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周——酷吏的法律难题

来源 :现代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zl4178017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司马迁写《史记》,专列一篇《酷吏列传》。
  酷吏,当然是指毫无菩萨心肠、时时绿眉毛红眼睛、喜好大刑伺候的官吏。在《酷吏列传》里,有个人物叫杜周。此人无疑是“残酷”的。但是,他脑筋极为好用,且语出惊人。一个道理,由他来说来辩,别人只能跺脚着急,拿他一点办法没有。司马迁蘸足笔墨,讲了他的一个“法学段子”,也令古人以及今人不免要重新思考一些问题。
  原来,杜周有个癖好,遇到棘手的案子审断或者其他麻烦事时,喜欢对法律的意思做些改动。在今日的法律学子看来,这绝对是个颠覆行为——颠覆了法律的严肃和权威。无论如何,法律用文字写出,一是一,二是二,统一一致性是绝对不能蹦出折扣的。由此,怎能篡改意思?篡改,必是暗中夺权(夺立法者的权)!
  不过,叫人别扭而又头痛的是,杜周改变法律的意思,不是依着自己的脾性,而是依着皇上的念头。杜周总要揣摩皇上的心思,处处为皇上着想。只要皇上瞧着什么顺眼,杜周就把法律解释成啥样子。总之,一切要挠在皇上的痒处。如此一来,真叫人难说他是“暗中夺权”。
  那阵子,有人看着杜周就来气儿,骂其阿谀奉承。还有人,像眼下的许多“法治卫道士” 一样,跨步站出,坚决要和杜周理论理论,维护法律说一不二的硬性品格。他们讲:“为人腰板儿要直点,既然法律文字已经端出,意思清澈如水,就应照着法律意思径直去做。哪有理由去看什么脸色?”
  杜周不含糊,反唇相讥:“前主所是著为律,后主所是疏为令,当时为是,何古之法乎?”这话是说,哪条法律最初不是来自皇上的意思,既是皇上的意志,今儿不断地依皇上意思去做,将法律文字解释成皇上的心思,不是理所当然?那帮鄙夷者听了这番话,一点脾气没有,左琢磨右琢磨,发现杜周说的绝对在理。
  其实,咬定了法律文字是皇上的意志,而且咬定了应该如此,自然不能反驳杜周。皇上的想法会变,想法变了,皇上当然要求改变法律。顺此讲来,杜周只是先行一步罢了。而且十分紧要的是,皇上瞧见杜周依自己的意思行事,肯定不会有啥不悦,真到了修改法律文字的节骨眼上,皇上兴许还要拿杜周的说法当个宝贝。
  今人着迷这样一个概念:法律所以叫“法律”,盖缘于它出字成文后,应该不受任何任性的意志玩弄摆布。它有个稳定性,“宁折不弯”。今人还喜欢说,法律由人制定,人制定当然要将自己的心思输入进去,所以,法律处处都是有权制定者的想法。用专业词汇标一下,此为“立法原意”。而且,制定者可以落实到具体个人,或者某些人,像古时的皇上及少数统治者。
  可人是会变的。昨儿惦念一个事儿,今儿可能变了主意,后儿可能把改变了的主意再改变一回。这是不奇怪的。对比大多数人,少数个人或某些人更会如此。这般说来,势必让法律的“不变”(一时期内的稳定不变)本色和人意志的“常变”本色,无法丝丝入扣。
  许久以来,人们大体是用修改、重新制定的方式,解决这个别扭。并且以为,这是具体立法者分内的事儿。而且会说,杜周的毛病在于角色定位错误,错将自己当作了立法者。但是,这看法终究是不能服人的。即便不知不觉地误将自己扮作了钦差,那也属于圆了君王意志的意思。枝节上出点错,那是为了主干上的大事儿成功。所以,对杜周,总是难以在根本上说三道四。
  换种思路,看看能否解决别扭。
  现在,不将法律视作具体立法者的意思、具体立法者的想法,而是将其看成一旦制定了,就有自己本身的意思,且这意思是经过大多数人理解而出的。立法者,顶多是个秘书性质的发言人。在审案断狱中,我们依然奉行这般看法,认定法律有自己的“大多数人理解”的纹路。这样来说,具体制定者再如何宣称自己的心思变了,审判者也要依法做事,就连具体制定者本身都要循规蹈矩。
  这个思路,兴许可以化解杜周的难题。因为,大伙儿都认定了法律的意思,杜周再说自己如何想,或说如何为具体立法者想,那全是斗胆违法。在这儿,法律才真有了自己的硬性品格:稳定性。
  当然,前边人们通常的思路和后边说的另一思路,仅仅是不同的说法,可以在理论上“各自为政”。只是,依着后一种思路,才能走进“所有人遵法守法”的设想,才能分清“以法”和“依法”的语词用法。“以”字,是“用”。“依”字,是“按照”。谈到“用”,一定是有人在“用”,而且“用”者有时可在法外(比如旧时君王用法统治)。谈到“依”,则是所有人都要服从,也就没人可以独自在法外了。
  杜周应在法内,還是法外?
  (摘自中国法制出版社《古律寻义:中国法律文化漫笔(修订3版)》    作者:刘星)
其他文献
偷得浮生半日闲,看茶叶上下翻腾,纵观杯中天地,品位苍宇人生。  住在中国台湾新北市树林区的朋友来看我,提来3桶水,每桶30公斤。  在这么燠热的天气,看到朋友满头大汗,使我不忍。  “這么远,提水来干什么呢?”  朋友说:“上次来你家喝茶,发现你只有好茶,没有好水,于是这次找了一些好水来配你的好茶。”  朋友所提来的“好水”是产自三峡区佛山里自然涌出的矿泉,水质非常甘美,而且整座佛山未被污染,是中
期刊
从五道梁开始,我的世界变得黑白颠倒天地倾覆。  边睡觉边开车的“猛”司机  我到了位于青海省格尔木市的武警招待所,在这里能找到常年跑青藏线的私车。  跟我一起拼车的都是来自深圳的驴友,他们三女一男,都比我年长,我叫他们大哥、大姐、红姐、张姐。和中间人谈好路线、时间、价钱,他打电话叫来一辆三星越野车。车主是个中年人,又黑又方的脸庞,看起来敦厚老实。  从格尔木到拉萨大约一千公里,沿途要經过可可西里、
期刊
中国是陆权贸易国家,也是历史悠久的海权贸易国家,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同样源远流长。中国的海权来之于和平贸易和2000年以上的航海历史,蓝色经济从来都是中国经济的一部分。中国的陆权贸易是多元包容的贸易,惠及欧亚文明。中国的海权贸易同样是多元包容的贸易。在新的经济全球化浪潮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带着中国与世界在经济相互融入中走向新的境界,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南北美洲在跨大区域经济合作中越走越近
期刊
寒门难出贵子  我在清华大学教书,在大家的印象中,可能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学霸都是“人生的赢家”,应该没有什么烦恼了吧。但事实上,学霸们的世界里,人生迷茫的不少,有些学生就跑来和我说,认为“自己不够好”,自我价值感匮乏。有人抑郁,有人甚至休学……  我接触到形形色色、各种家庭背景的学生,有从偏远农村、小县城来的学生,他们到了北京、到了清华后才发现自己和大城市的孩子不一样。这里的不一样可能是包含了见识
期刊
在京东流传着一个刘强东怼员工抱怨的故事:一次,刘强东给业务人员开会,要求200%的业绩增速,一位销售副总裁说有难度,开始陈述阻碍重重的理由。刘强东立马打断他:“对不起,你没听懂我的问题。我问的是怎么增长,不是问怎么不能增长。”后来,在业务例会上再也没见到此人的身影。  一个啰嗦的下属和一个说话精辟的下属,老板会更愿意听谁说呢?答案很明显。老板在公司里掌握着生杀予夺的大权,会不会说话,话说得漂亮不漂
期刊
“求助的艺术”是源于明末清初的小说理论天才金圣叹对《西游记》的一个评论。金圣叹对《水浒传》称扬备至,这一点我是同意的;但他对《西游记》的评价,我就不能同意了,特别是他对于悟空的一个评论。这个评论是这样的:“《西游记》每到弄不来时,便是南海观音救了。”语气中的不以为然,隔着三百多年的时空,我们依然感受得到。  在很多时候,悟空自己明明可以“弄得来”,他也会去找观世音或其他大神。这绝非悟空无能,而是出
期刊
在炎热的6月,我身穿黑水獭皮滚边的海青缎面皮袍子,头戴高耸的羊羔皮帽,脖子上涂着令人晕眩的香料。我满脸淌汗,端酒杯与陌生人对饮,向他们行鞠躬礼——这不是梦境,是去年的一场经历——身旁,是我的“新娘”阿季阿兰。我总算把她的名字记住了。  这个巨大的白帆布帐篷,能装五十多人,没桌椅,熟肉堆在地面塑料布上。食用固体酒精勾兑的酒在饮马石槽里荡漾,随便取饮。  我的“婚礼”,实为阿季阿兰的婚礼,地点是俄罗斯
期刊
“脱口秀行业的大部分工作,都和创作有关。创意看似是智力活儿,其实是体力活儿,归根结底是苦力活儿。要意识到你的全部人生都理应要为你的创作提供养分,为它服务。”  首先,这是一份工作  我跟王建国第一次从《今晚80后脱口秀》领到的稿费是一人七千多,现金。我俩一人拿牛皮纸包着一摞,回到汉庭酒店,放在床上,两个人当时想的是同一件事:“这样都能挣钱,这辈子还饿得死吗?”  在那之前,中国是没有脱口秀编剧这个
期刊
英格玛·伯格曼(1918—2007),瑞典导演、编剧、制作人。他的电影作品代表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欧洲艺术电影难以逾越的巅峰,与费里尼、安东尼奥尼、塔可夫斯基同属“大师中的大师”。他以强烈个人风格所奠定的瑞典电影的理性精神,至今仍深深影响着世界影坛。  英格玛·伯格曼一生有过5次婚姻,这5任妻子好像都不是他最重要的女人。有3个女人对伯格曼很重要,这3人都是他电影的女演员,分别成就了伯格曼的银幕杰
期刊
我们都是、正是或将是所爱之人的照护者。面对一场终将“失败”的战斗,我们该如何抗争与坚持?美国医学人类学奠基人凯博文根据亲身经历书写,在妻子被诊断出患有早发性阿尔茨海默病后,作为丈夫同时也是医生的他漫长而动人的照护之路。  在琼刚生病那会儿,她的认知障碍与失能在无情地发展着,到了第三个年头,我意识到自己必须做出一套方案,为这种严重的慢性疾病提供长期照护。  我想,从一开始,琼发现我居然可以为她和我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