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接实践,规划先行,推进课题研究扎实展开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kexingm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量体载衣,因地制宜,是学校教育科研“经济化”、“实用化”的必由之路。我校“在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课题的开发和研究,即在这一路径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困惑与反思,催生课题
  
  日常政治课教学中,我们发现:不少学生由于不能完全读懂教材内容,抓不住中心,理不清层次结构,制约了学生将学习内容内化为自身的思想观念和品德素养。特别是在检测应试中,由于理解能力较差,导致学生不能根据材料中的信息分析出隐含的条件,不能透过字面看到问题的实质;由于写作能力较差,导致学生不能有条理、有逻辑地组织归纳答案,答非所问、答案肤浅或乱答一通的现象比比皆是,令人哭笑不得。
  现实让我们认识到:要提高政治课的教学效果,必须以同步提高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为支撑。为此,我们萌生了“在政治教学中培养阅读与写作能力”的课题构想。由于这一课题直面教学困惑,迫切需要解决,因而吸引了教师的积极参与。
  
  二、规划先行,保障课题研发有序展开
  
  遵循教育科研的一般规律与程序,本着“经济实用”原则,我们对课题的研究目标进行了界定,并规划了相应的实施步骤与方法。
  1.明确研究目标
  通过探索培养政治阅读与写作能力的途径与方法,力求实现:
  ⑴提高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效果;
  ⑵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表述的能力;
  ⑶培养学生的高雅情趣,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
  ⑷促进语文教学,实现学科整合。
  2.统筹构划研究过程
  为体现“经济实用”原则,我们决定以行动研究为主要方式,将研究过程蕴于日常教学实践之中,使行动与研究合二为一,以实现科研对教育教学的促进作用。对此,我们构划了四步:
  第一步:摸清问题。主要采取两种方式:一是教师自行归类汇总日常教学中发现的问题;二是集中诊断,组织全体学生参加阅读分析测试,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评价,摸清问题。
  第二步:拟定方案。针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组织全体政治教师,并邀请语文教师,进行专题调研,对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可行性分析、理论假设与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过程、研究方法和措施保证等,进行论证,并确定了相应的研究方案,为课题研究的有序开展确立规范。
  第三步:展开研究。这是研究的中心环节,必须做到既能切实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又不加重教师负担。为此,我们确定了“在教学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改进教学”的思路,以实现研究与实践的有效对接,体现研究的“经济化”和成果的“实用化”。
  第四步:交流推广。“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课题研究不是一个封闭的过程,而应是一个开放的过程。对此,我们确立了“以我为主,广吸博取,成果共享”的工作思路,力求在上级教研部门的指导和协调下,通过开放课题研究过程,开展交流推广活动等方式,吸收他人成功经验和优秀建议,丰富完善研究成果,以实现课题成果发挥其最大价值。
  
  三、借鉴移植,回归整合,提炼创新,提升课题研发实效
  
  在思想政治课中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其实就是将语文与思想政治课进行有机整合,运用语文的方式方法来解决思想政治课的问题。这自然离不开对语文学科的借鉴,离不开对思想政治学科的创新。为此,我们主要做好了三篇“文章”:
  1.借鉴移植篇:尝试构建“语文式”的思想政治课
  中国历来有“文以载道”、“文道合一”之说。一方面,语文学科涉猎了相当多的思想政治学科内容,历史及现当代的不少政论性文章,至今仍保留在语文教材之中;另一方面,现行政治教材也体现了相当多的语文学科内容,如单元编排即围绕一定主题而设计,多数理论观点均由语言鲜活的案例引出或佐证等。基于两个学科间的联系与渗透,我们将语文学科阅读课和写作课确定为借鉴与移植的基点。
  阅读课重点借鉴和移植语文学科的“速读”方法,学习如何通过对关键词语、中心句的把握,迅速理清思路,提炼文字所反映的主题;写作课重点借鉴和移植语文学科的“导写”模式,学习如何围绕主题,理清逻辑,合理运用相关论据进行论证。在大量观摩、评析语文相关课型的基础上,我们进行了选择性“复制”,尝试了“通览课文——抓住关键词或中心句——提炼观点”的思想政治课阅读方法,以及“确立观点——构思逻辑层次——进行论证写作”的思想政治课写作方法。
  2.回归整合篇:探求思想政治课阅读与写作方式
  语文学科的阅读与写作重在理解与表达,而思想政治学科的阅读更强调思想理论的内化,其写作更强调思想理论的应用,因而简单地“复制”语文学科的方法,并不能完全适用于思想政治课教学。为此,我们把更多的精力投向了对政治阅读与写作的一般方法和格式的研究。在阅读教学研究中,我们主要围绕“观点提炼”展开,尝试了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材料归类”、“分析材料特点”等,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以身边事置换教材中的材料”,提高学生的理解和内化能力,从而建立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练习再发现问题——形成一定的方法技能”的阅读教学模式。在写作教学研究中,我们主要围绕“进行论证写作”展开,实践了“找准观点——找准事实,理清论据——构建写作层次——锤炼语言”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理论应用能力。
  3.提炼创新篇:拓展思想政治课外延,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教育科研的根本目的在于提升教学的科研内涵,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在前两篇“文章”的基础上,我们把目光瞄向了“提炼创新”:
  (1)精编了“思想政治教学资料库”
  我们组织教师和学生,结合教材知识,广泛搜集各类政治阅读材料及写作范例,并按不同主题进行归类,其中可体现多种观点的同一材料,我们采取了“互见”体例,为学生的阅读与写作教学提供了便利。并且,学生也在搜集材料中提升了对材料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2)创新了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内容与形式
  思想政治课与社会密切相联,许多焦点、热点问题都可以渗透其中。因此,我们将“说评社会”也引入了思想政治课教学之中,鼓励学生张扬个性,评点时政,以此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也为学生分析问题、表达观点,进行有效的阅读与写作奠定了基础,增强了底蕴。在活动形式上,我们也结合学生特点,开展了辩论比赛、模拟法庭、生活热点话题演讲、时事知识竞赛等活动,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风采。同时,我们还将现代教育技术纳入到政治学习之中。如结合“维护祖国统一”的学习,我们倡导学生给台湾的同龄人发一封E-mail;为号召广大中学生文明上网,组织学生撰写倡议书;通过校园网站论坛发帖的形式,表明自己对校园现象或社会现象的立场和观点。教材内容的拓展和活动形式的丰富,不仅提升了学生在思想政治学科上学习能力,也改善了他们的思维品质和思想道德水平。
  细致、严谨的构划,扎实、开放的研究,有效提高了课题的“性价比”。课题研究以来,我们以学校为研究载体,以教师为研究主体,将研究寓于教学过程之中,不仅节约了研究成本,更取得了研究的实效:教师的科研能力在原生态的研究中得到了切实提高,其教学质量也有了显著提升;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大增,能力得到了增强,个性也得到了张扬,人文修养和道德情操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了升华。
  当然,由于“草根式”研究的局限性,我们的课题肯定还存在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下一步,我们将积极做好“挂靠—联动”文章,争取上级部门及兄弟学校的“外援”,开展好延伸研究和创新研究,把这一课题做实、做透,进一步提升课题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
  (作者单位:山东省乳山市诸往初级中学)
其他文献
科研是学校内涵型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此,我们积极实施“科研兴校”策略:通过了省市级课题立项,成立了课题组,并开展了相关研究。然而,当欣喜于顺利结题之时,我们却尴尬地发现,学校内涵并没有得到同步提升:课题只有少数教师参与,多数教师得不到有效参与,总体科研能力未得到实质性提高;课题涉猎面较窄,许多极具研究价值的教育资源被忽略;大部分教师对课题接触不多,成果推广不力,科研成了“门面”……  要破解窘境,就
由于历史原因,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德育处于工具理性的控制之下,存在被定位为政治教育的泛政治化、被定位为理想教育的过度理想化、被定位为知性教育的知识化等倾向,无视受教育者的需要、权利、发展,背离了高校德育应有之义。因而,迫切需要实现高校德育的人本转向,这种人本转向首先是将教育的参与双方都视为实践主体: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是具有不同思想和个性的主体,都是教育活动的平等参与者,都是具有“自由本性”的
人们常说的关节炎是指反复发作、久治不愈的腿部(多指膝关节)酸麻疼痛,也常称为“老寒腿”。关节炎多在气候转冷、天阴下雨时疼痛加重。  其实,老百姓常说的关节炎、老寒腿是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如骨关节炎、腰椎管狭窄症、腰椎间盘突出症,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等。  中医认为,这种病属于“痹症”,主要是当人体受到风、寒、湿等外邪侵袭而发病,痹阻于经络,使经络不通,引起腿部关节疼痛、屈伸不利等症状。中医治
科举制度发展到明朝,进入到了它的鼎盛时期。这不仅是因为明朝在它统治的270多年间,三年一试,制度化、规范化地举行乡试90次(录取举人102399人),举行殿试89次(共取进士24599人);而且更重要的是因为明朝总结以往科举考试的经验,在此基础上改制创新,进一步完善了科举考试的规程,在洪武年间就颁行并实施了明清五百多年奉为“永制”的“科举之式”。  明朝以前,学校只是为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到了
一、把握本质 高起点——校本教研的实践定位    苍南县是教育大县,又是经济欠发达县,教育基础差、底子薄,且发展不平衡。在科学发展观和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理念的指引下,我们提出教育要实现三大转变,即由“规模”向“内涵”的转变,由“建大楼”向“育大师”的转变,由“教育大县”向“教育强县”的转变。要实现这个理想目标,教育研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我县的新课程改革已从试点阶段进入全面铺开、内涵发展阶段。
制度是条文是惯例,是要求遵守的准则,不管是见诸文字的或是口耳相传的,都能够追根溯源找到根据,而制度文化是人们对制度的认同反映,是融化到血液中的自觉自愿的体现,是不可捉摸不可量化的。学校里有式样繁多的文化,文化有优有劣,制度文化也有优有劣,只有先进的制度文化才能保障教师健康发展。    一、制度是约束力量    有人群就有正式的或非正式的组织,有组织就有制度,不遵守制度就会被组织排斥在外。基础教育阶
一、学规    学规,是古代学校规章的总称,犹今日之学校章程。最初仅为学子在学时有关思想行为之要求和规定,如《管子》的《弟子职》。到宋代则发展成为学校和书院的规章制度,如《白鹿洞学院揭示》。明清时期的官学学规,则偏重对学生思想行为的规范和限定,如《圣谕广训》等。学规在文体上,兼用了语录和文赋等语文形式。  清张伯行作《学规类编》,辑录宋、元、明时期程朱学派有关修身、治学的规则和方法,共二十七卷。以
高校学生思想工作虽然有学生工作部门、班主任、辅导员等齐抓共管,但仍然存在一些尚未解决的方式方法问题。例如,学生工作部门主要投入到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事务之中,无法深入到学生中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班主任基本上由任课教师担任,他们整天忙于教学科研,往往无暇顾及与学生的沟通交流;辅导员虽说是学生思想工作的专职教师,但是在高校重教学、重职称的环境中,他们自身思想就不太稳定,加之他们的数量与学生人数之比严重
把大量精力投入到青少年报刊图书的编辑出版工作中,可以视为叶圣陶先生为实现自己教育理想而进行的努力。1931年1月,叶圣陶辞去商务印书馆的职务,到开明书店当协理,主编《中学生文艺》和《中学生》杂志。《中学生》杂志创刊于1930年1月,起先由夏丏尊主编。《中学生》杂志自始就像和煦的春风,薰沐着广大的读者。自1931年3月号(总第13号)起,改由叶圣陶主编。叶圣陶在介绍辞中说,《中学生》是“为中学一切利
学风,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意识形态、一个民族的精神状态;学风,关系到知识、学术的健康发展;学风,关系到知识界、学术界的声誉和科学人才的成长;学风,关系到一个国家甚至人类对自然、对社会的态度……教育学风还关系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长问题。    一、由季羡林提出“三辞”想到的教育学风问题    著名学者季羡林在《病榻杂记》中以真挚语言,请辞“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及“国宝”三顶桂冠。这是三顶光荣桂冠,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