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问题教学法,就是以问题为载体贯穿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设问和释问的过程中萌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自主学习,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新课程背景下使用这种方法能够达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和合作的激情,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关键词】问题;教学;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092-01
新课改中最大的改革就是理念的革新,由传统的“教师为主体的先教后学”变成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先学后教”,变传统教学的“要我学”为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动手做、动脑思、动耳听、动口说的“我要学”,以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我逐步认识到“问题教学法”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贡献。以下是我一些浅显的认识:
一、问题设置的作用
1、对已学知识进行检查,并对新知进行教学反馈
提问具有检查已学知识、进行教学反馈的作用,这种作用不仅是针对教师而言的,也可以针对学生而言。通过教学提问,教师和学生可分别从中获得对各自有益的反馈信息以作为进一步调整教与学活动的重要参考。教学提问所提供给教师和学生的反馈信息,往往是及时的、准确的、双向的、有效的。所以教师应深刻认识并充分利用教学提问这一重要功能,更好地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
2、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会唤醒学生心智,引起悬疑,激发认知冲突,使学生在好奇心的支配下,很快把注意力集中和定向在某个特定的概念和观点上。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学生的思维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地提出问题,可使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有意注意不断得到强化。良好的教学提问既是一种“兴奋剂”,又是一股凝聚力,它能够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3、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自如调控教学进程
课堂教学的组织是一个实施调控的过程,要有效地进行控制就离不开反馈。课堂中,来自学生的信息反馈有语言反馈、体态反馈、书面练习反馈和测试反馈等。但通过提问所接收到的语言反馈信息,比其他形式的反馈信息更准确、具体、及时。通过语言反馈,可以使教师当堂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提问的效果,使教师迅速而及时地调控教学过程。
4、课堂气氛活跃,师生情感共鸣
有趣、有效的提问不但可以改变以往的“满堂灌”“一讲到底”的做法,还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推动学生的思维进程,从而推动教学进程,使沉闷乏味的课堂转变为活泼有趣的课堂。一个好的教学提问犹如一条纽带,会将师生的认识和情感紧密联系起来,架起师生双向交流的桥梁。
二、问题设置的基本要求
1、目的明确,激法兴趣
由于课堂学生时间有限、知识水平有限,所以课堂提问要围绕着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展开;要大小适中、明确而具体,便于有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兴趣是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和前提。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大脑才能处于高度兴奋状态,才会振作精神,积极地去思考问题,才会主动、持久地学习。因此,从激发兴趣出发来提问是课堂教学提问的基本要求。为此,教师要善于联系实际提出问题,设置巧妙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对具体的学习目标产生认知需要,在问题的情境中激发兴趣。教师要巧于设问,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在生疑的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让他们因此体会到思考与创造的快乐,意识到自己智慧的潜在力量,从而激发进一步学习的动机。
2、承前启后,善于启发
学习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为了使学生达到从“有疑”到“无疑”,扩展他们的思维广度,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要求教师所提问题富有启发性,并能激发学生独立思考。为此,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做到围绕中心启发学生。在熟练掌握教材的基础上,还要了解学生,掌握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学习中存在的实际问题。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因势利导,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使学生在教师的循循诱导下积极主动地学习。
3、结合实际,难易适度
教师提问的内容如果过于浅显,则学生无需动脑;如果过于深奥,则学生无从动脑。所以,教学提问宜取学生力所能及的问题来问,这就要求教师的提问要适合心理学中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即学生的现有水平与学生经过思考可以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区域。教师的提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和规律,要让学生可望、可及,让学生通过努力能达到“跳一跳,摘得到”的效果。
4、面向全体学生
虽然教学提问中不可能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回答问题,但应该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思考问题。因此,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关键就体现在问题的设置上。问题的设置既要考虑一定的难度和跨度,同时还应注意到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所设置的问题应能让大多数学生经过分析思考后可以回答。所以,在某些情况下可适当增加问题的坡度来增加问题的广度。在适当的情况下,也可以变更问题的角度,使问题具有广阔的思维空间,从而增加问题的广度。教师在提问的各个阶段都要认真组织全体学生参与,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随时有被指定回答的可能,使其思维能积极并轨到教学提问中来,并从中受益。
三、问题教学法的教学步骤
1、提出疑问,启发思考。由教师首先有意地创设问题情境,发现、提出问题,并使问题定向,组织学生的探究活动。
2、边读边议,讨论交流。对生成的定向问题,进行自主探究(个体与集体合作学习),分析、解决问题。
3、解决疑难。对探索的问题及时反馈,在验证中得以解决。
4、练习巩固。教师根据讨论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讲解和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同时准确地引导学生解决下一步的问题。
四、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问题的设置
由于生物科学发展迅速,而学生的初中学习与高中学习有些脱钩,所以,老师设置的问题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课堂上常常会出现学生答非所问的现象,究其根源,往往是所提出问题太笼统,指向不明确或问题难度太大等,要克服类似现象发生,教师就要善于把较为笼统、难度较大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台阶式的子问题,提高问题的相关性,层层递进,这样学生就有能力沿着这些问题台阶而上,最后攻克总问题。
2.时间的控制
一节课的时间毕竟有限,老师课前设置的问题不一定都要经过讨论才能形成答案或结论,有些内容简单的问题老师可以通过提名学生回答加以解决。我们提倡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课外的预习也是一个自主探究的过程,不是每个问题都需要拿到课堂上讨论才行,以便节省时间,使课堂活动显得紧奏,不拖沓。学生的讨论如果控制不好,也会因某一个问题过度讨论而使时间不够。所以课堂讨论需要教师有较强的控班能力,否则教学任务难以按时完成。
3.教学效果的检测
老师要使用激励评价来激发学生便大的学习热情。老师设置的阅读提纲最好包括课堂检测,这样可以节省板书时间(当然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使用投影仪、电脑解决)。检测题要有针对性和大众性,最好是一些学生通过简单思考就能解决的问题,用以巩固基础,提高题可放在课外练习中,使学生的学习具有成就感,既能巩固知识,又能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
【关键词】问题;教学;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092-01
新课改中最大的改革就是理念的革新,由传统的“教师为主体的先教后学”变成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先学后教”,变传统教学的“要我学”为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动手做、动脑思、动耳听、动口说的“我要学”,以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我逐步认识到“问题教学法”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贡献。以下是我一些浅显的认识:
一、问题设置的作用
1、对已学知识进行检查,并对新知进行教学反馈
提问具有检查已学知识、进行教学反馈的作用,这种作用不仅是针对教师而言的,也可以针对学生而言。通过教学提问,教师和学生可分别从中获得对各自有益的反馈信息以作为进一步调整教与学活动的重要参考。教学提问所提供给教师和学生的反馈信息,往往是及时的、准确的、双向的、有效的。所以教师应深刻认识并充分利用教学提问这一重要功能,更好地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
2、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会唤醒学生心智,引起悬疑,激发认知冲突,使学生在好奇心的支配下,很快把注意力集中和定向在某个特定的概念和观点上。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学生的思维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地提出问题,可使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有意注意不断得到强化。良好的教学提问既是一种“兴奋剂”,又是一股凝聚力,它能够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3、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自如调控教学进程
课堂教学的组织是一个实施调控的过程,要有效地进行控制就离不开反馈。课堂中,来自学生的信息反馈有语言反馈、体态反馈、书面练习反馈和测试反馈等。但通过提问所接收到的语言反馈信息,比其他形式的反馈信息更准确、具体、及时。通过语言反馈,可以使教师当堂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提问的效果,使教师迅速而及时地调控教学过程。
4、课堂气氛活跃,师生情感共鸣
有趣、有效的提问不但可以改变以往的“满堂灌”“一讲到底”的做法,还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推动学生的思维进程,从而推动教学进程,使沉闷乏味的课堂转变为活泼有趣的课堂。一个好的教学提问犹如一条纽带,会将师生的认识和情感紧密联系起来,架起师生双向交流的桥梁。
二、问题设置的基本要求
1、目的明确,激法兴趣
由于课堂学生时间有限、知识水平有限,所以课堂提问要围绕着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展开;要大小适中、明确而具体,便于有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兴趣是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和前提。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大脑才能处于高度兴奋状态,才会振作精神,积极地去思考问题,才会主动、持久地学习。因此,从激发兴趣出发来提问是课堂教学提问的基本要求。为此,教师要善于联系实际提出问题,设置巧妙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对具体的学习目标产生认知需要,在问题的情境中激发兴趣。教师要巧于设问,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在生疑的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让他们因此体会到思考与创造的快乐,意识到自己智慧的潜在力量,从而激发进一步学习的动机。
2、承前启后,善于启发
学习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为了使学生达到从“有疑”到“无疑”,扩展他们的思维广度,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要求教师所提问题富有启发性,并能激发学生独立思考。为此,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做到围绕中心启发学生。在熟练掌握教材的基础上,还要了解学生,掌握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学习中存在的实际问题。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因势利导,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使学生在教师的循循诱导下积极主动地学习。
3、结合实际,难易适度
教师提问的内容如果过于浅显,则学生无需动脑;如果过于深奥,则学生无从动脑。所以,教学提问宜取学生力所能及的问题来问,这就要求教师的提问要适合心理学中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即学生的现有水平与学生经过思考可以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区域。教师的提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和规律,要让学生可望、可及,让学生通过努力能达到“跳一跳,摘得到”的效果。
4、面向全体学生
虽然教学提问中不可能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回答问题,但应该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思考问题。因此,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关键就体现在问题的设置上。问题的设置既要考虑一定的难度和跨度,同时还应注意到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所设置的问题应能让大多数学生经过分析思考后可以回答。所以,在某些情况下可适当增加问题的坡度来增加问题的广度。在适当的情况下,也可以变更问题的角度,使问题具有广阔的思维空间,从而增加问题的广度。教师在提问的各个阶段都要认真组织全体学生参与,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随时有被指定回答的可能,使其思维能积极并轨到教学提问中来,并从中受益。
三、问题教学法的教学步骤
1、提出疑问,启发思考。由教师首先有意地创设问题情境,发现、提出问题,并使问题定向,组织学生的探究活动。
2、边读边议,讨论交流。对生成的定向问题,进行自主探究(个体与集体合作学习),分析、解决问题。
3、解决疑难。对探索的问题及时反馈,在验证中得以解决。
4、练习巩固。教师根据讨论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讲解和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同时准确地引导学生解决下一步的问题。
四、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问题的设置
由于生物科学发展迅速,而学生的初中学习与高中学习有些脱钩,所以,老师设置的问题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课堂上常常会出现学生答非所问的现象,究其根源,往往是所提出问题太笼统,指向不明确或问题难度太大等,要克服类似现象发生,教师就要善于把较为笼统、难度较大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台阶式的子问题,提高问题的相关性,层层递进,这样学生就有能力沿着这些问题台阶而上,最后攻克总问题。
2.时间的控制
一节课的时间毕竟有限,老师课前设置的问题不一定都要经过讨论才能形成答案或结论,有些内容简单的问题老师可以通过提名学生回答加以解决。我们提倡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课外的预习也是一个自主探究的过程,不是每个问题都需要拿到课堂上讨论才行,以便节省时间,使课堂活动显得紧奏,不拖沓。学生的讨论如果控制不好,也会因某一个问题过度讨论而使时间不够。所以课堂讨论需要教师有较强的控班能力,否则教学任务难以按时完成。
3.教学效果的检测
老师要使用激励评价来激发学生便大的学习热情。老师设置的阅读提纲最好包括课堂检测,这样可以节省板书时间(当然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使用投影仪、电脑解决)。检测题要有针对性和大众性,最好是一些学生通过简单思考就能解决的问题,用以巩固基础,提高题可放在课外练习中,使学生的学习具有成就感,既能巩固知识,又能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