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报道如何推陈出新

来源 :新闻研究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wal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媒体时代,传统电视新闻报道受到了极大冲击。面对这种局面,传统电视新闻报道亟待创新和突破。只有创新电视新闻报道的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等,才能在不断完善优化和探索创新中,有效提升传统媒体的传播力。在融媒体背景下,如何创新传播语态、增强传播的交互性以及强化个性鲜明的报道特色,是传统媒体最应思考的问题。因此,本文主要对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报道推陈出新的必要性和主要路径进行探讨分析。
  关键词:融媒体;电视新闻报道;推陈出新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4-0200-03
  时效性、互动性、大量的信息承载量以及较低的信息生产成本等特点,是新兴媒体的优势,也是传统媒体与其之间的差距所在。要使电视新闻报道更符合受众要求,需要发挥传统媒体的各项优势,与新媒体融合,实现以其之长,补己之短,对新闻报道的方式手段进行改革与创新。
  一、融媒体的概念及对新闻制播的影响
  当信息要素与媒体融合后,就会形成一种新的媒体形态与制播方式。由于融媒体是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产物,因此,也是在传统媒体发展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一个演变阶段。融媒体在新闻制播中的信息传播方式、信息反馈方式、信息来源、信息采集人员、传播的类型、服务内容提供、数据采集以及应用等多个媒体运作环节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因此,传统媒体新闻制播的全过程都在融媒体的影响下发生了改变。
  二、新闻业务的多方面转变
  (一)报道模式发生转变
  电视新闻报道视角以及新闻报道模式在媒体融合的影响下,逐步从传统单一化、固定化向多样化、全景化转变。如今,报道模式不再是单一呈现某个新闻事件,而是同时容纳了新闻的现象、动态、深度以及评论等多种形态的报道,既要对事件本质进行深度挖掘,也要通过多角度讲述新闻事件,从而实现全方位与多层次的新闻报道,以增强新闻报道的独特性与全面性。当报道模式采用向受众全面展现新闻事件的详细起因、详细过程及具体真实结果时,这就给受众呈现出全方位、多角度、更具互动性的报道内容,保证了新闻事件的客观性与真实性。除此之外,媒体融合环境下的电视新闻,通过运用多种新兴技术,实现了新闻采访手段与传播方式的全方位转变,不仅打破了热门新闻题材的单一性,还增加了板块新闻、评论新闻和解释性新闻等多种报道形式。
  (二)新闻传播主体的变化
  在媒体融合环境下,传统新闻的传播主体会随着新设备与新媒介的应用发生改变。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各样的智能化终端进入人们的视野。人们可以充分利用微信、抖音、快手等社交软件随时随地拍摄记录自然灾害、交通事故及其他重大事件,同时利用自媒体平台传播新闻事件,这样就为新闻报道提供了第一手资料。自媒体出现后,新闻传播形成了记者与大众共同参与传播、“PGC+UGC”(专业生产内容+用户生成内容)共同生产内容的局面,这种局面在某种程度上能够丰富新闻素材的来源,但同时也对新闻采编人员的专业性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三)传播内容的转变
  随着新闻传播方式的多样化,人们可以利用各种手机软件或各大网络平台获取新闻信息,打破了传统新闻传播方式的时间、空间限制,也在一定程度上创新了新闻的传播内容,使新闻内容更新加快、互动性更強,并且以更加生动形象的形式丰富人们的生活。但由于碎片化的阅读趋势,一些媒体为了吸引受众眼球和提高新闻点击量,会使用重复性较强的新闻或虚假新闻更新内容。目前,短视频经常出现“摆拍”现象,以人为制造虚假新闻获取受众的关注度,降低了新闻内容的准确性。受众在阅读爆炸性新闻时往往难以适从,这就需要新闻工作者发挥自身的优势,第一时间探究新闻事实,做好信息甄别与舆论引导工作。
  三、融媒体传播的优势
  通过对比融媒体与以往的新闻传播方式,我们可以发现,目前融媒体发展的主要优势是成本较低及传播速度较快。这种传播方式的好处在于没有时间、地点、板块的限制,可以将信息更直观地呈现在受众面前。摆脱了时间性和地域性的束缚,融媒体传播可以随时随地满足人们获取信息的需求,并且以图片、文字、视频、实时直播等多种展现形式为受众带来沉浸式的体验。这种传播方式,一方面符合人们快节奏的生活,另一方面也满足了人们在视听方面的体验需求。
  随着时代的进步,信息化时代已经到来,越来越多的受众会通过网站、微博、公众号等平台获取自己感兴趣的信息,这样能够让传播内容更加贴近生活,并更具互动性和趣味性。
  四、融媒体背景下电视新闻报道的问题
  (一)工作观念未及时更新
  在融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背景下,为了顺应媒体融合趋势,电视新闻报道经过不断改革、创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从电视新闻报道中衍生出来的一些媒体内容,新闻报道的方式更具多样性和多元性,且报道内容也与融媒体的要求相符,从而使其得以快速发展,并在融媒体环境下完成相应的工作。但在实际工作中,传统的电视新闻报道方式大多是由电视新闻工作者进行传播,电视新闻工作人员无法很好地适应新兴的媒体融合形式、新形势下的新闻传播手段以及媒体融合的未来发展潜力,根本原因在于其工作认知及观念较为落后,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及时更新,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电视新闻的健康发展。
  (二)新闻报道形式较为单一
  以往,受众在观看电视新闻时,只能通过电视且在特定的时间内观看,根本原因在于新闻报道形式较为单一、传统,且传播方式缺乏多样性和新颖性。传统的新闻报道缺乏多媒体技术手段,受众只能被动地接收电视新闻报道的内容,不能有效表达自己的想法。除此以外,传统的新闻报道过程中,主持人都是根据既定编排的顺序播放新闻信息,在新闻内容上缺乏丰富性,给受众带来了不良体验。
  (三)缺乏互动交流
  传统的电视新闻报道由于传播的途径相对单一,只能对受众进行单向的信息传递,无法有效地与受众互动。受众的参与感也会因为无法沟通交流而大大降低,从而难以有效地增加新闻热度,并给舆论引导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导致电视新闻媒体的影响力下降。在融媒体环境下,年轻人成为最大的受众群体,他们更加关注新闻信息的内容,同时也希望更好地参与其中,发表自己的看法。而传统的电视新闻报道缺乏互动交流,这对电视新闻的可持续发展十分不利。   (四)受众范围较小
  主持人照稿播报是传统电视新闻报道信息的主要方式,并且主持人在播报时,电视新闻的画面无法实时进行动态更新,使受众人群无法及时获取新闻信息,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受众的兴趣。另外,受到空间限制的电视新闻报道,受众无法随时随地获取新闻信息,导致年轻受众观看电视新闻报道的时间较少,大部分是受众群体为老年人。因此,电视新闻的受众范围急剧缩小,制约了电视新闻的发展。
  五、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报道的创新路径
  (一)思维创新
  融媒体时代,主流媒体创新思维,应充分利用更年轻化的语态和更多元化的表现手段更新新闻报道的呈现方式,以受到受众的青睐。例如,一些新闻媒体开通了抖音号和快手号,以人民日报来说,单个视频作品的播放量和点赞量就高达3000万次。同时,央视、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在播报政治新闻时,也并非简单播报,而是融入创新性思维元素,利用金句海报、数据新闻可视化报道、短视频、互动H5等多种融媒体方式,满足各个受众群体的阅读需求,利用融媒体的方式将文本转化成容易被理解和认同的视听产品。
  在云南亚洲象群北上的新闻报道中,央视除了追踪象群每日动态、专家观察解读之外,还创新推出了《“象”往的生活——云南野生象群迁移特别直播》,利用AR(虚拟现实)技术,将大象、雨林等元素融入直播间,完成短视频与连线的自由切换;央视网还推出大型真“象”旅行秀《一路“象”北》《今天,我们采访了一位国际巨“象”》等新媒体产品,将更丰富多彩的新闻内容呈现在受众面前。
  在创新思维方面,山西广播电视台也作出了很多实践。首发于山西广播电视台融媒体APP“黄河plus”的《上旧了,云冈》,在第30届中国新闻奖中获得短视频三等奖。《上旧了,云冈》通过“口述+现场”的形式,将旧与新、废与宝、黑与绿的对比放大,展现了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景区,大规模使用建筑和工业固废材料美化环境、变废为宝的生动实践。特别是创新性地化用了当前网络流行语“上新”,用“上旧了”这一词,大大提高了受众的观看兴趣,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新闻的传播效果。
  (二)增强新闻报道的交互性
  传统的新闻报道方式比较单一,且传授的对象比较固定,受众处于被动接收新闻信息的地位,并且接收的信息也是经过层层筛选过的,受众无法在第一时间获取真实的新闻信息,且无法与传播媒介进行良好的互动,这体现出大众传播媒介与受众之间不平等的传播关系,且交互性较差。
  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使短视频行业蓬勃发展,传授关系经历了跨时代的改变。随着新闻报道主体与受众之间的交互性不断增强,“以用户为中心”的传播理念日益显现,受众与传播者日渐平等、共生、对话、交流等,互动性也得到不断强化。融媒体理念下的媒体内容主要以“用户为中心”,不是简单地采集并编辑信息,而是迎合用户的需求,构建集价值、技术、渠道、资讯于一身的产品体系。在产品体系中,内容本身固然重要,但给受众提供内容的方式更为关键[1]。
  因此在电视新闻报道过程中,如何做到“以用户为中心”,增强新闻报道的交互性,首先就是要明确受众需要什么样的信息,从而做到有的放矢。在甘肃白银马拉松赛21人遇难事件发生后,《新闻1+1》及时播出报道《一场马拉松何以导致21人遇难?》,从“遭遇怎样极端天气,为何没能预报”“什么是失温,有何危害”“主办方保障和施救方面是否有漏洞”三个方面层层递进,层层剖析,站在受众的角度提出质疑,连线专家,发挥主流媒体舆论监督的作用。坚持“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增强新闻报道的交互性,还要做到分众化“精准传播”。从朱广权的“打油诗”到康辉的Vlog,无一不是央视面对互联网时代的年轻受众,积极转变传播语态、打造品牌特色的有效实践。
  (三)生产具有鲜明特色的新闻内容
  在融媒体环境下,受众可以通过各式各样的渠道获取更多的新闻信息,鉴于此,把控好电视新闻节目的内容是关键。所以,电视新闻报道要以“内容为王”为目标,为受众提供优质的新闻节目,生产具有鲜明特色的新闻内容。
  湖南卫视《新闻当事人》栏目推出了《战疫·中国之治》,创意性地从数字化文明的角度切入,深入探讨了高效抗疫背后的中华文化和制度优势,关注舆论热点,突出“评”“辨”形态;南京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推出的《城市面孔》,突出人物特写,挖掘新闻人物背后的故事。而由山西广播电视台推出的《转型进行时》栏目,则主要讲述转型故事,分享转型的经验,探究转型的路径,节目致力于坚持站在“学术视角”“实践视角”上,每期节目以“嘉宾访谈+现场报道+其他板块”生动展现山西在转型发展蹚新路上的实践探索。
  在生产贴近受众生活实际的民生新闻内容时,应迎合受众的兴趣需求,创新改革新闻的内容、报道方式、选题角度等,以此吸引受众的眼球。
  (四)加强融媒体人才培养
  媒体融合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也对媒体人才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在融媒体时代背景下,电视新闻工作者在报道新闻的过程中更加注重追求时效,因此,信息采集方式、编辑方式、报道模式也作出了相应的改变。在此过程中,要求电视新闻工作者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成熟的融媒体技术,从而挖掘出有价值的新闻内容,并快速进行采访、拍摄、录制等,用随身携带的记录工具進行文字编辑,待编辑完成后第一时间为受众呈现具有时效性的新闻信息,及时在各大融媒体平台发布,以满足受众对新闻信息的时效性要求。因此,要加强融媒体人才培养,不断增强电视新闻工作者的新闻敏锐性和融媒体技术。
  就增强新闻工作者的新闻敏锐性来说,突发事件发生后,在新媒体高效传播背景下,相关的新闻信息内容能在短短几分钟之内就发布到各大网络平台上。在这种环境下,新闻工作者要对突发事件进行分析,依靠自身敏锐的新闻嗅觉,判断突发事件是否具备新闻价值和社会影响力,进而决定是否报道突发事件以及采取何种手段对其进行报道。因此,电视新闻工作者应具备较强的新闻敏锐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宣传思想干部要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增强本领能力,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2]新闻工作者应不断增强脑力,善于思考分辨,增强眼力,善于细微观察,才能在纷乱复杂的信息中发现有价值的新闻线索,才能从表象看到本质,从一般看到规律。
  2020年7月7日,安徽省歙县遭受了百年不遇的洪涝自然灾害,原定于7月7日的高考也延期举行。“高考”“汛情”,面对这些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央视《新闻1+1》果断反应,于当晚推出了《汛情下的歙县高考和新安江泄洪》,重点关注了相关部门对高考延期和水库泄洪的应急预案,以及备用考点能否正常启用,确保第二天高考顺利进行等,及时回应了社会的关注。在这一突发事件上,央视的反应可谓迅速,为广大新闻工作者增强新闻敏锐性,及时深入报道突发事件树立了标杆。
  同时,融媒体时代的新闻工作者应不断增强自己的笔力,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创新新闻报道方式。与此同时,也要不断增强自己的脚力,新入新闻直播现场进一步进行市场调查研究。例如,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山西广播电视台派出8名具备融媒体应用能力的记者前往湖北抗击疫情一线进行报道,采制出了一系列优秀的新闻报道。山西广播电视台融媒体APP“黄河plus”开设了《众志成城战疫情》《驰援湖北大爱无疆》《黄河公益风雨同行战疫情》等多个融媒体专栏,日更新量超过400条;“黄河plus”客户端与湖北“长江云”联手推出“见屏如面 我在这里报平安”的动态海报,在特殊时期为引导舆论、凝心聚力发挥了复合型新闻人才的作用。
  六、结语
  在融媒体发展过程中,应注重电视新闻报道的推陈出新。新媒体时代,应借助传统媒体的优势,抓住机遇,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掌握舆论主导权,同时也要增强新闻从业人员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等,创新新闻语态,生产出具有鲜明特色的新闻报道内容,提升新媒体时代新闻的社会影响力和舆论的传播力。
  参考文献:
  [1] 余丽蓉.中国报业新媒体转型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4:108.
  [2] 逯潔.融媒体技术在电视台新闻报道中的实际应用和改进思考[J].电视技术,2019,43(13):6-7.
  作者简介:耿辉耀(1977—),男,山西平遥人,本科,编辑,研究方向:新闻融媒体。
其他文献
摘要:5G时代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VR/AR等新兴技术的应用,带来媒介生态的显著变化,受众获取新闻信息的方式更倾向于网络,传统媒体面临舆论引导的被动局面,亟须优化舆论引导策略。本文对传统媒体的舆论引导困境进行分析,并总结经验,提出为更好地完成舆论引导的重任,传统媒体需要坚持媒体融合守正创新,拓展传统媒体话语空间;重视舆情分析,科学设置舆情监测和分析机制;利用短视频等可视化手段,提高舆论引导的
摘要:从步步惊心的《甄嬛传》到新武侠风的《山河令》,IP改编剧的题材走向丰富。本文在凝视视域下将2021年上映的《山河令》作为研究对象,探究观众对其生产、上映与收官后三个环节产生的影响。在生产环节,制作方寻求想象性认同;在上映环节,制片方与观众在互动中产生符号性认同;收官后,IP改编剧成为新的版权,发行衍生品、举办演唱会。观众的他者凝视对IP改编剧的发展有推动作用,但IP改编剧的文化价值彰显依然任
“双一流”建设承载着国家理想,已成为中央与地方的集体行动。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府际关系是一个重要变量。府际网络治理对“双一流”建设具有较强的逻辑解释力与场景适用性。“双一流”建设中的府际网络治理主要有部省会商、部省共建、部省合作、联合发文等四种类型,具有中央意志的权威渗透、地方利益的理性表达、风险的预警与管控等价值。要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需要进一步增强中央与地方集体行动的定力与动力,共同建立健康和谐的生态秩序。
摘要:记者是新闻信息的挖掘者,也是新闻信息的创作者。新闻采访工作的开展情况直接决定着最终呈现的新闻信息的质量,也关乎新闻节目的价值。新媒体时代,如果记者仍然坚持原有的新闻采访工作模式,可能会影响新闻报道的时效性,甚至会因报道不全面,出现错误信息、虚假信息和不良舆论。本文立足于新媒体时代背景,探讨记者新闻采访工作的应对与创新策略,旨在提升新闻采编质量,充分体现媒体的服务性价值。  关键词:新媒体;记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全面推动高校思政建设课程改革正稳步前行。在新媒体的背景下,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创新课堂的思政教学改革,需从创新课堂培养模式入手,更新教学目标,重视情感价值目标设计,将思政培育加入全科人才培养计划,深入挖掘全媒体时代的思政资源,加强专业知识与思政素材的融合,探索更多教学改革的路径。  关键词:全媒体;全科教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
摘要:姜文是极具个人风格的中国电影导演,多年来与资本博弈,游走于艺术与商业之间,试图找到既遵循市场规律,同时又能完成自我表达的电影创作方法论。《太阳照常升起》是姜文众多电影中表达最个人化、艺术语言最张扬的一部,本文从叙事、视听意象、影片宣发等角度出发,对其作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太阳照常升起》;电影;后现代主义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
摘要:随着媒体融合进程的推进,多平台融合激发了媒体的活力。在这一大环境下,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体投身内容深耕,而网络平台发展势头迅猛,瞄准了H5、VR/AR、无人机、大数据等技术。作为加快推进媒体内容生产供给侧改革的重要途径,如何在融合过程中始终保持内容定力,专注内容产品质量,扩大优质内容产能,增强内容传播的效果?本文围绕三个好故事展开,指出包括好故事在内的优质内容,永远都是差异化竞争中最紧缺的“弹药
为持续追踪研究生对研究生教育的满意度情况,对全国110个研究生培养单位的115476名研究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研究生的总体满意率为78.9%,整体上呈上升趋势;不同研究生群体的满意度呈均衡化趋势;专业学位研究生满意度高于学术学位研究生;研究生对指导教师的满意度持续处于较高水平;研究生对课程教学、科研训练、管理与服务的部分方面满意度较低。
摘要: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对电视民生新闻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原本收视率较高的电视民生新闻不可避免地面临收视率下降、受众流失的问题。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为电视民生新闻的突围与创新提供了新的路径。电视民生新闻应积极融合新媒体,创新传播手段,拓展传播途径,增强核心竞争力,提高传播力、影响力,再造电视民生新闻新优势。  关键词:新媒体;电视民生新闻;融合创新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
摘要:在自媒体环境下,网络信息的传播更加便捷、迅速,对大学生的网络行为习惯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大学生教育环境。以现阶段大学生网络行为现状来看,大学生群体在网络信息的运用及网络道德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鉴于此,本文结合自媒体的特征,以及大学生在自媒体时代背景的生存环境,提出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素养提升途径,以期促进大学生在自媒体时代的发展与进步。  关键词: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