整合机制。
3、资金投入加大,但培训方式过时。在开展农民培训项目实施之初,人均经费投入只有100元左右。2012年新型职业农民概念提出以后,各地方更是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活动,参与培训的农民也初具规模。国家农业部、财政部更是将山西和陕西确定为两个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整省推进试点省,计划每年拨款3亿元,每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培训20万,人均享受经费补贴1500元。2014年一年仅山西省就创办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机构达355个、投入师资1200多人、开展培训课目30种。在资源投资力度加大的同时,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过程也出现了“一阵风”、“走过场”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是我国农民群体庞大,且农户分散,而现有的农民培训基本采用传统的常规教学方式,农民对所授技能的掌握效果比较差。
三、互联网+时代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路径
(一)互联网+为新型职业农民带来的机遇
互联网+概念的提出,将从生产力、组织方式、交互方式和价值传递等方面,给传统行业发展带来新变革。首先,互联网+农业,将加速农村电商的快速爆发。近年来,阿里、京东电商等巨头企业为代表,为了抢占农村的电商市场,开始的一系列诸如抢占墙体、农村广播、农家店、信息宣传栏的疯狂营销活动更证实了此点,互联网+概念的提出,必将加速农村电商的快速爆发。其次,互联网+农业,将为农民增收带来更多机会。据不完全统计,京东在部署农村电商的战略上,仅乡村推广员便招募了5000名。随着农村电商的成熟发展,将有更多就业岗位吸引离土离乡的农民工选择就近就业。主动增收表现为互联网+农业给农民创业提供了更多可能。众筹、农业P2P等模式的诞生,都给农民创业创造了优良的环境。以农业P2P模式为例,国内首家P2P平台农金圈主导经销商做担保,给农户提供农作物,农户在农作物播种到收割的自然周期内,可进行分期付款,同时为农户购买农业保险,很大程度上减小了农户的风险。
(二)互联网+时代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路径
1、完善教育培训制度,加强管理体制,加大政府扶持体系
在《农业部办公厅关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出台后,各示范县结合实际及发展規划,发布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相关制度及扶持政策。并依托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各项基础建设。通过试点,提出制度体系的基本框架和具体内容,力争在制度上有所创新,在政策上取得突破。
2、筛选重点培育对象,优化培育模式,以重点为基点扩大培育范围
100个示范县大部分以“一部分优秀对象重点培养,带动更多对象的培养”模式,引领了不同数量的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计划。同时,对培育对象进行筛选,保证培训结果的优质性及有效性。在此基础上,积累经验,优化培育模式,从而达到逐年扩大性效果。2015年由农业部联合教育部、团中央启动的“现代青年农场主计划”便是该模式的最佳标杆。
3、依托“基地”培训,加强实操经验
在2015年3月出台的《关于做好2015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指出[3],要加强职业农民创业基地(园)等基础建设,可见建立相关基地,加强实操经验对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重要性。以湖南试点祁阳县为例,该县推行“学校+基地+农户”在内的培训模式,利用当地油茶苗圃培训基地,为当地农村学员培训油茶相关种植新技术。通过理论实践相结合,共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六千余人,有力地促进了县域经济多元化发展的进程。同时,随着近几年培训理念的提升,农业创业基地正慢慢发酵。2015年4月,全国第一个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基地落户临沂,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农业基地覆盖,给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创造更好的空间。
4、借助互联网 + 大数据,搭建针对性培训平台。
大数据是指不用随机分析法(抽样调查)这样的捷径,而采用所有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借助大数据,对我国目前各地新型职业农民特性、年龄、影响因素等进行有效的分析,从而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培训内容,搭建相关教育平台。各地新型职业农民可登陆该平台获取相关培訓技能,从而有效的推动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当然,在互联网 + 背景下,培训新型职业农民的方式还有很多。例如从生产方式上,培训一批高科技的无人机农民,借助无人机对农作物施肥、灌溉等,从而减少劳动力的产出;例如,打造农业的创客空间,吸引更多有想法、有兴趣的青年致力于农业创业等。把握好时代发展的契机,充分利用互联网 + 背景,培训有文化、有技术的新型职业农民目标才能更好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薛燕玉.“互联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路径[J]. 农民科技培训,2016,10:19-22.
[2] 郭玉伟.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路径探析[J]. 继续教育研究,2016,06: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