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科学的职称评定能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本文通过梳理高校职称评审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高校职称评审存在问题原因,提出完善高校教师职称评审的对策。
关键词:职称评审;存在问题;对策
【分类号】G647.2
一、存在的问题
(一)考核机制不健全,考核办法不完整
在高校中,需要考核的专业技术人员种类及系列多,情况复杂,各系列考核标准都不一样,考核指标弹性也不一样,难易程度也不相同,在考核工作中有一些不实、不細、不全、不适的问题。比如:公共课及公共基础课教师,教学任务重,省报科研项目难度要比专业课教师大很多;而辅导员老师,当前队伍中学历结构中以本科为主,科研能力也偏低[1],导致辅导员群体职称评聘较难;体育和艺术类教师在评聘过程中也有与辅导员类似的问题。
(二)重科研轻教学,片面追求论文和课题的数量、级别
虽然高校中最重要的是教学,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最主要职责,但由于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很多、教学效果又不易量化而科研成果比较好量化,比教学客观性高,高校教师职称评审中重科研轻教学[2]、一硬一软导向突出,评审时,只看能否完成工作量,而不看教师的教学质量、教学效果,基本上是“教好教坏一个样”。因此,高校普遍出现“教授不教、讲师不讲”不正常现象,很大一部分教师把主要精力用于科研,能不上课就尽量不上,也不重视教学,教学效果一般。而一些刚到学校、缺乏教学基本功、经验浅的教师长期任教,让教学成了走过场,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都很难保证,引发学生不满,而且也很大程度打击认真教学教师的积极性,成为高校教师评审中最突出的问题。
(三)“外行评内行”的评审
职称的取得除了首次确定、采取考试取得资格外,其他均采取集中评审的方法。职称的评审是将申报者的材料汇总,由学科组专家或评委审阅材料后,采取不记名投票方式表决。一般说来,学科组因其成员都是同行,其评审结果比较客观、公正,但到了评委会,由于人数的硬性要求和评审对象从事专业的多样性,组成评委会的委员往往是多个相近专业的大融合,评委会专家只是某一个或几个领域的专家,并不是全行专家,这样的评审必然存在“外行评内行”的现象。高评委专家一般来自各个学校,由于时间紧,评审材料多,没有时间将材料逐个详细审阅,只能粗略翻阅。高评在对评审对象的情况不熟悉的情况下,一般主要听单位评委宣讲,但在单位评委宣讲过程中,难免掺杂个人因素,那么评委因专业不同、情况不熟,容易受单位评委的影响,投票不能避免的有失客观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评审的公正性。
(四)论资排辈的旧观念,严重阻碍着优秀青年人才的脱颖而出。
二、存在的原因
(一)思想桎桔
在主导高校人事职称管理的思想上,也存在论资排辈的思想。有些管理人员对职称工作理解不到位,也有惧怕可能遇到的困难、回避遇到的矛盾,在行动上疑虑政策执行的效果,按主观来分析标准。
(二)制度漏洞
当前,国内高校仍没有完全摆脱计划体制的影响,在原有体制下所形成的权力构架、资源分配的格局并未完全改变。大部分高校对政府政策都存在着很强的依赖性。这导致目前高校的自主权受到很大的制约,也是目前我国高校教师职称制度基础存在不足的很重要原因。
(三)程序缺憾
高校职称评审还存在外行评内行、关系职称和人情职称等现象[3],出现此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流程不完善,不公开。现在大多高校职称评审采用匿名投票表决的方法,投票时时间仓促,不能充分了解参评者信息。但这一点已经在一些学校开始改进,辽宁省就有很多高校在職称评聘过程中开始实名投票。
三、对策
(一)健全考核制度,完善考核办法
针对不同专业技术人员制订不同考核办法。教师根据自身特点申报教学岗、科研岗、教学科研岗。根据不同岗位的特点设计考核分值和权重。
(二)提高材料真实性审核工作
评审专家很难再短时间核对评审材料真实性,所以这部分应用由被评审教师学校负责。可采取以下措施:一,强化材料公示行。要求各高校内部公示时间不低于1 个月,一律网络公示。省职改办开通网络举报途径。二,省级人事部门可按照一定比例随机抽检各高校职称送审材料,真实性出现问题者,除处理当事人外,对高校也要进行处罚。三,省人事部门可将近年来国内各高校职称材料弄虚作假的典型案例公示,并根据典型案例完善材料核实办法,制定统一的核实办法与流程。
(三)提高教学业绩权重
把教学效果作为评审的重要指标,职称申报人员必须按照有关要求,完成学校规定的工作量,并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凡考核达不到相关要求者,应一票否决,取消职称评聘资格。学生在选报所学课程的任课教师时,一定会把教学水平作为选择任课教师的最主要依据,评聘过程中应将上课人数与教师教学效果联系起来,客观评价教师教学的数量和质量,从而提高效果评估的效率和客观性。
(四)对科研的考核标准要兼顾质量和数量两个方面,以质量为主
1.重点评价其代表作。代表作最能反映该教师的学术水平。代表作可以是专著,也可以是论文,即发表在权威期刊上或者权威的出版社出版的专著。
2.协调科研成果数量和质量的转换换算关系。要解决职称评审工作中对科研水平标准的认定,在当今唯一方法是尽可能使评审指标体系细化、量化、明确化,操作上简单明了,最关键的问题是给不同档次的期刊赋予不同的分值。
(五)除了对教师的聘任条件有着明确的规定外,还应该有一套严格的考核制度,以确保所聘教师“名副其实”,如在日本,每隔3-4年,都要对教授和副教授,进行一次“业务审查”,通过者方可继续聘用[5]。这种严格的聘任标准和考核程序,不仅保证了教师队伍的高素质、高质量,也能激励教师勤奋上进,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和敬业精神,有利于人尽其才和人才流动,也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和选拔人才。
参考文献:
1.董宁.我国高校教师职称评审现状调查与制度设计研究[D].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2.王凌峰.高校职称评审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广西社会科学.2013(01)173-176.
3.刘汉峰.高校职称评审若干问题探析[J].价值工程.2013(33)289-290.
关键词:职称评审;存在问题;对策
【分类号】G647.2
一、存在的问题
(一)考核机制不健全,考核办法不完整
在高校中,需要考核的专业技术人员种类及系列多,情况复杂,各系列考核标准都不一样,考核指标弹性也不一样,难易程度也不相同,在考核工作中有一些不实、不細、不全、不适的问题。比如:公共课及公共基础课教师,教学任务重,省报科研项目难度要比专业课教师大很多;而辅导员老师,当前队伍中学历结构中以本科为主,科研能力也偏低[1],导致辅导员群体职称评聘较难;体育和艺术类教师在评聘过程中也有与辅导员类似的问题。
(二)重科研轻教学,片面追求论文和课题的数量、级别
虽然高校中最重要的是教学,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最主要职责,但由于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很多、教学效果又不易量化而科研成果比较好量化,比教学客观性高,高校教师职称评审中重科研轻教学[2]、一硬一软导向突出,评审时,只看能否完成工作量,而不看教师的教学质量、教学效果,基本上是“教好教坏一个样”。因此,高校普遍出现“教授不教、讲师不讲”不正常现象,很大一部分教师把主要精力用于科研,能不上课就尽量不上,也不重视教学,教学效果一般。而一些刚到学校、缺乏教学基本功、经验浅的教师长期任教,让教学成了走过场,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都很难保证,引发学生不满,而且也很大程度打击认真教学教师的积极性,成为高校教师评审中最突出的问题。
(三)“外行评内行”的评审
职称的取得除了首次确定、采取考试取得资格外,其他均采取集中评审的方法。职称的评审是将申报者的材料汇总,由学科组专家或评委审阅材料后,采取不记名投票方式表决。一般说来,学科组因其成员都是同行,其评审结果比较客观、公正,但到了评委会,由于人数的硬性要求和评审对象从事专业的多样性,组成评委会的委员往往是多个相近专业的大融合,评委会专家只是某一个或几个领域的专家,并不是全行专家,这样的评审必然存在“外行评内行”的现象。高评委专家一般来自各个学校,由于时间紧,评审材料多,没有时间将材料逐个详细审阅,只能粗略翻阅。高评在对评审对象的情况不熟悉的情况下,一般主要听单位评委宣讲,但在单位评委宣讲过程中,难免掺杂个人因素,那么评委因专业不同、情况不熟,容易受单位评委的影响,投票不能避免的有失客观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评审的公正性。
(四)论资排辈的旧观念,严重阻碍着优秀青年人才的脱颖而出。
二、存在的原因
(一)思想桎桔
在主导高校人事职称管理的思想上,也存在论资排辈的思想。有些管理人员对职称工作理解不到位,也有惧怕可能遇到的困难、回避遇到的矛盾,在行动上疑虑政策执行的效果,按主观来分析标准。
(二)制度漏洞
当前,国内高校仍没有完全摆脱计划体制的影响,在原有体制下所形成的权力构架、资源分配的格局并未完全改变。大部分高校对政府政策都存在着很强的依赖性。这导致目前高校的自主权受到很大的制约,也是目前我国高校教师职称制度基础存在不足的很重要原因。
(三)程序缺憾
高校职称评审还存在外行评内行、关系职称和人情职称等现象[3],出现此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流程不完善,不公开。现在大多高校职称评审采用匿名投票表决的方法,投票时时间仓促,不能充分了解参评者信息。但这一点已经在一些学校开始改进,辽宁省就有很多高校在職称评聘过程中开始实名投票。
三、对策
(一)健全考核制度,完善考核办法
针对不同专业技术人员制订不同考核办法。教师根据自身特点申报教学岗、科研岗、教学科研岗。根据不同岗位的特点设计考核分值和权重。
(二)提高材料真实性审核工作
评审专家很难再短时间核对评审材料真实性,所以这部分应用由被评审教师学校负责。可采取以下措施:一,强化材料公示行。要求各高校内部公示时间不低于1 个月,一律网络公示。省职改办开通网络举报途径。二,省级人事部门可按照一定比例随机抽检各高校职称送审材料,真实性出现问题者,除处理当事人外,对高校也要进行处罚。三,省人事部门可将近年来国内各高校职称材料弄虚作假的典型案例公示,并根据典型案例完善材料核实办法,制定统一的核实办法与流程。
(三)提高教学业绩权重
把教学效果作为评审的重要指标,职称申报人员必须按照有关要求,完成学校规定的工作量,并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凡考核达不到相关要求者,应一票否决,取消职称评聘资格。学生在选报所学课程的任课教师时,一定会把教学水平作为选择任课教师的最主要依据,评聘过程中应将上课人数与教师教学效果联系起来,客观评价教师教学的数量和质量,从而提高效果评估的效率和客观性。
(四)对科研的考核标准要兼顾质量和数量两个方面,以质量为主
1.重点评价其代表作。代表作最能反映该教师的学术水平。代表作可以是专著,也可以是论文,即发表在权威期刊上或者权威的出版社出版的专著。
2.协调科研成果数量和质量的转换换算关系。要解决职称评审工作中对科研水平标准的认定,在当今唯一方法是尽可能使评审指标体系细化、量化、明确化,操作上简单明了,最关键的问题是给不同档次的期刊赋予不同的分值。
(五)除了对教师的聘任条件有着明确的规定外,还应该有一套严格的考核制度,以确保所聘教师“名副其实”,如在日本,每隔3-4年,都要对教授和副教授,进行一次“业务审查”,通过者方可继续聘用[5]。这种严格的聘任标准和考核程序,不仅保证了教师队伍的高素质、高质量,也能激励教师勤奋上进,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和敬业精神,有利于人尽其才和人才流动,也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和选拔人才。
参考文献:
1.董宁.我国高校教师职称评审现状调查与制度设计研究[D].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2.王凌峰.高校职称评审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广西社会科学.2013(01)173-176.
3.刘汉峰.高校职称评审若干问题探析[J].价值工程.2013(33)289-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