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的开发应突出地域特色

来源 :丝绸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hu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化产业被誉为21世纪最有前途的产业之一,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已经占了相当大的份额,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文化产业才开始发展,而甘肃是文化大省,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如何占领先机,如何做大做强,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在未来的文化产业发展中甘肃如何突出地域特色,做好文化产业开发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关键词]文化产业;甘肃;地域特色
  [中图分类号]K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10-0038-02
  一
  作为经济与文化有机结合体的文化产业以其双重身份成为当今世界一个极具可持续发展力的朝阳产业,正如有学者指出:“21世纪全球最有前途的产业,一是高新技术产业,二是文化产业。”一些发达国家早已成了发展文化产业的强国,以其良性循环的态势从中受惠。如美国文化产品出口额仅次于其作为“老大哥”的航空航天产业,成了美国经济的第二大支柱产业;韩国的文化产业也是继电子产业之后的又一大产业;日本、英国、德国等也是发展文化产业的行家里手。这些国家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就在于文化产业不仅为他们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而且扩大了他们的世界影响力,促进了意识形态的对外渗透,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从中折射出一个信息,当今世界发展文化产业对一个国家、民族是何等重要。
  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已成为美国、韩国、日本等国的文化产品的消费大市场。如美国电影占我国电影市场总量的70%以上,在某种程度上成了支撑中国电影院运转的“轴承”;韩国的电视剧已成为闪映在我国普通家庭电视屏幕上的主打产品,观众在“看了又看”中津津乐道;中国儿童看得最多、也最爱看的电视节目是显耀地打印着“日本制作”的动画片。这些文化产业强国从我国拿走的是丰厚的金钱,留下的却是西方文化在意识形态领域深层次的影响,站在今天的世界文化背景之中,我们更能清醒而深刻地看到其中的弊害。
  正是在这样的文化环境氛围中,我国提出了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构想。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首次使用“文化产业”这一概念,提出了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和推动有关文化产业发展的任务和要求。《十六大报告》进一步对发展文化产业的作用、目标、方法、文化产业与其他事业的关系等做出了全面的论述。《十七大报告》肯定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已经取得的成绩,分析了不足,提出了新的目标。各省、市与时俱进,提出了“文化兴省”、“文化兴市”的具体目标与发展策略,把发展文化产业提到一个新的高度,作为促进经济、文化、社会共同发展的一个突破口、重要环节。正如有的人论述到的,发展文化产业“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文化产业自身实践和理论研究的必然结果”。
  二
  发展文化产业是一个复杂的工程,与它所产生的影响一样,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问题,如体制改革、环境保护、法制建设、科学技术等。如果这些是属于宏观范畴上的,那么,立项调查、开发利用、包装宣传、市场营销等就是微观层面上的。对一个省、一个市来说,发展文化产业,除了兼顾这些因素之外,还应从地域文化的角度,突出地方特色。一方面,这是由文化本身的特点决定的。文化是人类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总和,而这两个文明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域由于多种原因呈现出不同的形态与内容,所以文化的表现形式(载体)也有很大差异。另一方面,从文化产业发展的典范来看,也体现出了这一点。以国别为界,美国电影的个人英雄主义、日本动画奇幻的想像力、韩国电影剧的幽默都是本国文化整体特质的集中表现。以省别为界,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较快并富有成效的云南、陕西及东三省等,都是凭借其特有的地域风情取胜。
  从这一角度来看,甘肃文化产业的发展应坚定依靠甘肃本土的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甘肃地处西部,相对远离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有人认为是“地理上的高地,也是文化上的高地”。这对发展文化产业来说,既是“瓶颈”,又是“大道”。其封闭性虽然阻碍了文化的交流与整合,但也保持了原生态的独特风格,这正是甘肃已有的文化产品产生广泛影响,赢得物质与精神上“双丰收”的主要原因。如舞剧《丝路花雨》自1979年上演以来,久演不衰,目前共演出1300场,创下了单项剧目演出场次之最,被列入世界吉尼斯纪录,并被评为20世纪华人经典剧目。舞剧《大梦敦煌》不仅在全国20多个城市演出240多场,在海外10多个国家“亮相”,2004年还登上“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榜首,目前已签定大金额演出合同,踏上欧洲。这两个剧目取得的成功,主要在于其中所蕴含的甘肃典型的地域文化给世人以惊奇与震撼,满足了大众的消费愿望,并且具有了文化产业的基本模式。
  成功和喜悦使我们看到了美好的未来,也坚定了我们的发展思路。因为甘肃的文化资源异常丰富,这对发展区域文化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甘肃不仅是多民族文化的荟萃地,而且有诸如莫高窟、炳灵寺、白塔寺、崆峒山等众多历史文化遗迹。境内有文化保护单位43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4个。据统计,甘肃的历史遗迹、经典文化、民族民俗文化、旅游观光四类资源丰富,排列全国第五。其次,甘肃境内革命文化遗存丰富,它是全国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之一。再者,甘肃境内有55个民族文化成分,2个少数民族自治州,7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各民族文化互相融合,显示出极大的魅力。还有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如河西宝卷、天祝土族格萨尔、裕固族民歌、花儿、庆阳唢呐艺术、永登苦水高跷、皋兰太平鼓、甘肃陇剧、敦煌曲子戏、华亭曲子戏、环县皮影戏、孝贤、庆阳香包刺绣、酒泉夜光杯、临夏砖雕、天水伏羲祭典等。
  甘肃虽然蕴藏如此丰富的文化资源,但被以产业形式成功开发的却是凤毛麟角。今后的发展之路,可以说,潜力巨大,任重道远。
  三
  坚持区域文化特色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必由之路,但这并不是要“闭门造车”。文化产业的本质要求是文化产品的商品化、市场化,也就是说要利用国内外市场进行文化资源的配置。这样,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就处在多重矛盾关系之中。相应地,发展文化产业应立足于市场,处理好这些关系。这主要表现为:   其一,区域性发展与整体性发展的关系。区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从大的方面讲,一个国家、一个省都是一个区域;往小处说,一个市、一个镇也是一个区域。区域的这一含义决定了在发展文化产业时,必须要考虑区域性与整体性的关系。对一个大区域而言,既要保持和突出辖区之内小区域的文化特色,又要从整体上对其进行引导;对一个小区域来讲,要在突显本身特点的基础上自觉与大区域相联合。当然,这样的调整不能直接依靠行政指令去进行,而应依据市场调节的手段进行。
  其二,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小区域文化,大都突出的是原生态、传统的文化,而区域文化在市场化过程中,面临的一个很大问题就是传统与现代的矛盾。市场本身是一个现代化的产物,作为被市场化的区域文化产业不能不带有现代性的文化因子,它往往是以传统“身躯” 穿着现代“外衣”。所以,如何利用现代因素为传统文化增色,发展自身,是发展区域文化产业的现代化要求。
  其三,输出与引进的关系。发展文化产业对一个地区而言,其主要途径是文化产品的对外输出,目的是从中获得经济与社会利益。从整体来看,每个区域既是一个文化产品的生产者,又是消费者;既是工厂,又是市场。所以,文化产品的输出与引入在一个区域里是并存的,只是谁占主体的问题。新的矛盾也随之产生。本质上讲,文化产品的输出与引进是受市场调节的,但在其发展的初级阶段,政府职能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引进文化产品对本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会起到推动作用,也会带来冲击。只有兴利除弊,才能长足发展。
  其四,文化产业与其他因素的关系。文化产业的开发并不只是单一的“商品”制造,而是多种因素的共同结果。具体说,包括人力、资金、设施、科技、体制等多方面因素。如何使区域文化产业突出特色,具有竞争优势,就必须形成一个以文化产业为中心、集多种因素优势于一体的规模化生产的发展模式。
  四
  以突出区域文化特色来发展文化产业,只是认识问题的一个方面,或者说,这是文化产业发展中诸多策略之一,因为文化产业包括诸多文化事项,由不同的文化类型组成,不一定都要或都能够突出区域文化特色。
  联系甘肃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突出地域特色则是最有效最可行的战略之一。目前,甘肃正处于一个历史性发展的良好时机。国家关于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已初见成效,“西部大开发的过程同时应该是一个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我们应该大力发展西部的文化产业。把文化产业和科技产业作为带动西部大开发的两翼。”国家对文化产业的高度重视、科学引导以及积极性政策的推行,全球经济一体化潮流的涌进,也为甘肃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春风”,营造了良好氛围。“抓住机遇,文化强省”已成为共识。当下,要做的主要工作是:以公共财政为主体,吸收多种经济成分,加大投资;培育一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完善用人制度、分配制度;重点扶持一些基础强、效益好的文化企业,形成品牌优势;优化环境,增加设施,硬件软件并重;整合高校科研力量,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经营模式;深化体制改革,明确产权关系。这样做,才能真正使甘肃的文化产业突出地域优势,形成良性的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结构,最终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共同提高。
  [参考文献]
  [1]罗争玉.文化事业的改革与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78.
  [2]韩永进.新的文化发展观[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111.
  [3] 彭岚嘉、陈占虎.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231.
其他文献
一直对徐霞客有种崇拜,对黄果树瀑布有种向往。领略了旅行家徐霞客和《西游记》唐僧师徒的“穿越”,对黄果树瀑布的向往之情在我心中激荡。最近有幸,我与它有了一次亲密接触。  穿越黄果树瀑布  因了伟大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探险家徐霞客在他的游记中介绍了“中华第一瀑”,从此黄果树大瀑布名闻四海。而无论20世纪80年代版《西游记》还是张纪中版《西游记》,都把黄果树瀑布作为核心拍摄基地,可见该瀑布的魅力。  位
期刊
[摘要]作为史前时代系统、完整的文化遗存,马家窑彩陶纹饰之精美达到了彩陶艺术的巅峰,其纹饰形象和形式蕴涵着多样的图腾崇拜观念。本文以其中最为典型的动植物图腾崇拜为范例,展开讨论马家窑彩陶纹饰中不同图腾崇拜观的具体内涵,由点及面,进而探讨这些观念形成的原因,以期为马家窑彩陶的研究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图腾崇拜  [中图分类号]K876.3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课程实践是利用课堂和课外两种教学环境,结合课程教学目标,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教学活动。博物馆学通论课程是博物馆学专业本科阶段的重要必修课,是以帮助学生掌握博物馆学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建立专业意识为目标的基础课。由于课程涉及应用理论,在教学活动中,除课堂理论教学外,还需要通过课程实践,使学生在亲身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形成对博物馆学知识体系的认识和思考。  [关键词]课程实践;博物馆学通论;课
期刊
[摘要]嘉峪关市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丝路文化和长城文化交融汇聚。随着嘉峪关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全面实施和建设华夏文明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示范区决策的出台,为保护传承文化遗产、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如何发挥文化遗产资源优势,只有解放思想,积极参与“河西走廊自然人文保护传承创新示范基地”建设,以文化擦亮城市面孔,加快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为内生动力,打造知名文物旅游景区品牌,大力发展文化
期刊
在甘谷县文化广场大成殿前,有一尊古韵悠然、水墨流香的汉白玉雕像。一位面容高古、和蔼可亲的贤者,手握书卷,衣袂飘飘,凌风而去,踏莲而来,去那远方的圣地求取文明的薪火,只为故乡的土地播种文化的种子。他就是孔子贤人石作蜀。  石作蜀,字子明,号卓子。冀(今甘肃省甘谷县)人。生于周敬王元年(前519),卒于周敬王四十一年(前479)。据《甘谷县志》载,其“自幼好学,闻孔子聚徒讲学,跋涉万里,就学孔门。从删
期刊
为一片湖泊命名  白 沙  如果一定要为一片浩荡的水域祈一个名字  为一只“花儿”的诞生命名  为山色湖光和它拥紧的寂静  为塔尔寺磕头的长队  为经幡和虔敬、爱与生的意志格斗  为清冷的山梁  为皑皑昆仑和它的白发披散之痛  为颠沛的王朝、苦难中迁徙的民族  为抗虐者和苦役,为泪水浇灭的梦想  为唢呐旁的跳神者 为神鹰和它穿梭的自由王国  为净水中的忍辱  为困厄的诗人和凋零的格桑花儿  ——
期刊
[摘要]嵇康既重视对前代文学遗产的继承,又注重创作的开拓创新 ,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在魏晋时期,嵇康可谓继往开来、雄视一代的人物,有着独特的人生、不同凡响的艺术追求。嵇康的诗今存50余首,以四言诗为多,代表了他诗歌创作的最高水平。  [关键词]嵇康;四言诗;《幽愤诗》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16—007
期刊
近日,甘肃省政府新闻办公室在兰州饭店召开了笫十三届中国·九色甘南香巴拉旅游艺术节暨香浪节新闻发布会。甘肃省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梁和平主持发布会,甘肃省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杨宇宏出席,中共甘南州委副书记杨继军、甘南州副州长石占良、合作市市长周梅、临潭县县长李生文、碌曲县县长杨永华、玛曲县县长王力介绍了有关情况。  据介绍,甘南州委、州政府主办的“欢腾香浪节·畅游香巴拉——中国·九色甘南香巴拉旅游艺术
期刊
[摘要]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一个载体,馆藏文物是载体之一,文物的保存是通过设立博物馆、建立遗址保护等方法,通过文物与史料对照,使我们了解到古代的灿烂文明。位于丝绸之路东线路段上的甘肃拥有很多家独具特色的博物馆、文物保护单位,通过一代代博物馆人的工作,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熟知,使得甘肃悠久的历史文化不断焕发出新魅力。  [关键词]馆藏文物;遗址保护;丝绸之路甘肃段  [中图分类号]K268 [
期刊
[摘要]城市竞争的加剧导致政府对城市定位战略的重视,城市要想获得可持续发展,必须给城市一个明确的定位。本文强调领会国家的战略意图,明确城市在国家战略格局中所能和应当承担的地位和角色,是新时期城市定位的重要视角。从这一视角出发,本文通过对甘肃酒嘉城市现状的分析,文章有针对性地审视了酒嘉城市的独特性,提出酒嘉城市对实现国家西北城市定位的具体路径和对策。  [关键词]酒嘉;城市定位;发展战略  [中图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