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森林是提高空气质量贡献很大。当森林覆盖率达35%以上时,就能产生适合于人类生活的气候.茂密的树冠可以遮盖阳光的照射,将20%左右的热量反射回天空,将60%—70%的热量吸收。此外植物蒸腾作用还向空气输送大量的水汽.据观测夏季有林地方比无林地方气温低8—9℃,而冬季却高2—3℃,夏季相对湿度要偏大30%—40%,冬季可偏大10%左右。然而,森林火灾却无情的吞食着一片片的森林,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了气候的变化,造成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甚至人员伤亡.人们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应用了灭火水泵、消防车、消防弹、飞机等工具,但效果并不理想。十九世纪后,随着科学的发展,人工影响天气开始在森林放火中应用,并获得成功。
1、森林火灾发生的气象条件
森林中各种可燃物的着火点取决于湿度、气温、降水量、风力等气象条件的变化情况。一般认为,晴朗、高温、大风天气,常使森林中可燃物的含水量下降到百分之四十以下,最易发生森林火灾。
在气象条件中,当空气湿度小于百分之六十时,就有发生森林火灾的可能,空气温度越高,可燃物中水分蒸发和变干的速度越快,可燃物的着燃性越高,火灾发生的可能性越大,高温还会促使火势更加猛烈。降水量减少,无雨日较长,森林可燃物的含水量将不断下降,火灾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性也随之增大。风不仅能把植被吹干,有助于燃烧,而且在火灾发生后,还能使火源得到充分的氧气供应,加速燃烧,同时使火花飞溅,影响火灾的形状,延伸火灾的外形,扩大火灾面积,使地面火变为树冠火。
因此,森林火灾表现为明显的季节性和年度性,以冬、春季最多,最严重,秋季次之。由于每年气象条件变化的明显差异,火险期的早晚、长短也会出现不同的情况,例如冬季降雪量偏少,春季气温回升快,大风日数多,火险期会相应提前;若雨季开始晚,春旱持续时间长,火险期则会相应延长。反之则会相应推迟或缩短。
2、人工增雨的原理和条件
人工增雨就是根据不同的云层的物理特性,选择合适的时机,用飞机、火箭、高炮等工具,向云中播撒干冰、碘化銀、盐粉、氯化钙、尿素、硝酸铵等催化剂,使云体获得更多的凝结核,促使云层增加降水量或提前降水。
3、人工增雨在扑灭森林火灾中的应用
1958年吉林省遭遇60年一遇的大旱,我国首次开展人工增雨实验,并获成功。1979年5月下旬,中甸原始森林发生大面积火灾,由于树冠高大,火势凶猛,虽采取多种措施,效果仍不明显。6月7日晚11时左右出现有利天气条件,实施人工增雨作业后火区普降中雨,林火基本熄灭,人工增雨扑灭森林火灾在我国首次获得成功。1987年大兴安岭特大森林火灾和1990年的中甸金江乡附近森林大火,人工增雨都起到了关键作用。
根据多次人工增雨扑灭森林火灾的过程分析,只需5毫米以上的小范围降水就基本可以满足。我国的森林覆盖区域80-90%为山区,地形起伏,常有地形云生成,通过适当的人工催化后可形成小范围的降水。其次,林火区是热源,可加热周围空气形成垂直方向对流,只要凝结高度适当并有一定的水汽来源,易于形成对流云。再加上正常的天气过程,为人工增雨提供了有利条件。
另外,人工增雨应用于扑灭森林火灾较常用的各种方法有很多优越性。首先灭火人员无需直接靠近火源,只要在林火区的上风向5公里左右实施作业,效果好,也安全。其次人工降雨可同时扑灭明火、暗火,不留隐患。只要降雨在5毫米以上,不会复燃。第三用人工增雨方法需要的人员少、物资装备少,后勤工作量小,灭火效率高。
4、人工增雨在预防森林火灾中的应用
任何事物总是有两面性,人工增雨扑灭森林火灾一样也有其局限性:人工催化云层可以增加降雨或提前降雨,但不能改变云的移向,作业后降雨不在火区;人工增雨需要一定的天气条件,在云层、水汽条件不具备时不能作业,而扑灭林火任务紧迫,往往造成人们心情急燥。
因此,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广大气象工作者的不断努力推进此项工作,根据森林火灾发生的气象条件,经过潜心的研究,变被动扑救为主动预防。针对森林火灾的突发性,灭火任务的紧迫性,人们事先的不能预测性。为确保人工增雨扑灭森林火灾工作的顺利进行,制定了切实可行的预案。通常情况下,把每年11月至次年4月作为森林防火的关键期,在此期间有专人值守电话,使用的设备、车辆处于良好状态,常备5-6具火箭发射架和充足火箭弹;有关指挥、作业、气象观测、通信等方面的技术人员处于准待命状态。在森林火灾多发地、敏感地开展了人工增雨预防森林火灾的试验,即在火灾多发季节,只要有适合的天气条件,就在林区开展人工增雨作业,使林区增水增湿,降低森林火险等级,预防或减少森林火灾的发生。做到在任何情况下有备无患。
同时人工增雨还在植树造林和小流域治理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改变生态环境和小气候上取得了进展,反过来促进了森林火灾的预防,为建设我国绿色的家园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1、森林火灾发生的气象条件
森林中各种可燃物的着火点取决于湿度、气温、降水量、风力等气象条件的变化情况。一般认为,晴朗、高温、大风天气,常使森林中可燃物的含水量下降到百分之四十以下,最易发生森林火灾。
在气象条件中,当空气湿度小于百分之六十时,就有发生森林火灾的可能,空气温度越高,可燃物中水分蒸发和变干的速度越快,可燃物的着燃性越高,火灾发生的可能性越大,高温还会促使火势更加猛烈。降水量减少,无雨日较长,森林可燃物的含水量将不断下降,火灾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性也随之增大。风不仅能把植被吹干,有助于燃烧,而且在火灾发生后,还能使火源得到充分的氧气供应,加速燃烧,同时使火花飞溅,影响火灾的形状,延伸火灾的外形,扩大火灾面积,使地面火变为树冠火。
因此,森林火灾表现为明显的季节性和年度性,以冬、春季最多,最严重,秋季次之。由于每年气象条件变化的明显差异,火险期的早晚、长短也会出现不同的情况,例如冬季降雪量偏少,春季气温回升快,大风日数多,火险期会相应提前;若雨季开始晚,春旱持续时间长,火险期则会相应延长。反之则会相应推迟或缩短。
2、人工增雨的原理和条件
人工增雨就是根据不同的云层的物理特性,选择合适的时机,用飞机、火箭、高炮等工具,向云中播撒干冰、碘化銀、盐粉、氯化钙、尿素、硝酸铵等催化剂,使云体获得更多的凝结核,促使云层增加降水量或提前降水。
3、人工增雨在扑灭森林火灾中的应用
1958年吉林省遭遇60年一遇的大旱,我国首次开展人工增雨实验,并获成功。1979年5月下旬,中甸原始森林发生大面积火灾,由于树冠高大,火势凶猛,虽采取多种措施,效果仍不明显。6月7日晚11时左右出现有利天气条件,实施人工增雨作业后火区普降中雨,林火基本熄灭,人工增雨扑灭森林火灾在我国首次获得成功。1987年大兴安岭特大森林火灾和1990年的中甸金江乡附近森林大火,人工增雨都起到了关键作用。
根据多次人工增雨扑灭森林火灾的过程分析,只需5毫米以上的小范围降水就基本可以满足。我国的森林覆盖区域80-90%为山区,地形起伏,常有地形云生成,通过适当的人工催化后可形成小范围的降水。其次,林火区是热源,可加热周围空气形成垂直方向对流,只要凝结高度适当并有一定的水汽来源,易于形成对流云。再加上正常的天气过程,为人工增雨提供了有利条件。
另外,人工增雨应用于扑灭森林火灾较常用的各种方法有很多优越性。首先灭火人员无需直接靠近火源,只要在林火区的上风向5公里左右实施作业,效果好,也安全。其次人工降雨可同时扑灭明火、暗火,不留隐患。只要降雨在5毫米以上,不会复燃。第三用人工增雨方法需要的人员少、物资装备少,后勤工作量小,灭火效率高。
4、人工增雨在预防森林火灾中的应用
任何事物总是有两面性,人工增雨扑灭森林火灾一样也有其局限性:人工催化云层可以增加降雨或提前降雨,但不能改变云的移向,作业后降雨不在火区;人工增雨需要一定的天气条件,在云层、水汽条件不具备时不能作业,而扑灭林火任务紧迫,往往造成人们心情急燥。
因此,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广大气象工作者的不断努力推进此项工作,根据森林火灾发生的气象条件,经过潜心的研究,变被动扑救为主动预防。针对森林火灾的突发性,灭火任务的紧迫性,人们事先的不能预测性。为确保人工增雨扑灭森林火灾工作的顺利进行,制定了切实可行的预案。通常情况下,把每年11月至次年4月作为森林防火的关键期,在此期间有专人值守电话,使用的设备、车辆处于良好状态,常备5-6具火箭发射架和充足火箭弹;有关指挥、作业、气象观测、通信等方面的技术人员处于准待命状态。在森林火灾多发地、敏感地开展了人工增雨预防森林火灾的试验,即在火灾多发季节,只要有适合的天气条件,就在林区开展人工增雨作业,使林区增水增湿,降低森林火险等级,预防或减少森林火灾的发生。做到在任何情况下有备无患。
同时人工增雨还在植树造林和小流域治理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改变生态环境和小气候上取得了进展,反过来促进了森林火灾的预防,为建设我国绿色的家园做出了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