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思政元素融入高校专业课程的探索

来源 :新闻研究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b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全面推动高校思政建设课程改革正稳步前行。在新媒体的背景下,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创新课堂的思政教学改革,需从创新课堂培养模式入手,更新教学目标,重视情感价值目标设计,将思政培育加入全科人才培养计划,深入挖掘全媒体时代的思政资源,加强专业知识与思政素材的融合,探索更多教学改革的路径。
  关键词:全媒体;全科教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4-0254-03
  一、思政元素融入高校专业课程背景
  (一)高校思政新形势
  在未提出课程思政之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靠思政课程进行,但随着教育理念的变革,在全媒体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了全新的格局。科学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离不开教育共同体的运行,各个学科之间的思想交融,把思政教育作为一种普遍的学科建设活动,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融入各门学科的学习环节,是当今高校思政教育的新形势。课程思政正是新时代新要求的产物,它是对传统思政教育在观念上的突破,队伍上的扩充,载体上的拓展、内容上的丰富和方法上的创新[1]。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要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在全国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促使课程思政的理念形成广泛共识,广大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全面提升,协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体制机制基本健全,高校立德树人成效进一步提高[2]。这里的课程思政和传统的思政课程有着本质区别,传统的思政课程是指大学课程中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教学内容的单一课程,而课程思政则是所有的课程都应当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学范围,和以往的专业知识的传授不同,课程思政要求专业课教师深入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思政元素,合理融入教学过程,做到专业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两者兼容,全面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专业知识素养。也就是要通过思政教育加深学生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高度认同,学习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是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全新挑战,思政教育应当立足于全科发力的大格局,在社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利用互联网带来的海量信息,创新课程思政新方法。为大学生人才培养提供有效指导,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紧跟时事,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大事,举办多种形式的主题活动,培养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心。
  (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纲要》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必须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其中,必须抓好课程思政建设,解决好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明确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格局。建设高质量的全方位育人体系,就要以学生为本,立德树人,从民族精神入手,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支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做好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自觉增强主人翁意识,继承优良品格,打磨坚韧的民族精神,继续传承和弘扬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里需要学校协同思政教育理念,主动架起校内校外教育的桥梁,打造全科教学理念。教师是学校思政教育的主力军,要提高自身思想道德水平与师德修养,以身作则。将思政内容融入教学课堂,重新修订教学大纲,制订教学目标,布置教学任务,创新考核新形式。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政教育课堂活动,切勿生搬硬套,走传统思政课程的老路,以科学的态度找到专业知识和品德教育的交叉点,利用新兴媒体平台优化课堂手段,力争将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以自然和谐的学术氛围,完成思政任务,推动课程思政的顺利进行。
  二、基于思政建设下的高校教学改革策略
  (一)新媒体传播实现全方位育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3]。这充分反映了高校育人形式的重要性,思政教育不应只存在于高校思政课程,应当找到与其他科目的共通性,立足大局观,探寻全方位育人的多维模式。高校的文化培育之路,应当贯彻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德为先,坚持理想信念教育,弘扬优秀的文化价值观。要大力弘扬以德育人的风范,尤其是高校的教师队伍,是每天与学生接触最多的人群,更应该以身作则,发挥良好的示范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教师要时刻铭记教书育人的使命,甘当人梯,甘当铺路石,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4]。这关系到教师思政能力的提升,意味着文化教育不能只存在于思政课堂,应当是每一位高校教师内化于心的育人准则。大部分专业课教师缺乏课程思政的理念与能力,在设计课程三维目标时,将重点放在专业能力的设计上,强化知识技能与过程方法的设计,忽略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表达,这里的价值观不仅强调学科的科学价值,更强调人类的价值,这就是思政价值引领的关键所在,脱离了思政目标的三维目标体系是单一且片面的。
  要摆脱思政课堂单程传输的弊端,就要加强思政资源与校园文化的交融、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有效结合,协力完成思政培养模式的迅速转型。在资源共享方面,要借助大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新兴新媒体,利用大学生常用的媒体使用平台,例如微博,微信抖音等平台,通过公众账号发布推送活泼健康的网络内容,坚持信息推动的多元性和包容性,为平台内容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挑选大学生关注和喜爱的社会热点事件,通过学生管理、教师监管的方式,用贴近学生的叙事方式,迅速拉近与大学生的心理距离,引导大学生评论和转发分享,提高大学生在优秀文化传播过程中的体验感和参与度,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的全方位思政教育,在不断实践中摸索适合高校文化自信培育的路径与方法。
  (二)新媒体手段建构全科教学体系
  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仅依靠思政课堂是远远不够的。专业学科占据了高校课程的重要比例,许多专业课程教师的思政能力不足,将教学重点放在知识与技能目标上,缺少先进文化意识领域的植入。而思政课程大多数由马克思主义学院承担,两类课程教师缺乏沟通,也没有合力制定过针对每个专业培养方案中的课程目标。这就导致了学生经常接触的专业课程并没有体现出思政引导,而每周的思政课程又和自己的专业知识相脱节,学生无法将二者有机结合,更别说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作品。在遇到相关的知识技能比赛任务时,学生只能靠自己摸索,得不到有效的引导,这是高校教学全科课程体系构建缺失的弊端。想要改变这种局面,在大学教育中将思政教育融入学生学习的方方面面,建立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双管培养模式。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目标,利用课堂教学进行教学模式的双重改革,双管模式有利于发挥跨专业资源整合优势,实现各类学科的知识交融。根据学科特色创新改进教育手段,探索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察结果的模式创新。这里专业学科的课程目标中的情感价值目标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在进行教学和任务布置时,要考虑这一知识对于学生思维的引导和价值观的启迪,想方设法提升学生主动学习、认真思考、实践的能力。例如对于艺术类学生的专业汇报演出,推进关联地方民族优秀文化与传统的主题设计,通过多种形式的艺术表达,不仅锻炼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又积极服务了地方文化建设,颂扬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汇报演出的准备阶段,各个项目部门吸收其他学科专业学生的加入,配合以文案策划、舞台布景、推进预算、融媒体平台的文案推广、现场演出时的录像直播、线上交流转播等跨学科共同制作,让学生在完成学科考核的过程中,自觉领悟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在团结合作中自覺承担文化传播的重任,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在专业课程的教学实践中,也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实现思政素材资源的共享,学生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自学预热,教师课堂教授,满足课下推送复习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搭建思政课堂以学生为本的定制化精准对口平台。学生是思政教育的主体,媒体平台应当契合青年大学生的喜好,宣扬内容也应当贴近年轻人的审美情趣,切忌换汤不换药。在更新思政教育媒介的同时,注重传播内容的新颖,设置意见领袖,通过新媒体平台,迅速聚拢起学生的高度关注,及时更新素材,活跃舆论现场,在平台中更新话语表达方式,用活泼生活化的口吻教育学生,尊重学生的话语权,鼓励来自各方的舆论交流。合理运用网络传播的规律,树立大学生正确价值观风向标,将思政教育从课堂拓展到网络平台,打破思政教育壁垒,顺势而为,营造和谐健康的网络思政教育模式。
  三、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创新
  (一)思政资源融入教学目标
  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中,学习基础的专业知识后,应当重视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强化。例如传媒类课程对新闻传播事实的真实性考量、对传播内容的积极性考量、对传播方式的规范性考量。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注重团队合作的意识培养,创作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专业作品。在教学实践中,将操作性较强的课程转化为小班授课,教师一对一式进行小组授课,将最终要完成的作品分解成具体的任务,贯穿整个课程,结合学生学习能力设计梯度作业。用开放式灵活的课堂氛围进行讨论式教学,鼓励学生多发言,多评判,引导学生小组在探究问题时采用头脑风暴的方式,发散性思维,畅所欲言,画出思维导图。培养学生合作的团队感,在完成小作品的过程中建立信任和默契,将课堂上的反思知识应用于下次的作业任务,帮助学生在专业课堂中锻炼自身的专业能力和社交能力,完成最终的学习任务。以编导类专业课程电视节目策划与营销为例,学生已进行了新闻学和摄影摄像的知识学习,在电视新闻节目策划的章节讲授时,大纲撰写和课程目标设计会更加侧重新闻短片制作的能力输出。这里不按照具体的某一节课程进行知识设计,正确处理学科知识与学生现有学习基础的关系,引导学生将之前学习的内容进行合并操作,对课程内容进行深度整合,这也符合教学的一般规律,注重人才培养的整体优化性,避免知识脱节和重复。充分考虑课程能够培养学生的何种知识、何种能力、何种素质,是否能够通过所学知识在具体的情况下解决问题。任务设计要更加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通过提前观看经典电视新闻节目,理解电视新闻节目的性质特征以及拍摄方法。在课前布置新闻短片的室外拍攝作业,完成小组形式的三分钟新闻作业,至少两条新闻消息。其中包括关系国计民生的“硬”新闻,这类新闻关系到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政治、经济及人民的日常生活,可以有效地与思政教育形成联动,增强大学生的政治敏锐性。学生需要关注这一时期的时事热点事件,并且在极短的时间内筛选新闻选题,选取合适的新闻选题,完整把握新闻节目的运作规律。撰写采访纲要,完成新闻拍摄工作。在撰写采访纲要和新闻述评时,需反复观看中央电视台新闻采访片段和主持人述评片段,明确电视新闻的党性原则,实事求是,必须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服务,有效发挥电视新闻的传播职能,有效监督舆论,引导舆论。此类作业提高了专业知识整合难度,在课堂上,通过新闻视频作业的展示,鼓励学生相互评价,依据教材内容讨论的评分标准,教师在课堂上对每部新闻短片总结归纳,带领学生完成了理论知识的二次提升飞跃。
  (二)考核内容与思政的融合
  国务院办公厅2015年5月印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的文件指出各高校要广泛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改革考试考核内容和方式,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非标准答案考试,破除“高分低能”积弊。每次系统性作业的布置结合学生的能力逐步深入,推进课程考核与相对应的社会化能力水平考试相接轨,完成人才教育培养全面闭环。以编导类专业课程《影视广告》为例,这门课程操作性与实践性很强,学生是具有一定视听基础的三年级学生,在进行大纲编写时,不再着重课本知识的理解,更加侧重理论知识的外化实操。提交非标准化考核的方案,不采用卷面考试形式,以完成每个阶段的系统性作业为目标,分配好作业和课堂考勤讨论的分数比重,每次作业都以百分制进行打分,按照作业质量给予具体分数,每次作业都以电子档存档,留存纸质版。系统作业的内容涵盖丰富,小组形式的广告创意头脑风暴,锻炼学生的小组协同与主持能力,具备较高的联想思维能力,筛选其中一些最有价值的设想,并为之后的文案创意写作打下坚实基础。灵活选择每次头脑风暴的主题,尽量与时事热点相结合,在主动学习讨论中加强文化意识的导入,利用新媒体等平台,选取海量思政资源,以近期的国内优秀广告作品作为讲授案例,例如故宫文创等热门作品,引起学生的创作兴趣。单人配音与小组广告配音作业,引导学生理解产品的宣传重点、画面的设计及广告的配音三者如何搭配,帮助学生为之后广告词的写作和后期制作奠定基础。PPT演讲作业要求学生衣着正式、阐述专业、文件制作精良、图文并茂、大方得体,在公共演讲时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期末实践的系统考核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原创一则影视广告文案和成片,选择优良的国货产品作为广告设计的主题,鼓励学生在进行创意设计时加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也可以是为家乡的产品做创意策划,要求提前做好产品调查工作,尽量与国家级广告赛事题目聚拢,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专业赛事,高质量完成作业。对期末作业给出评价标准,创意目的要明确,要具有一定美学的审美特征,要符合国内、国际受众需求点,给予学生最大的自主权利,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商品进行创意制作,极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扎实三年级学生运用视听语言的功底。
  四、结语
  新媒体时代在高速行进,高校应当加快推进创新课堂的融媒体教学改革,全面推进高校教学课程思政改革,利用融媒体资源挖掘思想政治素材,建立全科育人体系,贯穿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全面人才。
  参考文献:
  [1] 何红娟.“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发展的内在逻辑及建构策略[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5):60-64.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 OL].教育部,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 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2020-06-01.
  [3] 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
  [4] 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2).
  作者简介:杨亚辉(1992—),女,河南商丘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新媒体、电影学。
  张瀚心(1992—),女,山东菏泽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管理。
其他文献
2021年2月,以河南广播电视台春节晚会的成功“出圈”为开端,河南广播电视台策划并启动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河南广播电视台坚守中原文化和黄河文化内核,跟紧融媒时代进程,
摘要:随着各方日益重视儿童教育,儿童图书及其图画读物在市场上的规模不断扩大。作为一个特殊的阅读群体,儿童的童年是其快速成长的阶段,只有短短几年,而儿童读物在这一时期理所当然地担负着艺术审美和启蒙的作用。如今,国内外儿童读物中的字体设计水平参差不齐,国外优秀的读物字体层出不穷,而国内的儿童读物中的字体依旧停留在枯燥、毫无创新的阶段。基于此,本文对儿童读物里的字体设计提出新的设计要求,通过分析儿童读物
摘要:媒体融合时代背景下,智能化和大数据化采编不仅极大地提高了新闻记者的工作效率,也极大地提高了新闻内容生产效率和传播效率。融媒体时代,需要采用鲜活的形式、创新性的话语,快速高效地构建多渠道、立体化的传播媒介,这就对传统媒体记者的观念与技术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在融媒体背景下,记者需要加深对融媒体技术的认知,实现自身专业能力与基本素养的提升,构建全媒体记者的发展模式,发挥出融媒体技术的作用。  关
摘要:互联网传播打破了空间与时间的限制,势必加剧媒体介质的泛化和消融,“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的全媒体新图景已然形成。在这样的历史发展格局下,传统媒体被挤压出了舒适区,在时代的大潮中飘摇。本文主要结合传统媒体的实际情况,探讨如何构建融媒体时代视频内容生产新要素,希望可以为新时代传统媒体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融媒体;视频内容;生产要素;传统媒体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
摘要:媒体融合背景下,传统媒体想要牢牢占据思想引领、文化传承、人民服务工作的新闻制高点,其内部的新闻编辑工作需要革新意识、转变思想、提升技能,将各种媒介的优势结合起来,制作出更多符合时代发展要求、满足人民大众需求的优质新闻作品。本文首先分析媒体融合的概念与内涵,其次阐述融媒体时代新闻报道的背景环境,最后探讨融媒体环境下新闻编辑提升融合创新能力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融媒体环境;媒体融合;新闻编辑;
摘要:自互联网出现到进入发展加速期,其便捷、即时和易获得性等特征曾使学者和专家们对其弥合“数字鸿沟”的能力寄予厚望,期待信息资源能在不同社会领域和阶层中得到均衡分配,最终打破信息资源壁垒,消除“数字鸿沟”。信息技术发展至今几十年,“数字鸿沟”在各方主体的努力下逐渐弥合,期盼中的信息平权有望在未来实现。超脱数字技术的使用差距这一因素,我们更加需要超越技术维度的测量尺度,开始着眼于更加广阔的领域,多层
摘要:5G时代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VR/AR等新兴技术的应用,带来媒介生态的显著变化,受众获取新闻信息的方式更倾向于网络,传统媒体面临舆论引导的被动局面,亟须优化舆论引导策略。本文对传统媒体的舆论引导困境进行分析,并总结经验,提出为更好地完成舆论引导的重任,传统媒体需要坚持媒体融合守正创新,拓展传统媒体话语空间;重视舆情分析,科学设置舆情监测和分析机制;利用短视频等可视化手段,提高舆论引导的
摘要:从步步惊心的《甄嬛传》到新武侠风的《山河令》,IP改编剧的题材走向丰富。本文在凝视视域下将2021年上映的《山河令》作为研究对象,探究观众对其生产、上映与收官后三个环节产生的影响。在生产环节,制作方寻求想象性认同;在上映环节,制片方与观众在互动中产生符号性认同;收官后,IP改编剧成为新的版权,发行衍生品、举办演唱会。观众的他者凝视对IP改编剧的发展有推动作用,但IP改编剧的文化价值彰显依然任
“双一流”建设承载着国家理想,已成为中央与地方的集体行动。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府际关系是一个重要变量。府际网络治理对“双一流”建设具有较强的逻辑解释力与场景适用性。“双一流”建设中的府际网络治理主要有部省会商、部省共建、部省合作、联合发文等四种类型,具有中央意志的权威渗透、地方利益的理性表达、风险的预警与管控等价值。要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需要进一步增强中央与地方集体行动的定力与动力,共同建立健康和谐的生态秩序。
摘要:记者是新闻信息的挖掘者,也是新闻信息的创作者。新闻采访工作的开展情况直接决定着最终呈现的新闻信息的质量,也关乎新闻节目的价值。新媒体时代,如果记者仍然坚持原有的新闻采访工作模式,可能会影响新闻报道的时效性,甚至会因报道不全面,出现错误信息、虚假信息和不良舆论。本文立足于新媒体时代背景,探讨记者新闻采访工作的应对与创新策略,旨在提升新闻采编质量,充分体现媒体的服务性价值。  关键词:新媒体;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