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搞好作文教学也是新时期语文教学改革的一项重大课题,我们应该怎样做好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呢?本文从解决学生怎样写、写什么等三个方面来简单地论述初中语文的作文教学。
【关键词】作文;解决;情感;引导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081-01
初中学作文教学是初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必须重视作文教学。然而,绝大部分学生却不喜欢作文。究其原因在于作文过程僵化;作文评改僵化;作文方式僵化。突破作文教学的僵化模式,近年来,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改革。
一、解决学生“怎样写”
课堂教学是双方共同的实践活动。因此,必须处理好“教”与“学”“动机”与“效果”的关系。
1、引导学生分析命题作文的特点。在作文教学中,我发现学生怕写作文,尤其最怕老师布置命题作文,学生对命题作文的内容不熟悉,感到无话可说。任何一种作文命题,无论是何种体裁,都具有限制性和开放性。我们应该选择内容比较新颖的文章作为剖析对象,针对学生写作中存在的问题,每剖析一篇文章便能真正解决某种技巧问题,这样就容易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指导学生把握思维的方法。同一个题材,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发现的问题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各有不同。作文教学要使学生在构思时思路开阔,八方辐射,要想使学生立意时独出机杼,想人之所未想,发人之所未发,必须在培养学生集中思维的基础上适当发展他们的多维思维方式。
3、引导学生辩证分析问题。青少年学生思想开放,喜欢独立思考,勇于标新立异,和成年人比,他们还缺乏社会生活经验,思想幼稚,看问题容易片面、肤浅。这些特点常常在他们的作文中表现出来。因此,教育他们用全面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问题,才能去伪存真,在此基础上抒发感情,进行评论,文章才会抓住要领,褒贬得当。
4、让学生掌握文体知识,使学生适“材”选“体”,落笔成文。学生写文章之所以感到无从写起或不知道“怎么写”,原因之一是不掌握文体知识,缺少“规矩”。其实任何一种、体裁的文章都有它们的共性,又有各自的特点,不同文体的比较教学,交叉训练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规律性的东西。
二、解决学生“写什么”
在写作教学本体中,教学生“写什么”这一问题始终困扰着我们的教育工作者。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开展课外活动是一条切实可行的措施。
陶行知的“我们要解放孩子的空间,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以及大社会中之士、农、工、商、三教九流,自由地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并且向中外古今三百六十行学习。”这句话给我们两点启示:一是让孩子去接触大自然,运用课内学到的观察本领去广泛地观察大自然,从而丰富感性知识,丰富自己的语言;二是让学生去接触社会,把语文教学引向广阔的社会生活大课堂,从而在社会交际中积累语言,发展思维。实践证明,开展各种课外活动带领学生走出课堂,通过参观、访问、搞社会调查,接触社会领略祖国大好河山,了解日新月异的社会主义建设,能开拓知识领域,开阔眼界,丰富生活,激发与发展学生的各种兴趣、爱好,进一步培养学生写作的动机。
1、写校外课外活动。校外课外活动的天地是极广阔的,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广泛接触社会生活,把社会生活引进课堂,让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同时,把自己与当今的世界、自己生活的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教师应有计划地带领学生走出去,指导学生观察。形式可以多样灵活,有全校性的、有班级的,有小组的,也可以有个人的。让学生开阔眼界,接触社会,熟悉生活,了解自然,认识新事物、新现象。通过接触实际提高观察、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从而使课堂教学得到升华。
2、写校内课外活动。校内课外活动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或阅读、练笔、办报,或开班会、听报告、搞竞赛,什么样的活动方式最能帮助学生解决“写什么”的问题,我们就开展什么样的活动。
三、加强情感体验,触发写作真情
初中生大都有涉世不深,对生活缺乏认识,教师就应让学生贴近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用教师之情激发学生之情,用教师之火点燃学生之火,使他们产生写作的需要和欲望。如有个女生,平时爱哭爱闹,就是不爱写文章。有一次见她哭得很伤心,我问她受了什么委屈,她哭着告诉我:有个男生故意污蔑她,我深表同情,劝她把事实真相及自己的心情有写出来,她以文化代哭,写下的文章虽然粗糙,却能打动人心,后来,我以发现她对同学讲故事,就劝她把故事写下来,经过循循引导,她渐渐喜爱作文,作文水平有很大的提高。
有些学生常抱怨写腻了《我的爸爸》、《我的妈妈》之类的文章,写来写去,也总是原地踏步,离不开“粗眉浓眼”的巢臼,千人一面,没有个性,我就布置学生将鲁迅先生笔下描写少年闰土的手与中年闰土的手的词句摘抄出来,通过“又粗又策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的手作对比,启发学生思考:鲁迅先生写闰土的手不单闰土一人的手,而是旧中国千千万万劳动人民的手的缩影。写这双手,深化了文章中心,揭示深刻的社会意义,更何况我们要写的是活生生的爸爸、妈妈?同学们纷纷要求再写一次我的爸爸、妈妈,这次习作,一扫以往的短、浅、淡。大家都情真意浓,血肉丰满。活生生的爸爸、妈妈形象跃然纸上。叶圣陶先生说:“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正反映了一般的写作心理规律。
总之,我们的作文教学应该是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我们应该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有选择地开展课内外结合的活动,更好地开发引导学生的天资和禀赋,启迪学生的智慧,从而使学生形成能力,提高作文教学效果。学生一旦掌握了这些知识,就会通过这些知识去辐射自己的感性认识,并能把它们迅速地组织起来,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别致新颖、匠心独运的文章就会脱颖而出,作文教学的预期目的也就达到了。
参考文献:
[1]沈亚军;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艺术[J]广西教学出版社2001.7.
[2]吴文信;初中生作文兴趣谈[J]河北教育出版社2008.3
[3]周文灿;浅谈初中作文艺术[J]世界科学技术教育出版社2010.7.
[4]刘文义;提高学生作文兴趣初探[J]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9.
【关键词】作文;解决;情感;引导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081-01
初中学作文教学是初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必须重视作文教学。然而,绝大部分学生却不喜欢作文。究其原因在于作文过程僵化;作文评改僵化;作文方式僵化。突破作文教学的僵化模式,近年来,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改革。
一、解决学生“怎样写”
课堂教学是双方共同的实践活动。因此,必须处理好“教”与“学”“动机”与“效果”的关系。
1、引导学生分析命题作文的特点。在作文教学中,我发现学生怕写作文,尤其最怕老师布置命题作文,学生对命题作文的内容不熟悉,感到无话可说。任何一种作文命题,无论是何种体裁,都具有限制性和开放性。我们应该选择内容比较新颖的文章作为剖析对象,针对学生写作中存在的问题,每剖析一篇文章便能真正解决某种技巧问题,这样就容易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指导学生把握思维的方法。同一个题材,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发现的问题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各有不同。作文教学要使学生在构思时思路开阔,八方辐射,要想使学生立意时独出机杼,想人之所未想,发人之所未发,必须在培养学生集中思维的基础上适当发展他们的多维思维方式。
3、引导学生辩证分析问题。青少年学生思想开放,喜欢独立思考,勇于标新立异,和成年人比,他们还缺乏社会生活经验,思想幼稚,看问题容易片面、肤浅。这些特点常常在他们的作文中表现出来。因此,教育他们用全面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问题,才能去伪存真,在此基础上抒发感情,进行评论,文章才会抓住要领,褒贬得当。
4、让学生掌握文体知识,使学生适“材”选“体”,落笔成文。学生写文章之所以感到无从写起或不知道“怎么写”,原因之一是不掌握文体知识,缺少“规矩”。其实任何一种、体裁的文章都有它们的共性,又有各自的特点,不同文体的比较教学,交叉训练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规律性的东西。
二、解决学生“写什么”
在写作教学本体中,教学生“写什么”这一问题始终困扰着我们的教育工作者。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开展课外活动是一条切实可行的措施。
陶行知的“我们要解放孩子的空间,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以及大社会中之士、农、工、商、三教九流,自由地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并且向中外古今三百六十行学习。”这句话给我们两点启示:一是让孩子去接触大自然,运用课内学到的观察本领去广泛地观察大自然,从而丰富感性知识,丰富自己的语言;二是让学生去接触社会,把语文教学引向广阔的社会生活大课堂,从而在社会交际中积累语言,发展思维。实践证明,开展各种课外活动带领学生走出课堂,通过参观、访问、搞社会调查,接触社会领略祖国大好河山,了解日新月异的社会主义建设,能开拓知识领域,开阔眼界,丰富生活,激发与发展学生的各种兴趣、爱好,进一步培养学生写作的动机。
1、写校外课外活动。校外课外活动的天地是极广阔的,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广泛接触社会生活,把社会生活引进课堂,让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同时,把自己与当今的世界、自己生活的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教师应有计划地带领学生走出去,指导学生观察。形式可以多样灵活,有全校性的、有班级的,有小组的,也可以有个人的。让学生开阔眼界,接触社会,熟悉生活,了解自然,认识新事物、新现象。通过接触实际提高观察、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从而使课堂教学得到升华。
2、写校内课外活动。校内课外活动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或阅读、练笔、办报,或开班会、听报告、搞竞赛,什么样的活动方式最能帮助学生解决“写什么”的问题,我们就开展什么样的活动。
三、加强情感体验,触发写作真情
初中生大都有涉世不深,对生活缺乏认识,教师就应让学生贴近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用教师之情激发学生之情,用教师之火点燃学生之火,使他们产生写作的需要和欲望。如有个女生,平时爱哭爱闹,就是不爱写文章。有一次见她哭得很伤心,我问她受了什么委屈,她哭着告诉我:有个男生故意污蔑她,我深表同情,劝她把事实真相及自己的心情有写出来,她以文化代哭,写下的文章虽然粗糙,却能打动人心,后来,我以发现她对同学讲故事,就劝她把故事写下来,经过循循引导,她渐渐喜爱作文,作文水平有很大的提高。
有些学生常抱怨写腻了《我的爸爸》、《我的妈妈》之类的文章,写来写去,也总是原地踏步,离不开“粗眉浓眼”的巢臼,千人一面,没有个性,我就布置学生将鲁迅先生笔下描写少年闰土的手与中年闰土的手的词句摘抄出来,通过“又粗又策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的手作对比,启发学生思考:鲁迅先生写闰土的手不单闰土一人的手,而是旧中国千千万万劳动人民的手的缩影。写这双手,深化了文章中心,揭示深刻的社会意义,更何况我们要写的是活生生的爸爸、妈妈?同学们纷纷要求再写一次我的爸爸、妈妈,这次习作,一扫以往的短、浅、淡。大家都情真意浓,血肉丰满。活生生的爸爸、妈妈形象跃然纸上。叶圣陶先生说:“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正反映了一般的写作心理规律。
总之,我们的作文教学应该是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我们应该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有选择地开展课内外结合的活动,更好地开发引导学生的天资和禀赋,启迪学生的智慧,从而使学生形成能力,提高作文教学效果。学生一旦掌握了这些知识,就会通过这些知识去辐射自己的感性认识,并能把它们迅速地组织起来,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别致新颖、匠心独运的文章就会脱颖而出,作文教学的预期目的也就达到了。
参考文献:
[1]沈亚军;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艺术[J]广西教学出版社2001.7.
[2]吴文信;初中生作文兴趣谈[J]河北教育出版社2008.3
[3]周文灿;浅谈初中作文艺术[J]世界科学技术教育出版社2010.7.
[4]刘文义;提高学生作文兴趣初探[J]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