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确立阅读目标;精心设计课前导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师生合作提出问题;师生合作解决问题;交流评价,深化认识五个方面,谈了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训练。
小学语文教学阅读训练阅读兴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阅读训练,主要是指导学生进行针对性阅读,也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研读文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然后在班上交流学习所得的一种学习活动。在近几年的教学活动中,我努力改变自己以前古老的作法。把学生们放在教育教学的“主体”地位,充分让他们展示其自身的阅读才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一、确立阅读目标
阅读是一种目的性非常明确的学习活动,要求学生围绕阅读目的准确、快速、有效地把握文章的相关信息,并广泛地联系相关信息,从中筛选、处理信息,以便实现阅读目的。因此,明确阅读目的,是学生阅读的首要任务。这是阅读活动的准备阶段,再要求学生初步了解课文,熟悉内容,为发现问题作准备,为深入学习教材打下基础。
二、精心设计课前导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俗话说,一篇好的文章,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就如遇到了一顿美餐,让你垂涎三尺,美美地享受一番。同样的道理,一段好的导语,能引起学生阅读的极大兴趣。小学生对什么事物都怀有一种好奇心,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休的求知欲望,我就抓住他们的这种心理,精心设计阅读课文的导语,积极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我在教学《雨》这篇课文时,我引导学生说:“你们都见过‘雨’,‘雨’对我们大家是再熟悉不过的事物,它与我们的生活时时相伴,就像我们的好朋友,谁也离不开谁,可你们知道下雨时天气怎样?风怎样?雨水是怎样的?庄稼又是怎样等这些情景吗?你们想了解吗?”同学们个个精神抖擞地回答:“想”。于是,我就说:“好,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关于写‘雨’的课文,课文详细地介绍了这些方面的知识,请你们用自己的能力去阅读课文,并寻求答案好吗?”话音刚落,学生就情绪高昂地朗读起课文来。
三、师生合作提出问题
开始时可以由教师提问,由学生阅读、研究和解决问题。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研读《北京》一课时,开始先出示北京画面,指导学生观察,并简要介绍北京是我国的首都,都有什么名胜古迹,为学习本课作铺垫。随后引出问题:那些名胜古迹是什么样子的?你是怎么知道的?前面第一个问题是引导学生阅读、研究课文,后面的一个问题则是引导学生拓展思维,从而把学生带人了一个新的思考空间。经过一段时间的引导,教学要逐渐过渡到在教师启发下学生自己发现问题阶段。因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学生阅读过程中思维的重要标志。例如,在教学生学习《葡萄沟》一课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下面几个方面去提出问题:(1)紧扣课题提问;(2)紧扣中心提问;(3)紧扣课文重点内容提问;(4)紧扣文章写作思路提问。结果,学生提出了以下问题:葡萄沟在哪里?课文中说它是一个怎样的地方?为什么说“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课文从哪几方面写葡萄沟的葡萄多?最后一句起什么作用?等等。有了问题就可以促使学生去分析、解决问题,这就会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深入研究。
四、师生合作解决问题
阅读中解决问题最佳组织形式是小组合作研究学习,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小组在研究问题过程中,互相切磋,讨论启发,促进发现,从而提高了阅读效能。例如,在学习《恐龙的灭绝》这篇课文时,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了“恐龙为什么会灭绝”的问题,具体讨论如下:
学生1:恐龙的灭绝主要是气温的变化,我看是因为当时恐龙喜欢温暖的环境,气温骤然降低恐龙不适应环境,而被活活冻死。使学生认识到环境的变化,能导致动物的灭亡。
学生2:恐龙的灭绝主要是食物的减少,由于气温降低,其他小动物也不能生存,恐龙得不到食物,而被活活饿死。使学生认识到,动物的生存是相互依赖的。
学生3:恐龙的灭绝主要是地球与其它星球碰撞爆炸,而被活活炸死。从而激发学生对天文科学的兴趣。教师参加小组研究学习时,只起引导做用,启发每一位都要发言,说出自己的见解。小组合作研究学习并不是一簇而成,它是师生在长期交流中促成的点滴积累的发现,也可以是一段时间的独立学习后的系统总结。
五、交流评价,深化认识
学生把研读的发现,先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汇集整理研究所得的观点和结论,然后再选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研究成果,其他同学则补充、反驳、完善,最后师生共同评价。
总之,阅读训练的方法还很多很多,这就需要我们在长期的教学中去发现去积累去实践,才能找到最为理想的途径。
小学语文教学阅读训练阅读兴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阅读训练,主要是指导学生进行针对性阅读,也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研读文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然后在班上交流学习所得的一种学习活动。在近几年的教学活动中,我努力改变自己以前古老的作法。把学生们放在教育教学的“主体”地位,充分让他们展示其自身的阅读才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一、确立阅读目标
阅读是一种目的性非常明确的学习活动,要求学生围绕阅读目的准确、快速、有效地把握文章的相关信息,并广泛地联系相关信息,从中筛选、处理信息,以便实现阅读目的。因此,明确阅读目的,是学生阅读的首要任务。这是阅读活动的准备阶段,再要求学生初步了解课文,熟悉内容,为发现问题作准备,为深入学习教材打下基础。
二、精心设计课前导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俗话说,一篇好的文章,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就如遇到了一顿美餐,让你垂涎三尺,美美地享受一番。同样的道理,一段好的导语,能引起学生阅读的极大兴趣。小学生对什么事物都怀有一种好奇心,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休的求知欲望,我就抓住他们的这种心理,精心设计阅读课文的导语,积极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我在教学《雨》这篇课文时,我引导学生说:“你们都见过‘雨’,‘雨’对我们大家是再熟悉不过的事物,它与我们的生活时时相伴,就像我们的好朋友,谁也离不开谁,可你们知道下雨时天气怎样?风怎样?雨水是怎样的?庄稼又是怎样等这些情景吗?你们想了解吗?”同学们个个精神抖擞地回答:“想”。于是,我就说:“好,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关于写‘雨’的课文,课文详细地介绍了这些方面的知识,请你们用自己的能力去阅读课文,并寻求答案好吗?”话音刚落,学生就情绪高昂地朗读起课文来。
三、师生合作提出问题
开始时可以由教师提问,由学生阅读、研究和解决问题。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研读《北京》一课时,开始先出示北京画面,指导学生观察,并简要介绍北京是我国的首都,都有什么名胜古迹,为学习本课作铺垫。随后引出问题:那些名胜古迹是什么样子的?你是怎么知道的?前面第一个问题是引导学生阅读、研究课文,后面的一个问题则是引导学生拓展思维,从而把学生带人了一个新的思考空间。经过一段时间的引导,教学要逐渐过渡到在教师启发下学生自己发现问题阶段。因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学生阅读过程中思维的重要标志。例如,在教学生学习《葡萄沟》一课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下面几个方面去提出问题:(1)紧扣课题提问;(2)紧扣中心提问;(3)紧扣课文重点内容提问;(4)紧扣文章写作思路提问。结果,学生提出了以下问题:葡萄沟在哪里?课文中说它是一个怎样的地方?为什么说“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课文从哪几方面写葡萄沟的葡萄多?最后一句起什么作用?等等。有了问题就可以促使学生去分析、解决问题,这就会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深入研究。
四、师生合作解决问题
阅读中解决问题最佳组织形式是小组合作研究学习,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小组在研究问题过程中,互相切磋,讨论启发,促进发现,从而提高了阅读效能。例如,在学习《恐龙的灭绝》这篇课文时,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了“恐龙为什么会灭绝”的问题,具体讨论如下:
学生1:恐龙的灭绝主要是气温的变化,我看是因为当时恐龙喜欢温暖的环境,气温骤然降低恐龙不适应环境,而被活活冻死。使学生认识到环境的变化,能导致动物的灭亡。
学生2:恐龙的灭绝主要是食物的减少,由于气温降低,其他小动物也不能生存,恐龙得不到食物,而被活活饿死。使学生认识到,动物的生存是相互依赖的。
学生3:恐龙的灭绝主要是地球与其它星球碰撞爆炸,而被活活炸死。从而激发学生对天文科学的兴趣。教师参加小组研究学习时,只起引导做用,启发每一位都要发言,说出自己的见解。小组合作研究学习并不是一簇而成,它是师生在长期交流中促成的点滴积累的发现,也可以是一段时间的独立学习后的系统总结。
五、交流评价,深化认识
学生把研读的发现,先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汇集整理研究所得的观点和结论,然后再选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研究成果,其他同学则补充、反驳、完善,最后师生共同评价。
总之,阅读训练的方法还很多很多,这就需要我们在长期的教学中去发现去积累去实践,才能找到最为理想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