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梁平县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将渔业作为全县农业新兴产业的重要内容,创新体制机制,整合各种资源,走差异化发展之路,聚力打造万亩现代渔业示范园、万亩生态泥鳅养殖示范园,加快建设全县10万亩水产养殖基地,推动现代渔业快速健康发展,切实担负起农产品主产县的任务。
一、主要成效
2013年末,全县渔业工程养殖面积达到3.24万亩,为2009年末的2倍;水产品总产量1.25万吨,为2009年末的2.3倍;渔业产值2.44亿元,为2009年末的3.2倍。
万亩现代渔业示范园区已建成连片鱼池5000余亩,单体规模西南最大;三峡生态渔场梁平原良种场建成投产,品质档次全市最高;万亩生态泥鳅养殖示范园区于2012年启动规划建设,现已建成泥鳅良种场1个,建成连片鳅池1000余亩、稻(藕)鳅综合种养2000余亩。
二、主要做法
(一)以规划设计为引领,坚持不懈抓园区拓展。聘请西南大学、万州水产研究所专家,高起点编制了全县渔业水域滩涂养殖规划和现代渔业示范园、生态泥鳅养殖示范园建设规划。切实发挥规划的龙头引领作用,在仁贤、礼让、明达三个镇选择有豆筋加工产业支撑(豆渣养鱼)、水源条件较好、地势低洼易淹的2万亩区域,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集中连片建设现代渔业、生态泥鳅两个水产养殖园区,并连年将园区建设作为全县重点项目和“效益农业主题年”重点工作,不停止、不动摇,持续大力推进。着力通过3至5年时间的建设,将园区建成“全市最大无公害商品鱼基地、三峡渔场增殖放流苗种保障基地、休闲观光渔业示范基地和豆筋加工-水产养殖循环农业示范基地”。
(二)以新型主体为载体,一以贯之抓土地流转。按照“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制定扶持政策,强化招商引资,大力发展渔业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养殖大户。四年来,共发展渔业养殖面积30亩以上的业主155个,总数达到243个,为2009年末的2.8倍。依托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创新土地流转机制,积极推行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渔业合作社、再由合作社租赁给龙头企业(业主)等方式,促进整村整组连片有序流转,提高土地规模集约经营水平。截至目前,两个渔业园区共计已流转土地7000余亩,较好地解决了园区建设过程中土地成建制流转的难题。
(三)以品质提升为核心,实而又实抓标准化生产。一是制定渔业标准化养殖技术规程,通过集中培训和分散指导,大力推广渔业健康养殖技术,不断提高渔业养殖水平。同时加强渔业水源监测和种苗、投入品监管,保障水产品的质量安全,在市级以上的水产品质量检测中无一例质量问题发生。二是把渔业养殖、豆筋加工、休闲观光旅游结合起来,发展循环农业,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实现渔业增效、业主增产、农民增收。三是推广稻田综合种养技术和鱼菜共生技术,大力推广生态健康养殖,既可净化渔业养殖水体,又能提高水产品的品质和渔业单产效益。
(四)以夯实基础为前提,凝心聚力抓服务保障。一是强化组织保障。县委、县政府各一名分管领导挂帅,组建专门的工作班子和技术团队,县级相关部门和有关乡镇共同参与,齐抓共管,保障园区建设顺利推进。二是加大整合力度。通过整合农业、财政、水利、交通、林业、国土、建设、电力、旅游等方面的项目和资金,投入两个园区的财政性资金达到3000万元,撬动社会投资2亿元以上,为渔业园区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三是加强技术培训。整合阳光工程及水产专业培训资源,有针对性地开展水产养殖技术、质量安全管理和市场营销等培训,为渔业生产经营户全方位提供技术和服务,保障了我县渔业健康发展。
三、下步工作打算
(一)坚持以抓工业的手段和抓项目管理的方式,继续强力推进现代渔业重点特色产业发展,力争2016年建成2万亩渔业园区、10万亩生态鱼基地,实现水产品产量4万吨、渔业产值10亿元。
(二)坚持扩大规模与提质增效并重、基地建设与链条延伸并进、品牌打造与市场拓展并举,推动渔业发展上档升级。
(三)大力创建全国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推行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机械化生产,切实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
一、主要成效
2013年末,全县渔业工程养殖面积达到3.24万亩,为2009年末的2倍;水产品总产量1.25万吨,为2009年末的2.3倍;渔业产值2.44亿元,为2009年末的3.2倍。
万亩现代渔业示范园区已建成连片鱼池5000余亩,单体规模西南最大;三峡生态渔场梁平原良种场建成投产,品质档次全市最高;万亩生态泥鳅养殖示范园区于2012年启动规划建设,现已建成泥鳅良种场1个,建成连片鳅池1000余亩、稻(藕)鳅综合种养2000余亩。
二、主要做法
(一)以规划设计为引领,坚持不懈抓园区拓展。聘请西南大学、万州水产研究所专家,高起点编制了全县渔业水域滩涂养殖规划和现代渔业示范园、生态泥鳅养殖示范园建设规划。切实发挥规划的龙头引领作用,在仁贤、礼让、明达三个镇选择有豆筋加工产业支撑(豆渣养鱼)、水源条件较好、地势低洼易淹的2万亩区域,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集中连片建设现代渔业、生态泥鳅两个水产养殖园区,并连年将园区建设作为全县重点项目和“效益农业主题年”重点工作,不停止、不动摇,持续大力推进。着力通过3至5年时间的建设,将园区建成“全市最大无公害商品鱼基地、三峡渔场增殖放流苗种保障基地、休闲观光渔业示范基地和豆筋加工-水产养殖循环农业示范基地”。
(二)以新型主体为载体,一以贯之抓土地流转。按照“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制定扶持政策,强化招商引资,大力发展渔业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养殖大户。四年来,共发展渔业养殖面积30亩以上的业主155个,总数达到243个,为2009年末的2.8倍。依托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创新土地流转机制,积极推行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渔业合作社、再由合作社租赁给龙头企业(业主)等方式,促进整村整组连片有序流转,提高土地规模集约经营水平。截至目前,两个渔业园区共计已流转土地7000余亩,较好地解决了园区建设过程中土地成建制流转的难题。
(三)以品质提升为核心,实而又实抓标准化生产。一是制定渔业标准化养殖技术规程,通过集中培训和分散指导,大力推广渔业健康养殖技术,不断提高渔业养殖水平。同时加强渔业水源监测和种苗、投入品监管,保障水产品的质量安全,在市级以上的水产品质量检测中无一例质量问题发生。二是把渔业养殖、豆筋加工、休闲观光旅游结合起来,发展循环农业,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实现渔业增效、业主增产、农民增收。三是推广稻田综合种养技术和鱼菜共生技术,大力推广生态健康养殖,既可净化渔业养殖水体,又能提高水产品的品质和渔业单产效益。
(四)以夯实基础为前提,凝心聚力抓服务保障。一是强化组织保障。县委、县政府各一名分管领导挂帅,组建专门的工作班子和技术团队,县级相关部门和有关乡镇共同参与,齐抓共管,保障园区建设顺利推进。二是加大整合力度。通过整合农业、财政、水利、交通、林业、国土、建设、电力、旅游等方面的项目和资金,投入两个园区的财政性资金达到3000万元,撬动社会投资2亿元以上,为渔业园区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三是加强技术培训。整合阳光工程及水产专业培训资源,有针对性地开展水产养殖技术、质量安全管理和市场营销等培训,为渔业生产经营户全方位提供技术和服务,保障了我县渔业健康发展。
三、下步工作打算
(一)坚持以抓工业的手段和抓项目管理的方式,继续强力推进现代渔业重点特色产业发展,力争2016年建成2万亩渔业园区、10万亩生态鱼基地,实现水产品产量4万吨、渔业产值10亿元。
(二)坚持扩大规模与提质增效并重、基地建设与链条延伸并进、品牌打造与市场拓展并举,推动渔业发展上档升级。
(三)大力创建全国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推行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机械化生产,切实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