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关于贝克特的介绍,更多的认为他是荒诞派戏剧家。可一旦走进贝克特的戏剧世界,我们会发现贝克特戏剧的荒诞是理念上的,他运用各种艺术手段,极力的表现其戏剧作品里的深层含义。其中,他用的最多的艺术手法便是“静止手法”。由此,我们会认识到贝克特荒诞戏剧的另一面——静止戏剧。
[关键词]贝克特 静止戏剧 风格
中图分类号:TP7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10-0003-01
作為一名广为人知的戏剧艺术家,贝克特通过一种特殊的戏剧手法,表现了人类的终极悲惨和孤寂处境。他那些流传至今的作品改写了二十世纪戏剧史,也引发了大量对其戏剧模式的探索。贝克特对世界的情感强度及其在戏剧革新领域的杰出成就令人难以望其项背。由于其作品揭示了人类生存的荒诞处境,以崇高的艺术展现了人类的苦恼。
一、走进静止戏剧
早在古希腊悲剧和雅各布式的复仇悲剧里,比如《普罗米修斯》、《乞援人》、《特洛伊女人》就被视为“不动的”戏剧。在十九世纪九十年代,比利时的先锋作家梅特林克在他的作品《日常生活的悲剧》中就提到了“静止戏剧”这个词。在书中,梅特林克认为静止戏剧是为灵魂而创作却又超越灵魂的戏剧。在文中他说:“他处在静止中,而我们也就有时间对它进行观察。于是掠过我们眼前的,不再是生命的一个激动不安的、稀有的顷间——而是生命本身。……因此,当生命进入一系列的顷间、冥思君临着我们的时候,我们就能看见和听到这些规律”。他的《闯入者》就体现了他的艺术理念。之后,在《戏剧理论》一书里,对静止戏剧是这样定义的:“一种关于内部心理动作及其反射的戏剧,这种戏剧通过最简单的方式来揭示人物的心理,是一种否定自亚里士多德以来的动作重要性的思想。”此书对静止戏剧解释的角度在于心理动作和简单的动作。帕特里克也对这两个角度进行阐述过。他认为,静止戏剧是对传统戏剧的反叛,并通过简单经济的动作对传统戏剧所展现出来的哲学理念进行重现。
静止戏剧在传统戏剧的基础上,更加突出动作、结构、语言、情节等。它不像传统戏剧注重对故事情节的铺垫和设计、人物行动的装扮和修饰、结构的精美和华丽,反而在静止戏剧里,这些“肢体”被分解,被稀释。而这些缺席的部分,往往会通过特定的手势、沉默等表达出来。在主题方面,静止戏剧多展现人与世界、人与人之间(尤其是人与自己)的对抗。比如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就是典型的对静止戏剧主题的阐述。剧中弗拉基米尔和爱斯特拉贡对所等待的事物具象和抽象的双重无知,从而在看似平淡、呆滞的剧情中凸显他们和这个世界语境的格格不入。另外二人的交谈也在表露二人的精神的不同频率,语言逻辑的混乱和浑浊、行动的单一和反复,以及贝克特对二人在演出中的动作进行特殊化处理,都在表达二人世界的错位,但也在某种形而上的角度里产生契合。
二、贝克特静止戏剧的特征
贝克特最具知名度的剧作是他的《等待戈多》、《终局》、《快乐时光》、《克拉普的最后一盘录音带》。他的静止戏剧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主题的重复、动作的停滞、结构的循环、语言的别致。在主题上,贝克特深刻的揭示人与宇宙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如《等待戈多》是对人与宇宙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双重思考,《终局》则是大手笔的展现人和人之间无法改变的关系上;在动作上,不明意义的等待成为动作的主要体现,沉默、停顿、静止的更迭与驻守,形成了贝克特风格,他的《快乐时光》则充分体现了这些特征;在结构上,贝克特用时间的循环、封闭的空间的重复式结构,来体现宇宙的循环规律,并强调了“动作——无动作”的无限循环模式。这个特点体现在贝克特的两幕剧模式上,比如《等待戈多》的第一幕是弗拉基米尔同意了爱思特拉贡的提议,第二幕是爱思特拉贡同意了弗拉基米尔的提议;在语言上,贝克特的语言艺术是他戏剧创作的显著特征,他在戏剧里的重复手法也体现在人物台词上。重复询问、重复词汇、重复回应和无遗漏的列举。在《等待戈多》里“为什么他不把包放下?”问了三遍;“你想甩掉他吗?”问了七遍。在《终局》里,克劳夫一直重复的词“空的”,以及他的动作“他观察”,哈姆和克劳夫一直讨论的“望远镜”也是频繁重复。《等待戈多》里波卓告别时的对话“再见——再见。(沉默)——谢谢——谢谢。”至于无遗漏列举的特征也在《等待戈多》里体现最充分,幸运儿说:“他在神圣的冷漠神圣的疯狂神圣的喑哑……不知什么原因未完成的劳动以及……不知什么原因……”,这一长串的人物台词正是不厌其烦的列举。
三、贝克特静止戏剧的风格
对贝克特来说,戏剧的诗意,其内涵要更加深远,正如他在戏剧中的诗歌通常是和戏剧场景密切相关的。在《等待戈多》里,人物的戏剧化动作被简化到几乎静止的地步,而此剧的核心——等待,则蕴藏着一种诗化的隐喻。在《终局》里,人物缓慢而又艰难地将该剧推向终局,因为这部剧本身是具体且意味深长。在《克拉普的最后一盘录音带》中,诗情画意不仅体现在克拉普抒情式回忆中。贝克特在亲自指导自己作品的时候,首要目的是营造一种一致的、具有完整乐感和诗意的结构。他决心避免对现实的一味模仿,但他尊重人们在互动中呈现出来的真实张力、沮丧和渴望。他希望演员能够形成一种表演风格,一种与他的每一部戏剧理念相一致的表演风格,而不是被动的模仿现实。贝克特的静止戏剧喜欢最小化原则,他将一个庞大的世界概念放置在舞台上的一个密封的容器里。这种最小化,是人类的渺小和宇宙中人的自我定位的外化。贝克特戏剧在舞台上还追求极简主义,和对演员表演的要求一样,他追求“经济”效果,来达到艺术上的“盈利”。《等待戈多》里,左右方向空间沿着乡间小路展开,就像是在这个“没有中心、没有焦点的世界上”的生命旅程。剧中演员不时的被安排抬头看望天空,这种上下方向的空间象征,是要告诉观众,在这有限的舞台上,其实是广袤空旷。就像《终局》里暗示的一样,房间之外的一切都是虚无的。同样,在《快乐时光》里,温妮被限制在土堆里只能仰天叹息,天的高阔以及土堆之外的宽广和自己被局限的空间形成对比,也形成思索。从《等待戈多》的路到《终局》的房间,再到《快乐时光》的土丘,最后到《戏》里的瓮。舞台上的道具越来越少,行动的空间越来越局限,观众的目光反而更容易集中在演员和故事身上。
贝克特作为戏剧界里程碑式的人物,把静止戏剧推向高潮并使得荒诞派戏剧成为那个时代戏剧界的标识。贝克特作品里的人物其实是我们每一个人,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害怕被抛弃,害怕孤独,而贝克特则通过他的戏剧告诉我们人类生存的种种不确定性的本质,他的作品也揭示了真实人性的戏剧精神。
参考文献
[1]《贝克特肖像》,詹姆斯·诺尔森,英,上海人民出版社
[2]《塞缪尔·贝克特的创作思想与戏剧革新》,李静,中国书籍出版社
[3]《荒诞派戏剧》,米歇尔·普吕讷,法,浙江大学出版社
[4]《贝克特——荒诞文学大师》,焦洱于晓丹,长春出版社
[5]《贝克特选集》,塞缪尔·贝克特,爱尔兰,云南人民出版社
作者简介
马超(1994—)男,汉族,安徽六安人,在校研究生。单位:云南艺术学院戏剧学院,戏剧影视编剧专业。研究方向:戏剧影视编剧。
[关键词]贝克特 静止戏剧 风格
中图分类号:TP7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10-0003-01
作為一名广为人知的戏剧艺术家,贝克特通过一种特殊的戏剧手法,表现了人类的终极悲惨和孤寂处境。他那些流传至今的作品改写了二十世纪戏剧史,也引发了大量对其戏剧模式的探索。贝克特对世界的情感强度及其在戏剧革新领域的杰出成就令人难以望其项背。由于其作品揭示了人类生存的荒诞处境,以崇高的艺术展现了人类的苦恼。
一、走进静止戏剧
早在古希腊悲剧和雅各布式的复仇悲剧里,比如《普罗米修斯》、《乞援人》、《特洛伊女人》就被视为“不动的”戏剧。在十九世纪九十年代,比利时的先锋作家梅特林克在他的作品《日常生活的悲剧》中就提到了“静止戏剧”这个词。在书中,梅特林克认为静止戏剧是为灵魂而创作却又超越灵魂的戏剧。在文中他说:“他处在静止中,而我们也就有时间对它进行观察。于是掠过我们眼前的,不再是生命的一个激动不安的、稀有的顷间——而是生命本身。……因此,当生命进入一系列的顷间、冥思君临着我们的时候,我们就能看见和听到这些规律”。他的《闯入者》就体现了他的艺术理念。之后,在《戏剧理论》一书里,对静止戏剧是这样定义的:“一种关于内部心理动作及其反射的戏剧,这种戏剧通过最简单的方式来揭示人物的心理,是一种否定自亚里士多德以来的动作重要性的思想。”此书对静止戏剧解释的角度在于心理动作和简单的动作。帕特里克也对这两个角度进行阐述过。他认为,静止戏剧是对传统戏剧的反叛,并通过简单经济的动作对传统戏剧所展现出来的哲学理念进行重现。
静止戏剧在传统戏剧的基础上,更加突出动作、结构、语言、情节等。它不像传统戏剧注重对故事情节的铺垫和设计、人物行动的装扮和修饰、结构的精美和华丽,反而在静止戏剧里,这些“肢体”被分解,被稀释。而这些缺席的部分,往往会通过特定的手势、沉默等表达出来。在主题方面,静止戏剧多展现人与世界、人与人之间(尤其是人与自己)的对抗。比如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就是典型的对静止戏剧主题的阐述。剧中弗拉基米尔和爱斯特拉贡对所等待的事物具象和抽象的双重无知,从而在看似平淡、呆滞的剧情中凸显他们和这个世界语境的格格不入。另外二人的交谈也在表露二人的精神的不同频率,语言逻辑的混乱和浑浊、行动的单一和反复,以及贝克特对二人在演出中的动作进行特殊化处理,都在表达二人世界的错位,但也在某种形而上的角度里产生契合。
二、贝克特静止戏剧的特征
贝克特最具知名度的剧作是他的《等待戈多》、《终局》、《快乐时光》、《克拉普的最后一盘录音带》。他的静止戏剧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主题的重复、动作的停滞、结构的循环、语言的别致。在主题上,贝克特深刻的揭示人与宇宙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如《等待戈多》是对人与宇宙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双重思考,《终局》则是大手笔的展现人和人之间无法改变的关系上;在动作上,不明意义的等待成为动作的主要体现,沉默、停顿、静止的更迭与驻守,形成了贝克特风格,他的《快乐时光》则充分体现了这些特征;在结构上,贝克特用时间的循环、封闭的空间的重复式结构,来体现宇宙的循环规律,并强调了“动作——无动作”的无限循环模式。这个特点体现在贝克特的两幕剧模式上,比如《等待戈多》的第一幕是弗拉基米尔同意了爱思特拉贡的提议,第二幕是爱思特拉贡同意了弗拉基米尔的提议;在语言上,贝克特的语言艺术是他戏剧创作的显著特征,他在戏剧里的重复手法也体现在人物台词上。重复询问、重复词汇、重复回应和无遗漏的列举。在《等待戈多》里“为什么他不把包放下?”问了三遍;“你想甩掉他吗?”问了七遍。在《终局》里,克劳夫一直重复的词“空的”,以及他的动作“他观察”,哈姆和克劳夫一直讨论的“望远镜”也是频繁重复。《等待戈多》里波卓告别时的对话“再见——再见。(沉默)——谢谢——谢谢。”至于无遗漏列举的特征也在《等待戈多》里体现最充分,幸运儿说:“他在神圣的冷漠神圣的疯狂神圣的喑哑……不知什么原因未完成的劳动以及……不知什么原因……”,这一长串的人物台词正是不厌其烦的列举。
三、贝克特静止戏剧的风格
对贝克特来说,戏剧的诗意,其内涵要更加深远,正如他在戏剧中的诗歌通常是和戏剧场景密切相关的。在《等待戈多》里,人物的戏剧化动作被简化到几乎静止的地步,而此剧的核心——等待,则蕴藏着一种诗化的隐喻。在《终局》里,人物缓慢而又艰难地将该剧推向终局,因为这部剧本身是具体且意味深长。在《克拉普的最后一盘录音带》中,诗情画意不仅体现在克拉普抒情式回忆中。贝克特在亲自指导自己作品的时候,首要目的是营造一种一致的、具有完整乐感和诗意的结构。他决心避免对现实的一味模仿,但他尊重人们在互动中呈现出来的真实张力、沮丧和渴望。他希望演员能够形成一种表演风格,一种与他的每一部戏剧理念相一致的表演风格,而不是被动的模仿现实。贝克特的静止戏剧喜欢最小化原则,他将一个庞大的世界概念放置在舞台上的一个密封的容器里。这种最小化,是人类的渺小和宇宙中人的自我定位的外化。贝克特戏剧在舞台上还追求极简主义,和对演员表演的要求一样,他追求“经济”效果,来达到艺术上的“盈利”。《等待戈多》里,左右方向空间沿着乡间小路展开,就像是在这个“没有中心、没有焦点的世界上”的生命旅程。剧中演员不时的被安排抬头看望天空,这种上下方向的空间象征,是要告诉观众,在这有限的舞台上,其实是广袤空旷。就像《终局》里暗示的一样,房间之外的一切都是虚无的。同样,在《快乐时光》里,温妮被限制在土堆里只能仰天叹息,天的高阔以及土堆之外的宽广和自己被局限的空间形成对比,也形成思索。从《等待戈多》的路到《终局》的房间,再到《快乐时光》的土丘,最后到《戏》里的瓮。舞台上的道具越来越少,行动的空间越来越局限,观众的目光反而更容易集中在演员和故事身上。
贝克特作为戏剧界里程碑式的人物,把静止戏剧推向高潮并使得荒诞派戏剧成为那个时代戏剧界的标识。贝克特作品里的人物其实是我们每一个人,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害怕被抛弃,害怕孤独,而贝克特则通过他的戏剧告诉我们人类生存的种种不确定性的本质,他的作品也揭示了真实人性的戏剧精神。
参考文献
[1]《贝克特肖像》,詹姆斯·诺尔森,英,上海人民出版社
[2]《塞缪尔·贝克特的创作思想与戏剧革新》,李静,中国书籍出版社
[3]《荒诞派戏剧》,米歇尔·普吕讷,法,浙江大学出版社
[4]《贝克特——荒诞文学大师》,焦洱于晓丹,长春出版社
[5]《贝克特选集》,塞缪尔·贝克特,爱尔兰,云南人民出版社
作者简介
马超(1994—)男,汉族,安徽六安人,在校研究生。单位:云南艺术学院戏剧学院,戏剧影视编剧专业。研究方向:戏剧影视编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