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人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教学导入如同桥梁,联系着旧知与新知;如同序幕,预示着后面的高潮和结局;如同路标,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方向。一个精彩的导入,可以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预示着整节课的成功。
那么,该如何设计导语呢?就新课标下语文新课的导语设计问题谈谈自己的做法,以抛砖引玉。
一、标题解析导入法
俗话说:擒贼先擒王。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包含丰富的信息,是学生解读文本的一把钥匙。生动新颖的标题能促使读者急于接近作品;简洁凝练的标题能揭示文章的主旨;而隽永含蓄的标题能启发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对文本的深入思索。心理学认为,刺激物的新异性是引起不随意注意的最重要的原因,教师在导人新课时,若能妙改标题,以形成刺激物的相对新异性。定能引起学生高度注意,使之兴趣盎然。一位老师上苏教版教材必修3“号角,为你长鸣”专题“底层的光芒”板块中的《老王》一文,她从标题人手,引导学生思考:是否能将“老王”改为“王老”?通过辨析,學生获得共识:“老王”的称呼更亲切,更符合三轮车夫的身份,更能体现编者“底层的光芒”板块设计意图。标题的解读为课堂引导学生认识与评价老王的形象做了很好的铺垫。又如鉴赏惠特曼的诗《啊,船长,我的船长哟!》(“殉道者之歌”板块),可引导学生关注标题:学生迅速地从两个叹词和一个感叹号中明确,这是一首情感非常丰富的抒情诗;从“船长、我的船长”读出此诗的主要描写对象是“船长”,“船长”与“我”有着非同寻常的关系,从而抓住了本诗的学习重点:品评船长的形象,体味蕴涵于诗歌之中的强烈而复杂的情感,可谓一箭双雕。同样,教学《登泰山记》,笔者从《登泰山记》文章的标题引入,引导学生捕捉标题的重要信息。通过读标题,学生很快明确:这是一篇游记,重在写泰山的景色。把握了游记这一文体后,笔者因势利导,进行追问:既然是游记,那么,学习本文,首先要把握作者游踪,请找出作者的登山路径。通过引导,学生迅速明确了文章的描写对象、文体特征和主要内容。往后学生在碰到类似文体的文章时,就能轻车熟路游刃有余了。
二、巧设问题导入法
第一,首先教师必须科学地设计问题,使学生发挥智力因素,以带动他们的创造型思维。
课堂教学中,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情感的培养,都是在教师所提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从自己的学习操作活动中完成的,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得到充分的体现。如在粤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第十课秦牧《菱角的喜剧》的教学中,我就文题“菱角的喜剧”设计了三个问题:第一,“其实秦牧最初发表这篇文章时所定的题日是《复杂》,大家认为与《菱角的喜剧》相比那个题目更好一些,为什么?”提出这个问题是想让学生确定文章体裁,从情感认知的角度来分析文章题目对阅读接受的影响。从学生或者说人类普遍的阅读接受心理上看,一般都更倾向于富有情节性的文章。学生就可以从中找出“菱角的喜剧”比“复杂”要好的理由:因为“复杂”这个题目看起来很公式化,很乏味,引不起读者的兴趣;而“菱角的喜剧”这个近乎故事型的问题则能使人天马行空,想入非非。接着我就提出第二个问题:“那么据你们的理解,什么叫‘喜剧’呀?”这个问题主要是为引入全文,贯穿全文而设计的。因为文章对“喜剧”的阐释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喜剧”一词的别用。学生基本上都已经十六、七岁,有了一定的社会阅历,欣赏过不同类型的喜剧电影电视剧作品,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回答起来不会太难,但一定得开动脑筋,调动平时的积累及经验,经过深加工。于是经过短暂思考有的学生迅速回答:“是一种很搞笑的东西。”有的答:“它往往是以大团圆结尾的,给人以轻松愉快地感觉。”这些无疑都是喜剧所具有的基本特征,但就本篇课文来说还没有达到要求。于是我点拨道:喜剧的目的是什么呀?学生回答:“褒扬好人好事,贬斥不良言行。”“那么本文呢?”“本文是作者在讽刺自己。”“我知道了,喜剧还包含着对不良行为的揶揄和讽刺。”学生弄明白了“菱角的喜剧”其实是作者自嘲后的感想。于是第三个问题出来了:那么我们再想想作者是怎样一步步用“喜剧”来引入正题的?这个问题终于把学生从问题引导了课文本身。有了前面的问答作铺垫,这个问题学生很快就准确地理出来答案。所提的三个问题,本身都包含着学生智力操作的任务,三个问题之间,又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前两个问题的解决为最后一个问题的提出作铺垫,最后一个问题是前两个问题的必然延伸和深化。但是,三个问题又各有自己的侧重点,第一个问题着重对学生的阅读经验的考察;第二个问题是关键,着重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第三个问题着重要求学生从课文中直接找到知识点。并加以归纳总结。
我们在教学中所设计的问题须达到问题性水平高。即是指问题所包含的学生智力操作的任务比较重,具有较高的训练学生思维的价值。问题性水平低,即是指问题所包含的学生智力操作的任务比较轻,甚至极少包含学生智力操作的任务。具有较低的甚至根本不具有训练学生思维的价值。当然,问题性水平高也必须有一个限度,不能让学生如“丈二金刚”,这样会适得其反。问题性水平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适应就足够了。否则,学生的思维难以启动跳跃,到头来是徒劳尤益。
三、运用对比导入法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比较的导人方式被广泛地运用。如《变形记》可这样导入:“文言短篇小说《促织》讲的是主人公成名因儿子魂化蟋蟀而发家致富的荒诞故事,它揭示了怎样的主旨?曹雪芹有诗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比较的导入形式很适合文体相同、风格接近的文章。比如学习李清照的《声声慢》可以由她的《一剪梅》引入,通过比较了解作者前后期作品在作品思想内容以及表达情感的强度等方面的异同。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可以联系他的悼亡之作《江城子》,让学生在了解作者词作豪放风格的同时也领略其婉约柔情的一面。
总之,一个先声夺人的导语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正如《语文教育心理学》里所描述的:好的导语就是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就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好的导语就是情感的诱发剂,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启动力。
那么,该如何设计导语呢?就新课标下语文新课的导语设计问题谈谈自己的做法,以抛砖引玉。
一、标题解析导入法
俗话说:擒贼先擒王。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包含丰富的信息,是学生解读文本的一把钥匙。生动新颖的标题能促使读者急于接近作品;简洁凝练的标题能揭示文章的主旨;而隽永含蓄的标题能启发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对文本的深入思索。心理学认为,刺激物的新异性是引起不随意注意的最重要的原因,教师在导人新课时,若能妙改标题,以形成刺激物的相对新异性。定能引起学生高度注意,使之兴趣盎然。一位老师上苏教版教材必修3“号角,为你长鸣”专题“底层的光芒”板块中的《老王》一文,她从标题人手,引导学生思考:是否能将“老王”改为“王老”?通过辨析,學生获得共识:“老王”的称呼更亲切,更符合三轮车夫的身份,更能体现编者“底层的光芒”板块设计意图。标题的解读为课堂引导学生认识与评价老王的形象做了很好的铺垫。又如鉴赏惠特曼的诗《啊,船长,我的船长哟!》(“殉道者之歌”板块),可引导学生关注标题:学生迅速地从两个叹词和一个感叹号中明确,这是一首情感非常丰富的抒情诗;从“船长、我的船长”读出此诗的主要描写对象是“船长”,“船长”与“我”有着非同寻常的关系,从而抓住了本诗的学习重点:品评船长的形象,体味蕴涵于诗歌之中的强烈而复杂的情感,可谓一箭双雕。同样,教学《登泰山记》,笔者从《登泰山记》文章的标题引入,引导学生捕捉标题的重要信息。通过读标题,学生很快明确:这是一篇游记,重在写泰山的景色。把握了游记这一文体后,笔者因势利导,进行追问:既然是游记,那么,学习本文,首先要把握作者游踪,请找出作者的登山路径。通过引导,学生迅速明确了文章的描写对象、文体特征和主要内容。往后学生在碰到类似文体的文章时,就能轻车熟路游刃有余了。
二、巧设问题导入法
第一,首先教师必须科学地设计问题,使学生发挥智力因素,以带动他们的创造型思维。
课堂教学中,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情感的培养,都是在教师所提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从自己的学习操作活动中完成的,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得到充分的体现。如在粤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第十课秦牧《菱角的喜剧》的教学中,我就文题“菱角的喜剧”设计了三个问题:第一,“其实秦牧最初发表这篇文章时所定的题日是《复杂》,大家认为与《菱角的喜剧》相比那个题目更好一些,为什么?”提出这个问题是想让学生确定文章体裁,从情感认知的角度来分析文章题目对阅读接受的影响。从学生或者说人类普遍的阅读接受心理上看,一般都更倾向于富有情节性的文章。学生就可以从中找出“菱角的喜剧”比“复杂”要好的理由:因为“复杂”这个题目看起来很公式化,很乏味,引不起读者的兴趣;而“菱角的喜剧”这个近乎故事型的问题则能使人天马行空,想入非非。接着我就提出第二个问题:“那么据你们的理解,什么叫‘喜剧’呀?”这个问题主要是为引入全文,贯穿全文而设计的。因为文章对“喜剧”的阐释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喜剧”一词的别用。学生基本上都已经十六、七岁,有了一定的社会阅历,欣赏过不同类型的喜剧电影电视剧作品,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回答起来不会太难,但一定得开动脑筋,调动平时的积累及经验,经过深加工。于是经过短暂思考有的学生迅速回答:“是一种很搞笑的东西。”有的答:“它往往是以大团圆结尾的,给人以轻松愉快地感觉。”这些无疑都是喜剧所具有的基本特征,但就本篇课文来说还没有达到要求。于是我点拨道:喜剧的目的是什么呀?学生回答:“褒扬好人好事,贬斥不良言行。”“那么本文呢?”“本文是作者在讽刺自己。”“我知道了,喜剧还包含着对不良行为的揶揄和讽刺。”学生弄明白了“菱角的喜剧”其实是作者自嘲后的感想。于是第三个问题出来了:那么我们再想想作者是怎样一步步用“喜剧”来引入正题的?这个问题终于把学生从问题引导了课文本身。有了前面的问答作铺垫,这个问题学生很快就准确地理出来答案。所提的三个问题,本身都包含着学生智力操作的任务,三个问题之间,又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前两个问题的解决为最后一个问题的提出作铺垫,最后一个问题是前两个问题的必然延伸和深化。但是,三个问题又各有自己的侧重点,第一个问题着重对学生的阅读经验的考察;第二个问题是关键,着重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第三个问题着重要求学生从课文中直接找到知识点。并加以归纳总结。
我们在教学中所设计的问题须达到问题性水平高。即是指问题所包含的学生智力操作的任务比较重,具有较高的训练学生思维的价值。问题性水平低,即是指问题所包含的学生智力操作的任务比较轻,甚至极少包含学生智力操作的任务。具有较低的甚至根本不具有训练学生思维的价值。当然,问题性水平高也必须有一个限度,不能让学生如“丈二金刚”,这样会适得其反。问题性水平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适应就足够了。否则,学生的思维难以启动跳跃,到头来是徒劳尤益。
三、运用对比导入法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比较的导人方式被广泛地运用。如《变形记》可这样导入:“文言短篇小说《促织》讲的是主人公成名因儿子魂化蟋蟀而发家致富的荒诞故事,它揭示了怎样的主旨?曹雪芹有诗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比较的导入形式很适合文体相同、风格接近的文章。比如学习李清照的《声声慢》可以由她的《一剪梅》引入,通过比较了解作者前后期作品在作品思想内容以及表达情感的强度等方面的异同。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可以联系他的悼亡之作《江城子》,让学生在了解作者词作豪放风格的同时也领略其婉约柔情的一面。
总之,一个先声夺人的导语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正如《语文教育心理学》里所描述的:好的导语就是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就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好的导语就是情感的诱发剂,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启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