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高考中“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易考点成因分析

来源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acloudnem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对2013—2020年地理高考中各个知识点进行分值统计,确定“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为地理高考中的易考知识点,得出从“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设计的考点内容可从渗透人地协调观,指向区域可持续;依托区域背景,展现不同层次的问题情境;立足地理学科大概念,体现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强调地理学科关键能力,进行易考成因分析,以期为地理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地理高考;易考知识点;成因分析;工业地域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0)36-0249-02
  工业的形成与发展问题和社会生产生活联系紧密,具有一定时代性和综合性。地理学习中“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相关内容能体现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地理高考中,“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在全国Ⅰ卷、Ⅱ卷中常以大题的形式出现,并且在选择题部分的占比较大。本文针对“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从高考评价体系和地理核心素养两大方面进行成因分析,以期挖掘出“工业地域形成与发展”成为易考点的深层次原因,为地理教学提供参考。
  一、2013—2020年地理高考知识点分值统计
  通过对2013—2020年高考地理全国Ⅰ卷、Ⅱ卷中的考点进行分值统计并以统计数据制图(见图1),可以看出高考地理全国Ⅰ卷、Ⅱ卷中,“工业活动与地域联系”“区域可持续发展”两个方向的地理知识总分值增长最快、总分值最高,分别从214分上升至272分、180分上升至224分。基于2013—2020年全国文综Ⅰ卷、Ⅱ卷数据的统计与整理,结果显示“工业活动与地域联系”总分值最高[1]。
  二、“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易考点成因分析
  (一)渗透人地协调观,指向区域可持续
  面对复杂的环境、人口与发展问题,运用人地协调观有助于分析和解决社会生产生活中的问题,建设和谐社会。“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涉及就业、劳动人口、地区产业结构、地区城市化发展等方面,即“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是自然与人文相互耦合的动态散耗过程。根据《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对“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方面的相关要求,必修二注重结合实例说明工业的区位因素[2]、选择性必修二是在区域的视角上,分析产业结构转移的过程和成因、资源枯竭型和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方向。由此可见,“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的相关习题注重区域工业生产中的人地协调,着眼于生产生活中的问题,意在考查学生人地协调观。
  人地协调观是地理学科的基本思想和方法,是考生必须具备的地理学科素养之一,成为近年来考查的重点之一[3]。在区域工业发展的高考试题中,面向对环境的保护,树立可持续发展观,理解区域工业发展的转型升级。如2017年高考文综课标Ⅱ卷中36大题,山西省焦炭产业的考查思路,体现了产业升级转型中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该题首先提出山西省的焦炭资源十分丰富,在生产中不断产生污染,进而请考生提出减少污染的措施。再通过山西省焦化生产从起初规模小、污染大的小企业经营到大产业园区的转变,以案例形式展现我国传统工业区的转型,以及国家对环境的态度不断改变,更加注重人地协调发展。
  (二)依托区域背景,展现不同层次的问题情境
  基于已有的实证调研和文献分析研究结果,高考通过设置不同层次的情境活动来考查学生在“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四层内容的理解认知[5]。“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是通过自然与人文的相互耦合,在大、中、小尺度区域上形成具有一定层次性的工业区域的过程。依据高考评价体系中基于“四层”“四翼”对情境与情境活动进行层次划分,“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能够体现这样的层次划分。如2020年新课标Ⅱ卷文综卷36题,对于玉米油厂的选址及运输包装的问题,简述惠民和铁岭建设毛油厂的区位优势属于基本层次的问题情境,主要考查工业区位因素的选择,考查的是必备知识与描述事物的能力;分析在广州设精油厂和包装厂的原因属于综合层面的问题情境,不仅包括区位优势、工业分布、交通与经济技术发展状况,还隐含工业分散发挥优势等方面,需要综合运用多方面知识解决问题。推测毛油运输到广州的交通方式属于生活实践问题情境,需要综合运用各种知识,解决应用性问题。工业地域的可持续发展及环境保护问题是开放性的生活实践问题情境,这类问题情境具有开放性与综合性,意在考查学生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涵盖了基本层次、综合层面、生活实践与开放性的生活实践问题情境,多方面体现了高考命题的要求。
  (三)立足地理学科大概念,体现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修订的主要内容和变化”部分指出:“进一步精选了学科内容,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2]。”大概念指有组织、有结构的科学知识和模型,它们能够解释较大范围内的一系列相关现象[4]。不同于以往零散的知识与技能,地理学习大概念注重学习的整体性和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大概念学习与考查必须在特定情境中进行,一般具有时代性、生活化的情境利于学生学习和考查地理核心素养的落实情况。如“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中工业区位因素是形成基础,工业集聚与工业分散是为寻找最佳的工业区位发展工业。“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会对地理环境产生积极与消极的影响,在区位条件优越的地区会形成特色工业区,如德国的鲁尔区和美国硅谷。各个区域的区位因素不同,工业发展中的情况不同,为工业地域形成发展的考查提供了丰富的情境,由此在地理高考中“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方面的试题考查角度多,活动情境丰富,能够凸显学生的地理素养。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提出“一核”“四层”
  “四翼”的概念及其在素质教育发展中的內涵。其中“四翼”是指考查要求,即“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是素质教育在高考中的体现[5]。“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以生活化、社会性、时代性的真实情境为试题载体,关注国家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生产生活,环境保护的等现实问题。试题设置以开放性和探究性为主,试题的呈现方式与设问方式新颖,考查学生的批判和质疑的思维能力,考查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与技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验到地理知识的应用价值,真正学习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   (四)以图文考查为主,强调地理学科关键能力
  关键能力指即将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在面对与学科相关的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时所具有的能力[6]。地理学科的关键能力,包括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与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新课标高考地理命题不仅考查学生地理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储备情况,更考查学生能否运用关键能力解决地理问题。地图是地理学习的第二语言,以图文结合考查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是“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这一知识点的基本考题模式,因此试题多以区域等值线分布图和工业地域的分布图来呈现。分析这些地理图像时,需要运用等值线和经纬网的知识,从不同的空间尺度结合区域差异来进行,既考查学生地理基本技能又考查其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试题中,所给出的文字信息也是试题情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可从中获取必要的地理信息,整合图像信息与文字信息,运用地理知识解读试题中区域工业发展的区位因素与优势,运用地理学科语言阐释工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从区域和时空视角说明地理规律和地理原理、分析实际的问题。“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对地理学科关键能力的考查针对性强,因此成为高考热点。
  【参考文献】
  [1]相炜地理研究室.2018高考地理试题统计分析[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8(1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岳雄.课程标准卷高考地理学科命题特点分析[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8(2).
  [4]王晨光.聚焦于大概念的的教学——以《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为例[J].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8(9).
  [5]教育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1).
  [6]教育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23).
  【作者简介】
  刘梦梦(1996~),女,漢族,吉林桦甸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地理学科教学。
  董玉芝(1968~),女,汉族,吉林延吉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地理教育。
其他文献
【摘 要】寄宿制学校教学形式比较特殊,应合理分配时间,开展多样化的体育晨练活动,尽可能降低寄宿制学校与社会脱节的负面影响。科学安排各年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和内容,增加寄宿制学生的在校锻炼时间和次数,合理安排体育活动的内容与强度,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加强体育研学旅行课程开发,能展现寄宿制学校学生的个性与特长,促进寄宿制学校学生体育活动的开展。  【关键词】寄宿制学校;小学体育;活动开展  
期刊
【摘 要】很多人都会产生一个疑问,音乐和美术本身是不相干的两门课程,为什么要让音乐走进美术课堂中呢?事实上,音乐和美术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都可以丰富人们精神世界、满足人们精神需求,所以将音乐应用到小学美术课堂中,促进两门课程之间的融合,是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基于此,本文先分析将音乐应用到小学美术课堂的必要性,随后探究让音乐走进小学美术课堂的策略,以期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音乐
期刊
【摘 要】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在中国现代教育史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他不仅创立了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而且进行了大量教育实践,为我国的教育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将陶行知的教育理念融入到幼儿美术教学,具有较大的实践价值和指向作用,教师能在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基于此,本文主要探究了陶行知思想在幼儿美术教育中的渗透与运用,以期能够推动幼儿美术教学水平提高。  【关键词】陶行知思想;幼
期刊
【摘 要】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音乐教学活动不仅仅是基本内容,更是影响幼儿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所以幼儿园要高度重视音乐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开展。基于此,本文对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的教学设计与研究进行了详细阐述,以期为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教学设计类型;方法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0)36-0
期刊
【摘 要】早期阅读可以让幼儿更好地认识世界以及获得知识,从而有效促进幼儿认知、语言、个性等方面的发展。本文提出通过“互联网+”提供的多元化沟通渠道,帮助家长获取幼儿早期阅读、亲子阅读方面的知识和指导,在家园协同下构建“亲子共读”桥梁,有效推动幼儿早期阅读习惯的养成。  【关键词】互联网+;家园共育;早期阅读;亲子阅读  【中图分类号】G6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
期刊
【摘 要】家庭伴随人的一生,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但目前仍然有一些父母对孩子采取专制型的教养方式。课题组分别从孩子的学业、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方面探究了专制型家庭教养方式存在的问题,分析了专制型家庭教养方式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理解与尊重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和加强家校沟通的解决对策,以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专制型家庭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并将研究内容用于家
期刊
【摘 要】随着社會不断发展和教育改革不断深入,人们逐渐意识到音乐对儿童成长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视培养儿童的音乐素养。音乐素养的培养,对儿童的身心健康、生活娱乐都有一定影响。儿童生理上正处于发育阶段,性格还没有完全定型,在这一时期,教师借助悦耳动听的音乐,能帮助儿童放松心情,缓解一些焦虑情绪,陶冶儿童的情操,更能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儿童成长与全面发展。  【关键词】音乐素养;儿童;成长  【中图分类号】G
期刊
【摘 要】本文简要介绍了校園足球改革试验区、360度绩效评价法的基本概念,然后结合我国当前校园足球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在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区建设中360度绩效评价法的优势,最后提出了在校园足球评估工作中有效推行360度绩效评价法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区;绩效评价;360度反馈评估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0)30-0001
期刊
【摘 要】素质教育背景下,研究体育游戏的开发利用,探索体育游戏的组织策略,通过设计开发创新型、智慧型、情趣化的体育游戏,应用快乐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开展游戏化体育教学实践活动,以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游戏的热情,培养学生热爱体育的兴趣,提升体育游戏的实效性,形成教师独特的游戏化体育教学风格,同步提升体育教师专业素养,促进体育教育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体育游戏;开发利用;组织策略;体育
期刊
【摘 要】教师课程领导力是教师在课程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价等事务中的引领和指导能力。《教学勇气:漫步教师  心灵》一书将教师比喻为“牧羊犬”,借羊群比喻学生。本文结合黄云峰教师课程领导力结构模型,从“牧羊犬”身上解析其具体表征——在“转场”中调整课程愿景,在教学系统中勘察课程价值,在教学空间中整合课程资源,在实施指导中帮助学生驱散恐惧,发挥评价的正向激励作用,并得出对教师及学生的启示,即教师要做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