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高校网瘾学生的现状入手,从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两个方面分析学生染上网瘾的主要原因。从社会系统研究方法出发,把握整体性原则,统筹网络成瘾学生管理工作的全局、把握结构性原则,逐层突破网络成瘾学生管理工作的难点、把握层次性原则,抓住网络成瘾学生管理工作的特殊性、把握开放性原则,打破网络成瘾学生管理工作的封闭作战,这对于攻破高校网瘾学生的壁垒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网瘾学生;社会系统研究方法;路径
高校网瘾学生是高校教育者的重点关注对象,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难点,网瘾学生的转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马克思指出:“社会关系不是由个人构成,而是表示这些个人彼此发生的那些联系和关系的总和”。网瘾学生转化工作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社会系统,打破高校网瘾学生“怪圈”是使该系统内的各种要素按一定的结构组合起来,彼此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关系,共同作用于高校网瘾学生的各要素,表现出一定的秩序,共同帮助网瘾学生做出改变。
网络作为现代科学技术的突出成果,已经深深的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8.54亿,手机网民规模达8.47亿,较2018年底增长2984万,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由2018年底的98.6%提升至99.1%。”众所周知,大学生作为社会中最活跃、最敏感的群体,最敏锐的感觉到了这种新变化带来的冲击,成为了网络大军的主体,在我国8.54亿网民当中大学生网民的数量位居榜首。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但同时也越来越多的出现了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而难以自拔的问题,换句话说,在某些人的眼中网络已经从使用工具变成了“身体器官”。网络成瘾引发了一系列的心理健康问题、思想行为问题乃至严重的社会问题。这不仅掣肘大学生的发展与成才,也事关整个国家和社会的长远发展。到底采用何种路径才能高效预防乃至彻底根除网瘾“顽疾”?这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时代新课题。
一、高校学生网络成瘾之原因分析
海德的归因理论认为,个人行为的产生要么取决于主观条件要么取决于客观条件。高校學生网络成瘾产生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既包括客观的教育主体方面,即学校、社会、家庭等因素的影响,又包括主观的教育客体方面,即大学生自身的思想因素和自制力等因素的制约,为此对高校学生网络成瘾原因的探究我们必须从这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来加以分析。
(一)教育主体层面
“教育主体是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的个人和群体。”由此可见,凡是对学生实施教育行为的人和组织都可以称之为教育主体。教育主体具有多元且多变的特点,我们主要从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方面来加以分析。
在学校方面,良好的多媒体教室和网络设施,学生可以自带电脑在宿舍上网,在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的同时也给高校学生网络成瘾提供了客观条件。自从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的人数正在显著增加,引发了很多客观条件的限制和高校管理漏洞,尤其是在学生使用网络方面缺乏必要的监督与引导。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高校很难发现学生沉溺与网络,在问题产生以后也难以形成家校一体的联动机制。在社会方面,由于受到西方腐朽思想的影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在我国有抬头之势,每个学校的周围都充斥着大量的网吧和网咖,富有互动娱乐性的网络游戏和网络聊天室等对于学生有着巨大的诱惑力,众多网络公司把高校学生视为主要的消费群体,推出各种游戏、活动吸引大学生,导致学生上瘾。与此同时,社会舆论教育和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结合不紧密,缺乏长效机制。在家庭方面,首先,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众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父母过度的溺爱,学生缺乏与父母的有效的沟通和交流,从而转向网络寻找慰藉;其次,众多家长认为孩子进入大学已经成年了,应该自我管理和学校管理,自己只需要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疏于对孩子的管理;最后,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当学生在学习或交往的过程中遭遇挫折时,往往得不到父母的理解与支持,为了缓解压力,逃避现实,学生往往投身于网络虚拟世界寻找安慰。
(二)教育客体层面
教育客体即受教育的对象。大学生自身是其网瘾的形成的最根本、最关键、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是其产生发展的内在原因。影响教育客体的因素有很多,包括自尊因素、孤独和社交因素、自控与认知因素。
在自尊因素方面,许多大学生由于现实学习生活过程中遭遇挫折,得不到他人的支持与尊重,继而转向网络空间寻找认可与自我价值。教育客体通过在网络游戏中不断的得分升级,在网络讨论组积极发言寻求网友的共鸣而获取自身的价值,在虚拟世界中担任某个重要角色,以此来需求自尊的需要,从而诱发过度上网,无法自拔。在社交方面,部分学生缺乏与父母、老师和同学的沟通交流,导致其性格孤僻,甚至具有社交恐惧症。为了缓解这种症状,不少学生会在网络寻找情感寄托。网络等虚拟空间的交流会消除面对面交流带来的陌生感、紧张感,这种独有的交往方式可以消除两人在性别、学历、社会地位等方面带来的隔阂,网络的虚拟性和不确定性导致不少学生沉溺与网络。在自控和认知方面,大学生作为一个最活跃的特殊群体,对于新事物具有较强的接受能力,求知欲旺盛,网络的迅速与便捷对他们有很强的吸引力。同时,大学生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尚未定型,生理上的成熟和心理上的不成熟矛盾尖锐,缺乏对网络虚拟空间正确、系统、科学的认识,对网络信息的真假不能快速正确地判断,容易在网络空间迷失自我,从而造成网络上瘾。
二、遵循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的原则,打破高校学生网络成瘾“怪圈”的路径探析
要研究一个复杂的社会有机体,必须客观分析其构成要素以及其产生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运用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打破高校学生网络成瘾“怪圈”的重点在于遵循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的原则,分析各要素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抓住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来实现整体的最大功能,最终促成高校网瘾学生的转化。 (一)把握整体性原则,统筹网络成瘾学生管理工作的全局
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按照一定的方式组成的统一体,是客观存在的实体。我们要研究系统就必须着重分析系统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抓住主要矛盾,同时不能忽视次要矛盾,要坚持重点论与两点论。要解决学生网络成瘾问题,必须深层次的挖掘此类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学校相关责任领导要高度重视学生网络成瘾问题;学生处加强网瘾学生排查工作,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比如每天晚上十一点停电断网制度等;思政部有针对性的加强网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教师、辅导员要主动了解该生在课堂的出勤、学习情况,与家长交流,联合家长共同督促孩子上进,戒除网瘾。把握整体性原则,整合各个要素形成教育合力,努力构建以学校党委为领导,学生处、团委为支撑,辅导员、学生为主力,家长迅速补位的自上而下的一体化管理机制,形成校班家联动反馈机制,促进网络成瘾学生的转化工作。
(二)把握结构性原则,逐层突破网络成瘾学生管理工作的难点
“结构是系统中诸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其中包括要素之間一定的比例、一定的秩序、一定的结合方式等,社会系统的性质和功能不但决定于要素的性质和功能,而且决定于要素之间的结构。”首先,家庭方面要形成一个良好和睦的家庭环境,马克思认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由此可见,环境对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教育在子女的成长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父母应该杜绝打骂棍棒式的教育方法,用亲情的力量感化网瘾学生,适当采取经济方面的奖惩措施,以期达到消除网瘾的教育目的;其次,学校要加强学生网络教育,组织网瘾学生观看网瘾带来哪些危害等具有教育意义的影片,增强感触力,引导学生走出寝室、走下网络、走向操场,举办诸如篮球赛、辩论赛等活动,既可以锻炼身体又可以培养团队意识。高校辅导员加强对网瘾学生的关心与支持,引导网瘾学生认识到沉溺于网络的危害,加大对网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正确引导,鼓励其参与班级活动,逐渐减弱其对网络的依赖性;最后,班级同学加强与网瘾学生的沟通与交流,督促其努力学习,与网瘾学生一起上课、自习、上交作业、户外活动等,与他们一起观看与网瘾有关的宣传记录片,致使他们认识到网瘾的危害,减轻对网络的依赖程度,使其学习生活逐渐规律化。
(三)把握层次性原则,抓住网络成瘾学生管理工作的特殊性
层次是指在系统中不同的组成部分依次隶属的等级关系,系统的不同层次之间有着不同的关系。我们必须发现不同层次上的共同规律,也要认识到不同层次间的特殊规律。在帮助网瘾大学生完成转化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认识到网瘾学生之间的共同规律,比如网瘾学生学习成绩不好,沉迷于网络游戏等,更要认识到他们的特殊性,有针对性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从而提高网瘾学生转化的成功率。除了认识到家庭、学校和网瘾学生之间规律,还必须着重研究家庭、学校、网瘾学生和舍友的特殊规律,每个网瘾学生所处的家庭环境、生活习惯以及与其居住的室友均具有特殊性,比如家庭环境不太和谐,父母长期在外务工而产生的留守儿童,学生性格孤僻,不太与人交流等,从而致使他们去网络寻找安慰与慰藉,从而导致网络成瘾。每个网瘾学生的舍友都具有特殊性,他们长期与其胜过在一起,通过网瘾学生室友,可以更加详细系统的了解网瘾学生的基本情况,从而更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关措施。实践证明,这条特殊规律对于解决学生网瘾问题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四)把握开放性原则,打破网络成瘾学生管理工作的封闭作战
“系统具有开放性,即系统与外界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开放是实现系统有序发展和功能优化的必要条件。”首先,我们要认真分析网瘾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是否有利于其摆脱网络的困扰,是否有利于其努力学习。心理学家华生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是环境影响或塑造的结果,有什么样的环境就有什么样的心理和行为。” 学校应联合当地政府加强对学校周边网咖、网吧的排查力度,坚决取缔校内的网吧等设施,实行校内十一点断网制度等,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其次,注重舍友的引导帮扶作用,形成一种帮带效应,舍友长期与其生活在一起,必然对其生活规律、兴趣爱好等有一定了解,舍友之间要相互支持帮助,加大在现实生活中的交往,减少网瘾学生对网络的依赖,形成长期有效的帮带效应;再次,班级学生干部加强对其监督,提醒网瘾学生出勤,上交作业等,以集体为单位举办春游等活动,加深同学们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最后,家长和辅导员要加强引导,培养网瘾学生正常的认知与自控能力。家长和辅导员要改变以往的棍棒式、打骂式的教育方式,通过勉励,举例等多种科学合理的方式加以正确引导,从而增强网瘾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促进网瘾学生的良性转化。通过多种要素之间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形成一种开放的环境,帮助网瘾学生更好的认识自己,跳出网络构造的壁垒,整合政府、学校、辅导员、家长以及室友之间的合力,打破网瘾学生和家长之间的封闭作战态势,形成开放式、互动式的作战格局,从而更好的促进网瘾学生的转化。
综上,网瘾学生的转化工作实际上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基于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的原理,作为系统的要素,网瘾学生、家长、辅导员、学生干部与舍友因素是相互作用的,不能强调其中的一个要素而忽略其它要素,应该从整体出发,有机地处理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促进这多种要素的相互作用,为网瘾学生的改变创造有利条件,共同实现网瘾学生最终的转化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斌志,何冰冰.我国青少年网络成瘾研究的新动态与新趋势[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1(03):80-89.
[2]程晨,刘艳.浅析社会系统研究方法在社会工作领域的应用[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09):474+476.
[3]符明秋,王洁.高校防治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对策研究[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8(06):83-88.
[4]张丽娜,张谦.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和防治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03):16-17.
[5]李佩玲,李林,吴俊.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分析及预防[J].求实,2009(S1):282-283.
基金项目:
四川省教育厅2019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专项)《习近平传统文化观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研究》,项目编号:(SZQ201937);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项目《增强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项目编号:(18SA0121)
作者简介:刘学敏,女,汉族,山西沁水人,讲师,法学硕士,四川传媒学院,主要从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张雁鸿,女,汉族,山西朔州人,副教授,法学硕士,四川传媒学院,主要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关键词:网瘾学生;社会系统研究方法;路径
高校网瘾学生是高校教育者的重点关注对象,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难点,网瘾学生的转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马克思指出:“社会关系不是由个人构成,而是表示这些个人彼此发生的那些联系和关系的总和”。网瘾学生转化工作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社会系统,打破高校网瘾学生“怪圈”是使该系统内的各种要素按一定的结构组合起来,彼此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关系,共同作用于高校网瘾学生的各要素,表现出一定的秩序,共同帮助网瘾学生做出改变。
网络作为现代科学技术的突出成果,已经深深的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8.54亿,手机网民规模达8.47亿,较2018年底增长2984万,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由2018年底的98.6%提升至99.1%。”众所周知,大学生作为社会中最活跃、最敏感的群体,最敏锐的感觉到了这种新变化带来的冲击,成为了网络大军的主体,在我国8.54亿网民当中大学生网民的数量位居榜首。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但同时也越来越多的出现了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而难以自拔的问题,换句话说,在某些人的眼中网络已经从使用工具变成了“身体器官”。网络成瘾引发了一系列的心理健康问题、思想行为问题乃至严重的社会问题。这不仅掣肘大学生的发展与成才,也事关整个国家和社会的长远发展。到底采用何种路径才能高效预防乃至彻底根除网瘾“顽疾”?这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时代新课题。
一、高校学生网络成瘾之原因分析
海德的归因理论认为,个人行为的产生要么取决于主观条件要么取决于客观条件。高校學生网络成瘾产生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既包括客观的教育主体方面,即学校、社会、家庭等因素的影响,又包括主观的教育客体方面,即大学生自身的思想因素和自制力等因素的制约,为此对高校学生网络成瘾原因的探究我们必须从这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来加以分析。
(一)教育主体层面
“教育主体是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的个人和群体。”由此可见,凡是对学生实施教育行为的人和组织都可以称之为教育主体。教育主体具有多元且多变的特点,我们主要从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方面来加以分析。
在学校方面,良好的多媒体教室和网络设施,学生可以自带电脑在宿舍上网,在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的同时也给高校学生网络成瘾提供了客观条件。自从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的人数正在显著增加,引发了很多客观条件的限制和高校管理漏洞,尤其是在学生使用网络方面缺乏必要的监督与引导。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高校很难发现学生沉溺与网络,在问题产生以后也难以形成家校一体的联动机制。在社会方面,由于受到西方腐朽思想的影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在我国有抬头之势,每个学校的周围都充斥着大量的网吧和网咖,富有互动娱乐性的网络游戏和网络聊天室等对于学生有着巨大的诱惑力,众多网络公司把高校学生视为主要的消费群体,推出各种游戏、活动吸引大学生,导致学生上瘾。与此同时,社会舆论教育和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结合不紧密,缺乏长效机制。在家庭方面,首先,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众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父母过度的溺爱,学生缺乏与父母的有效的沟通和交流,从而转向网络寻找慰藉;其次,众多家长认为孩子进入大学已经成年了,应该自我管理和学校管理,自己只需要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疏于对孩子的管理;最后,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当学生在学习或交往的过程中遭遇挫折时,往往得不到父母的理解与支持,为了缓解压力,逃避现实,学生往往投身于网络虚拟世界寻找安慰。
(二)教育客体层面
教育客体即受教育的对象。大学生自身是其网瘾的形成的最根本、最关键、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是其产生发展的内在原因。影响教育客体的因素有很多,包括自尊因素、孤独和社交因素、自控与认知因素。
在自尊因素方面,许多大学生由于现实学习生活过程中遭遇挫折,得不到他人的支持与尊重,继而转向网络空间寻找认可与自我价值。教育客体通过在网络游戏中不断的得分升级,在网络讨论组积极发言寻求网友的共鸣而获取自身的价值,在虚拟世界中担任某个重要角色,以此来需求自尊的需要,从而诱发过度上网,无法自拔。在社交方面,部分学生缺乏与父母、老师和同学的沟通交流,导致其性格孤僻,甚至具有社交恐惧症。为了缓解这种症状,不少学生会在网络寻找情感寄托。网络等虚拟空间的交流会消除面对面交流带来的陌生感、紧张感,这种独有的交往方式可以消除两人在性别、学历、社会地位等方面带来的隔阂,网络的虚拟性和不确定性导致不少学生沉溺与网络。在自控和认知方面,大学生作为一个最活跃的特殊群体,对于新事物具有较强的接受能力,求知欲旺盛,网络的迅速与便捷对他们有很强的吸引力。同时,大学生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尚未定型,生理上的成熟和心理上的不成熟矛盾尖锐,缺乏对网络虚拟空间正确、系统、科学的认识,对网络信息的真假不能快速正确地判断,容易在网络空间迷失自我,从而造成网络上瘾。
二、遵循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的原则,打破高校学生网络成瘾“怪圈”的路径探析
要研究一个复杂的社会有机体,必须客观分析其构成要素以及其产生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运用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打破高校学生网络成瘾“怪圈”的重点在于遵循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的原则,分析各要素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抓住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来实现整体的最大功能,最终促成高校网瘾学生的转化。 (一)把握整体性原则,统筹网络成瘾学生管理工作的全局
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按照一定的方式组成的统一体,是客观存在的实体。我们要研究系统就必须着重分析系统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抓住主要矛盾,同时不能忽视次要矛盾,要坚持重点论与两点论。要解决学生网络成瘾问题,必须深层次的挖掘此类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学校相关责任领导要高度重视学生网络成瘾问题;学生处加强网瘾学生排查工作,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比如每天晚上十一点停电断网制度等;思政部有针对性的加强网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教师、辅导员要主动了解该生在课堂的出勤、学习情况,与家长交流,联合家长共同督促孩子上进,戒除网瘾。把握整体性原则,整合各个要素形成教育合力,努力构建以学校党委为领导,学生处、团委为支撑,辅导员、学生为主力,家长迅速补位的自上而下的一体化管理机制,形成校班家联动反馈机制,促进网络成瘾学生的转化工作。
(二)把握结构性原则,逐层突破网络成瘾学生管理工作的难点
“结构是系统中诸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其中包括要素之間一定的比例、一定的秩序、一定的结合方式等,社会系统的性质和功能不但决定于要素的性质和功能,而且决定于要素之间的结构。”首先,家庭方面要形成一个良好和睦的家庭环境,马克思认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由此可见,环境对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教育在子女的成长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父母应该杜绝打骂棍棒式的教育方法,用亲情的力量感化网瘾学生,适当采取经济方面的奖惩措施,以期达到消除网瘾的教育目的;其次,学校要加强学生网络教育,组织网瘾学生观看网瘾带来哪些危害等具有教育意义的影片,增强感触力,引导学生走出寝室、走下网络、走向操场,举办诸如篮球赛、辩论赛等活动,既可以锻炼身体又可以培养团队意识。高校辅导员加强对网瘾学生的关心与支持,引导网瘾学生认识到沉溺于网络的危害,加大对网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正确引导,鼓励其参与班级活动,逐渐减弱其对网络的依赖性;最后,班级同学加强与网瘾学生的沟通与交流,督促其努力学习,与网瘾学生一起上课、自习、上交作业、户外活动等,与他们一起观看与网瘾有关的宣传记录片,致使他们认识到网瘾的危害,减轻对网络的依赖程度,使其学习生活逐渐规律化。
(三)把握层次性原则,抓住网络成瘾学生管理工作的特殊性
层次是指在系统中不同的组成部分依次隶属的等级关系,系统的不同层次之间有着不同的关系。我们必须发现不同层次上的共同规律,也要认识到不同层次间的特殊规律。在帮助网瘾大学生完成转化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认识到网瘾学生之间的共同规律,比如网瘾学生学习成绩不好,沉迷于网络游戏等,更要认识到他们的特殊性,有针对性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从而提高网瘾学生转化的成功率。除了认识到家庭、学校和网瘾学生之间规律,还必须着重研究家庭、学校、网瘾学生和舍友的特殊规律,每个网瘾学生所处的家庭环境、生活习惯以及与其居住的室友均具有特殊性,比如家庭环境不太和谐,父母长期在外务工而产生的留守儿童,学生性格孤僻,不太与人交流等,从而致使他们去网络寻找安慰与慰藉,从而导致网络成瘾。每个网瘾学生的舍友都具有特殊性,他们长期与其胜过在一起,通过网瘾学生室友,可以更加详细系统的了解网瘾学生的基本情况,从而更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关措施。实践证明,这条特殊规律对于解决学生网瘾问题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四)把握开放性原则,打破网络成瘾学生管理工作的封闭作战
“系统具有开放性,即系统与外界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开放是实现系统有序发展和功能优化的必要条件。”首先,我们要认真分析网瘾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是否有利于其摆脱网络的困扰,是否有利于其努力学习。心理学家华生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是环境影响或塑造的结果,有什么样的环境就有什么样的心理和行为。” 学校应联合当地政府加强对学校周边网咖、网吧的排查力度,坚决取缔校内的网吧等设施,实行校内十一点断网制度等,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其次,注重舍友的引导帮扶作用,形成一种帮带效应,舍友长期与其生活在一起,必然对其生活规律、兴趣爱好等有一定了解,舍友之间要相互支持帮助,加大在现实生活中的交往,减少网瘾学生对网络的依赖,形成长期有效的帮带效应;再次,班级学生干部加强对其监督,提醒网瘾学生出勤,上交作业等,以集体为单位举办春游等活动,加深同学们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最后,家长和辅导员要加强引导,培养网瘾学生正常的认知与自控能力。家长和辅导员要改变以往的棍棒式、打骂式的教育方式,通过勉励,举例等多种科学合理的方式加以正确引导,从而增强网瘾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促进网瘾学生的良性转化。通过多种要素之间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形成一种开放的环境,帮助网瘾学生更好的认识自己,跳出网络构造的壁垒,整合政府、学校、辅导员、家长以及室友之间的合力,打破网瘾学生和家长之间的封闭作战态势,形成开放式、互动式的作战格局,从而更好的促进网瘾学生的转化。
综上,网瘾学生的转化工作实际上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基于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的原理,作为系统的要素,网瘾学生、家长、辅导员、学生干部与舍友因素是相互作用的,不能强调其中的一个要素而忽略其它要素,应该从整体出发,有机地处理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促进这多种要素的相互作用,为网瘾学生的改变创造有利条件,共同实现网瘾学生最终的转化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斌志,何冰冰.我国青少年网络成瘾研究的新动态与新趋势[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1(03):80-89.
[2]程晨,刘艳.浅析社会系统研究方法在社会工作领域的应用[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09):474+476.
[3]符明秋,王洁.高校防治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对策研究[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8(06):83-88.
[4]张丽娜,张谦.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和防治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03):16-17.
[5]李佩玲,李林,吴俊.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分析及预防[J].求实,2009(S1):282-283.
基金项目:
四川省教育厅2019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专项)《习近平传统文化观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研究》,项目编号:(SZQ201937);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项目《增强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项目编号:(18SA0121)
作者简介:刘学敏,女,汉族,山西沁水人,讲师,法学硕士,四川传媒学院,主要从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张雁鸿,女,汉族,山西朔州人,副教授,法学硕士,四川传媒学院,主要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