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受年龄因素的影响,小学阶段是开展情感教育的初始阶段,可以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通过情感教育,学生可以更好地感知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并在生活中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因此可以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情感教育,可以使学生的情感更加丰富,具备更强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有助于学生未来形成独立健全的人格和个性。文章就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及相关策略进行研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感教育;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24-012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24.060
一、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一)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促进学生的进步
小学生对一门学科感兴趣的前提是要喜欢这门课程的教师,如果不喜欢教师,就不愿意上这门课程,甚至会产生厌恶心理,导致学习效果较差。在情感教育中,教师需要主动拉近师生关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关注学生学习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学生的身心发展[1]。
(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实施情感教育,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情感教育,教师教导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科学,热爱劳动。目前我国大力推广新课改,提倡素质教育,目标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较强的学生。情感教育恰好满足这一条件,能够培养学生健康、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信念。
(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小学生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生活,所以言行举止极易受到教师的影响。小学生正处于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要时期,所以教师在学生面前需要谨言慎行,注意对自身素质和修养的提升,做好学生的榜样[2]。
(四)提升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
小学生年纪尚小,对于事物的认知不够完善也不够准确,自我控制能力也比较差,难以有效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感。通过情感教育,小学生可以具备辨别是非的能力,对自身的行为和情感进行有效的控制,发展成为更优秀的人才。
(五)完善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小学生尚未形成完善的人格和个性特征,所以一旦對一件事产生看法后就不会轻易更改,如不及时进行干预,甚至会影响他们未来的发展。也就是说,如果学生对事物产生一个错误的认识,未来其个性和人格的发展都会受到影响。在语文教学中结合情感教育,可以对学生的人格进行完善,有效避免出现上述问题,促进学生个性的良好发展[3]。
二、语文情感教育的特征
(一)情感性
语文这一学科的情感十分丰富,教师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落实情感教育。语文情感教育是指在教学期间,将较多的情感投入其中,使学生对知识的了解更加深入。教师要充分发掘学生内心的情感,使学生对语文学习更感兴趣。师生之间可以进行更多的情感上的交流,使学生更加亲近教师,以有效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
(二)形象性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形象性情感教育十分关键,因为教材中所收录的课文中活跃着各种生动感人的形象。此外,教师在教学期间需要多应用描绘性的语言,并将其转化为形象性的教学思维。教师在教学时,要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生动呈现情感教育的直观形象。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在课堂上的思维会更集中,教学效果会更好[4]。
(三)审美性
因为语文教学中有美育的目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情感教育具备审美性特征。在教学期间,教师应该重视语文教学的审美性,注重对美的追求和表达。在此基础上,情感教育可以发挥更好的效果,方便学生理解所学习的知识。
三、小学语文教学期间情感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二者之间可以平等地沟通交流。在课下,教师可以参与学生的游戏和体育锻炼等,拉近与学生的关系。教师要为学生留每天写日记的作业,让他们记录下身边发生的小事,帮助教师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并帮助学生及时纠正错误的思想。此外,教师还可以每天给学生分享新闻、小故事等,使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教学效果。
(二)创设情境教学
通过情境教学,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受,方便交流情感。如在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放映相关影片,引发学生的爱心和同情心,从而更好地了解文章的内涵,完成教学任务。
在情境教学中,需要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而教师在其中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在学习一篇课文时,可以由师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朗读课文中人物的台词,让学生和人物之间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实现情感教育的目的。一篇好的课文往往具备强烈且真挚的思想情感,想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深刻的体会,仅通过教师单纯的讲解是不行的,还需要学生自己朗读,自己体味其中的内在意蕴。
(三)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学生间存在个体差异,在学习上有的吃力,有的轻松。基于此,教师需要在教学期间,注重对学习自信心的培养,及时鼓励并肯定学生的成绩。对于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教师可以与其谈心,为其指导学习方法,保证学生的学习环境足够宽松平等,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正能量。教师需要建立健全的评价机制,鼓励学生之间互相进行评价,并结合学生家长给出的评价,综合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
(四)建立合作学习小组 除了家人外,学生之间接触最多。学生之间朝夕相处,建立了深厚的情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语文成绩组建学习小组,组内成员通过互相帮助,共同学习,一起成长。
(五)培养学生爱国之情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为了对所学习的知识有更加深入的理解,需要在课后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多观赏祖国的大好河山,感受历史内涵和民俗风情。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去图书馆、博物馆等参观活动,帮助学生对我国的历史文化等进行了解,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
(六)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
小学生受年龄因素的限制,认为家人对自己的付出是应该应分的,不懂得感恩父母。针对这一问题,教师需要教会学生感恩,使其具备更强的家庭责任感。教师要与家长沟通,要求家长在家中安排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他们体会到家长的不容易,从而理解家长,不再任性。例如,在学习《妈妈的账单》一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是否自己在实际生活中也存在像小彼得一样的行为。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认识到,父母给予我们的所有都是不计报酬的,所以自己在为父母做一些事情时,也不应该索要报酬。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运用情感教育,让学生更好地对课文的中心思想有深刻的理解,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
(七)合理对学生进行评价
学生形成情感体验的过程是需要学习和思考的,而不是简单地进行“灌输式”教育。通过情感体验,学生可以形成情感认知,但这些认知并非都是正面且积极的。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合理地评价学生的情感认知。当学生形成错误的情感认知后,教师不能对学生进行批评、责骂,以免学生今后不再积极地进行情感体验。此外,小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具有较强的表现欲,对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十分重视,且很在意周围人对自己的评价,尤其是来自教师的评价。教师平时一个赞许的眼神,甚至是一句表扬的话,都会让小学生十分開心。如果教师过于严厉,就会导致学生畏手畏脚,不敢发表自己的独特想法,学生的个性发展就会被压制。所以在教学期间,教师需要多使用赞赏、鼓励性的语言评价学生,并在条件许可的范围内,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才能,为学生树立语文学习的自信心,最终实现情感教育的目的。
(八)有效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情感
小学生的好奇心很强,对于周围的新鲜事物十分关注。基于此,教师在语文教学期间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引进多媒体技术,将课本上静态的文字内容转化为动态的视频或画面,使学生获得直观的感受,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集中注意力,提高教学效果。在观看图片或视频期间,小学生的注意力完全被吸引,可以充分激发其情感表达。
(九)组织课文朗读,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小学语文学习主要以课文为依托。在教学期间,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课文朗读,使学生具备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在进行新课文的讲解前,教师需要让学生先熟读课文,然后由教师分角色进行朗读,或者进行接力朗读。朗读时,教师要及时纠正学生读错的字。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感受到的课堂氛围十分和谐,在朗读时就会更加用心。这一举措在无形中提升了学生的责任感和参与意识。通过朗读的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思想情感。这也使学生的情感教育取得更加显著的效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高。
综上所述,对小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后,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更加浓厚,可以更好地培养其道德修养和综合素质,学习效果更加显著。在我国逐渐推进新课改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越来越重视情感教育,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其具备较高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同时,对于教师的教学水平也有一定的提升作用。在教学期间,教师要养成反思和总结的习惯,及时总结教学课程,发现教学期间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纠正。通过不断尝试,找出有效的情感教育教学方法,使学生可以更好地进行语文学习,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使学生的学习效率更高,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韩洪花.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教学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0(28):30.
[2]李金玉.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实施策略探析[J].学周刊,2020(15):137.
[3]刘洁.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J].科学咨询,2020(15):218.
[4]崇英.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及其实施策略[J].教育界,2020(6):29.
[责任编辑 李爱莉]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感教育;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24-012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24.060
一、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一)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促进学生的进步
小学生对一门学科感兴趣的前提是要喜欢这门课程的教师,如果不喜欢教师,就不愿意上这门课程,甚至会产生厌恶心理,导致学习效果较差。在情感教育中,教师需要主动拉近师生关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关注学生学习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学生的身心发展[1]。
(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实施情感教育,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情感教育,教师教导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科学,热爱劳动。目前我国大力推广新课改,提倡素质教育,目标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较强的学生。情感教育恰好满足这一条件,能够培养学生健康、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信念。
(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小学生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生活,所以言行举止极易受到教师的影响。小学生正处于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要时期,所以教师在学生面前需要谨言慎行,注意对自身素质和修养的提升,做好学生的榜样[2]。
(四)提升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
小学生年纪尚小,对于事物的认知不够完善也不够准确,自我控制能力也比较差,难以有效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感。通过情感教育,小学生可以具备辨别是非的能力,对自身的行为和情感进行有效的控制,发展成为更优秀的人才。
(五)完善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小学生尚未形成完善的人格和个性特征,所以一旦對一件事产生看法后就不会轻易更改,如不及时进行干预,甚至会影响他们未来的发展。也就是说,如果学生对事物产生一个错误的认识,未来其个性和人格的发展都会受到影响。在语文教学中结合情感教育,可以对学生的人格进行完善,有效避免出现上述问题,促进学生个性的良好发展[3]。
二、语文情感教育的特征
(一)情感性
语文这一学科的情感十分丰富,教师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落实情感教育。语文情感教育是指在教学期间,将较多的情感投入其中,使学生对知识的了解更加深入。教师要充分发掘学生内心的情感,使学生对语文学习更感兴趣。师生之间可以进行更多的情感上的交流,使学生更加亲近教师,以有效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
(二)形象性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形象性情感教育十分关键,因为教材中所收录的课文中活跃着各种生动感人的形象。此外,教师在教学期间需要多应用描绘性的语言,并将其转化为形象性的教学思维。教师在教学时,要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生动呈现情感教育的直观形象。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在课堂上的思维会更集中,教学效果会更好[4]。
(三)审美性
因为语文教学中有美育的目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情感教育具备审美性特征。在教学期间,教师应该重视语文教学的审美性,注重对美的追求和表达。在此基础上,情感教育可以发挥更好的效果,方便学生理解所学习的知识。
三、小学语文教学期间情感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二者之间可以平等地沟通交流。在课下,教师可以参与学生的游戏和体育锻炼等,拉近与学生的关系。教师要为学生留每天写日记的作业,让他们记录下身边发生的小事,帮助教师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并帮助学生及时纠正错误的思想。此外,教师还可以每天给学生分享新闻、小故事等,使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教学效果。
(二)创设情境教学
通过情境教学,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受,方便交流情感。如在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放映相关影片,引发学生的爱心和同情心,从而更好地了解文章的内涵,完成教学任务。
在情境教学中,需要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而教师在其中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在学习一篇课文时,可以由师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朗读课文中人物的台词,让学生和人物之间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实现情感教育的目的。一篇好的课文往往具备强烈且真挚的思想情感,想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深刻的体会,仅通过教师单纯的讲解是不行的,还需要学生自己朗读,自己体味其中的内在意蕴。
(三)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学生间存在个体差异,在学习上有的吃力,有的轻松。基于此,教师需要在教学期间,注重对学习自信心的培养,及时鼓励并肯定学生的成绩。对于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教师可以与其谈心,为其指导学习方法,保证学生的学习环境足够宽松平等,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正能量。教师需要建立健全的评价机制,鼓励学生之间互相进行评价,并结合学生家长给出的评价,综合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
(四)建立合作学习小组 除了家人外,学生之间接触最多。学生之间朝夕相处,建立了深厚的情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语文成绩组建学习小组,组内成员通过互相帮助,共同学习,一起成长。
(五)培养学生爱国之情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为了对所学习的知识有更加深入的理解,需要在课后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多观赏祖国的大好河山,感受历史内涵和民俗风情。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去图书馆、博物馆等参观活动,帮助学生对我国的历史文化等进行了解,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
(六)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
小学生受年龄因素的限制,认为家人对自己的付出是应该应分的,不懂得感恩父母。针对这一问题,教师需要教会学生感恩,使其具备更强的家庭责任感。教师要与家长沟通,要求家长在家中安排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他们体会到家长的不容易,从而理解家长,不再任性。例如,在学习《妈妈的账单》一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是否自己在实际生活中也存在像小彼得一样的行为。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认识到,父母给予我们的所有都是不计报酬的,所以自己在为父母做一些事情时,也不应该索要报酬。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运用情感教育,让学生更好地对课文的中心思想有深刻的理解,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
(七)合理对学生进行评价
学生形成情感体验的过程是需要学习和思考的,而不是简单地进行“灌输式”教育。通过情感体验,学生可以形成情感认知,但这些认知并非都是正面且积极的。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合理地评价学生的情感认知。当学生形成错误的情感认知后,教师不能对学生进行批评、责骂,以免学生今后不再积极地进行情感体验。此外,小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具有较强的表现欲,对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十分重视,且很在意周围人对自己的评价,尤其是来自教师的评价。教师平时一个赞许的眼神,甚至是一句表扬的话,都会让小学生十分開心。如果教师过于严厉,就会导致学生畏手畏脚,不敢发表自己的独特想法,学生的个性发展就会被压制。所以在教学期间,教师需要多使用赞赏、鼓励性的语言评价学生,并在条件许可的范围内,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才能,为学生树立语文学习的自信心,最终实现情感教育的目的。
(八)有效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情感
小学生的好奇心很强,对于周围的新鲜事物十分关注。基于此,教师在语文教学期间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引进多媒体技术,将课本上静态的文字内容转化为动态的视频或画面,使学生获得直观的感受,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集中注意力,提高教学效果。在观看图片或视频期间,小学生的注意力完全被吸引,可以充分激发其情感表达。
(九)组织课文朗读,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小学语文学习主要以课文为依托。在教学期间,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课文朗读,使学生具备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在进行新课文的讲解前,教师需要让学生先熟读课文,然后由教师分角色进行朗读,或者进行接力朗读。朗读时,教师要及时纠正学生读错的字。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感受到的课堂氛围十分和谐,在朗读时就会更加用心。这一举措在无形中提升了学生的责任感和参与意识。通过朗读的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思想情感。这也使学生的情感教育取得更加显著的效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高。
综上所述,对小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后,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更加浓厚,可以更好地培养其道德修养和综合素质,学习效果更加显著。在我国逐渐推进新课改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越来越重视情感教育,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其具备较高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同时,对于教师的教学水平也有一定的提升作用。在教学期间,教师要养成反思和总结的习惯,及时总结教学课程,发现教学期间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纠正。通过不断尝试,找出有效的情感教育教学方法,使学生可以更好地进行语文学习,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使学生的学习效率更高,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韩洪花.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教学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0(28):30.
[2]李金玉.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实施策略探析[J].学周刊,2020(15):137.
[3]刘洁.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J].科学咨询,2020(15):218.
[4]崇英.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及其实施策略[J].教育界,2020(6):29.
[责任编辑 李爱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