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职专业英语教学应从高职院校实际出发,突出应用型的原则,既要加强读译训练,也要在听、说、写能力提升上下功夫,培养学生运用专业英语的能力。
【关键词】应用型 以练为主 能力培养
高职生毕业后,大多在生产第一线的岗位从事专业工作,英语能力的要求一般不如本科生,往往是拿起来不能用,丢下去不忍心。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高职毕业生进行外文资料的阅读与翻译、出席技术座谈、起草境外往来书信,已屡见不鲜,这给高职生在专业工作中运用英语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为此,多数高职院校都开设了专业英语课程。为了使该课程的教学达到应有效果,笔者认为高职专业英语教学应从高职实际出发,突出应用型的原则,重视运用语言的能力培养,既要加强读译训练,也要在听、说、写能力培养上下功夫,要使学生通过在校学习和毕业后的进一步提高,达到专业资料能读能听,外事信件能看能写的较高要求。本文就笔者近几年专业英语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肤浅的体会。
一、读译教学要从高职实际出发,坚持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相结合的原则
阅读、翻译(笔译)是专业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由于课时少、内容的跳跃性大,专业英语的读译教学不能象基础英语那样注重科学性、系统地进行讲解句法、词法等方面的知识,而应本着用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重视学生读译能力的培养。考虑到高职生入学经两年基础英语学习后,语言知识仍较为薄弱,词汇量、尤其是科技词汇量不足的特点,我在专业英语教学中,注意一方面避免象本科院校那样要求学生阅读难度很高、未经改写的原文,另一方面又在精讲课文的基础上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尤其对英语基础好、学习积极性高的学生,力求多推荐和提供—些科技阅读材料,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感到学有压力、学有收益。在笔译训练方面,我先从简单的科普开始,要求学生定时翻译,然后在此基础上循序渐进,逐步加大翻译难度,提高翻译速度。学生通过反复查阅比较,对专业词汇的搭配,专业文章的翻译方法、表达方式产生了很深的印象,也为今后专业资料的快速阅读、翻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我的体会是:专业外语的读译教学要讲练结合,以练为主,教师应在学生练习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问题重点讲解,多分析结构复杂的句子,多进行阅读和翻译方法的指导,语法教学要重点讲清科技英语常用的语法现象,如非限定动词短语,介词短语等,防止死扣语法的现象,考核要体现掌握教材不是最终目的而是手段的原则,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翻译技巧。要通过读译教学一方面扩大学生的专业词汇量和语言知识,为毕业后进一步自学打基础。另一方面提高学生运用阅读汉语的技巧进行外语阅读与翻译的能力,为工作后进行专业外文的阅读、翻译作准备。
二、重视听、说、写的训练,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交际能力
传统的专业外语教学往往是单一的专业文章阅读翻译,但外语是一门工具,读译只是语言运用的一部分。未来的高职生如果只学“聋哑“外语,满足于一般专业资料的阅读与翻译是远远不够的。从目前 情况看,高职础外语教学中,学生听、说、写能力的培养通常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学生进入专业英语学习时,并不具备多少语言的交际能力,这与改革开放的要求很不适应,不少毕业生都深感运用外语的交际能力不足,与其“书到用时方恨少”,不如现在乘热打铁,借基础外语的东风,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为此,专业外语教师(多数是专业教师)要加强外语教学基本功训练,多用外语讲课,多借助电化教学手段,多给学生创造语言实践的机会。这方面我的做法是:选择一些有录音磁带的教学内容;向学生推荐一些课外听力训练材料如“英语听入门”“Active Listener”等。要求学生多收听英语教学广播,成立口语兴趣小组定期 活动。利用课前十分钟组织学生围绕课文进行简单会话。在口语教学中我注意只进行一般性讲评,只要学生敢于张口说,别人又基本听得懂,就达到目的,不去句句纠正错误,防止学生不知所措,产生自卑心理,丧失说话勇气,这样逐渐在课堂上形成了用外语讨论的气氛。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学生听说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另外,我认为专业外语教师还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外文应用文的写作能力,这一要求对高职生来讲是高了点,但只要播种,就会有收获,我的尝试是:建议学生用)英文写日记(自己能看懂就行),要求学生用英文写出课文的概要(Summary);让学生分组结对,模拟外事双方进行书信往来,学生经过反复实践,不知不觉地养成了写的习惯。实践证明,专业外语教学中,读、听、说、写、译能力的提高是互相促进的,只有全面发展,才能学得快,记得牢、用得上。
当今的高职生是祖国的建设者,对他们来讲,就业、工作深造、晋升职称、出国等,英语必不可少。因此,高职专业英语教学应放眼二十一世纪经济建设对高职生的英语要求,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积极组织、引导学生参加各项语言实践活动,重视应用语言的能力培养,使英语这一科技工具,真正为高职生所用。
参考文献:
[1]杨永佳.高职英语改革应贯穿应用能力的培养[J].江苏高教. 2006(1).
[2]王静.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语言应用能力[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2002(2).
【关键词】应用型 以练为主 能力培养
高职生毕业后,大多在生产第一线的岗位从事专业工作,英语能力的要求一般不如本科生,往往是拿起来不能用,丢下去不忍心。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高职毕业生进行外文资料的阅读与翻译、出席技术座谈、起草境外往来书信,已屡见不鲜,这给高职生在专业工作中运用英语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为此,多数高职院校都开设了专业英语课程。为了使该课程的教学达到应有效果,笔者认为高职专业英语教学应从高职实际出发,突出应用型的原则,重视运用语言的能力培养,既要加强读译训练,也要在听、说、写能力培养上下功夫,要使学生通过在校学习和毕业后的进一步提高,达到专业资料能读能听,外事信件能看能写的较高要求。本文就笔者近几年专业英语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肤浅的体会。
一、读译教学要从高职实际出发,坚持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相结合的原则
阅读、翻译(笔译)是专业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由于课时少、内容的跳跃性大,专业英语的读译教学不能象基础英语那样注重科学性、系统地进行讲解句法、词法等方面的知识,而应本着用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重视学生读译能力的培养。考虑到高职生入学经两年基础英语学习后,语言知识仍较为薄弱,词汇量、尤其是科技词汇量不足的特点,我在专业英语教学中,注意一方面避免象本科院校那样要求学生阅读难度很高、未经改写的原文,另一方面又在精讲课文的基础上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尤其对英语基础好、学习积极性高的学生,力求多推荐和提供—些科技阅读材料,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感到学有压力、学有收益。在笔译训练方面,我先从简单的科普开始,要求学生定时翻译,然后在此基础上循序渐进,逐步加大翻译难度,提高翻译速度。学生通过反复查阅比较,对专业词汇的搭配,专业文章的翻译方法、表达方式产生了很深的印象,也为今后专业资料的快速阅读、翻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我的体会是:专业外语的读译教学要讲练结合,以练为主,教师应在学生练习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问题重点讲解,多分析结构复杂的句子,多进行阅读和翻译方法的指导,语法教学要重点讲清科技英语常用的语法现象,如非限定动词短语,介词短语等,防止死扣语法的现象,考核要体现掌握教材不是最终目的而是手段的原则,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翻译技巧。要通过读译教学一方面扩大学生的专业词汇量和语言知识,为毕业后进一步自学打基础。另一方面提高学生运用阅读汉语的技巧进行外语阅读与翻译的能力,为工作后进行专业外文的阅读、翻译作准备。
二、重视听、说、写的训练,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交际能力
传统的专业外语教学往往是单一的专业文章阅读翻译,但外语是一门工具,读译只是语言运用的一部分。未来的高职生如果只学“聋哑“外语,满足于一般专业资料的阅读与翻译是远远不够的。从目前 情况看,高职础外语教学中,学生听、说、写能力的培养通常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学生进入专业英语学习时,并不具备多少语言的交际能力,这与改革开放的要求很不适应,不少毕业生都深感运用外语的交际能力不足,与其“书到用时方恨少”,不如现在乘热打铁,借基础外语的东风,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为此,专业外语教师(多数是专业教师)要加强外语教学基本功训练,多用外语讲课,多借助电化教学手段,多给学生创造语言实践的机会。这方面我的做法是:选择一些有录音磁带的教学内容;向学生推荐一些课外听力训练材料如“英语听入门”“Active Listener”等。要求学生多收听英语教学广播,成立口语兴趣小组定期 活动。利用课前十分钟组织学生围绕课文进行简单会话。在口语教学中我注意只进行一般性讲评,只要学生敢于张口说,别人又基本听得懂,就达到目的,不去句句纠正错误,防止学生不知所措,产生自卑心理,丧失说话勇气,这样逐渐在课堂上形成了用外语讨论的气氛。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学生听说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另外,我认为专业外语教师还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外文应用文的写作能力,这一要求对高职生来讲是高了点,但只要播种,就会有收获,我的尝试是:建议学生用)英文写日记(自己能看懂就行),要求学生用英文写出课文的概要(Summary);让学生分组结对,模拟外事双方进行书信往来,学生经过反复实践,不知不觉地养成了写的习惯。实践证明,专业外语教学中,读、听、说、写、译能力的提高是互相促进的,只有全面发展,才能学得快,记得牢、用得上。
当今的高职生是祖国的建设者,对他们来讲,就业、工作深造、晋升职称、出国等,英语必不可少。因此,高职专业英语教学应放眼二十一世纪经济建设对高职生的英语要求,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积极组织、引导学生参加各项语言实践活动,重视应用语言的能力培养,使英语这一科技工具,真正为高职生所用。
参考文献:
[1]杨永佳.高职英语改革应贯穿应用能力的培养[J].江苏高教. 2006(1).
[2]王静.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语言应用能力[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