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可见,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途径就是加强语文实践。同时,《标准》又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这样,就把语文实践活动和语言的积累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地位。所以,我们要认真落实《标准》关于加强语文实践、注重语言积累的精神,把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去进行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并指导、鼓励学生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
一、要切实抓好课内实践活动,促使学生积累语言
学语文绝不能离开语文实践。离开了语文实际和语文实践活动。即便学生在语文课上能够记住一些知识,这些知识也无法转化为他们的语文能力。学生的语文知识如不能转化为他们的语文能力。语文知识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实施课内实践活动,促使学生积累语言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营造宽松自如的民主气氛,培养人人参与的意识。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平等相处,把学生当作活生生的生命个体,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教师以亲切的教态、充满激情而又富于感染的语言,吸引学生,使每个学生乐于听课,并采用各种方式,热情鼓励,积极引导学生发言,缩短师生的距离,使师生融合在一起。同时,让学生充分地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人人参与,让全体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2.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标准》特别强调学生的“自主”、“主动”地学习。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给学生多一点自由:让学生自由地去读,自由地去想,自由地去问,自由地去说。教师要尊重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分析问题,自己解答问题。让课堂真正成为学堂,把课堂开辟成学生“显山露水”,自主获得知识和能力的平台。
3.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做到“以读为本”。《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书声朗朗”应是语文课的特点。教学中要以读代讲,以读代问,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指导学生充分而有效的读书。读书要读出意,读出形,读出情,读出味,读出神。让学生的朗读、默读、背诵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要活动。通过读书,理解词语,理解句子,理解课文,获得美感,形成语感。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让他们充分地阅读、讨论、理解,使学生获得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和学习的主动权,并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会阅读的方法,学会积累的方法,养成积累语言的好习惯。
二、要切实加强课外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自主积累语言
课堂教学以学习课本为本,但课文只是个例子,学生如果仅限于学习课文,所得就会非常有限。据有关资料表明,学生语言的积累50%左右来自课外。而著名教育家张志公先生则认为:从自己学习语言的经验看,得自课内与课外的比例是‘三七开’,即大概有30%得自课内,70%得自课外。由此可见,课外是学生积累语言的广阔空间,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补充,是学生获得知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的重要渠道。《标准》对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有明确的规定,要求小学高年级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标准》用规定课外阅读数量的办法,旨在引起对课外阅读的重视,以学生较大的阅读量来获得较强的阅读能力,把积累语言落实到实处。如能真这样做,必然会增加学生对语言材料的理解和领悟的机会,进而从文章中揣摩、品味语言文字的特点,感悟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奥妙。如果学生在小学阶段有一二百万字的阅读量,有比较丰富的语言积累,读写能力一定会比较强,阅读能力也一定会有大幅度的提高。所以,教师应采取多种形式激励学生运用在课堂上学到的读书方法。广泛涉及各种题材、各种体裁的课外读物,充分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学习丰富多彩的表达方法,以促使学生尽快形成语感。加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有以下方法可行:
1、以课内促课外。学一篇带多篇。
教师要以教材为拐棍,以教材为引线,由点及面,向课后延伸,大量进行阅读。例如教学《将相和》一课,可以这样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引导:“既然将相同心协力保卫赵国,最后赵国为什么还是被秦国灭亡了呢?它是怎样灭亡的呢?”这样的问题意在引导学生从课堂走向课外博览群书。养成查阅资料解决问题的习惯。
2、尊重学生兴趣,任其自主读书。
对学生的课外阅读,一定不要统得过多,学生爱读什么,不爱读什么,应该让他们从自己的兴趣出发,给他们一定的自由度。按《标准》要求,就是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并要采用各种方式鼓励学生阅读书报,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可以在每天的课前十分钟开一个简短的“新闻发布会”,让学生把一天中所了解到的信息作一下交流(内容不限),对于讲得好的同学予以鼓励。通过这样的训练,必定会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会非常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当然,不管是采用哪种形式促使学生课外阅读,都要指导学生将课外阅读中看到的优美词句、片断、写作知识及时写在专门的“好词好句集锦本”上,同时鼓励学生朗读、背诵好文章,丰富学生的语言素材。一旦学生的语言积累达到一定的层次的时候,定会产生“厚积而薄发”的效应。富有魅力的语言也定会使学生的作文充满活力。
以上是从课内与课外两个方面对语文实践活动和语言积累进行了论证。而实际上,“社会处处皆语文,社会生活处处用语文。语文是最开放的、最容易和社会生活发生联系的学科。应该打破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壁垒,使其成为一泓活水,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长才干,学做人。”(崔峦语)
总之,学生的语文能力的提高,是以反复多次的语言实践活动和大量的语言材料的积累为前提的,只能在学生的语文实践中、在语言积累的过程中才能形成,所以我们要认真落实《标准》关于加强语言积累、注重语文实践的精神,把课内与课外学习结合在一起,拓宽学生的视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一、要切实抓好课内实践活动,促使学生积累语言
学语文绝不能离开语文实践。离开了语文实际和语文实践活动。即便学生在语文课上能够记住一些知识,这些知识也无法转化为他们的语文能力。学生的语文知识如不能转化为他们的语文能力。语文知识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实施课内实践活动,促使学生积累语言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营造宽松自如的民主气氛,培养人人参与的意识。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平等相处,把学生当作活生生的生命个体,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教师以亲切的教态、充满激情而又富于感染的语言,吸引学生,使每个学生乐于听课,并采用各种方式,热情鼓励,积极引导学生发言,缩短师生的距离,使师生融合在一起。同时,让学生充分地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人人参与,让全体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2.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标准》特别强调学生的“自主”、“主动”地学习。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给学生多一点自由:让学生自由地去读,自由地去想,自由地去问,自由地去说。教师要尊重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分析问题,自己解答问题。让课堂真正成为学堂,把课堂开辟成学生“显山露水”,自主获得知识和能力的平台。
3.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做到“以读为本”。《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书声朗朗”应是语文课的特点。教学中要以读代讲,以读代问,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指导学生充分而有效的读书。读书要读出意,读出形,读出情,读出味,读出神。让学生的朗读、默读、背诵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要活动。通过读书,理解词语,理解句子,理解课文,获得美感,形成语感。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让他们充分地阅读、讨论、理解,使学生获得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和学习的主动权,并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会阅读的方法,学会积累的方法,养成积累语言的好习惯。
二、要切实加强课外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自主积累语言
课堂教学以学习课本为本,但课文只是个例子,学生如果仅限于学习课文,所得就会非常有限。据有关资料表明,学生语言的积累50%左右来自课外。而著名教育家张志公先生则认为:从自己学习语言的经验看,得自课内与课外的比例是‘三七开’,即大概有30%得自课内,70%得自课外。由此可见,课外是学生积累语言的广阔空间,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补充,是学生获得知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的重要渠道。《标准》对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有明确的规定,要求小学高年级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标准》用规定课外阅读数量的办法,旨在引起对课外阅读的重视,以学生较大的阅读量来获得较强的阅读能力,把积累语言落实到实处。如能真这样做,必然会增加学生对语言材料的理解和领悟的机会,进而从文章中揣摩、品味语言文字的特点,感悟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奥妙。如果学生在小学阶段有一二百万字的阅读量,有比较丰富的语言积累,读写能力一定会比较强,阅读能力也一定会有大幅度的提高。所以,教师应采取多种形式激励学生运用在课堂上学到的读书方法。广泛涉及各种题材、各种体裁的课外读物,充分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学习丰富多彩的表达方法,以促使学生尽快形成语感。加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有以下方法可行:
1、以课内促课外。学一篇带多篇。
教师要以教材为拐棍,以教材为引线,由点及面,向课后延伸,大量进行阅读。例如教学《将相和》一课,可以这样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引导:“既然将相同心协力保卫赵国,最后赵国为什么还是被秦国灭亡了呢?它是怎样灭亡的呢?”这样的问题意在引导学生从课堂走向课外博览群书。养成查阅资料解决问题的习惯。
2、尊重学生兴趣,任其自主读书。
对学生的课外阅读,一定不要统得过多,学生爱读什么,不爱读什么,应该让他们从自己的兴趣出发,给他们一定的自由度。按《标准》要求,就是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并要采用各种方式鼓励学生阅读书报,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可以在每天的课前十分钟开一个简短的“新闻发布会”,让学生把一天中所了解到的信息作一下交流(内容不限),对于讲得好的同学予以鼓励。通过这样的训练,必定会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会非常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当然,不管是采用哪种形式促使学生课外阅读,都要指导学生将课外阅读中看到的优美词句、片断、写作知识及时写在专门的“好词好句集锦本”上,同时鼓励学生朗读、背诵好文章,丰富学生的语言素材。一旦学生的语言积累达到一定的层次的时候,定会产生“厚积而薄发”的效应。富有魅力的语言也定会使学生的作文充满活力。
以上是从课内与课外两个方面对语文实践活动和语言积累进行了论证。而实际上,“社会处处皆语文,社会生活处处用语文。语文是最开放的、最容易和社会生活发生联系的学科。应该打破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壁垒,使其成为一泓活水,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长才干,学做人。”(崔峦语)
总之,学生的语文能力的提高,是以反复多次的语言实践活动和大量的语言材料的积累为前提的,只能在学生的语文实践中、在语言积累的过程中才能形成,所以我们要认真落实《标准》关于加强语言积累、注重语文实践的精神,把课内与课外学习结合在一起,拓宽学生的视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