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开封话形成的历史背景
中原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开封地处中原,早在五、六千年前就已经有了人类活动。夏朝曾在开封一带建都,史称老丘。战国时期,魏国迁都大梁,大力发展农业,为开封繁荣的农商文明打下了基础。五代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都定都开封,这也是开封成为北宋首都的重要原因。北宋时期,开封作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国各地的人们涌入开封,也使得开封话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宋朝以后,金也曾在开封定都,因此给开封留下了“八朝古都”的美名。由此可见,开封话的形成,与都市文明密不可分。由于历史上几经易都,开封话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吸收着外来语言的生命力。虽然建国后的行政区划调整将河南省省会由开封迁往郑州,但开封话至今仍然是河南方言的代表。至今,开封人仍然把“开封话”称作“河南话”,这与开封方言在河南的发展历史中的深远影响是密不可分的。
二、开封话的语音特征
开封话与普通话同根于北方语系,通过变调即可实现二者之间的简单转换。普通话中的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在开封话中分别发阳平、去声、阴平和上声,而开封话的舌前音和舌后音与普通话基本一致。因此,无论是全国哪个地方的人,总是能听懂大部分开封话的。究其原因,是由于开封古时长期作为都会城市,假如口音过于繁琐生僻,难免会给外来人带来许多麻烦,因此开封话在一代又一代的演变过程中,伴随着众多外来人的推动作用,发音模式也越来越具有亲和力。
由于简单易学的特点,现在的年轻人大多说的都是普通话化的开封话,即大部分词语都是通过将普通话变调而来。但在很多长辈口中,仍然保留着传统开封话自身的特点。开封话虽不像北京方言那样充斥着儿化音,但儿化的音节仍然是开封话中不可缺少的成分,这也是开封话区别于其他中原官话的一个特点。儿化音的作用主要是缩短词语的音节,比如将“孩子”读作“hiao”,将筷子读作“kuaio”等等。很多外地人都说开封话听起来十分俏皮,应该主要就是指儿化音的使用了。这种幽默诙谐的口音与开封人安逸的生活环境是密不可分的。开封地处平原地带,没有天然的地理屏障,易攻难守,因此很少受到连绵不断的战争的摧残。加之北宋时期,开封的商业文明得到了蓬勃发展,为开封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因此,安居乐业的人们也就发明出了这些幽默风趣的发音方法。
开封话的另一个语音特点,是/e/音的大量使用来代替/?/,这一特点在其他方言中并不常见。比如车读作/t:e/,“热”读作/re/等等。比较这两种声音的发音特点,/e/是张口音,而/?/是闭口音,这样发音也许与开封人豪爽、奔放的性格有关吧。
三、开封话中的词语精炼
北方方言相比南方方言,本身就相对简洁,而开封话在北方方言中又是比较简练的一种方言。侯宝林的相声《戏剧与方言》中就有这样的段子:“哥儿俩,住一个院里,一个在东房住,一个在西房住。夜间都睡觉啦,忽然间那屋房门一响,这屋发觉啦,两个人一问一答”“河南人说话,说这点事情,四个字就解决。”——“‘谁’‘我’‘咋’‘尿’”。短短四个字,便把整个对话中的两位主人公说话的目的表现的淋漓尽致。开封话的词汇中,缩读的字无处不在,比如将“知道”读作“着”,将“你们”读作“恁”,将“没有”读作“某”(与“冇”相近)等等。不过要提到流传最广的简练词语,就非“中”字莫属了。“中”这个字,囊括了开封人口中所有表达肯定的含义。“中”字的用法非常广泛,根据其读音轻重长短可以解读出不同的含义。比如简单的读“中”即表示同意、赞成;重读“中”表示非常赞同;连续说几个“中”表示自己赞同,并且对对方想要表达的意思已经非常理解了,无需再提;如果用轻浮的语气读“中”就表示虽然可行,但同时带有一些妥协的意味,表示自己并不是非常希望这样,等等。这就像汉语“听话人负责”的特点一样,需要听者自己解读其中的含义。
开封话中词语精炼的特点,与传统的田间耕作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开封地区的主要农作物是小麦,所以在田间耕作时耕夫的距离相对较远,不能像以水稻种植为主的南方人一样低声细语。同时,开封地区气候炎热干旱,迫于口渴之感,耕夫之间的交流就需要简明扼要。在这样的环境下,开封话简洁凝炼的特点就逐渐形成了。
四、开封话中的特殊词汇
虽然开封话的发音规则较为简单易懂,整体也没有许多生僻的词语,但其中仍然存在一些具备开封当地特色的词汇。比如将“寻找”读作“学摸”,这是因为“学”在开封话中有“迂回”、“转圈”的意思,加之“摸”与“找”的含义相似而产生。普通话中的“夹菜”在开封话中被译作“叨菜”,是因为“叨”这个字在开封话中有用较为尖、细的物体夹取的意思,类似的表述还有“鸡叨米”等等。普通话中的“摸索”在开封话中读作“he捞”,(此处“e”的读音为/e/),这是因为在开封话中,“he”表示把物品向外推,而“捞”表示把物品向内拉,这一推一拉将摸索的动作表现的淋漓尽致。
五、开封话的传承和发展
和其他很多方言一样,传统的开封话所面临的现状与前景是不容乐观的。由于如今开封城里的很多孩子们从小就用普通话和父母交流,缺乏了对传统开封话的学习,因此在他们长大之后,即使学会了说开封话,也只是仅仅把声调变一下而已,而那些经典的带有开封话特色的词汇在他们的口中早就消失的无影无踪了。如今,只要听一个人说开封话的口音,就可以区分出他是新开封人还是老开封人。甚至就连笔者的父辈们,很多人虽然生长在农村,直到长大之后才进城工作,但由于在城市中生活时间过长,疏于对传统开封话的使用,对很多词汇也逐渐陌生了。有时候冷不丁冒出来一个词,还会引得其他人哈哈大笑。这种方言“普”化现象不禁令人深思。
对于开封话未来的发展,许多媒体也逐渐开始关注起来。河南电视台在几年前就推出了一档方言节目——《咱嘞河南话》来普及河南方言中的词汇和语句。开封当地的报纸也推出了专门介绍开封话的栏目供读者阅读。但归根到底,开封话的传承还是需要每个开封人的共同努力。只有人人都把方言当做非物质文化遗产来看待,把说一口纯正的开封话当做自己是正宗的开封人的象征,开封话才能够得到较好的传承。作为一名身在他乡的游子,我更是对本地的方言情有独钟,真心希望那种简洁凝炼、幽默诙谐的地道开封话能够焕发出更多的光彩!
【参考文献】
[1]申小龙.汉语与中国文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2]周昕.河南开封方言语音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3.
[3]李逢丹.新派开封方言单音节词与古汉语的继承关系[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0).
[4]刘冬冰.开封方言记略[J].方言, 1997(04).
中原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开封地处中原,早在五、六千年前就已经有了人类活动。夏朝曾在开封一带建都,史称老丘。战国时期,魏国迁都大梁,大力发展农业,为开封繁荣的农商文明打下了基础。五代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都定都开封,这也是开封成为北宋首都的重要原因。北宋时期,开封作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国各地的人们涌入开封,也使得开封话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宋朝以后,金也曾在开封定都,因此给开封留下了“八朝古都”的美名。由此可见,开封话的形成,与都市文明密不可分。由于历史上几经易都,开封话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吸收着外来语言的生命力。虽然建国后的行政区划调整将河南省省会由开封迁往郑州,但开封话至今仍然是河南方言的代表。至今,开封人仍然把“开封话”称作“河南话”,这与开封方言在河南的发展历史中的深远影响是密不可分的。
二、开封话的语音特征
开封话与普通话同根于北方语系,通过变调即可实现二者之间的简单转换。普通话中的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在开封话中分别发阳平、去声、阴平和上声,而开封话的舌前音和舌后音与普通话基本一致。因此,无论是全国哪个地方的人,总是能听懂大部分开封话的。究其原因,是由于开封古时长期作为都会城市,假如口音过于繁琐生僻,难免会给外来人带来许多麻烦,因此开封话在一代又一代的演变过程中,伴随着众多外来人的推动作用,发音模式也越来越具有亲和力。
由于简单易学的特点,现在的年轻人大多说的都是普通话化的开封话,即大部分词语都是通过将普通话变调而来。但在很多长辈口中,仍然保留着传统开封话自身的特点。开封话虽不像北京方言那样充斥着儿化音,但儿化的音节仍然是开封话中不可缺少的成分,这也是开封话区别于其他中原官话的一个特点。儿化音的作用主要是缩短词语的音节,比如将“孩子”读作“hiao”,将筷子读作“kuaio”等等。很多外地人都说开封话听起来十分俏皮,应该主要就是指儿化音的使用了。这种幽默诙谐的口音与开封人安逸的生活环境是密不可分的。开封地处平原地带,没有天然的地理屏障,易攻难守,因此很少受到连绵不断的战争的摧残。加之北宋时期,开封的商业文明得到了蓬勃发展,为开封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因此,安居乐业的人们也就发明出了这些幽默风趣的发音方法。
开封话的另一个语音特点,是/e/音的大量使用来代替/?/,这一特点在其他方言中并不常见。比如车读作/t:e/,“热”读作/re/等等。比较这两种声音的发音特点,/e/是张口音,而/?/是闭口音,这样发音也许与开封人豪爽、奔放的性格有关吧。
三、开封话中的词语精炼
北方方言相比南方方言,本身就相对简洁,而开封话在北方方言中又是比较简练的一种方言。侯宝林的相声《戏剧与方言》中就有这样的段子:“哥儿俩,住一个院里,一个在东房住,一个在西房住。夜间都睡觉啦,忽然间那屋房门一响,这屋发觉啦,两个人一问一答”“河南人说话,说这点事情,四个字就解决。”——“‘谁’‘我’‘咋’‘尿’”。短短四个字,便把整个对话中的两位主人公说话的目的表现的淋漓尽致。开封话的词汇中,缩读的字无处不在,比如将“知道”读作“着”,将“你们”读作“恁”,将“没有”读作“某”(与“冇”相近)等等。不过要提到流传最广的简练词语,就非“中”字莫属了。“中”这个字,囊括了开封人口中所有表达肯定的含义。“中”字的用法非常广泛,根据其读音轻重长短可以解读出不同的含义。比如简单的读“中”即表示同意、赞成;重读“中”表示非常赞同;连续说几个“中”表示自己赞同,并且对对方想要表达的意思已经非常理解了,无需再提;如果用轻浮的语气读“中”就表示虽然可行,但同时带有一些妥协的意味,表示自己并不是非常希望这样,等等。这就像汉语“听话人负责”的特点一样,需要听者自己解读其中的含义。
开封话中词语精炼的特点,与传统的田间耕作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开封地区的主要农作物是小麦,所以在田间耕作时耕夫的距离相对较远,不能像以水稻种植为主的南方人一样低声细语。同时,开封地区气候炎热干旱,迫于口渴之感,耕夫之间的交流就需要简明扼要。在这样的环境下,开封话简洁凝炼的特点就逐渐形成了。
四、开封话中的特殊词汇
虽然开封话的发音规则较为简单易懂,整体也没有许多生僻的词语,但其中仍然存在一些具备开封当地特色的词汇。比如将“寻找”读作“学摸”,这是因为“学”在开封话中有“迂回”、“转圈”的意思,加之“摸”与“找”的含义相似而产生。普通话中的“夹菜”在开封话中被译作“叨菜”,是因为“叨”这个字在开封话中有用较为尖、细的物体夹取的意思,类似的表述还有“鸡叨米”等等。普通话中的“摸索”在开封话中读作“he捞”,(此处“e”的读音为/e/),这是因为在开封话中,“he”表示把物品向外推,而“捞”表示把物品向内拉,这一推一拉将摸索的动作表现的淋漓尽致。
五、开封话的传承和发展
和其他很多方言一样,传统的开封话所面临的现状与前景是不容乐观的。由于如今开封城里的很多孩子们从小就用普通话和父母交流,缺乏了对传统开封话的学习,因此在他们长大之后,即使学会了说开封话,也只是仅仅把声调变一下而已,而那些经典的带有开封话特色的词汇在他们的口中早就消失的无影无踪了。如今,只要听一个人说开封话的口音,就可以区分出他是新开封人还是老开封人。甚至就连笔者的父辈们,很多人虽然生长在农村,直到长大之后才进城工作,但由于在城市中生活时间过长,疏于对传统开封话的使用,对很多词汇也逐渐陌生了。有时候冷不丁冒出来一个词,还会引得其他人哈哈大笑。这种方言“普”化现象不禁令人深思。
对于开封话未来的发展,许多媒体也逐渐开始关注起来。河南电视台在几年前就推出了一档方言节目——《咱嘞河南话》来普及河南方言中的词汇和语句。开封当地的报纸也推出了专门介绍开封话的栏目供读者阅读。但归根到底,开封话的传承还是需要每个开封人的共同努力。只有人人都把方言当做非物质文化遗产来看待,把说一口纯正的开封话当做自己是正宗的开封人的象征,开封话才能够得到较好的传承。作为一名身在他乡的游子,我更是对本地的方言情有独钟,真心希望那种简洁凝炼、幽默诙谐的地道开封话能够焕发出更多的光彩!
【参考文献】
[1]申小龙.汉语与中国文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2]周昕.河南开封方言语音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3.
[3]李逢丹.新派开封方言单音节词与古汉语的继承关系[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0).
[4]刘冬冰.开封方言记略[J].方言, 199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