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要想在数学课堂中发展学生的合作能力与意识,就要构建起合作学习模式下的小学数学课堂。以情境创设和科学建组为合作学习奠定基础,以小组分工、规则制定、合作引导和思维开拓推进小组活动的顺利进行,以多角度、多维度的教学评价和及时的教学总结为学生今后的合作学习指明提升路径。这是新课改对数学教学的要求,也是为学习性社会构建培养基础性建设人才的需要。
关键词:小学数学;合作学习;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24-009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24.045
学习因合作而精彩,合作课堂的构建对小学数学授课价值的提升十分有利。所以,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充分关注和重视合作学习,选择合理的合作课堂构建方式,解决合作学习问题,构建更合理、更细致的合作學习模式,提升合作教学质量。
一、小学数学合作课堂的构建
(一)合作学习及其构建价值
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合作为基础的互动式学习模式。在该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思想是自由的,态度是积极的。而最好的学习方式莫过于主动认知,只有当学生以自主、自觉的姿态进行数学知识探究时,他们的知识认知层次才能达到深度学习的水平。所以,以合作的方式推进数学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核心素养内化任务,提升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
此外,合作课堂的构建还具有加强师生的交流与互动、增加课堂的构建与组织方式、助力教师执教能力增强等多种价值,是名副其实的好方法。
(二)合作课堂构建问题及原因
虽然合作课堂的构建价值非常大,但从目前的教学实践来看,小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合作学习状态却堪忧。其主要表现和原因如下:
1.合作学习基础准备不足。合作学习基础准备不足这一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知识准备不足。受学生自主认知水平、层次性差异和自学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在合作之前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不足,理解程度不一,合作难以维持。二是小组构建不合理。小组组织结构松散,成员合作意识差。
2.合作过程推进效率不高。缺少必要的合作约束机制和合作指导机制,学生在课堂合作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跑题”问题。
3.合作评价方式不够合理。合作评价方式仍为最原始的试题检测模式,学生的合作学习过程得不到关注,合作成果得不到检验,教学模式与教学评价方式不匹配。
二、如何更好地构建小学数学合作课堂
“析其理”是为了“践于实”,对合作课堂构建的价值和问题的探究是为合作课堂的有效构建服务的。而要想构建更有效的合作课堂,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基础奠定:做好合作教学准备
合作是一项互惠互利的事情,合作双方需要具备互惠互利的条件和基础,一味地依靠某一方的活动不是合作而是“帮扶”。故要想让小学生在课堂上的合作保持本来目的,我们就要做足合作准备,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信心、有热情、有“本钱”加入课堂合作探究之中。
1.利用教学情境。教学情境是教师根据数学知识衍生的现实情境而创设的辅助性知识理解情境。在数学教学中用好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促使学生的主动认知活动完成从数字、符号、文字理解向现实情境感知的转化,让数学探究从二维空间转移到三维空间,而且还能以多重感官体验刺激学生的大脑中枢,让学生在多重刺激下产生认知热情,获取独立的知识探究经验。比如,在“长方形的周长”教学过程中,教师以让学生完成给班级侧面墙壁上的成果展示栏加花边的方式,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多维的生活探究情境。以生活化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主动认知热情,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获取更多的感性探究资源,为学生参与接下来的合作探究奠定了基础。
2.优化小组构建。合作学习以小组为单位,而学习小组构建也是一门艺术,学习小组构建是否合理会直接影响到小组合作效率。在合作课堂构建中,小组人数过多就会出现小组人员课堂参与度不一,合作学习只是少部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问题;而小组人数过少则会出现小组合作意义不大,小组合作难以为继的问题。故科学、合理地设定学习小组,也是成功应用合作学习模式的重要举措。
小组构建形式是发展变化的,应该与教学实际相符合。在面对计算类问题时,教师需要先根据自己对学生计算能力、表达能力、总结能力和分析能力的了解,按照“能力互补”原则和“组外同质”原则将学生每四人分成一个自主探究小组。而在面对图形类问题时,教师则需要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概括总结能力和数学表达能力为分组依据。只有这样,才能在保证每个小组成员都各有所长,能够在小组合作中找到一席之地的同时,提高小组划分与课堂教学的契合度,提升各个学习小组合作进度的一致性,为小组成果的验收和阶段性的小组合作指导提供条件。
(二)课堂组织:做好合作学习管理
课堂组织部分是合作学习模式推进过程中的重点部分,而要想让每个学生都能自主、自觉地寻求与他人的交流与合作,在自主认知中掌握课堂知识,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合理小组分工,提高合作效率。合作学习中的学习小组不是一个松散的人员叠加体,而是一个分工合理、井然有序的协作团队。只有每一个小组成员都明确自己的责任、找准自己的位置时,课堂合作探究活动才能高效地推进。所以,构建小学数学合作学习课堂的第一步就是对学习小组成员进行合理分工。
在合作分工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对学生组织协调能力、倾听记录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总结概括能力的了解,给每个四人学习小组中的成员分配组织者、记录员、中心发言人和报告员的角色。然后设计问题引领学生完成小组探究任务,并由报告员根据记录员的小组发言情况记录,汇总出问题任务报告。最后,让中心发言人将报告呈现给大家,应对其他学习小组的问题提问。这样,小组成员就能井然有序地参与知识探索过程,以集体合力降低数学知识的探究难度,促进学生主动认知活动的顺利进行。 2.制定小组规则,约束学生行为。受阶段性心理特點的影响,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兴趣维持时间短,自我约束力不强。所以将学生放置到合作学习这一开放式学习环境中时,课堂对学生行为的约束作用减弱,很容易出现讨论“跑题”的问题。再加上现在的学生大部分比较自我,在合作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矛盾,从而把大量的合作探究时间花在个人矛盾的解决上,违背了合作学习的初衷。而要想解决这一问题,不妨在让学生进行合作时,先帮助学生明确本组学习过程中应坚守的学习准则。例如,在“买文具”课程教学中,教师问学生:“如何在小组合作中求同存异?如何迅速化解与合作伙伴之间的矛盾?”在学生以组为单位达成一致看法后,教师用PPT展示课堂问题,让学生自主推进对知识的合作探究。在该合作过程中,虽然学生就某一问题出现了不同的看法,成员之间也出现了摩擦,但只要教师适时地敲击黑板,学生就会看到在学习之初订立的合作学习准则,快速化解矛盾,回归正确的知识探究轨道。
由此可见,制定小组规则不是给小组合作制造“麻烦”,而是提升小组合作效率的催化剂。合理地订立小组合作“规矩”,是顺利构建合作探究课堂的有效措施之一。
3.强化合作引导,力促主动认知。教师是学生合作探究活动的引导者,对学生合作探究数学知识起着宏观掌控作用。在该过程中,教师不仅可以有效地监督学生的合作探究过程,而且可以为学生的合作学习过程提供认知角度和认知方向。而要想充分发挥教师对学生学习探索的引导作用,教师可以选择任务导学法,通过设定适宜的、有层次性的探索任务来给学生建立合理的学习支架,辅助学生完成对新知识点的探究,获得知识与能力的提升。
4.注重以问激思,解决认知难题。提问是教师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拓展学生思维,支持学生主动认知和表达行为的主要途径。在合作引导过程中,针对学生结论中的漏洞进行提问,可以帮助学生将合作探究活动延伸到新的高度,提升课堂合作质量。在合作学习课堂构建过程中,注重对以问激思策略的合理运用,不仅可以坚守不越俎代庖、过度干预的合作指导底线,而且能辅助学生突破自身思维限制,进入高层次的知识认知过程,提高数学综合素养。
(三)总结评价:合作课堂的升华
教学评价是合作探究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部分,是教师对学生课堂中合作行为和合作态度的判断和评价。合作学习是一种由学生主导的自觉性学习活动,每个学生在合作学习中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获得的知识也不同。故在课堂合作中,我们需要坚持以下两个原则。
1.兼顾整体部分。合作学习过程能够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团队成长空间和个人发展空间,所以在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表现进行评价时,教师应该兼顾学生的团队配合情况和个人成长情况。让学生认真倾听教学点评,反思个人表现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自觉调整合作状态,提升团队配合度。
2.实施多元评价。合作学习过程多是由学生自主完成的,学生是最了解自己课堂行为的人,所以在对学生的课堂行为进行评价和判断时,教师不妨利用多主体、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方法,以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总评、家长跟评等方式,帮助学生形成对个人成长状态的清醒而全面的认知。
综上所述,基础奠定、课堂组织、总结评价是合作学习模式推广过程中不容忽视的环节,三者缺一不可。只有当教师以正确的方式合理地处理这三个环节时,课堂合作效率才能得到显著的提升,合作学习模式对小学生个人主动性认知行为的驱动作用也才能有效发挥,从而促使学生在自觉参与深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内化并发展数学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殷允会.小组合作学习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9(31).
[2]李增林.合作探究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9(41).
[3]刘桢.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10).
[责任编辑 李爱莉]
关键词:小学数学;合作学习;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24-009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24.045
学习因合作而精彩,合作课堂的构建对小学数学授课价值的提升十分有利。所以,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充分关注和重视合作学习,选择合理的合作课堂构建方式,解决合作学习问题,构建更合理、更细致的合作學习模式,提升合作教学质量。
一、小学数学合作课堂的构建
(一)合作学习及其构建价值
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合作为基础的互动式学习模式。在该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思想是自由的,态度是积极的。而最好的学习方式莫过于主动认知,只有当学生以自主、自觉的姿态进行数学知识探究时,他们的知识认知层次才能达到深度学习的水平。所以,以合作的方式推进数学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核心素养内化任务,提升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
此外,合作课堂的构建还具有加强师生的交流与互动、增加课堂的构建与组织方式、助力教师执教能力增强等多种价值,是名副其实的好方法。
(二)合作课堂构建问题及原因
虽然合作课堂的构建价值非常大,但从目前的教学实践来看,小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合作学习状态却堪忧。其主要表现和原因如下:
1.合作学习基础准备不足。合作学习基础准备不足这一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知识准备不足。受学生自主认知水平、层次性差异和自学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在合作之前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不足,理解程度不一,合作难以维持。二是小组构建不合理。小组组织结构松散,成员合作意识差。
2.合作过程推进效率不高。缺少必要的合作约束机制和合作指导机制,学生在课堂合作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跑题”问题。
3.合作评价方式不够合理。合作评价方式仍为最原始的试题检测模式,学生的合作学习过程得不到关注,合作成果得不到检验,教学模式与教学评价方式不匹配。
二、如何更好地构建小学数学合作课堂
“析其理”是为了“践于实”,对合作课堂构建的价值和问题的探究是为合作课堂的有效构建服务的。而要想构建更有效的合作课堂,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基础奠定:做好合作教学准备
合作是一项互惠互利的事情,合作双方需要具备互惠互利的条件和基础,一味地依靠某一方的活动不是合作而是“帮扶”。故要想让小学生在课堂上的合作保持本来目的,我们就要做足合作准备,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信心、有热情、有“本钱”加入课堂合作探究之中。
1.利用教学情境。教学情境是教师根据数学知识衍生的现实情境而创设的辅助性知识理解情境。在数学教学中用好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促使学生的主动认知活动完成从数字、符号、文字理解向现实情境感知的转化,让数学探究从二维空间转移到三维空间,而且还能以多重感官体验刺激学生的大脑中枢,让学生在多重刺激下产生认知热情,获取独立的知识探究经验。比如,在“长方形的周长”教学过程中,教师以让学生完成给班级侧面墙壁上的成果展示栏加花边的方式,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多维的生活探究情境。以生活化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主动认知热情,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获取更多的感性探究资源,为学生参与接下来的合作探究奠定了基础。
2.优化小组构建。合作学习以小组为单位,而学习小组构建也是一门艺术,学习小组构建是否合理会直接影响到小组合作效率。在合作课堂构建中,小组人数过多就会出现小组人员课堂参与度不一,合作学习只是少部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问题;而小组人数过少则会出现小组合作意义不大,小组合作难以为继的问题。故科学、合理地设定学习小组,也是成功应用合作学习模式的重要举措。
小组构建形式是发展变化的,应该与教学实际相符合。在面对计算类问题时,教师需要先根据自己对学生计算能力、表达能力、总结能力和分析能力的了解,按照“能力互补”原则和“组外同质”原则将学生每四人分成一个自主探究小组。而在面对图形类问题时,教师则需要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概括总结能力和数学表达能力为分组依据。只有这样,才能在保证每个小组成员都各有所长,能够在小组合作中找到一席之地的同时,提高小组划分与课堂教学的契合度,提升各个学习小组合作进度的一致性,为小组成果的验收和阶段性的小组合作指导提供条件。
(二)课堂组织:做好合作学习管理
课堂组织部分是合作学习模式推进过程中的重点部分,而要想让每个学生都能自主、自觉地寻求与他人的交流与合作,在自主认知中掌握课堂知识,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合理小组分工,提高合作效率。合作学习中的学习小组不是一个松散的人员叠加体,而是一个分工合理、井然有序的协作团队。只有每一个小组成员都明确自己的责任、找准自己的位置时,课堂合作探究活动才能高效地推进。所以,构建小学数学合作学习课堂的第一步就是对学习小组成员进行合理分工。
在合作分工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对学生组织协调能力、倾听记录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总结概括能力的了解,给每个四人学习小组中的成员分配组织者、记录员、中心发言人和报告员的角色。然后设计问题引领学生完成小组探究任务,并由报告员根据记录员的小组发言情况记录,汇总出问题任务报告。最后,让中心发言人将报告呈现给大家,应对其他学习小组的问题提问。这样,小组成员就能井然有序地参与知识探索过程,以集体合力降低数学知识的探究难度,促进学生主动认知活动的顺利进行。 2.制定小组规则,约束学生行为。受阶段性心理特點的影响,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兴趣维持时间短,自我约束力不强。所以将学生放置到合作学习这一开放式学习环境中时,课堂对学生行为的约束作用减弱,很容易出现讨论“跑题”的问题。再加上现在的学生大部分比较自我,在合作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矛盾,从而把大量的合作探究时间花在个人矛盾的解决上,违背了合作学习的初衷。而要想解决这一问题,不妨在让学生进行合作时,先帮助学生明确本组学习过程中应坚守的学习准则。例如,在“买文具”课程教学中,教师问学生:“如何在小组合作中求同存异?如何迅速化解与合作伙伴之间的矛盾?”在学生以组为单位达成一致看法后,教师用PPT展示课堂问题,让学生自主推进对知识的合作探究。在该合作过程中,虽然学生就某一问题出现了不同的看法,成员之间也出现了摩擦,但只要教师适时地敲击黑板,学生就会看到在学习之初订立的合作学习准则,快速化解矛盾,回归正确的知识探究轨道。
由此可见,制定小组规则不是给小组合作制造“麻烦”,而是提升小组合作效率的催化剂。合理地订立小组合作“规矩”,是顺利构建合作探究课堂的有效措施之一。
3.强化合作引导,力促主动认知。教师是学生合作探究活动的引导者,对学生合作探究数学知识起着宏观掌控作用。在该过程中,教师不仅可以有效地监督学生的合作探究过程,而且可以为学生的合作学习过程提供认知角度和认知方向。而要想充分发挥教师对学生学习探索的引导作用,教师可以选择任务导学法,通过设定适宜的、有层次性的探索任务来给学生建立合理的学习支架,辅助学生完成对新知识点的探究,获得知识与能力的提升。
4.注重以问激思,解决认知难题。提问是教师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拓展学生思维,支持学生主动认知和表达行为的主要途径。在合作引导过程中,针对学生结论中的漏洞进行提问,可以帮助学生将合作探究活动延伸到新的高度,提升课堂合作质量。在合作学习课堂构建过程中,注重对以问激思策略的合理运用,不仅可以坚守不越俎代庖、过度干预的合作指导底线,而且能辅助学生突破自身思维限制,进入高层次的知识认知过程,提高数学综合素养。
(三)总结评价:合作课堂的升华
教学评价是合作探究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部分,是教师对学生课堂中合作行为和合作态度的判断和评价。合作学习是一种由学生主导的自觉性学习活动,每个学生在合作学习中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获得的知识也不同。故在课堂合作中,我们需要坚持以下两个原则。
1.兼顾整体部分。合作学习过程能够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团队成长空间和个人发展空间,所以在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表现进行评价时,教师应该兼顾学生的团队配合情况和个人成长情况。让学生认真倾听教学点评,反思个人表现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自觉调整合作状态,提升团队配合度。
2.实施多元评价。合作学习过程多是由学生自主完成的,学生是最了解自己课堂行为的人,所以在对学生的课堂行为进行评价和判断时,教师不妨利用多主体、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方法,以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总评、家长跟评等方式,帮助学生形成对个人成长状态的清醒而全面的认知。
综上所述,基础奠定、课堂组织、总结评价是合作学习模式推广过程中不容忽视的环节,三者缺一不可。只有当教师以正确的方式合理地处理这三个环节时,课堂合作效率才能得到显著的提升,合作学习模式对小学生个人主动性认知行为的驱动作用也才能有效发挥,从而促使学生在自觉参与深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内化并发展数学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殷允会.小组合作学习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9(31).
[2]李增林.合作探究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9(41).
[3]刘桢.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10).
[责任编辑 李爱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