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甘谷县文化广场大成殿前,有一尊古韵悠然、水墨流香的汉白玉雕像。一位面容高古、和蔼可亲的贤者,手握书卷,衣袂飘飘,凌风而去,踏莲而来,去那远方的圣地求取文明的薪火,只为故乡的土地播种文化的种子。他就是孔子贤人石作蜀。
石作蜀,字子明,号卓子。冀(今甘肃省甘谷县)人。生于周敬王元年(前519),卒于周敬王四十一年(前479)。据《甘谷县志》载,其“自幼好学,闻孔子聚徒讲学,跋涉万里,就学孔门。从删述,受诗书,终为孔子弟子中‘受业身通者七十七之一’。学成返乡,宣传儒家学说,传播西周文化,淳教化,移风俗。自此三陇一带文教大兴,人文蔚起,风范遗泽,后世景仰”。
在孔子灿若群星的七十二贤人中,来自甘肃甘谷的石作蜀就位列其中,人们尊称他为石夫子。他最突出的贡献是以诗书教化“路不拾遗”的民风,以礼义弘扬“夜不闭户”的道德,让文化的风雅之花开遍三陇大地,让文明的和畅惠风吹遍陇原城乡。
遥想当年,古冀之子石作蜀,一袭青布长衫,一双纯麻麻鞋,怀着朝圣的心情,怀着清明的理想,行走在一条通往圣地的热肠古道,行走在一条春风化雨的人生之路,穿越风霜月夜,穿越千山万水,用起伏的脚步丈量人生的高度,用匆匆的时光沉淀灵魂的芬芳。在礼仪之邦,在文风之地,在中国儒家文化的源头,汲取先贤思想的精华,吸收哲人精神的营养。然后用一生的光阴“宣传儒家学说,传播西周文化”。让陇原大地文风郁郁、书香四溢。时至今日,为什么甘谷教育仍能享誉陇上?甘谷文化如此郁郁葱葱,追根溯源,归根结底,那是因为“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文化的血脉传承有序,一脉相承。
匆匆而去的历史虽然没有记录下石夫子当年的立世境况和片言只语,我们无法打捞起更多的细节,以触摸先贤的背影,以感受哲人的情思。但是,2500多年来,人们始终没有忘记他,他就像秦陇大地上的一个文化符号、文化象征,坚韧的闪烁在历史的星空,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市井贫民,都以各自不同的形式,怀念他、仰望他。《伏羌志》中记载道:“唐封石邑伯,宋封成纪侯,明去封号,称先贤。从祀孔庙。”孔庙是我国封建王朝祭祀孔子的庙堂,位于山东曲阜,始建于北魏太和二年(478)。在曲阜孔庙,石作蜀被祀奉在西庑内,牌位在诸葛亮、文天祥、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顾炎武等人之前。宋代高宗时赵构赋《石子赞》颂扬:“在昔石邑,能知所尊。懋依有德,克述无言。鼓箧槐市,扬名里门。此道久视,彼美长存。”宋代封侯时陈允秦奉皇帝之命撰赞:“ 宣尼日月,无得而逾,奥有哲士,尚为学徒。登封偶圣,至德崇儒,以地进爵,斯文乃殊。”足见石夫子勤勉有德、博学谨慎、美名远播。
在甘肃兰州,建有石子祠,祠内有晚清进士刘尔炘的赞联:“是成纪数千年灵秀所钟,能傍尼山拜日月;倘孔门二三子渊源不绝,庶几中国有乾坤。”
在故里甘谷西十里铺建有石子祠和石子墓。清举人吴可读任伏羌(甘谷)教谕时撰《石子墓记》:“墓在伏羌,又有秦祖、壤驷赤,孔门七十二徒,陇得三人。墓今荒芜不堪,仅存墓址。”并撰墓联、祠联各一。墓联为:“梓里访遗踪,看空庭草碧,荒冢花殷,何处是唐封宋赞?杏坛亲教泽,听渭水莺啼,陇山鸟语,此中有化雨春风。”祠联为:“共仰孔门高,问颜曾七十二徒,何处更多佳士?休言秦俗悍,除邹鲁三千而外,此地大有传人。”
1989年8月,为彰显先贤、激励后人,甘谷县人民政府在十里铺小学院内立石作蜀先贤旧址碑。2004年,在县文化广场大成殿前竖石作汉白玉雕像一尊。2010年7月,在大像山镇十里铺小学院内,又恢复了石子墓,建成一尊高2.5米的汉白玉雕像。
古冀文明源远流长,羲里文化根深叶茂。而手握书卷、墨韵流香的石夫子,穿越过2500多年的风云岁月,依然还站立在花木葱茏的甘谷文化广场上,默默地启迪后学,鼓舞来者。他收存的可是古城千秋万代文化的记忆,他开启的将是众生摇曳缤纷的人生故事。文化不断,石子永远。
石作蜀,字子明,号卓子。冀(今甘肃省甘谷县)人。生于周敬王元年(前519),卒于周敬王四十一年(前479)。据《甘谷县志》载,其“自幼好学,闻孔子聚徒讲学,跋涉万里,就学孔门。从删述,受诗书,终为孔子弟子中‘受业身通者七十七之一’。学成返乡,宣传儒家学说,传播西周文化,淳教化,移风俗。自此三陇一带文教大兴,人文蔚起,风范遗泽,后世景仰”。
在孔子灿若群星的七十二贤人中,来自甘肃甘谷的石作蜀就位列其中,人们尊称他为石夫子。他最突出的贡献是以诗书教化“路不拾遗”的民风,以礼义弘扬“夜不闭户”的道德,让文化的风雅之花开遍三陇大地,让文明的和畅惠风吹遍陇原城乡。
遥想当年,古冀之子石作蜀,一袭青布长衫,一双纯麻麻鞋,怀着朝圣的心情,怀着清明的理想,行走在一条通往圣地的热肠古道,行走在一条春风化雨的人生之路,穿越风霜月夜,穿越千山万水,用起伏的脚步丈量人生的高度,用匆匆的时光沉淀灵魂的芬芳。在礼仪之邦,在文风之地,在中国儒家文化的源头,汲取先贤思想的精华,吸收哲人精神的营养。然后用一生的光阴“宣传儒家学说,传播西周文化”。让陇原大地文风郁郁、书香四溢。时至今日,为什么甘谷教育仍能享誉陇上?甘谷文化如此郁郁葱葱,追根溯源,归根结底,那是因为“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文化的血脉传承有序,一脉相承。
匆匆而去的历史虽然没有记录下石夫子当年的立世境况和片言只语,我们无法打捞起更多的细节,以触摸先贤的背影,以感受哲人的情思。但是,2500多年来,人们始终没有忘记他,他就像秦陇大地上的一个文化符号、文化象征,坚韧的闪烁在历史的星空,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市井贫民,都以各自不同的形式,怀念他、仰望他。《伏羌志》中记载道:“唐封石邑伯,宋封成纪侯,明去封号,称先贤。从祀孔庙。”孔庙是我国封建王朝祭祀孔子的庙堂,位于山东曲阜,始建于北魏太和二年(478)。在曲阜孔庙,石作蜀被祀奉在西庑内,牌位在诸葛亮、文天祥、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顾炎武等人之前。宋代高宗时赵构赋《石子赞》颂扬:“在昔石邑,能知所尊。懋依有德,克述无言。鼓箧槐市,扬名里门。此道久视,彼美长存。”宋代封侯时陈允秦奉皇帝之命撰赞:“ 宣尼日月,无得而逾,奥有哲士,尚为学徒。登封偶圣,至德崇儒,以地进爵,斯文乃殊。”足见石夫子勤勉有德、博学谨慎、美名远播。
在甘肃兰州,建有石子祠,祠内有晚清进士刘尔炘的赞联:“是成纪数千年灵秀所钟,能傍尼山拜日月;倘孔门二三子渊源不绝,庶几中国有乾坤。”
在故里甘谷西十里铺建有石子祠和石子墓。清举人吴可读任伏羌(甘谷)教谕时撰《石子墓记》:“墓在伏羌,又有秦祖、壤驷赤,孔门七十二徒,陇得三人。墓今荒芜不堪,仅存墓址。”并撰墓联、祠联各一。墓联为:“梓里访遗踪,看空庭草碧,荒冢花殷,何处是唐封宋赞?杏坛亲教泽,听渭水莺啼,陇山鸟语,此中有化雨春风。”祠联为:“共仰孔门高,问颜曾七十二徒,何处更多佳士?休言秦俗悍,除邹鲁三千而外,此地大有传人。”
1989年8月,为彰显先贤、激励后人,甘谷县人民政府在十里铺小学院内立石作蜀先贤旧址碑。2004年,在县文化广场大成殿前竖石作汉白玉雕像一尊。2010年7月,在大像山镇十里铺小学院内,又恢复了石子墓,建成一尊高2.5米的汉白玉雕像。
古冀文明源远流长,羲里文化根深叶茂。而手握书卷、墨韵流香的石夫子,穿越过2500多年的风云岁月,依然还站立在花木葱茏的甘谷文化广场上,默默地启迪后学,鼓舞来者。他收存的可是古城千秋万代文化的记忆,他开启的将是众生摇曳缤纷的人生故事。文化不断,石子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