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推行现代学徒制有利于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为我国经济发展输送技艺精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本文分析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引入现代学徒制的必要性,揭露传统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弊端,提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引入现代学徒制的新路径。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TS201-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2-000-02
为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要求,教育部于2014年8月发布了《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 [2014]9号)。此时正好是职业教育面临转型的重要时期,可见推行现代学徒制绝不是偶然,它对促进职业教育模式创新、促进技术技能人才建设和素质就业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高职院校作为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应稳步有效地推进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引入现代学徒制的必要性
(一)建立现代学徒制是职业教育主动服务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要求
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演变,要求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要与时俱进。目前我国产业结构向以轻工业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基础型重化工业为代表的资本密集型产业、以互联网与电信技术为代表的知识与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方向演进。产业结构的演化路径要求高职院校与时俱进,以适应宏观经济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现代学徒制的特点与我国产业结构演化对高职人才的需求特点具有较高的契合性。
(二)现代学徒制是高职院校转型的方向与出路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认为,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须从三个重点领域着力推进改革,即大力提升现有职业院校的办学水平,完善中高职衔接体系;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从根本上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要坚持职业教育面向人人,增强职业教育的包容性和开放性。高等职业院校作为构建国家构建新型职教体系的重要一环,改革的重点应该强化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把“职业”这个词渗透在方方面面,在课程体系中要非常明确地把职业技能培养放在首位,而现代学徒制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终身职业培训体系的组成部分,是工学结合、技术技能型培养的重要模式。它跳出了企业和学校发展的局限性,从以人为本发展的理念和宗旨出发,由校企共同培养技能人才的新模式。
(三)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引入现代学徒制,有利于提升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现代学徒制要求高职院校与企业展开深度合作,教学过程与企业的生产实践活动融为一体,切实提升高职学生的技能训练水平。企业可以通过提供生产场地的方式,为高职学生创设学习职业技能的生动情景,并通过师徒相传的方式调动教师传授知识的积极性,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从而为我国发展现代产业经济提供大批掌握精湛技艺并具备创新能力的高技能人才,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战略的有效实施提供人才动力。
二、传统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弊端
(一)传统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办学思想与现实需求不一致
在传统教育体制的束缚下,职业教育体系在学校制度建设、招生就业、教学管理等机制建设不完善,办学理念没有与时俱进地体现时代特征,尤其是没有完全适应企业利益最优化目标的现实需求,僵化不变的教学制度安排使师生之间缺乏互动性学习,从而导致人才培养出现很多问题。由于绝大多数高职教育院校是通过改革、改建和改制而来的,受过去行业办学惯性的影响,它们与区域经济的合作服务是单线条的,呈条状结构而非块状结构。这样一来,人才培养过程中就出现了一个无法解决的矛盾即专业的建设发展难以适应职业结构频繁变动的矛盾,专业需要一个成熟期是教育的内在规律,由于只是条状的、线性的结构,院校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就需要不断调整和开办新专业,这必然严重影响专业的发展水平,从而影响学校的办学水平,最终影响院校的持续发展。
(二)传统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下师资数量和质量难以适应高等职业教育高速发展的要求
高职院校教师的数量相对不足,结构不合理。近几年,由于高职院校学生生源相对比较充足,导致招生规模扩大,师生比例失调,造成教师的数量相对紧张,同时,由于很多高职院校由以前的中专升格而来,所以教师队伍的年龄和学历结构不尽合理,不能适应高职教育的发展。从教师队伍的能力结构看,“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且含金量不高,一般的专职教师虽然具有较为扎实的理论教学基础,但实践教学能力较弱,教学一线严重缺乏实践工作经验丰富、技能水平较高的双师型教师。
(三)传统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相对陈旧,对学生的评价标准过于单一
长期以来,我国高职教育实行的是三年学制,由于在学习时间上与四年制本科教育的接近,使我国高职教育始终未能彻底摆脱学科型教学模式的束缚,成为本科教育的“压缩饼干”,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需求相脱节,教材内容陈旧,没有突出职业性和实践性,课程体系仍然是“基础课一专业基础课一专业课”的“老三段” ,对学生的评价集中体现在考试考核的内容重理论知识轻实践技能,考试的形式简单、僵化,普遍采用传统的闭卷考试,考试的内容多为考查学生记忆和知识掌握程度为主。考试方法缺乏灵活性,手段陈旧、落后,评价标准过于同一,使考试考核的诊断、反馈和矫正的评价功能被削弱,“应试教育”的倾向明显,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引入现代学徒制的对策建议
(一)高职教育主管部门应改革现代学徒制相配套的宏观环境,改变高职院校传统的办学思想
高职教育主管部门可以从政策层面引导建立现代学徒制的课程开发和职业资格考试制度。教育主管部门可制定全国统一架构的学徒制教学大纲,并根据大纲开发出具有特色的课程标准,从而让高职院校根据本校办学理念制订具有各自特色的课程教学方案。高职教育主管部门应强化高职院校与对口行业协会的合作,教育主管部门的考试办公室与行业协会,应当在现代学徒制教学框架下通过共同制定职业资格考试大纲、组织职业资格考试的方式,为现代学徒制的教学模式奠定规范化的教学与考试制度。这样,现代学徒制将在师资来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对传统高职教育模式进行颠覆性创新。 (二)高职院校应强化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还要熟悉专业所对应的主要职业领域的工作过程知识,具备本专业领域内较强的职业实践能力。因此,提升教师专业能力是高职院校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的首要任务,也是提高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要素。高职院校应激励教师积极自学或参与各类岗位培训,及时更新其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从而促使教师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与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另外,高职学校要充分利用企业平台,强化教师的技能与素质培养,选派有潜质的中青年教师到企业的对口岗位进行技能训练,以提升实践教学经验。最后,通过与合作企业签订协议的方式,面向社会各界招聘优秀教师,从企业引入具有较强授课能力的资深员工来担任学徒制师傅,以强化高职教师的实践课程教学水平,有效提升高职教师队伍的实践教学能力。
(三)高职院校应重置课程教学内容,建立“双标准”的考核评价体系
在教学内容上,高职教育的理论学习以“必须、够用”为原则,根据职业岗位的需求而定,不求系统、完整,但可能是跨学科的。如对建筑行业施工技术员的培养,不仅要他懂得土木结构、水暖通风、电气安装的初步理论,还要学习经济核算、组织管理方面的初步理论。实践教学在高职教育中占有重要位置,往往要求学生拿到双证书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毕业即能上岗。高职院校应在学校与企业共同开发“双主体” 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建立“学业标准”与“学徒标准”相结合的评价考核体系,明确企业人才培养方案 的学习内容,制定企业“学徒”考核标准。通过建立以目标考核和发展性评价为核心的学习评价机制,将评价体现于现代学徒制实施过程中的各个学习和实践环节之中,保证学习过程的质量得到有效控制,有利于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张中洲.现代学徒制及国际上两种成功的培养模式[J]. 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 (01).
[2]冯芳.国外校企合作新形式——“现代学徒制”、“新学徒制”述评[J].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8(10).
[3]胡秀锦.“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9(03).
[4]王川.论学徒制职业教育的产生与发展[J]. 职教论坛, 2008(09).
[5]赵鹏飞,陈秀虎.“现代学徒制”的实践与思考[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2).
[6] 谢俊华. 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 职教论坛,2013(16).
作者简介:钟 葳(1983–),女,广东河源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现就职于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研究方向:物流管理,公司治理。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TS201-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2-000-02
为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要求,教育部于2014年8月发布了《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 [2014]9号)。此时正好是职业教育面临转型的重要时期,可见推行现代学徒制绝不是偶然,它对促进职业教育模式创新、促进技术技能人才建设和素质就业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高职院校作为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应稳步有效地推进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引入现代学徒制的必要性
(一)建立现代学徒制是职业教育主动服务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要求
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演变,要求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要与时俱进。目前我国产业结构向以轻工业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基础型重化工业为代表的资本密集型产业、以互联网与电信技术为代表的知识与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方向演进。产业结构的演化路径要求高职院校与时俱进,以适应宏观经济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现代学徒制的特点与我国产业结构演化对高职人才的需求特点具有较高的契合性。
(二)现代学徒制是高职院校转型的方向与出路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认为,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须从三个重点领域着力推进改革,即大力提升现有职业院校的办学水平,完善中高职衔接体系;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从根本上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要坚持职业教育面向人人,增强职业教育的包容性和开放性。高等职业院校作为构建国家构建新型职教体系的重要一环,改革的重点应该强化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把“职业”这个词渗透在方方面面,在课程体系中要非常明确地把职业技能培养放在首位,而现代学徒制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终身职业培训体系的组成部分,是工学结合、技术技能型培养的重要模式。它跳出了企业和学校发展的局限性,从以人为本发展的理念和宗旨出发,由校企共同培养技能人才的新模式。
(三)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引入现代学徒制,有利于提升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现代学徒制要求高职院校与企业展开深度合作,教学过程与企业的生产实践活动融为一体,切实提升高职学生的技能训练水平。企业可以通过提供生产场地的方式,为高职学生创设学习职业技能的生动情景,并通过师徒相传的方式调动教师传授知识的积极性,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从而为我国发展现代产业经济提供大批掌握精湛技艺并具备创新能力的高技能人才,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战略的有效实施提供人才动力。
二、传统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弊端
(一)传统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办学思想与现实需求不一致
在传统教育体制的束缚下,职业教育体系在学校制度建设、招生就业、教学管理等机制建设不完善,办学理念没有与时俱进地体现时代特征,尤其是没有完全适应企业利益最优化目标的现实需求,僵化不变的教学制度安排使师生之间缺乏互动性学习,从而导致人才培养出现很多问题。由于绝大多数高职教育院校是通过改革、改建和改制而来的,受过去行业办学惯性的影响,它们与区域经济的合作服务是单线条的,呈条状结构而非块状结构。这样一来,人才培养过程中就出现了一个无法解决的矛盾即专业的建设发展难以适应职业结构频繁变动的矛盾,专业需要一个成熟期是教育的内在规律,由于只是条状的、线性的结构,院校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就需要不断调整和开办新专业,这必然严重影响专业的发展水平,从而影响学校的办学水平,最终影响院校的持续发展。
(二)传统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下师资数量和质量难以适应高等职业教育高速发展的要求
高职院校教师的数量相对不足,结构不合理。近几年,由于高职院校学生生源相对比较充足,导致招生规模扩大,师生比例失调,造成教师的数量相对紧张,同时,由于很多高职院校由以前的中专升格而来,所以教师队伍的年龄和学历结构不尽合理,不能适应高职教育的发展。从教师队伍的能力结构看,“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且含金量不高,一般的专职教师虽然具有较为扎实的理论教学基础,但实践教学能力较弱,教学一线严重缺乏实践工作经验丰富、技能水平较高的双师型教师。
(三)传统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相对陈旧,对学生的评价标准过于单一
长期以来,我国高职教育实行的是三年学制,由于在学习时间上与四年制本科教育的接近,使我国高职教育始终未能彻底摆脱学科型教学模式的束缚,成为本科教育的“压缩饼干”,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需求相脱节,教材内容陈旧,没有突出职业性和实践性,课程体系仍然是“基础课一专业基础课一专业课”的“老三段” ,对学生的评价集中体现在考试考核的内容重理论知识轻实践技能,考试的形式简单、僵化,普遍采用传统的闭卷考试,考试的内容多为考查学生记忆和知识掌握程度为主。考试方法缺乏灵活性,手段陈旧、落后,评价标准过于同一,使考试考核的诊断、反馈和矫正的评价功能被削弱,“应试教育”的倾向明显,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引入现代学徒制的对策建议
(一)高职教育主管部门应改革现代学徒制相配套的宏观环境,改变高职院校传统的办学思想
高职教育主管部门可以从政策层面引导建立现代学徒制的课程开发和职业资格考试制度。教育主管部门可制定全国统一架构的学徒制教学大纲,并根据大纲开发出具有特色的课程标准,从而让高职院校根据本校办学理念制订具有各自特色的课程教学方案。高职教育主管部门应强化高职院校与对口行业协会的合作,教育主管部门的考试办公室与行业协会,应当在现代学徒制教学框架下通过共同制定职业资格考试大纲、组织职业资格考试的方式,为现代学徒制的教学模式奠定规范化的教学与考试制度。这样,现代学徒制将在师资来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对传统高职教育模式进行颠覆性创新。 (二)高职院校应强化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还要熟悉专业所对应的主要职业领域的工作过程知识,具备本专业领域内较强的职业实践能力。因此,提升教师专业能力是高职院校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的首要任务,也是提高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要素。高职院校应激励教师积极自学或参与各类岗位培训,及时更新其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从而促使教师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与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另外,高职学校要充分利用企业平台,强化教师的技能与素质培养,选派有潜质的中青年教师到企业的对口岗位进行技能训练,以提升实践教学经验。最后,通过与合作企业签订协议的方式,面向社会各界招聘优秀教师,从企业引入具有较强授课能力的资深员工来担任学徒制师傅,以强化高职教师的实践课程教学水平,有效提升高职教师队伍的实践教学能力。
(三)高职院校应重置课程教学内容,建立“双标准”的考核评价体系
在教学内容上,高职教育的理论学习以“必须、够用”为原则,根据职业岗位的需求而定,不求系统、完整,但可能是跨学科的。如对建筑行业施工技术员的培养,不仅要他懂得土木结构、水暖通风、电气安装的初步理论,还要学习经济核算、组织管理方面的初步理论。实践教学在高职教育中占有重要位置,往往要求学生拿到双证书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毕业即能上岗。高职院校应在学校与企业共同开发“双主体” 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建立“学业标准”与“学徒标准”相结合的评价考核体系,明确企业人才培养方案 的学习内容,制定企业“学徒”考核标准。通过建立以目标考核和发展性评价为核心的学习评价机制,将评价体现于现代学徒制实施过程中的各个学习和实践环节之中,保证学习过程的质量得到有效控制,有利于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张中洲.现代学徒制及国际上两种成功的培养模式[J]. 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 (01).
[2]冯芳.国外校企合作新形式——“现代学徒制”、“新学徒制”述评[J].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8(10).
[3]胡秀锦.“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9(03).
[4]王川.论学徒制职业教育的产生与发展[J]. 职教论坛, 2008(09).
[5]赵鹏飞,陈秀虎.“现代学徒制”的实践与思考[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2).
[6] 谢俊华. 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 职教论坛,2013(16).
作者简介:钟 葳(1983–),女,广东河源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现就职于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研究方向:物流管理,公司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