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贤人石作蜀

来源 :丝绸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xies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甘谷县文化广场大成殿前,有一尊古韵悠然、水墨流香的汉白玉雕像。一位面容高古、和蔼可亲的贤者,手握书卷,衣袂飘飘,凌风而去,踏莲而来,去那远方的圣地求取文明的薪火,只为故乡的土地播种文化的种子。他就是孔子贤人石作蜀。
  石作蜀,字子明,号卓子。冀(今甘肃省甘谷县)人。生于周敬王元年(前519),卒于周敬王四十一年(前479)。据《甘谷县志》载,其“自幼好学,闻孔子聚徒讲学,跋涉万里,就学孔门。从删述,受诗书,终为孔子弟子中‘受业身通者七十七之一’。学成返乡,宣传儒家学说,传播西周文化,淳教化,移风俗。自此三陇一带文教大兴,人文蔚起,风范遗泽,后世景仰”。
  在孔子灿若群星的七十二贤人中,来自甘肃甘谷的石作蜀就位列其中,人们尊称他为石夫子。他最突出的贡献是以诗书教化“路不拾遗”的民风,以礼义弘扬“夜不闭户”的道德,让文化的风雅之花开遍三陇大地,让文明的和畅惠风吹遍陇原城乡。
  遥想当年,古冀之子石作蜀,一袭青布长衫,一双纯麻麻鞋,怀着朝圣的心情,怀着清明的理想,行走在一条通往圣地的热肠古道,行走在一条春风化雨的人生之路,穿越风霜月夜,穿越千山万水,用起伏的脚步丈量人生的高度,用匆匆的时光沉淀灵魂的芬芳。在礼仪之邦,在文风之地,在中国儒家文化的源头,汲取先贤思想的精华,吸收哲人精神的营养。然后用一生的光阴“宣传儒家学说,传播西周文化”。让陇原大地文风郁郁、书香四溢。时至今日,为什么甘谷教育仍能享誉陇上?甘谷文化如此郁郁葱葱,追根溯源,归根结底,那是因为“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文化的血脉传承有序,一脉相承。
  匆匆而去的历史虽然没有记录下石夫子当年的立世境况和片言只语,我们无法打捞起更多的细节,以触摸先贤的背影,以感受哲人的情思。但是,2500多年来,人们始终没有忘记他,他就像秦陇大地上的一个文化符号、文化象征,坚韧的闪烁在历史的星空,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市井贫民,都以各自不同的形式,怀念他、仰望他。《伏羌志》中记载道:“唐封石邑伯,宋封成纪侯,明去封号,称先贤。从祀孔庙。”孔庙是我国封建王朝祭祀孔子的庙堂,位于山东曲阜,始建于北魏太和二年(478)。在曲阜孔庙,石作蜀被祀奉在西庑内,牌位在诸葛亮、文天祥、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顾炎武等人之前。宋代高宗时赵构赋《石子赞》颂扬:“在昔石邑,能知所尊。懋依有德,克述无言。鼓箧槐市,扬名里门。此道久视,彼美长存。”宋代封侯时陈允秦奉皇帝之命撰赞:“ 宣尼日月,无得而逾,奥有哲士,尚为学徒。登封偶圣,至德崇儒,以地进爵,斯文乃殊。”足见石夫子勤勉有德、博学谨慎、美名远播。
  在甘肃兰州,建有石子祠,祠内有晚清进士刘尔炘的赞联:“是成纪数千年灵秀所钟,能傍尼山拜日月;倘孔门二三子渊源不绝,庶几中国有乾坤。”
  在故里甘谷西十里铺建有石子祠和石子墓。清举人吴可读任伏羌(甘谷)教谕时撰《石子墓记》:“墓在伏羌,又有秦祖、壤驷赤,孔门七十二徒,陇得三人。墓今荒芜不堪,仅存墓址。”并撰墓联、祠联各一。墓联为:“梓里访遗踪,看空庭草碧,荒冢花殷,何处是唐封宋赞?杏坛亲教泽,听渭水莺啼,陇山鸟语,此中有化雨春风。”祠联为:“共仰孔门高,问颜曾七十二徒,何处更多佳士?休言秦俗悍,除邹鲁三千而外,此地大有传人。”
  1989年8月,为彰显先贤、激励后人,甘谷县人民政府在十里铺小学院内立石作蜀先贤旧址碑。2004年,在县文化广场大成殿前竖石作汉白玉雕像一尊。2010年7月,在大像山镇十里铺小学院内,又恢复了石子墓,建成一尊高2.5米的汉白玉雕像。
  古冀文明源远流长,羲里文化根深叶茂。而手握书卷、墨韵流香的石夫子,穿越过2500多年的风云岁月,依然还站立在花木葱茏的甘谷文化广场上,默默地启迪后学,鼓舞来者。他收存的可是古城千秋万代文化的记忆,他开启的将是众生摇曳缤纷的人生故事。文化不断,石子永远。
其他文献
靖远城郊,两山相夹处,一水蜿蜒而来,这里便是明代陇上名臣彭泽曾经的读书之地。  彭泽是兰州人,曾经官至兵部尚书,虽文武兼备,但仕宦生涯却起伏跌宕,为当时人们瞩目的一代名臣。彭泽是兰州人,为何到靖远城郊读书呢?这背后,发生过怎样的故事呢?  山中古寺  出靖远城外往西北而行,大约15公里的地方,一个很不起眼的岔路口,拐进去,往前走三四公里,一座八角高塔耸立山顶,转过塔往前,钟鼓楼耸峙,山门矗立。这里
期刊
文人友情  从三教洞下来,我们继续往里走。很快便到了河谷的最里面,一路寻找,我们并没有找到一个能指明彭泽读书处的准确位置。也曾经询问了当地的朋友,人们都说不清楚。或许是年代久远了,或许是人们所知不多。  哪里才是这位名臣的读书之地,他留下的足迹在何处呢?  在彭泽众多友人中,冯禧是比较重要的一位。冯禧,字景福,是明中期靖虏卫人,少年时期就很出名,后来他跟随陈孟佐学习,曾经游学于甘州、凤翔等地,在靖
期刊
[摘要]敦煌宝藏给我们留下的不仅是静态的文献,而且蕴涵着很多生动的过程。所以,我们在研究敦煌文人诗歌的时候,不仅要关注文献的校勘和辑佚等方面的价值,更要深入挖掘写卷传达的动态信息。敦煌的诗歌写本是典型的下层文学写本,有着明显的随意性、实用性特点,它的功能往往是多方面的。从传统文献研究的角度来看,写卷内容的混乱无疑是很大的障碍,但如果换一个思路,思考一下这些不同内容的东西为什么会抄在一起,或许会开辟
期刊
[摘要]“丝绸之路”这块具有普世意义的金字招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新世纪哲学社会科学的大繁荣大发展,以及国内外评审国家与世界文化遗产的不断升温,在如今变得越来越为世人所知与称誉;同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旅游文化市场的驱动下,变得越来越值钱和有知名度。举国上下,以“丝绸之路”为名目的各地社会活动也越来越多,但遗憾的是人们对其真正的历史与学术价值变得越来越模糊。对此种文化现象必须认真分析研
期刊
一  我与画家杨国光先生相识、相交已历十余载,回想往事,感慨万千——初见先生,其貌不扬,如草原小溪,默默流淌;又似幽谷俊兰,寂寞孤独。随着交往加深,觉先生如旷野巨树,傲然独立;又似高山奇峰,姿态卓越。后来,我们海阔天空,谈艺论道,畅游古今,皆默契融洽,无拘无束,欣悦之情,溢于言表!人生能有此遇,岂不是无尚幸福?  然有此感想者,非我独专,他的很多道友、学生都感同身受,谓先生为踽踽独行、探索艺术真谛
期刊
这是一个令人难忘的历史时刻!  2012年1月11日晚,“感动甘肃·2011十大陇人骄子”颁奖晚会在甘肃大剧院隆重举行,“6·26”甘肃医疗队荣膺“感动甘肃·2011十大陇人骄子”特别奖。  在甘肃工作过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药品(抗肿瘤)临床研究中心主任孙燕,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陈可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原主任王凤歧,泾川县政协原副主席、党原乡卫生院原院长王富庆及夫人霍瑞
期刊
一直对徐霞客有种崇拜,对黄果树瀑布有种向往。领略了旅行家徐霞客和《西游记》唐僧师徒的“穿越”,对黄果树瀑布的向往之情在我心中激荡。最近有幸,我与它有了一次亲密接触。  穿越黄果树瀑布  因了伟大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探险家徐霞客在他的游记中介绍了“中华第一瀑”,从此黄果树大瀑布名闻四海。而无论20世纪80年代版《西游记》还是张纪中版《西游记》,都把黄果树瀑布作为核心拍摄基地,可见该瀑布的魅力。  位
期刊
[摘要]作为史前时代系统、完整的文化遗存,马家窑彩陶纹饰之精美达到了彩陶艺术的巅峰,其纹饰形象和形式蕴涵着多样的图腾崇拜观念。本文以其中最为典型的动植物图腾崇拜为范例,展开讨论马家窑彩陶纹饰中不同图腾崇拜观的具体内涵,由点及面,进而探讨这些观念形成的原因,以期为马家窑彩陶的研究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图腾崇拜  [中图分类号]K876.3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课程实践是利用课堂和课外两种教学环境,结合课程教学目标,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教学活动。博物馆学通论课程是博物馆学专业本科阶段的重要必修课,是以帮助学生掌握博物馆学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建立专业意识为目标的基础课。由于课程涉及应用理论,在教学活动中,除课堂理论教学外,还需要通过课程实践,使学生在亲身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形成对博物馆学知识体系的认识和思考。  [关键词]课程实践;博物馆学通论;课
期刊
[摘要]嘉峪关市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丝路文化和长城文化交融汇聚。随着嘉峪关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全面实施和建设华夏文明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示范区决策的出台,为保护传承文化遗产、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如何发挥文化遗产资源优势,只有解放思想,积极参与“河西走廊自然人文保护传承创新示范基地”建设,以文化擦亮城市面孔,加快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为内生动力,打造知名文物旅游景区品牌,大力发展文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