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树增 研究军事历史的纪实文学作家。为了探寻长征的原貌,他花费六年时间收集整理资料,并且数度重走长征路,终于写成著名历史纪实文学作品《长征》。
红军艰难走过了茫茫草地,七千名红军在毛泽东的率领下继续北上。在由四川进入甘肃的惟一通道腊子口时,红军的安危再一次经受了生死考验。
他们重新准备向北进发的时候,处境十分危急。第一,由于长时间徘徊在无人地带,缺少粮食,部队处于饥饿状态。经过了雪山、草地,人员身体都很虚弱,饥肠辘辘,衣衫褴褛。要进入甘肃腹地,必须通过非常险要的山口——腊子口。腊子口是崇山峻岭中一处缝隙,宽仅30米,两边是万丈悬崖。中间有一条小河,水流很急,河上有座小木桥,木桥就是通道。木桥另一端,国民党军已修筑了碉堡,几挺机枪封锁了这个狭窄隘口,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但是,必须得过去。如果向北过不去,向南也回不去,七千多红军包括中共中央机关就陷于绝境。因为南北都有敌人。所以,向北挺进是决死一战,必须从腊子口突过去(图1)。
(1)天险腊子口
腊子口,藏语的意思是“无法逾越的险要峡口”。1935年9月15日,毛泽东果断下达了拿下腊子口的命令。
9月17日凌晨2时,红一军团四团接到了攻击腊子口的命令,军委要求三天之内必须占领腊子口。四团接受命令后,立即向腊子口前进,发起攻击。但是攻不过去,部队遭受巨大损失。
防守腊子口的,是国民党新编第十四师,师长鲁大昌。蒋介石给鲁大昌下达了命令:如果让红军从腊子口穿过去,将以“失地纵匪”罪论处,严惩不贷。所以,守军将依托天险和中央红军决死一战。
?反复进攻失败后,团长黄开湘和政委杨成武趴在前沿观察:这个口子实在是太险要了,没有任何可以隐蔽的地方,红军官兵是朝着敌人的机枪冲锋的。但是看着看着,发现了一些情况:第一,由于两边是万丈悬崖,敌人的火力都布置在正面,只要封锁住正面,谁也过不来;第二,那个碉堡没有顶盖。敌人建碉堡时想到两边是万丈悬崖,上边不可能有人,所以碉堡上没有加顶。黄开湘、杨成武想,如果我们能摸到崖上边去,就可以把手榴弹扔到碉堡里边去。但是,万丈悬崖看着都眼晕啊。于是,把四团所有的战士都集合起来,让大家说怎么办?
正说着,站起来一个小战士,他说“我能爬上去,爬上去以后我顺下一条绳子来,别说一个连,一个营也能上去。”大家很惊讶,都看着他。至今不知道这个小战士的真实姓名,红军官兵都叫他 “云贵川”。当年他17岁,贵州入伍的,是个苗族青年,非常热爱红军,打仗非常勇敢,大家都很喜欢他,所以给他起了个外号叫“云贵川”。“云贵川”说:“团长、政委,我在家经常上山采药,草药都长在悬崖上,你只要给我一个大竿子,竿子上绑个钩子,我就能上去!”杨成武政委看着他,心里很高兴。
于是,七千多红军加上中共中央机关,生死存亡就系在这个17岁的小战士身上了。杨成武不放心,找了一匹高头大马,亲自把这个小战士扶到马上,把他驮到悬崖底下,驮到敌人看不见的死角处。杨成武说:“云贵川”你试试,让我看一看。这时已经给他准备好一根带钩的竿子,他把鞋脱了,赤着脚,腰上缠着用绑腿结成的一根大绳子,拿着钩子试试,挂住一墩草根,试试还算结实,一使劲脚就离地了。大家眼瞅着他跟猴子一样爬上去了。据有关当事人回忆说,当时大伙连大气儿都不敢喘,不敢咳嗽,怕把“云贵川”震下来。爬着爬着,就看不见他了。不一会儿“云贵川”下来了,说“政委,我上去了,我说我能上去吧。”哎呀,大家这个高兴啊,马上组织突击队,在“云贵川”的带领下,从这儿爬上去,再向敌后迂回。
为了吸引住敌人,红军从正面不停地发动进攻。川军根本不着急射击,只等红军近了,就扔手榴弹,给红军造成了很大伤亡。红军宣传员在这边喊:“白军兄弟们,我们是北上抗日,中国人不打中国人,请你们让开路吧。”那边就喊:“你就是打到明年,也休想从鲁师长的防地上通过。”
正面进攻的红军官兵,盼着“云贵川”带着的突击队尽快迂回到敌后,尽快看见升起三颗信号弹。
天快亮的时候。突然,三颗信号弹升起来了。三颗信号弹,两个含义:一,我们上去了,第二发动总攻。杨成武立刻下达总攻命令,所有火力都攻向碉堡,手榴弹从敌人后面扔下来了。红军官兵一拥而起冲上去,在桥上,在碉堡里和敌人展开了肉搏。敌人支持不住了。毛泽东很快得到了“腊子口已在我手中”的报告(图2)。
(2)红军夺取腊子口(电视剧《长征》剧照)
至今都无法查清楚“云贵川”的真实姓名,我们十分怀念这个在关键时刻,为中国革命立了大功的小战士。我们也无法得知他后来的命运如何,是不是在某一场战斗中牺牲了?或者负伤留在当地了(图3)?
(3)腊子口战役纪念碑(原址)
拿下腊子口后,红军穷追国民党军队90多里,占领了大草滩地区。缴获粮食一万多斤,盐两千多斤。有史学家评论说:“夺取了腊子口,就为红军北上打开了最后一道天险,宣告蒋介石要把红军困死饿死在雪山、草地的计划彻底破产了,这是红军长征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图4)。
(4)大草滩
中央红军的七千多官兵突破腊子口后,迅速突破岷山。从岷山下去,中央红军官兵被山下的的景色惊呆了,这是甘肃南部著名的富裕地区,牛羊遍地,到处是成熟的庄稼,空气里飘着食物的香味。终于可以不挨饿了,而且甘南的群众对红军很好,没有什么戒备,都围上来看热闹。红军的干部小心翼翼地问“我们能不能进村子找个地方宿营?”老乡痛快地答应说可以,欢迎!红军干部们赶紧对部队进行纪律教育,然后进村号房子。这个消息传得也快,小商小贩们都来做生意,卖大饼、油饼、糖块……红军多久没见到这些东西了!但是红军有纪律,不许私人买,由部队统一买来,再分给大家。甚至还洗了热水澡,洗完澡的红军官兵脸上终于有了一些血色。特别是那些女红军,让当地群众十分好奇,那些中年妇女、那些老婆婆们把这些女红军拉到屋里头,验身哪。她们确实是女的,赶紧请上炕啊,把好吃的都拿出来。很多女红军后来回忆那个时刻,依旧热泪盈眶,终于走出死亡之地了。
但是,有一个问题,也是个老问题:往下再往哪里走?当时毛泽东还不知道陕北有个刘志丹,只知道往北走。于是,毛泽东就把红一军团的侦察连长梁兴初叫来了,说小梁,你去给我找点精神食粮去。梁兴初知道毛泽东是什么意思,他经常执行这样的任务。于是,梁连长带了几个兵,换上了国民党的军服,走到了红军还没有占领的哈达铺。进了邮电局,把邮电局的工作人员唬住了,开始翻东西,凡是报纸、杂志一律都要,给毛泽东扛回来了。毛泽东一页一页地看,在敌人的报纸上,清清楚楚地知道了,红二十五军已经先于中央红军结束长征,到达陕北了。和那里的刘志丹的红军会合,并且有一块红色根据地。毛泽东说,那天晚上我睡了个好觉。终于有目的地了,转战万里终于有一个地方了,就是陕北根据地(图5)。
(5)
刘志丹是西北红军和西北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人之一。1935年2月任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曾在西北地区20多个县建立起工农民主政权,把陕北、陕甘边两块苏区连成一片,成为中共中央和各路红军长征之后的落脚点。得到了陕北苏区的消息,就意味着红军终于可以结束长期迁徙、四处转战的困境。那么,当曙光出现的时候,将士们又将表现出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呢(图6)?
(6)
再次出发以前,根据俄界会议的决议,这七千多红军进行了整编,合编成了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支队长(或支队司令)彭德怀,支队政委毛泽东,副司令林彪,参谋长聂荣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政治部副主任杨尚昆。
1935年9月23日,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向陕北进发了,过了渭河,进入甘肃省的通渭县城。到了通渭县城,红军总政治部提出一个口号“大家吃好”。以前红军总政治部向大家发出的号召是“英勇作战”、“克服困难”、“不怕牺牲”。现在的指示叫“大家吃好”,意思是不但要吃饱,还要吃好。通渭县城旁边有一条河,在河滩上红军举行了一次大会餐,试想几千人一块儿吃饭是个什么场面。从老百姓那里借来的桌子全抬到河滩上去,各伙食单位把好吃的抬上来,猪肉、羊肉、鸡肉、蔬菜、鸡蛋,什么都有。先是全体唱《国际歌》,然后是杨尚昆、邓发和叶剑英先后讲话,讲了北上抗日的问题、陕北根据地的问题、在这条路上还要怎样打敌人骑兵的问题。讲话完毕,宣布会餐开始。红军官兵不停地邀请其他单位的官兵,你尝尝我们的菜吧,红军的指挥员们拿着筷子根本就坐不下来,这个桌子夹两口,那个桌子夹两口,吃得高兴的时候,几千红军一起高唱歌曲:?我们本是工农政府有力的柱石
完成中国革命就是我们的天职
为红区发展巩固大家努力吧
英勇红色战士
我们永远站在最前头流着最后一滴鲜血
为着保卫我们的根据地
拼最后一滴血
几千红军官兵一起唱歌的时候,通渭县的老百姓远远地围着看热闹。这些老百姓见过各种各样的军队,就是没有见过这么一支军队,官兵同乐,在一起高唱歌曲。第二天,中央和军委的主要领导毛泽东、周恩来、叶剑英、博古等同志一起来到了一纵队的一大队。大队长杨得志对参谋长耿飙说,耿参谋长,首长到咱们这儿来了,咱们招待招待?耿飙说,汇报工作你负责,招待我负责。说完耿飙就去了通渭县城,找了个小饭馆,对老板说按照每桌五块大洋的标准给我做两桌,把老板吓了一跳。老板说我无论如何也做不出这么贵的饭菜,这是个小县城啊。耿飙把大洋拍在桌子上说,你就做,菜量要大,酒量要足,要多放辣椒。
这是长征以来,中央和军委的领导同志第一次在一个小饭馆里吃饭。吃饭时大家没有任何拘束,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气氛非常热烈。吃着吃着,本来酒量不大的毛泽东兴奋地喊:“合兵,合兵”。“合兵”是军事术语,就是两支部队合在一块儿,他的意思是把两个桌子对在一起,分着不热闹。稍有醉意的毛泽东,把醋、酱油、辣椒、盐,全都抹在一块西瓜上,他说“这叫五味俱全啊。”而且还让张闻天吃。张闻天咬了一口说:“哎哟,不行,太辣。”毛泽东还说:“能吃辣椒就是能革命嘛!”
我们讲述红军官兵快乐细节的时候,心中充满了崇敬,难道他们不应该享受快乐吗?难道在经历了千辛万苦流血牺牲之后,他们没有权利享受这快乐的瞬间吗?什么叫人生的快乐?难道不是在一个伟大理想的感召之下,经过了那样的流血奋斗,而换来的一种死而后生的人生自豪吗?
从通渭向北,中央红军的将士们就要达到陕北苏区了,1935年10月7日,红军走上了六盘山,这是中央红军在万里长征途中翻越的最后一座大山。面对着眼前莽莽群山和辽阔的西部天空,毛泽东感慨万千,著名的《清平乐·六盘山》在这一刻挥洒而成:“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毛泽东率领的中央红军即将结束万里跋涉到达陕北,国民党军队会善罢甘休吗(图7)?
(7)
七千多红军翻过六盘山,进入了陕西境内。当时命令,今天宿营地吴起镇。吴起镇是陕北的一个小城,这个小城注定要进入中国革命史。这时候,大家离吴起镇只有20里地了,参加长征的老革命成仿吾回忆说:“我们高兴极了,像小孩儿一样向吴起镇跑去。”杨成武回忆道“我们在蓝盈盈的天空下,列队进入了这个镇子。”已经进入陕北苏区了,虽然在边缘,但是它属于陕北苏区的辖区(图8)。
(8)
这一天,是1935年10月19日。距离中央红军离开中央苏区,开始长征整整一年零九天。但是,这七千多人到达的地方,仍敌情严重,因为敌人跟着进来了。这时候,蒋介石知道毛泽东已经到达陕北,马上调集5个师的兵力,要合围他们。有个成语叫“强弩之末”,蒋介石认为红军征尘未洗,疲劳之极,是最好打的时候,遂调集精兵强将,欲将红军消灭在这儿。更严重的是,参加主攻的是张学良的东北军。东北军57军的4个师,奉命火速从甘肃方向东进陕北苏区,朝七千多红军所在地扑了过来(图9)。
(9)红军到达吴起镇后形势示意图
东北军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一条是南路,是大路,比较安全,平坦,利于行军,缺点是须绕出去200多里,才能到达和红军接战的地点。还有一条是北路,北路比较窄但是近,缺点是要经过陕北苏区的边缘,很可能就和红军接触了。东北军在商量作战方案时,绝大部分官兵说,咱们走安全地方,走南路。惟独师长牛元峰说,“我主张走北路,咱们晚走早驻,咱怕什么?胆小还打什么仗嘛,是不是?我一个师都不怕,咱4个师怕什么?”牛元峰牛气冲天,他的牛是有道理的。他和张学良关系十分密切,常年做张学良的辎重司令,和张学良私交非常好。所以他没把57军的军长放在眼里,更没把红军放在眼里。于是东北军一个军顺着北路向红军奔袭过来,前锋部队就是牛元峰的109师。
国民党东北军的作战能力强,武器装备好,如果东北军的4个师对中央红军的七千多人实行合围,红军一定凶多吉少。这一仗不但决定着红军能否在陕北站住脚,更重要的是,中共中央机关的生死存亡,关系着中国革命的前途问题。那么,七千多红军官兵将如何应对来势汹汹的敌军呢?
在东北军东进的时候,中央红军的主力已经在一个叫直罗镇的地方,悄悄地集结了,这直罗镇是百十来户的小镇。三面环山,中间有条河叫葫芦河。在勘察地形的时候红军指挥员说,这个地方是个大口袋,是伏击敌人的好地方,就在这儿设伏。第二天下午4时左右,牛元峰带着他的109师进了直罗镇,他把4个团布开了,其中626团和627团分别占领了两边的山,然后派出了警戒线。他觉得一切都很安全,就骑着马进了直罗镇。还没走到宿营地的时候,他对身边的人说,“给军长发电报,我已经占领了直罗镇。”晚上他就睡在直罗镇,一宿睡得还挺香,什么事没有。就是这一夜,红军已经对他形成了包围圈。第二天拂晓,天还未亮,冲锋号骤然响起,红军从三个方向,向直罗镇发动了猛烈进攻,109师几个团瞬间就被红军冲散了。红军拼死一战,势不可挡。626团团长当场被打死了,牛元峰才从睡梦中惊醒,他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他想不明白,事先并没有得到任何情报,说这里有红军部队。即使有红军部队,红军是善于打夜战的,昨天一个夜晚睡得好好的,怎么天一亮变成这个样子了?惊慌之中他带着自己的警卫部队,赶紧往山上跑,山上已经被红军占领了。于是他又顺着河沟往村东跑,在东边发现个寨子,全部钻进寨子里边去了(图10)。
(10)
红军围着牛元峰的寨子不打,周恩来说,不要动他们,也不要打他们,里头没吃没喝他们自己就会出来的,集中所有的主力部队袭击他的军部。这一招果然奏效,敌军部立即溃散了,顾不上109师了。这时候,仍旧被包围在寨子里的牛元峰又渴又饿,当听见枪声的时候还以为增援部队来了,他说咱们赶紧突围。漫山遍野都是红军,这个牛师长带着他的残兵败将整整跑了一宿,在山里边转来转去。到了第二天,当他听见四周全是红军官兵的缴枪不杀的喊声时,他绝望了,他一看身边就剩下一个参谋处长,一个副官。在绝望中他把自己的手枪掏出来,交给副官说“你打死我吧。”副官执行命令倒也坚决,拿过手枪二话不说,照着师长的后脑勺就开了一枪,子弹从后脑穿进去在前额炸了个窟窿。后来,这个副官被俘了。直罗镇这一战打得好,红军以伤亡八百多人的代价,取得了歼敌、俘敌人六千多人的战果。
我们说,七千多红军的长征结束了,但是中国工农红军的整体长征还远没有结束。因为其他的红军还在路上,他们还要经历怎样的艰难困苦才能到达陕北呢?还有,远在湖南省西部湘西地区的红二军团、红六军团,还在敌人的重重包围之中,他们能不能够突围出来,他们怎样完成长征壮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