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反思是教师事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一个教师写了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教学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提出教师的成长公式是“经验 反思=成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自我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之依据的剖析和修正的思维活动,也是一种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素养和效能的过程。如何让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发展自我,提高自我,是关乎教师能否在教学中完成教书育人任务的一个关键因素。教学反思可以使教师快速熟悉教材,把握教育教学技能;可以有助于总结教学经验,形成独树一帜的教育教学风格。
我们常说把反思贯穿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教学前的反思集中在教学定位、设计理念和方法上,教学中的反思集中在课堂动态生成的事件上,教学后的反思集中在教学效果与设计意图是否一致上。反思成为引导教学的基本手段,成为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也就成了不断提升教学质量的源泉。
课前反思:教学设计要符合新的教学理念
课前进行教学反思,这种反思具有前瞻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积累一定的教学经验,形成了一定的教学风格,往往都是沿袭着习以为常的教学方法,面对新课程改革,教师首先应该思考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符合新的教学理念,是否以课程标准的理念为指导,反思教学目标是否符合新课程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反思目标的确定是否符合准确性、系统性与渐进性的原则;反思在目标确定中是否注重了基础知识的落实,是否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是否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了他们的热爱学习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是否达到了知识习得、思维训练、人格健全的和谐发展。
课前反思意味着课前教师对一切准备活动的反思,包括: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学生的实际状况是否相符;教学思路和教学策略能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等。在课前的反思中,教师不仅仅要写“教案”,预设教学环节、教学流程、教学方法以及可能出现的情况与对策等,还要写“学案”,即为每一位学生学习准备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案。准备了“因材施学”的学案才能让所有学生有事可做,才能让所有学生发挥出潜能。即使有些教师在备课时是认认真真的,但也难免会有考虑不周、设计不合理的地方。教师应该尽量考虑自己的教学设计是否科学合理,减少教学设计中的不足之处。因此,课前反思是完全必要的,它会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预测与调整能力。
一个善于研究的教师,注重在教学前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认真研读教材和课程标准,准确把握教学的目的和重难点,恰当地处理教学内容,合理地设计教学方式和最佳的教学方案,使新课程理念在教学中生根发芽。新课程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必然也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相应的变化,而时常反思,就是必不可少的了。
课中反思:因势力导。恰当地引导学生的生成学习过程
课中进行教学反思,这种反思具有灵活性。课中反思意味着教师面对课堂教学中的学生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或有些没有预先考虑到的事情随机作出判断,并及时调整教与学的行为。
课堂上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教学过程中的反思是一种教学机智,它是在教学过程中及时、主动地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调整教学方案和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中思考教学目标是否明确,师生或生生互动是否积极有效,教学行为是否得当等,并积极思考如何利用课上资源改变原有的教学设计进程。在备课中教师考虑得更多的是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自己所讲授的知识,尽管对可能发生的情况制定出各种解决方案,但由于课堂的不确定性和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有时会与你的教学设计大相径庭。因为课堂上发生的事情很多时候是我们无法预设的,它要求教师敏锐感受、准确判断生成和变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如学生理解能力的偏颇;计算错误;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等,这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学会对事件灵活地处理,并临时做出更改和调整,确保教学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在课堂上我们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能动性、差异性与创造性,根据师生互动的情况,因势利导、恰倒好处地引导,重视和利用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这也反映出教师把控课堂教学的艺术和能力。教师只有学会不断地积累经验,提高课堂教学的应变能力,才能更加有效地调控好课堂教学,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正常运行和发展,从而灵活地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案以生成新的学习过程,按学生感悟到的新思路,组织学生进行学习、辩论,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
抓住课堂上学生能力培养的机会。教师在对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进行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解题等能力。老师要用强烈情感语言创设情景,把情感传给学生,触动学生心灵,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课堂教学上,学生们在参与的过程中会有一些创新的见解,这时,教师要善于抓住和学会记录学生的这些独特见解,并把它们在随后的教学中及时进行补充和完善,并加以推广。这样,不仅推广了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更有效地拓展了教师和学生们的思路,开阔了视野,而且对提出这些独特见解的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从而更加激发和调动起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
课后反思:反思教学过程的合理性与规范性
教师每上一节课,都有其成功和不足。课后进行教学反思,这种反思具有总结性。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对此进行深入的剖析和探究,成功之处保留并不断更新,不足之处力求避免重复出现并不断去完善,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从而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教师教学经验就会越来越丰富,教学水平就会越来越高。
新课程在教学目标、教学结果、个性化教育、课程的综合性等方面都出现了不确定性,要求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预案的实施情况,本节课教学,教学的目标是否达成,教学的效果是否良好,教学的组织是否科学,活动的安排是否合理等等。教学之后,应及时撰写教学反思,并及时调整教学行为;教师还要有敏感的目光,将课堂精心演绎的来之不易的精彩延续。上完课后,要用心采撷,反复研究,体验其存在的积极意义,认真总结经验,让精彩的瞬间留住——转化为更具价值的教学反思。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教师课后总会觉得有一些不足和缺憾。面对这些,每位教师需要直面,认真分析问题的原因,思考其危害性,以及解决问题的策略。在缺憾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教师要在学生主动、独立的学习过程中,当好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要为学生创设探究的环境诱发和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要多设计一些探究的空间,使探究学习能够顺利进行下去。
反思是教师成长的“源泉”和不竭的动力。反思可以帮助教师从冲动的例行行为中解放出来,批判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程序、教学结果,不断探索与解决自身及教学目的、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从而使自己顺利地朝“学者型”教师方向发展。
我们常说把反思贯穿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教学前的反思集中在教学定位、设计理念和方法上,教学中的反思集中在课堂动态生成的事件上,教学后的反思集中在教学效果与设计意图是否一致上。反思成为引导教学的基本手段,成为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也就成了不断提升教学质量的源泉。
课前反思:教学设计要符合新的教学理念
课前进行教学反思,这种反思具有前瞻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积累一定的教学经验,形成了一定的教学风格,往往都是沿袭着习以为常的教学方法,面对新课程改革,教师首先应该思考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符合新的教学理念,是否以课程标准的理念为指导,反思教学目标是否符合新课程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反思目标的确定是否符合准确性、系统性与渐进性的原则;反思在目标确定中是否注重了基础知识的落实,是否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是否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了他们的热爱学习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是否达到了知识习得、思维训练、人格健全的和谐发展。
课前反思意味着课前教师对一切准备活动的反思,包括: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学生的实际状况是否相符;教学思路和教学策略能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等。在课前的反思中,教师不仅仅要写“教案”,预设教学环节、教学流程、教学方法以及可能出现的情况与对策等,还要写“学案”,即为每一位学生学习准备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案。准备了“因材施学”的学案才能让所有学生有事可做,才能让所有学生发挥出潜能。即使有些教师在备课时是认认真真的,但也难免会有考虑不周、设计不合理的地方。教师应该尽量考虑自己的教学设计是否科学合理,减少教学设计中的不足之处。因此,课前反思是完全必要的,它会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预测与调整能力。
一个善于研究的教师,注重在教学前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认真研读教材和课程标准,准确把握教学的目的和重难点,恰当地处理教学内容,合理地设计教学方式和最佳的教学方案,使新课程理念在教学中生根发芽。新课程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必然也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相应的变化,而时常反思,就是必不可少的了。
课中反思:因势力导。恰当地引导学生的生成学习过程
课中进行教学反思,这种反思具有灵活性。课中反思意味着教师面对课堂教学中的学生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或有些没有预先考虑到的事情随机作出判断,并及时调整教与学的行为。
课堂上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教学过程中的反思是一种教学机智,它是在教学过程中及时、主动地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调整教学方案和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中思考教学目标是否明确,师生或生生互动是否积极有效,教学行为是否得当等,并积极思考如何利用课上资源改变原有的教学设计进程。在备课中教师考虑得更多的是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自己所讲授的知识,尽管对可能发生的情况制定出各种解决方案,但由于课堂的不确定性和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有时会与你的教学设计大相径庭。因为课堂上发生的事情很多时候是我们无法预设的,它要求教师敏锐感受、准确判断生成和变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如学生理解能力的偏颇;计算错误;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等,这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学会对事件灵活地处理,并临时做出更改和调整,确保教学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在课堂上我们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能动性、差异性与创造性,根据师生互动的情况,因势利导、恰倒好处地引导,重视和利用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这也反映出教师把控课堂教学的艺术和能力。教师只有学会不断地积累经验,提高课堂教学的应变能力,才能更加有效地调控好课堂教学,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正常运行和发展,从而灵活地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案以生成新的学习过程,按学生感悟到的新思路,组织学生进行学习、辩论,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
抓住课堂上学生能力培养的机会。教师在对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进行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解题等能力。老师要用强烈情感语言创设情景,把情感传给学生,触动学生心灵,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课堂教学上,学生们在参与的过程中会有一些创新的见解,这时,教师要善于抓住和学会记录学生的这些独特见解,并把它们在随后的教学中及时进行补充和完善,并加以推广。这样,不仅推广了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更有效地拓展了教师和学生们的思路,开阔了视野,而且对提出这些独特见解的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从而更加激发和调动起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
课后反思:反思教学过程的合理性与规范性
教师每上一节课,都有其成功和不足。课后进行教学反思,这种反思具有总结性。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对此进行深入的剖析和探究,成功之处保留并不断更新,不足之处力求避免重复出现并不断去完善,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从而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教师教学经验就会越来越丰富,教学水平就会越来越高。
新课程在教学目标、教学结果、个性化教育、课程的综合性等方面都出现了不确定性,要求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预案的实施情况,本节课教学,教学的目标是否达成,教学的效果是否良好,教学的组织是否科学,活动的安排是否合理等等。教学之后,应及时撰写教学反思,并及时调整教学行为;教师还要有敏感的目光,将课堂精心演绎的来之不易的精彩延续。上完课后,要用心采撷,反复研究,体验其存在的积极意义,认真总结经验,让精彩的瞬间留住——转化为更具价值的教学反思。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教师课后总会觉得有一些不足和缺憾。面对这些,每位教师需要直面,认真分析问题的原因,思考其危害性,以及解决问题的策略。在缺憾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教师要在学生主动、独立的学习过程中,当好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要为学生创设探究的环境诱发和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要多设计一些探究的空间,使探究学习能够顺利进行下去。
反思是教师成长的“源泉”和不竭的动力。反思可以帮助教师从冲动的例行行为中解放出来,批判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程序、教学结果,不断探索与解决自身及教学目的、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从而使自己顺利地朝“学者型”教师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