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近现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在《宋代之金石学》一文中提出:“天水一朝,人智之活动,与文化之多方面,前之汉唐,后之元明,皆所不逮也。”史学大师陈寅恪在《赠蒋炳南序》中说:“欧阳永叔少学韩昌黎之文,晚撰五代史记,作义儿冯道诸传,贬斥势利,尊崇气节,遂一匡五代之浇漓,返之淳正。故天水一朝之文化,竟为我民族遗留之瑰宝。孰谓空文于治道学术无裨益耶?”“尚气节而羞势利,天水一朝之文化,竞为我民族永远之瑰宝。”邓广铭先生《宋史职官志考证·序》中也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天水一朝。”将“天水一朝”用作赵宋之代称,从学术视角探究,不严谨之处显而易见。两宋统治者族源并非“天水赵氏”支脉
司马迁在《史记·秦本纪》中说:“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日女修……自蜚廉生季胜已下五世至造父,别居赵。赵衰其后也。”唐代林宝在其所著的《元和姓纂》中也有“帝颛顼伯益,赢姓之后,益十三代孙造父,造父善御,事周穆王,受封赵城,因城封姓”的记载。根据《史记·赵世家》的记述,周朝末年,造父的第七世孙叔带因周幽王无道去周入晋,事晋文侯,始建赵氏于晋国。其后赵夙因在“曲沃并晋”政治变动中有功而被晋献公赐耿(今山西河津东南)为采邑。接着,其子赵衰因服侍晋献公子重耳避难又辅佐其建立霸业被任职为“正卿”,并受封于原(今河南济源市西北)。赵衰子赵盾主持晋改,世世代代皆为公族大夫。随后虽然出现了赵氏集团的内乱和中衰,但经赵武、赵鞅祖孙两代的苦心经营,很快复兴并“三家分晋”,最终建立了“战国七雄”之一的赵国。赵国自赵襄子(赵鞅之子)于前475年建国,到赵王嘉在代地维持政权被秦俘虏(前222年)灭亡,共经历了12代14位国君,历时253年。当时号称“四达之国”的赵国幅员辽阔,兵多将广,文化蕴积丰厚,是除强秦之外数一数二的大国和众多诸子学派及文史杂艺的诞生地。
赵国灭亡后散处各地的后裔中出现了两支主要的宗族,一支是“主西戎,世居天水”(《通志·氏族略》)的赵氏,另一支是“居涿郡者后有天下”(宋代郑樵《通志·氏族略》的赵氏。
天水赵氏出自赵悼襄王嫡子赵嘉之后。悼襄王初年,曾立赵嘉为太子。后赵悼襄王娶美女邯郸倡生赵迁,邯郸倡暗里中伤赵后和太子嘉,昏庸的悼襄王废赵后,立邯郸倡为后;废太子嘉,立素无品行的赵迁为太子,埋下亡国之患。“虎狼之师”秦军于前228年攻入赵国都城邯郸,赵王迁(幽缪王)献城投降。赵嘉率领部分宗富大臣逃到代(今河北蔚县东北)自立为代王,前222年,秦军攻取代,俘虏代王嘉,赵国最终灭亡。秦始皇念及赢赵同祖,委派赵嘉的儿子赵公辅出任西北地区的行政长官,入驻秦人祖地西垂(今甘肃礼县西汉水流域)。赵公辅在少数民族聚居的西戎边地推行怀柔政策,又把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传授给西戎人。赵公辅死后被西戎人尊称为“赵王”,其后人定居天水,很快繁衍成为人口众多的望族。在宋以前,天下赵氏都以天水为宗。甘肃敦煌赵氏,酒泉赵氏、金城(今兰州)赵氏,陕西扶风赵氏、京兆奉天(今乾县)赵氏、南郑赵氏,河南洛阳赵氏、南阳赵氏、新安赵氏、陈州(今淮阳)赵氏,河北中山下曲阳(今晋阳西)赵氏,山东平原赵氏,内蒙古武川赵氏皆源自天水。
涿郡赵氏是赵王迁的后代。赵国灭亡后,秦始皇将其流放至房陵(今湖北房县),他终日郁郁寡欢,数年后病逝。伴随赵王迁来房陵的妃嫔,侍从、大臣及赵国宗室都安息于此。西汉初,赵王迁的后裔又迁居涿郡蠡吾(今河北省博野县西南),这一宗赵氏族人除汉宣帝时出现被誉为“华夏第一京兆”的名臣赵广汉外一直默默无闻,直到唐代后期才有人出任官职,稍微有些名声。其后裔历经八代(赵贡、赵至、赵世摸、赵元淑、赵胱、赵埏、赵敬、赵弘殷)传至赵匡胤,建立宋朝。《宋史·太祖本纪》明确记述:“太祖……姓赵氏,涿郡人也。”
可见,天水赵氏与涿郡赵氏是一祖(悼襄主)之下平行的两支分宗,天水作为赵氏的郡望之一,“天水堂”作为天水赵氏的堂号与赵宋一族没有直接联系。涿郡赵氏后裔为与天水赵氏以示区别,将堂号定为“浚仪堂”。赵宋将国姓郡望定于天水富有实证精神
尽管大宋王朝的建立者是郡望为涿郡的赵氏家族,但是宋初编撰、流传最广的《百家姓》还是将赵姓的郡望定在天水,《宋史-五行三》中也有“天水,国之姓望也”之句,虽然《宋史》中对此未作详细述及,但客观上也承认了天水就是国姓赵氏的郡望之地。
根据可靠史料统计显示,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到大宋王朝建立的111180年间,天水赵氏脉系历代仕宦不绝,封侯拜相者十余人,任官为吏者不计共数。《汉书》中之《高惠高后文功臣表》、《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和《外戚恩泽侯表》等记载,汉代赵氏后裔封侯者达30多人,其中将近一半出白天水赵氏宗族,如新畴侯赵弟、商陵侯赵周、营平侯赵充国等。三国魏晋南北朝近400年间身居相位的2位赵姓均出自天水赵氏,一位是北齐的赵彦深,另一位是北周的赵贵。隋朝担任过宰相职位的赵煚、赵芬,五代十国时期位同宰相的后秦尚书左仆射赵迁,亦出自天水赵氏,唐代的五位赵姓宰相中,有三位(赵仁本、赵憬和赵彦昭)是天水赵氏族裔。故在宋之前,天下赵氏皆以天水为尊,直到涿郡赵氏夺得天下,天水赵氏望族地位才被赵宋宗室代替。
赵匡胤建立的大宋王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历史最长的王朝之一。宋朝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是中国古代经济、文化、科学技术飞速进步,成果灿烂辉煌的黄金发展时期。在宋代,赵姓一族的发展也进入空前鼎盛阶段,《宋史·宗室世系表》收录的宋朝皇室第一至十二世的男性子系达12万多人,这些宗室子弟陆续离开京城,迁居各地,繁衍成赵氏大族。赵姓也迅速上升为全国大姓,自此后赵姓家族的各界名流,多半也为宋皇室之后裔。国学大师与史学大家之言论也不应盲从
王国维是我国近现代集史学、文学、美学、考古学、词学、金石学和翻译理论于一身的学者,生平著述62种,批校的古籍逾200种,是近代中国最早运用西方哲学、美学、文学观点和方法剖析中国古典文学的开风气者和我国史学史上将历史学与考古学相结合的开创者,被誉为“中国近三百年来学术的结束人,最近八十年来学术的开创者”。而陈寅恪也是我国现代史学大家,国学基础深厚,治学严肃认真,在史学研究中写出的史学论著,对开拓人们的视野和填补我国史学研究领域的空白做出过卓越贡献,是国内外学术界公认的博学而有见识的史学家。他们二人都学富五车,博古通今,对赵宋不是“天水一朝”我想应该通彻,不应因为赵姓的郡望在天水就可以将赵宋称为“天水一朝”,此提法不管出于何种意图,在我看来都有“标新立异”甚至“玩弄文字游戏”之嫌,也给地方史志的研究带来没有必要的麻烦。天水的一些地方姓氏文化的研究学者,或缺乏深入细致探究,或基于对地方历史文化的过分护佑,认为建立宋朝的赵氏族人是天水赵氏后裔,显然有失公允,而王国维、陈寅恪的言论自然成了一些地方史志学者断章取义以谬证谬的主要依据。
翻阅我国历代史学典籍,仅王国维、陈寅恪提及“天水一朝”之说。除此之外,成书于宋末的《大宋宣和遗事》也讲述了一个故事:宋徽宗、钦宗父子腐败无能,“靖康之变”金人攻占北宋都城汴梁(今开封),俘二帝囚于金,后死于五国城(今黑龙江依兰)。南宋王朝称臣于金之后,金人为“示好”南宋王朝,根据赵姓郡望天水之故,追封赵佶为天水郡王,赵桓被封为天水公。此更是“驴唇不对马嘴”,毕竟署名“学山海居主人”的《大宋宣和遗事》一般认为是出自民间艺人之手,作为当年笔记体小说辑录,作者对其记述内容的真实性不负责任,也绝对无法用来引证纯粹的学术命题。
史学典籍浩如烟海,著书立说者百密间难免会有疏漏之处,不能因为是名人、大家,我们就盲目遵从,对此类微小瑕疵唯有经过去伪存真的辨析,才会与历史的真实之间距离越来越近。
司马迁在《史记·秦本纪》中说:“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日女修……自蜚廉生季胜已下五世至造父,别居赵。赵衰其后也。”唐代林宝在其所著的《元和姓纂》中也有“帝颛顼伯益,赢姓之后,益十三代孙造父,造父善御,事周穆王,受封赵城,因城封姓”的记载。根据《史记·赵世家》的记述,周朝末年,造父的第七世孙叔带因周幽王无道去周入晋,事晋文侯,始建赵氏于晋国。其后赵夙因在“曲沃并晋”政治变动中有功而被晋献公赐耿(今山西河津东南)为采邑。接着,其子赵衰因服侍晋献公子重耳避难又辅佐其建立霸业被任职为“正卿”,并受封于原(今河南济源市西北)。赵衰子赵盾主持晋改,世世代代皆为公族大夫。随后虽然出现了赵氏集团的内乱和中衰,但经赵武、赵鞅祖孙两代的苦心经营,很快复兴并“三家分晋”,最终建立了“战国七雄”之一的赵国。赵国自赵襄子(赵鞅之子)于前475年建国,到赵王嘉在代地维持政权被秦俘虏(前222年)灭亡,共经历了12代14位国君,历时253年。当时号称“四达之国”的赵国幅员辽阔,兵多将广,文化蕴积丰厚,是除强秦之外数一数二的大国和众多诸子学派及文史杂艺的诞生地。
赵国灭亡后散处各地的后裔中出现了两支主要的宗族,一支是“主西戎,世居天水”(《通志·氏族略》)的赵氏,另一支是“居涿郡者后有天下”(宋代郑樵《通志·氏族略》的赵氏。
天水赵氏出自赵悼襄王嫡子赵嘉之后。悼襄王初年,曾立赵嘉为太子。后赵悼襄王娶美女邯郸倡生赵迁,邯郸倡暗里中伤赵后和太子嘉,昏庸的悼襄王废赵后,立邯郸倡为后;废太子嘉,立素无品行的赵迁为太子,埋下亡国之患。“虎狼之师”秦军于前228年攻入赵国都城邯郸,赵王迁(幽缪王)献城投降。赵嘉率领部分宗富大臣逃到代(今河北蔚县东北)自立为代王,前222年,秦军攻取代,俘虏代王嘉,赵国最终灭亡。秦始皇念及赢赵同祖,委派赵嘉的儿子赵公辅出任西北地区的行政长官,入驻秦人祖地西垂(今甘肃礼县西汉水流域)。赵公辅在少数民族聚居的西戎边地推行怀柔政策,又把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传授给西戎人。赵公辅死后被西戎人尊称为“赵王”,其后人定居天水,很快繁衍成为人口众多的望族。在宋以前,天下赵氏都以天水为宗。甘肃敦煌赵氏,酒泉赵氏、金城(今兰州)赵氏,陕西扶风赵氏、京兆奉天(今乾县)赵氏、南郑赵氏,河南洛阳赵氏、南阳赵氏、新安赵氏、陈州(今淮阳)赵氏,河北中山下曲阳(今晋阳西)赵氏,山东平原赵氏,内蒙古武川赵氏皆源自天水。
涿郡赵氏是赵王迁的后代。赵国灭亡后,秦始皇将其流放至房陵(今湖北房县),他终日郁郁寡欢,数年后病逝。伴随赵王迁来房陵的妃嫔,侍从、大臣及赵国宗室都安息于此。西汉初,赵王迁的后裔又迁居涿郡蠡吾(今河北省博野县西南),这一宗赵氏族人除汉宣帝时出现被誉为“华夏第一京兆”的名臣赵广汉外一直默默无闻,直到唐代后期才有人出任官职,稍微有些名声。其后裔历经八代(赵贡、赵至、赵世摸、赵元淑、赵胱、赵埏、赵敬、赵弘殷)传至赵匡胤,建立宋朝。《宋史·太祖本纪》明确记述:“太祖……姓赵氏,涿郡人也。”
可见,天水赵氏与涿郡赵氏是一祖(悼襄主)之下平行的两支分宗,天水作为赵氏的郡望之一,“天水堂”作为天水赵氏的堂号与赵宋一族没有直接联系。涿郡赵氏后裔为与天水赵氏以示区别,将堂号定为“浚仪堂”。赵宋将国姓郡望定于天水富有实证精神
尽管大宋王朝的建立者是郡望为涿郡的赵氏家族,但是宋初编撰、流传最广的《百家姓》还是将赵姓的郡望定在天水,《宋史-五行三》中也有“天水,国之姓望也”之句,虽然《宋史》中对此未作详细述及,但客观上也承认了天水就是国姓赵氏的郡望之地。
根据可靠史料统计显示,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到大宋王朝建立的111180年间,天水赵氏脉系历代仕宦不绝,封侯拜相者十余人,任官为吏者不计共数。《汉书》中之《高惠高后文功臣表》、《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和《外戚恩泽侯表》等记载,汉代赵氏后裔封侯者达30多人,其中将近一半出白天水赵氏宗族,如新畴侯赵弟、商陵侯赵周、营平侯赵充国等。三国魏晋南北朝近400年间身居相位的2位赵姓均出自天水赵氏,一位是北齐的赵彦深,另一位是北周的赵贵。隋朝担任过宰相职位的赵煚、赵芬,五代十国时期位同宰相的后秦尚书左仆射赵迁,亦出自天水赵氏,唐代的五位赵姓宰相中,有三位(赵仁本、赵憬和赵彦昭)是天水赵氏族裔。故在宋之前,天下赵氏皆以天水为尊,直到涿郡赵氏夺得天下,天水赵氏望族地位才被赵宋宗室代替。
赵匡胤建立的大宋王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历史最长的王朝之一。宋朝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是中国古代经济、文化、科学技术飞速进步,成果灿烂辉煌的黄金发展时期。在宋代,赵姓一族的发展也进入空前鼎盛阶段,《宋史·宗室世系表》收录的宋朝皇室第一至十二世的男性子系达12万多人,这些宗室子弟陆续离开京城,迁居各地,繁衍成赵氏大族。赵姓也迅速上升为全国大姓,自此后赵姓家族的各界名流,多半也为宋皇室之后裔。国学大师与史学大家之言论也不应盲从
王国维是我国近现代集史学、文学、美学、考古学、词学、金石学和翻译理论于一身的学者,生平著述62种,批校的古籍逾200种,是近代中国最早运用西方哲学、美学、文学观点和方法剖析中国古典文学的开风气者和我国史学史上将历史学与考古学相结合的开创者,被誉为“中国近三百年来学术的结束人,最近八十年来学术的开创者”。而陈寅恪也是我国现代史学大家,国学基础深厚,治学严肃认真,在史学研究中写出的史学论著,对开拓人们的视野和填补我国史学研究领域的空白做出过卓越贡献,是国内外学术界公认的博学而有见识的史学家。他们二人都学富五车,博古通今,对赵宋不是“天水一朝”我想应该通彻,不应因为赵姓的郡望在天水就可以将赵宋称为“天水一朝”,此提法不管出于何种意图,在我看来都有“标新立异”甚至“玩弄文字游戏”之嫌,也给地方史志的研究带来没有必要的麻烦。天水的一些地方姓氏文化的研究学者,或缺乏深入细致探究,或基于对地方历史文化的过分护佑,认为建立宋朝的赵氏族人是天水赵氏后裔,显然有失公允,而王国维、陈寅恪的言论自然成了一些地方史志学者断章取义以谬证谬的主要依据。
翻阅我国历代史学典籍,仅王国维、陈寅恪提及“天水一朝”之说。除此之外,成书于宋末的《大宋宣和遗事》也讲述了一个故事:宋徽宗、钦宗父子腐败无能,“靖康之变”金人攻占北宋都城汴梁(今开封),俘二帝囚于金,后死于五国城(今黑龙江依兰)。南宋王朝称臣于金之后,金人为“示好”南宋王朝,根据赵姓郡望天水之故,追封赵佶为天水郡王,赵桓被封为天水公。此更是“驴唇不对马嘴”,毕竟署名“学山海居主人”的《大宋宣和遗事》一般认为是出自民间艺人之手,作为当年笔记体小说辑录,作者对其记述内容的真实性不负责任,也绝对无法用来引证纯粹的学术命题。
史学典籍浩如烟海,著书立说者百密间难免会有疏漏之处,不能因为是名人、大家,我们就盲目遵从,对此类微小瑕疵唯有经过去伪存真的辨析,才会与历史的真实之间距离越来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