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当作外在的、附加的任务,应当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在日常教学工作之中。德育是教育的灵魂。一个人的德育好坏与否在人的一生中是至关重要的。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获得最基本的语文素养,还要从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用故事中人物的高尚品德来感染学生,用文章所体现的积极内容来陶冶学生。这是语文学科的性质与地位决定的,是社会、国家赋予我们语文教师的历史使命。我主要采用这些途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一、在导入新课中开启德育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这句话颇有一番道理,它告诉了我们应把好教学第一关。对此,我们不妨大力渲染“开门红”的课堂教学艺术,使德育知识渗透“精而细”,恰到好处。因此,我们应精心设计生动、巧妙的导语,通过导语感染和教育学生。如:在《颐和园》一文教学中,我们不妨先出示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介绍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并提问“为什么中外游客都喜欢到园内看一看,走一走呢?”。这样的导语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们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感到骄傲与自豪,从而培养了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二、在讲读课文中融入情感教育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一位语文老师站在课堂上,就是生命的绽放,你的眉眼在动,你的手势在挥舞,你的感情要成为一条河流,流淌进每一个孩子的心中。”如在《搭石》一课的教学中,老师引导学生自学课文生字词熟读课文后围绕文中有看得见的具体的“美”,也有看不见的心灵的“美”,让学生找出具体描写的句子来体会其含义;通过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感受乡亲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借此感染学生的心灵,凸现出“搭石”默默无闻的精神。《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课,是一个感人的故事。文中的台湾青年和大陆青年素不相识,却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上课伊始,教师定要用饱含深情的语调介绍台湾和杭州之间千里迢迢,相隔千山万水,杭州青年生命垂危,他在静静地期盼着那来自海峡彼岸的救命骨髓。为学生了解课文内容,进而感受人物形象奠定一定的情感基調,渲染一定的气氛。在学生自读完课文以后,引导他们说出内心真实的感受,这时的感受是初步的情感体验,是读文而生,也许稚嫩,但却是最真实的。为了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台湾青年一心只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体会更深层的情感体验,接着教师播放一段地震录像,视觉的震撼,老师低沉的语调足以让学生情感获得再次真实体验,地震是可怕的,危险无处不在。继而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阅读、想象、体会,于是学生在脑海中出现的台湾青年的形象渐渐清晰起来,一个没有考虑家人,没有选择逃避,全身心奉献的台湾青年展现在学生眼前。学生被深深感染,情感也被激发起来,当读到小钱得救了,两岸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时,大家情不能抑,纷纷说:“挽救大陆青年是两岸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两岸同胞相距虽远,心却是紧紧相连的。”“台湾人民和大陆人民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令我永远忘不了。”语文教材中不少篇章,洋溢著浓厚的亲情氛围,语文不应当成为干瘪的说教,只有利用课文,结合学生自身实际,动之以情,才能晓之以理。《母鸡》让学生深深地感受母亲的力量和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争吵》一课让学生懂得了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宽容,团结友爱。《搭石》让学生感受乡亲们相亲相爱、友好互助、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三、在作文教学中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另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塑造学生心灵的重要途径。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的作文教学思想的精髓就是“教作文与教做人的统一”。作文教学可以促进学生更全面地观察社会,更深刻地认识社会,赞美生活中的真善美,抨击现实中的假恶丑,培养学生正确的是非观念。所以每个教育工作者应该把握每个有利机会,自觉地、有意识地站在育人的高度教书,这对于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是至关重要的。
在作文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与思想实际,引导学生在作文中悟“道”,有机渗透道德教育。 例如语文教材中有一个作文训练“写家乡一处你喜爱的景物,要抓住景物特点细致描写”,如果让学生拿到题目就写,也许大部分学生只会仅仅描写某种景物,显得比较单调。古人云:“文以意为主,文为意而发,意在文之中。”我觉得在这三点中,最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为什么写。所以,在这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要求学生不仅要说出写哪一处景物,那处景物有什么特点,而且一定要说出为什么喜爱这处景物。之后,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有了教师的指导,学生就紧扣中心,自然而然地在作文教学中悟出了“道”,正像春雨那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叶圣陶老先生一再强调作文要用自己的话来叙述自己的所见所闻,表达自己的所感所想,做到“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口”。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应当注意通过评改作文,让学生受到良好的道德品质的熏陶,潜移默化地强化德育效果,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格和文明行为,真正做到“文如其人”。
总而言之,在小学课文教学中,我们要抓住新课程改革的契机,结合语文课文特点及与课文相关的内容,立足课堂教学来陶冶学生的情操,真正将德育教育渗透到语文学科教学中,语文课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内容极其丰富,有着广阔的天地,面对一群尚待塑造的少年儿童,我们既要教会学生学知识,又要教会学生堂堂正正地做人。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中只要勇于探索,重视文道结合,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把思想教育渗透教学全过程,熔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开发和思想情操陶冶为一炉,就能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作者单位:沭阳县韩山中心小学 江苏】
一、在导入新课中开启德育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这句话颇有一番道理,它告诉了我们应把好教学第一关。对此,我们不妨大力渲染“开门红”的课堂教学艺术,使德育知识渗透“精而细”,恰到好处。因此,我们应精心设计生动、巧妙的导语,通过导语感染和教育学生。如:在《颐和园》一文教学中,我们不妨先出示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介绍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并提问“为什么中外游客都喜欢到园内看一看,走一走呢?”。这样的导语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们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感到骄傲与自豪,从而培养了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二、在讲读课文中融入情感教育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一位语文老师站在课堂上,就是生命的绽放,你的眉眼在动,你的手势在挥舞,你的感情要成为一条河流,流淌进每一个孩子的心中。”如在《搭石》一课的教学中,老师引导学生自学课文生字词熟读课文后围绕文中有看得见的具体的“美”,也有看不见的心灵的“美”,让学生找出具体描写的句子来体会其含义;通过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感受乡亲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借此感染学生的心灵,凸现出“搭石”默默无闻的精神。《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课,是一个感人的故事。文中的台湾青年和大陆青年素不相识,却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上课伊始,教师定要用饱含深情的语调介绍台湾和杭州之间千里迢迢,相隔千山万水,杭州青年生命垂危,他在静静地期盼着那来自海峡彼岸的救命骨髓。为学生了解课文内容,进而感受人物形象奠定一定的情感基調,渲染一定的气氛。在学生自读完课文以后,引导他们说出内心真实的感受,这时的感受是初步的情感体验,是读文而生,也许稚嫩,但却是最真实的。为了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台湾青年一心只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体会更深层的情感体验,接着教师播放一段地震录像,视觉的震撼,老师低沉的语调足以让学生情感获得再次真实体验,地震是可怕的,危险无处不在。继而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阅读、想象、体会,于是学生在脑海中出现的台湾青年的形象渐渐清晰起来,一个没有考虑家人,没有选择逃避,全身心奉献的台湾青年展现在学生眼前。学生被深深感染,情感也被激发起来,当读到小钱得救了,两岸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时,大家情不能抑,纷纷说:“挽救大陆青年是两岸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两岸同胞相距虽远,心却是紧紧相连的。”“台湾人民和大陆人民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令我永远忘不了。”语文教材中不少篇章,洋溢著浓厚的亲情氛围,语文不应当成为干瘪的说教,只有利用课文,结合学生自身实际,动之以情,才能晓之以理。《母鸡》让学生深深地感受母亲的力量和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争吵》一课让学生懂得了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宽容,团结友爱。《搭石》让学生感受乡亲们相亲相爱、友好互助、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三、在作文教学中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另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塑造学生心灵的重要途径。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的作文教学思想的精髓就是“教作文与教做人的统一”。作文教学可以促进学生更全面地观察社会,更深刻地认识社会,赞美生活中的真善美,抨击现实中的假恶丑,培养学生正确的是非观念。所以每个教育工作者应该把握每个有利机会,自觉地、有意识地站在育人的高度教书,这对于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是至关重要的。
在作文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与思想实际,引导学生在作文中悟“道”,有机渗透道德教育。 例如语文教材中有一个作文训练“写家乡一处你喜爱的景物,要抓住景物特点细致描写”,如果让学生拿到题目就写,也许大部分学生只会仅仅描写某种景物,显得比较单调。古人云:“文以意为主,文为意而发,意在文之中。”我觉得在这三点中,最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为什么写。所以,在这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要求学生不仅要说出写哪一处景物,那处景物有什么特点,而且一定要说出为什么喜爱这处景物。之后,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有了教师的指导,学生就紧扣中心,自然而然地在作文教学中悟出了“道”,正像春雨那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叶圣陶老先生一再强调作文要用自己的话来叙述自己的所见所闻,表达自己的所感所想,做到“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口”。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应当注意通过评改作文,让学生受到良好的道德品质的熏陶,潜移默化地强化德育效果,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格和文明行为,真正做到“文如其人”。
总而言之,在小学课文教学中,我们要抓住新课程改革的契机,结合语文课文特点及与课文相关的内容,立足课堂教学来陶冶学生的情操,真正将德育教育渗透到语文学科教学中,语文课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内容极其丰富,有着广阔的天地,面对一群尚待塑造的少年儿童,我们既要教会学生学知识,又要教会学生堂堂正正地做人。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中只要勇于探索,重视文道结合,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把思想教育渗透教学全过程,熔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开发和思想情操陶冶为一炉,就能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作者单位:沭阳县韩山中心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