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如何“言之有序”

来源 :作文周刊(高考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sen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
  所谓“结构”,就是要“言之有序”,是作者对材料进行恰当而有序的组织和安排,也是作者写作思路的反映。结构是文章的“骨架”,元人乔梦符曾有“凤头、猪肚、豹尾”之说。文章的结构总是和文章内容相结合、相搭配的,没有万古不变的结构模式,内容一变,结构即变。所谓“定体则无、大体须有”,结构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文章内容的表达,不在结构上下一番功夫,是很难写出好文章的。
  记叙文的结构绚丽多姿,形式各异。一般而言,记叙文的结构包括文章的标题、开头和结尾、段落和层次、过渡和照应、记叙的线索、顺序等。考生在动笔之前要先构思,写一个简短明了的结构提纲:确定主题,如何开头,怎样结尾,如何过渡和照应,怎样安排详略。记叙文偏重于记事写人,记叙事物的发展变化,这就必须要随着时间和空间的推移来安排文章。在叙述事件时,应以事物的发展过程、时间的先后顺序及空间的位置变化来安排结构。
  如何让记叙文的结构严谨、自然、完整、统一呢?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线索明晰,结构严谨
  线索是贯串文章始终的脉络。考生要运用线索将表现中心的材料联珠缀玉般地交织起来,使文章的各个层次贯通弥合,如同把一个一个珍珠串联在一起的那条线一样,形成一个严密的整体。
  常见的记叙线索多种多样,如时间的推移、空间的变换、人物、中心事件、某一实物、某一问题等。它在文章的不同段落中用来解读文章含义、了解文章主旨时,都可见的相同词、句子或是情景等。一篇作品的主要线索只能有一个,并且应贯串始终。
  很多作品都不只有一条线索,而是灵活、巧妙地运用多重线索。有主线和副线的区别,也有明线和暗线之分。看似毫无关系,却处处相关联,这是一个很巧妙的抒发感情、突出主旨的切入点。因此,在写作记叙文时,巧妙地设置文章的线索,贯串全文,就会使文章浑然一体,使文章的结构更加严谨。
  二、曲折跌宕,尺水兴波
  生活有曲折,记叙文在反映生活时也应曲折有致,波澜起伏。正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若如井田方石,有何可观?惟壑谷幽深,峰峦起伏,乃令游者赏心悦目。或绝崖飞瀑,动魄惊心。山水既然,文章正尔。”(清·袁枚《李觉出身传评语》)相反,写作时平铺直叙,“一支文笔太均匀,通篇都一平如水,尽管是晶华耀眼,毕竟要令人瞌睡。”(《诗的艺术》)读起来使人感到呆板、单调,索然寡味。
  生活不是文艺作品,不可能情节迭起,但写作记叙文时我们需要浓缩生活,在平时观察积累的某些特殊情节中寻找内在的联系,曲线跌宕、情节巧借妙合。
  比如学生放学回家,从学校到家是两点一线,一般我们都能顺利到家。要产生故事情节,就必须在这条直线上设置跌宕,比如说你路上被偷了钱包,比如说你在路上见义勇为,这两件事中间没有关联,无法构成情节,我们不妨假设:你救的这个人是小偷的母亲,你的钱包失而复得,这样就有了戏剧效果。而这就需要考生去设计、去铺垫,让别人相信情节的真实。这样从校到家的直线就变成了波澜起伏的曲線。
  三、铺陈误会,峰回路转
  我们可以在记叙一件事情时,有意安排一些情节,使文章出现数次曲折,出乎读者的意料,最后峰回路转,给读者一个意外和诸多回味,或通过铺陈,或制造误会,使情节不断变化,充分刻画人物性格,不断升华文章主旨。
  如在写紧张之事到来之前,先渲染“紧张”的气氛,然后用平缓的笔法加以衬托,从而突出重点,烘托紧张气氛;或者在情节发展的过程中,为给事件的发展创造或增强某种气氛,可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与之有关的另一件事,也可对有关之事进行追溯和回忆,但这种穿插要注意主次分明,使行文有变化、有节奏;还可以在扣住文章中心来写的同时,将内容进行一定的安排,从不同的角度突出中心。
  如一篇习作中写了这样的情节:她是班上数学最棒的,但心胸狭窄,唯恐别人超过自己,因此当“我”向她借复习提纲时,她先用“我把提纲放在家里”“我家可远着呢”来搪塞,后以忘带钥匙来假托,不肯借给“我”。作者在高潮来临前故意放慢速度,不惜笔墨地进行铺陈延迟,尽情蓄势,造成情节的跌宕,文末高潮处形成江河陡转之势,揭示事情真相。这样就使文章情节完整而曲折,跌宕起伏。
  四、对比映衬,制造反差
  记叙文写作时,不妨设置一个对立面来对比映衬。如“我”在放学路上碰到了一件他人需要救助的事,可是自己没有挺身而出,这时,另一位同学却毫不犹豫地出力相助,这位同学的行为引起了自己的反思和内疚。当然“对立面”还可以是同一人物前后行为的反差或者不同人物间的反差。这对于所要表现的主旨也能起到更突出的表现作用。
  再如《人,又少了一个》取材人生,凝练厚重。作者选择女子在三年前后巨大变化的两幅画面,写了一个大学毕业的女子的人格激变。恶劣的社会环境、不幸的遭遇迫使她含羞忍辱,应付生计,以致她逐渐扭曲心态,乃至泯灭人格自尊。作者以“人,又少了一个”为题,正揭示了恶劣的社会环境、不幸的遭遇对人性的扼杀和吞噬这一主题。文中仅以三年的时间差,她因丈夫坐牢,独自担负四個孩子的生活重担,又因为人生的穷困而外出乞食,终于变得麻木,仅隔三年,就判若两人。
  五、紧扣主旨,详略得当
  写人的文章,人物的事迹与言行应当详写,而夹在其中的景物描写就不能喧宾夺主,应当略写。人物的思想品质、成就是写作的重点,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性格、思想品质等也要详写。主要人物要详写,次要人物要略写。叙事的文章,以记事为主的文章,故事的情节应该详写,抒情与议论的内容则要略写。事情的经过是重点,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有感情地进行描述——细节部分要写细致,感人的部分要写具体,事情的发展、变化要写详细。
其他文献
假如早几个世纪出生,我的梦想——与名人对话也许会得以实现。但这能变成事实吗?  “时空转移心灵交流器”的诞生不仅解除了我心中的疑团,而且还带给我一個美好的机会。前不久,我作为记者采访了揭开生物进化秘密的达尔文。  达尔文(1809-1882),英国博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1859年出版了《物种起源》一书,全面提出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进化学说,推翻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的理论。该书的出版震动了当时的
期刊
深夜酒醉,你抽出三尺青锋细细观赏,似是爱抚自己的孩子。不知,这三尺青锋饮了多少血,而你又在边塞作出多少诗。遥想当年,你跨着骏马奔驰在南方,剑在腰边激荡,诗在心中酝酿。你把蛙声听遍后,去了邊关。你塞上吟詩,诗中藏着美景,隐着刀兵。  塞外多年,军号、军令伴你入眠,更有诗、笔、剑陪在身边。战场洗练了你的剑,雕刻了你的诗。没有铁血的边塞,你的剑永远只属于过去的你;没有把栏杆拍遍,没有把蛙声听遍,只活在两
期刊
蓝天是鸟儿的远方,大海是鱼儿的远方,大地是蒲公英的远方。走在时光的年轮上,远方的模样正慢慢变得清晰。梦想,是独属于我的远方。  曾听人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梦想家,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便背负了使命;从蹒跚学步的那一刻起,便学会了不断进步;从咿呀学语的那一刻起,便拥有了美丽的梦想。曾几何时,母亲唤着我的乳名,问我:“长大以后,你要做什么啊?”儿时的稚语十分好笑,但我却难以忘怀:“我要写世界上最动人的
期刊
思路导航  审读材料时,考生要理解材料中罗曼·罗兰的名句的内涵,抓住材料中“不妨找些名人对话”这句话。古今中外,名人荟萃,群星璀璨,他们杰出的成就与高尚的人格,让人们敬佩不已。名人的一生充满精彩传奇,名人的心路历程漫长曲折,但每个名人的一生都是不断追求和不断超越的一生,每個名人故事所蕴藏的人生哲理总能给人启发。  这是一个较宽泛的作文题,可能多数考生会选择一个知名人物,写成人物评述类议论文或对话录
期刊
21世纪人类追求的普世价值是什么?传统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拼合而成的家国天下主义。传统中国文化(尤其是儒道佛三家的基本精神)与西方的理性主义,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以及当代科学发展(例如人类是一家的基因研究的发展)之间的高层次结合和相互补充,会进一步完善家国天下主义。由家而国,由国而天下,是符合生物界和人类社会本身的自然演进生存模式的。  人类的一切关系中,血缘关系是最亲密的关系。因此,由血缘关系建
期刊
【知识盘点】  意象:“意”是指作者的思想感情,“象”就是具体事物,又叫物象。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指包含作者思想感情的具体事物。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从形式上看,意象与词句相关,是可以感知的、实在的、具体的;意境则与全篇对应,是要体悟的、抽象的,是一种氛围。意象是分析诗歌散文时的用语,指构成一种意境的各个事物,这些事物往往带有作者主观的情感。意象组合
期刊
【解题技巧】  古代诗歌中的形象是指作者借以表达思想感情的、具体可感的物象或画面,它可以是人,也可以是花、鸟、虫、鱼等物,由此分为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形象两类。人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述的人物或抒情主人公;自然景物形象则指诗歌中描写的景、物、意象。古代诗歌绝大多数都是十分含蓄、凝练的,作者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而意在彼,多借写景来抒情,借咏物来言志。诗歌中所写之“
期刊
忧国是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与思考。自从范仲淹长叹一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后,这句话就成为一切爱国者的座右铭。忧心,是一种责任,没有一定觉悟、一定的社会责任感的人不会心忧天下。这是因为:一者,国家离个人实在太远,一般人为柴米之事所扰,人情得失所缠,哪有心有力顾及国事。二者,平时治国赖良才重器、高官谋臣,一般也轮不到普通百姓去思考国事。三者,和平时期,国家正常运转,可忧之事并不突出。但正是
期刊
約好在德巴街路南第十个电杆下会面,去了却没看到他。我决意再等一阵,踅进一家小茶馆里一边吃茶一边盯着电杆。旁边新盖了一家酒店,玻璃装嵌,还未完工,正有人用白粉写“注意玻璃”的字样。  吃过一壶茶后,我回到了家。妻子说王有福来电话了,反复解释他是病了,不能赴约,能否明日上午在德巴街后边的德比街再见,仍是路南第十个电杆下。第二天我赶到德比街,电杆下果然坐着一个老头,额头上包着一块纱布。我说你是王得贵的爹
期刊
一、加强辩证,突出思辨  2016年高考语文,共有9套试卷,10道作文题:全国卷3道,省市卷7道。与前几年相比,今年作文题加大了辩证思维的力度,提升了理性思辨的强度。唯有极强的辩证思维,才能全面地看问题,捏准事物分寸,获得全面认识;唯有超强的理性思辨,才能发展地看问题,把准评判尺度,获取深刻见识。  譬如2016年高考江苏卷作文题,审题就需要考生辩证分析。材料中的“有时”,表示或然,表明不定:是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