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化产业被誉为21世纪最有前途的产业之一,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已经占了相当大的份额,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文化产业才开始发展,而甘肃是文化大省,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如何占领先机,如何做大做强,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在未来的文化产业发展中甘肃如何突出地域特色,做好文化产业开发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关键词]文化产业;甘肃;地域特色
[中图分类号]K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10-0038-02
一
作为经济与文化有机结合体的文化产业以其双重身份成为当今世界一个极具可持续发展力的朝阳产业,正如有学者指出:“21世纪全球最有前途的产业,一是高新技术产业,二是文化产业。”一些发达国家早已成了发展文化产业的强国,以其良性循环的态势从中受惠。如美国文化产品出口额仅次于其作为“老大哥”的航空航天产业,成了美国经济的第二大支柱产业;韩国的文化产业也是继电子产业之后的又一大产业;日本、英国、德国等也是发展文化产业的行家里手。这些国家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就在于文化产业不仅为他们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而且扩大了他们的世界影响力,促进了意识形态的对外渗透,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从中折射出一个信息,当今世界发展文化产业对一个国家、民族是何等重要。
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已成为美国、韩国、日本等国的文化产品的消费大市场。如美国电影占我国电影市场总量的70%以上,在某种程度上成了支撑中国电影院运转的“轴承”;韩国的电视剧已成为闪映在我国普通家庭电视屏幕上的主打产品,观众在“看了又看”中津津乐道;中国儿童看得最多、也最爱看的电视节目是显耀地打印着“日本制作”的动画片。这些文化产业强国从我国拿走的是丰厚的金钱,留下的却是西方文化在意识形态领域深层次的影响,站在今天的世界文化背景之中,我们更能清醒而深刻地看到其中的弊害。
正是在这样的文化环境氛围中,我国提出了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构想。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首次使用“文化产业”这一概念,提出了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和推动有关文化产业发展的任务和要求。《十六大报告》进一步对发展文化产业的作用、目标、方法、文化产业与其他事业的关系等做出了全面的论述。《十七大报告》肯定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已经取得的成绩,分析了不足,提出了新的目标。各省、市与时俱进,提出了“文化兴省”、“文化兴市”的具体目标与发展策略,把发展文化产业提到一个新的高度,作为促进经济、文化、社会共同发展的一个突破口、重要环节。正如有的人论述到的,发展文化产业“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文化产业自身实践和理论研究的必然结果”。
二
发展文化产业是一个复杂的工程,与它所产生的影响一样,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问题,如体制改革、环境保护、法制建设、科学技术等。如果这些是属于宏观范畴上的,那么,立项调查、开发利用、包装宣传、市场营销等就是微观层面上的。对一个省、一个市来说,发展文化产业,除了兼顾这些因素之外,还应从地域文化的角度,突出地方特色。一方面,这是由文化本身的特点决定的。文化是人类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总和,而这两个文明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域由于多种原因呈现出不同的形态与内容,所以文化的表现形式(载体)也有很大差异。另一方面,从文化产业发展的典范来看,也体现出了这一点。以国别为界,美国电影的个人英雄主义、日本动画奇幻的想像力、韩国电影剧的幽默都是本国文化整体特质的集中表现。以省别为界,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较快并富有成效的云南、陕西及东三省等,都是凭借其特有的地域风情取胜。
从这一角度来看,甘肃文化产业的发展应坚定依靠甘肃本土的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甘肃地处西部,相对远离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有人认为是“地理上的高地,也是文化上的高地”。这对发展文化产业来说,既是“瓶颈”,又是“大道”。其封闭性虽然阻碍了文化的交流与整合,但也保持了原生态的独特风格,这正是甘肃已有的文化产品产生广泛影响,赢得物质与精神上“双丰收”的主要原因。如舞剧《丝路花雨》自1979年上演以来,久演不衰,目前共演出1300场,创下了单项剧目演出场次之最,被列入世界吉尼斯纪录,并被评为20世纪华人经典剧目。舞剧《大梦敦煌》不仅在全国20多个城市演出240多场,在海外10多个国家“亮相”,2004年还登上“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榜首,目前已签定大金额演出合同,踏上欧洲。这两个剧目取得的成功,主要在于其中所蕴含的甘肃典型的地域文化给世人以惊奇与震撼,满足了大众的消费愿望,并且具有了文化产业的基本模式。
成功和喜悦使我们看到了美好的未来,也坚定了我们的发展思路。因为甘肃的文化资源异常丰富,这对发展区域文化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甘肃不仅是多民族文化的荟萃地,而且有诸如莫高窟、炳灵寺、白塔寺、崆峒山等众多历史文化遗迹。境内有文化保护单位43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4个。据统计,甘肃的历史遗迹、经典文化、民族民俗文化、旅游观光四类资源丰富,排列全国第五。其次,甘肃境内革命文化遗存丰富,它是全国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之一。再者,甘肃境内有55个民族文化成分,2个少数民族自治州,7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各民族文化互相融合,显示出极大的魅力。还有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如河西宝卷、天祝土族格萨尔、裕固族民歌、花儿、庆阳唢呐艺术、永登苦水高跷、皋兰太平鼓、甘肃陇剧、敦煌曲子戏、华亭曲子戏、环县皮影戏、孝贤、庆阳香包刺绣、酒泉夜光杯、临夏砖雕、天水伏羲祭典等。
甘肃虽然蕴藏如此丰富的文化资源,但被以产业形式成功开发的却是凤毛麟角。今后的发展之路,可以说,潜力巨大,任重道远。
三
坚持区域文化特色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必由之路,但这并不是要“闭门造车”。文化产业的本质要求是文化产品的商品化、市场化,也就是说要利用国内外市场进行文化资源的配置。这样,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就处在多重矛盾关系之中。相应地,发展文化产业应立足于市场,处理好这些关系。这主要表现为: 其一,区域性发展与整体性发展的关系。区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从大的方面讲,一个国家、一个省都是一个区域;往小处说,一个市、一个镇也是一个区域。区域的这一含义决定了在发展文化产业时,必须要考虑区域性与整体性的关系。对一个大区域而言,既要保持和突出辖区之内小区域的文化特色,又要从整体上对其进行引导;对一个小区域来讲,要在突显本身特点的基础上自觉与大区域相联合。当然,这样的调整不能直接依靠行政指令去进行,而应依据市场调节的手段进行。
其二,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小区域文化,大都突出的是原生态、传统的文化,而区域文化在市场化过程中,面临的一个很大问题就是传统与现代的矛盾。市场本身是一个现代化的产物,作为被市场化的区域文化产业不能不带有现代性的文化因子,它往往是以传统“身躯” 穿着现代“外衣”。所以,如何利用现代因素为传统文化增色,发展自身,是发展区域文化产业的现代化要求。
其三,输出与引进的关系。发展文化产业对一个地区而言,其主要途径是文化产品的对外输出,目的是从中获得经济与社会利益。从整体来看,每个区域既是一个文化产品的生产者,又是消费者;既是工厂,又是市场。所以,文化产品的输出与引入在一个区域里是并存的,只是谁占主体的问题。新的矛盾也随之产生。本质上讲,文化产品的输出与引进是受市场调节的,但在其发展的初级阶段,政府职能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引进文化产品对本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会起到推动作用,也会带来冲击。只有兴利除弊,才能长足发展。
其四,文化产业与其他因素的关系。文化产业的开发并不只是单一的“商品”制造,而是多种因素的共同结果。具体说,包括人力、资金、设施、科技、体制等多方面因素。如何使区域文化产业突出特色,具有竞争优势,就必须形成一个以文化产业为中心、集多种因素优势于一体的规模化生产的发展模式。
四
以突出区域文化特色来发展文化产业,只是认识问题的一个方面,或者说,这是文化产业发展中诸多策略之一,因为文化产业包括诸多文化事项,由不同的文化类型组成,不一定都要或都能够突出区域文化特色。
联系甘肃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突出地域特色则是最有效最可行的战略之一。目前,甘肃正处于一个历史性发展的良好时机。国家关于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已初见成效,“西部大开发的过程同时应该是一个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我们应该大力发展西部的文化产业。把文化产业和科技产业作为带动西部大开发的两翼。”国家对文化产业的高度重视、科学引导以及积极性政策的推行,全球经济一体化潮流的涌进,也为甘肃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春风”,营造了良好氛围。“抓住机遇,文化强省”已成为共识。当下,要做的主要工作是:以公共财政为主体,吸收多种经济成分,加大投资;培育一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完善用人制度、分配制度;重点扶持一些基础强、效益好的文化企业,形成品牌优势;优化环境,增加设施,硬件软件并重;整合高校科研力量,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经营模式;深化体制改革,明确产权关系。这样做,才能真正使甘肃的文化产业突出地域优势,形成良性的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结构,最终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共同提高。
[参考文献]
[1]罗争玉.文化事业的改革与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78.
[2]韩永进.新的文化发展观[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111.
[3] 彭岚嘉、陈占虎.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231.
[关键词]文化产业;甘肃;地域特色
[中图分类号]K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10-0038-02
一
作为经济与文化有机结合体的文化产业以其双重身份成为当今世界一个极具可持续发展力的朝阳产业,正如有学者指出:“21世纪全球最有前途的产业,一是高新技术产业,二是文化产业。”一些发达国家早已成了发展文化产业的强国,以其良性循环的态势从中受惠。如美国文化产品出口额仅次于其作为“老大哥”的航空航天产业,成了美国经济的第二大支柱产业;韩国的文化产业也是继电子产业之后的又一大产业;日本、英国、德国等也是发展文化产业的行家里手。这些国家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就在于文化产业不仅为他们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而且扩大了他们的世界影响力,促进了意识形态的对外渗透,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从中折射出一个信息,当今世界发展文化产业对一个国家、民族是何等重要。
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已成为美国、韩国、日本等国的文化产品的消费大市场。如美国电影占我国电影市场总量的70%以上,在某种程度上成了支撑中国电影院运转的“轴承”;韩国的电视剧已成为闪映在我国普通家庭电视屏幕上的主打产品,观众在“看了又看”中津津乐道;中国儿童看得最多、也最爱看的电视节目是显耀地打印着“日本制作”的动画片。这些文化产业强国从我国拿走的是丰厚的金钱,留下的却是西方文化在意识形态领域深层次的影响,站在今天的世界文化背景之中,我们更能清醒而深刻地看到其中的弊害。
正是在这样的文化环境氛围中,我国提出了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构想。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首次使用“文化产业”这一概念,提出了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和推动有关文化产业发展的任务和要求。《十六大报告》进一步对发展文化产业的作用、目标、方法、文化产业与其他事业的关系等做出了全面的论述。《十七大报告》肯定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已经取得的成绩,分析了不足,提出了新的目标。各省、市与时俱进,提出了“文化兴省”、“文化兴市”的具体目标与发展策略,把发展文化产业提到一个新的高度,作为促进经济、文化、社会共同发展的一个突破口、重要环节。正如有的人论述到的,发展文化产业“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文化产业自身实践和理论研究的必然结果”。
二
发展文化产业是一个复杂的工程,与它所产生的影响一样,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问题,如体制改革、环境保护、法制建设、科学技术等。如果这些是属于宏观范畴上的,那么,立项调查、开发利用、包装宣传、市场营销等就是微观层面上的。对一个省、一个市来说,发展文化产业,除了兼顾这些因素之外,还应从地域文化的角度,突出地方特色。一方面,这是由文化本身的特点决定的。文化是人类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总和,而这两个文明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域由于多种原因呈现出不同的形态与内容,所以文化的表现形式(载体)也有很大差异。另一方面,从文化产业发展的典范来看,也体现出了这一点。以国别为界,美国电影的个人英雄主义、日本动画奇幻的想像力、韩国电影剧的幽默都是本国文化整体特质的集中表现。以省别为界,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较快并富有成效的云南、陕西及东三省等,都是凭借其特有的地域风情取胜。
从这一角度来看,甘肃文化产业的发展应坚定依靠甘肃本土的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甘肃地处西部,相对远离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有人认为是“地理上的高地,也是文化上的高地”。这对发展文化产业来说,既是“瓶颈”,又是“大道”。其封闭性虽然阻碍了文化的交流与整合,但也保持了原生态的独特风格,这正是甘肃已有的文化产品产生广泛影响,赢得物质与精神上“双丰收”的主要原因。如舞剧《丝路花雨》自1979年上演以来,久演不衰,目前共演出1300场,创下了单项剧目演出场次之最,被列入世界吉尼斯纪录,并被评为20世纪华人经典剧目。舞剧《大梦敦煌》不仅在全国20多个城市演出240多场,在海外10多个国家“亮相”,2004年还登上“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榜首,目前已签定大金额演出合同,踏上欧洲。这两个剧目取得的成功,主要在于其中所蕴含的甘肃典型的地域文化给世人以惊奇与震撼,满足了大众的消费愿望,并且具有了文化产业的基本模式。
成功和喜悦使我们看到了美好的未来,也坚定了我们的发展思路。因为甘肃的文化资源异常丰富,这对发展区域文化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甘肃不仅是多民族文化的荟萃地,而且有诸如莫高窟、炳灵寺、白塔寺、崆峒山等众多历史文化遗迹。境内有文化保护单位43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4个。据统计,甘肃的历史遗迹、经典文化、民族民俗文化、旅游观光四类资源丰富,排列全国第五。其次,甘肃境内革命文化遗存丰富,它是全国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之一。再者,甘肃境内有55个民族文化成分,2个少数民族自治州,7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各民族文化互相融合,显示出极大的魅力。还有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如河西宝卷、天祝土族格萨尔、裕固族民歌、花儿、庆阳唢呐艺术、永登苦水高跷、皋兰太平鼓、甘肃陇剧、敦煌曲子戏、华亭曲子戏、环县皮影戏、孝贤、庆阳香包刺绣、酒泉夜光杯、临夏砖雕、天水伏羲祭典等。
甘肃虽然蕴藏如此丰富的文化资源,但被以产业形式成功开发的却是凤毛麟角。今后的发展之路,可以说,潜力巨大,任重道远。
三
坚持区域文化特色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必由之路,但这并不是要“闭门造车”。文化产业的本质要求是文化产品的商品化、市场化,也就是说要利用国内外市场进行文化资源的配置。这样,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就处在多重矛盾关系之中。相应地,发展文化产业应立足于市场,处理好这些关系。这主要表现为: 其一,区域性发展与整体性发展的关系。区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从大的方面讲,一个国家、一个省都是一个区域;往小处说,一个市、一个镇也是一个区域。区域的这一含义决定了在发展文化产业时,必须要考虑区域性与整体性的关系。对一个大区域而言,既要保持和突出辖区之内小区域的文化特色,又要从整体上对其进行引导;对一个小区域来讲,要在突显本身特点的基础上自觉与大区域相联合。当然,这样的调整不能直接依靠行政指令去进行,而应依据市场调节的手段进行。
其二,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小区域文化,大都突出的是原生态、传统的文化,而区域文化在市场化过程中,面临的一个很大问题就是传统与现代的矛盾。市场本身是一个现代化的产物,作为被市场化的区域文化产业不能不带有现代性的文化因子,它往往是以传统“身躯” 穿着现代“外衣”。所以,如何利用现代因素为传统文化增色,发展自身,是发展区域文化产业的现代化要求。
其三,输出与引进的关系。发展文化产业对一个地区而言,其主要途径是文化产品的对外输出,目的是从中获得经济与社会利益。从整体来看,每个区域既是一个文化产品的生产者,又是消费者;既是工厂,又是市场。所以,文化产品的输出与引入在一个区域里是并存的,只是谁占主体的问题。新的矛盾也随之产生。本质上讲,文化产品的输出与引进是受市场调节的,但在其发展的初级阶段,政府职能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引进文化产品对本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会起到推动作用,也会带来冲击。只有兴利除弊,才能长足发展。
其四,文化产业与其他因素的关系。文化产业的开发并不只是单一的“商品”制造,而是多种因素的共同结果。具体说,包括人力、资金、设施、科技、体制等多方面因素。如何使区域文化产业突出特色,具有竞争优势,就必须形成一个以文化产业为中心、集多种因素优势于一体的规模化生产的发展模式。
四
以突出区域文化特色来发展文化产业,只是认识问题的一个方面,或者说,这是文化产业发展中诸多策略之一,因为文化产业包括诸多文化事项,由不同的文化类型组成,不一定都要或都能够突出区域文化特色。
联系甘肃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突出地域特色则是最有效最可行的战略之一。目前,甘肃正处于一个历史性发展的良好时机。国家关于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已初见成效,“西部大开发的过程同时应该是一个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我们应该大力发展西部的文化产业。把文化产业和科技产业作为带动西部大开发的两翼。”国家对文化产业的高度重视、科学引导以及积极性政策的推行,全球经济一体化潮流的涌进,也为甘肃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春风”,营造了良好氛围。“抓住机遇,文化强省”已成为共识。当下,要做的主要工作是:以公共财政为主体,吸收多种经济成分,加大投资;培育一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完善用人制度、分配制度;重点扶持一些基础强、效益好的文化企业,形成品牌优势;优化环境,增加设施,硬件软件并重;整合高校科研力量,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经营模式;深化体制改革,明确产权关系。这样做,才能真正使甘肃的文化产业突出地域优势,形成良性的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结构,最终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共同提高。
[参考文献]
[1]罗争玉.文化事业的改革与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78.
[2]韩永进.新的文化发展观[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111.
[3] 彭岚嘉、陈占虎.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