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数学是小学生学习的主要科目,也是关乎小学生今后学习和发展的重要知识技能。数学知识本身就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小学生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和理解。如果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还处在被动的学习状态,只会使数学教学的效率和效果难以提升,使小学生的数学素养难以提高。因此,发挥小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尤为关键。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能力;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15-275
引言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重心由“教”向“学”转变,教师要发挥引导、启发作用,为学生的自主探学、合作共学提供指引,促进他们自主学力的形成、数学素养提升。在当前数学课堂中,往往会出现教师教的苦,学生学得累,而学习成绩却不尽如人意。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丰富课堂活动形式,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益。
一、创造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情境教学法不是只需要教师给学生创造一个情境就可以了,而是教师要不断地引导学生,为学生创造一些问题情境,对学生提出相关的问题,慢慢地引导学生去理解数学中的知识点,并且让学生能够通过问题进行思考,让学生主动地去回答课堂上教师的提问,用有趣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去思考,主动去學习,激发学生对知识点的探究欲望,从而让学生乐于学习数学,达到情境教学的真正目的。
例如,数学教师在教学“乘法”的相关知识点的过程中,本单元主要是让学生探索乘法的计算规律。教师可以利用问题情境来引导学生,比如教师可以向学生进行提问:“同学们还记得那首儿歌吗?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如果我们继续说下去,数就会越来越大,那么如果我们用“N”来表示数量,那么N只青蛙,分别是几张嘴、几只眼睛和几条腿呢?学生在带有趣味性的儿歌的感染下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一下子就说出了答案:“N只青蛙,有N张嘴,2N只眼睛,4N条腿。”由此类推,在教师的不断引导下,学生就可以初步找到乘法的运算规律。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让学生养成自主探究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在传统教育中,学生过分地依赖教师的教学,将教师作为学习的引导者,一旦离开教师的指导就无法自主进行数学学习。为了改变这一点,教师需要真正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在基础知识的传授中,积极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数学学习。只有这样,整个数学教学活动才能更加生动、有活力,学生才能在数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基础上,提高自身的数学学习能力。因此,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活动时,可以为学生创设探究情境,让学生在探究中自主进行数学学习。
例如,在进行计算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这一内容的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根据已经学过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等物体的体积计算方式,探究如何计算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在课堂教学的开展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一些带有刻度的方形或者圆柱形容器、尺子、水等,让学生回忆所学知识,利用准备的物品测量出不规则物体的体积。通过教师的不断提问,让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让学生在小组里积极发言、讨论,并根据讨论结果来进行测量。有的小组先将容器装入水,测出水的体积,然后将不规则物体放入水中再次进行测量,用测量结果减去水的体积,以此获得最终的结果;有的小组将不规则物体进行分割,分割成长方体、正方体等,然后用尺子测量各个边的长度,利用已有的知识进行计算等。学生在实验操作中,通过自主探究计算出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这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还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和数学思维意识,为之后的数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开展具有趣味性的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真正将学生作为数学学习的主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以此培养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最终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三、小组共学,深入探究
学生由独学而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要引导他们参与小组共学,大家彼此分享、共同交流,在讨论中理解越来越深入,见解越来越独特。教师要合理划分学习小组,要在充分把握学情的基础上,采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依据学生的数学基础、现实起点、学习兴趣、个性特长、性别等进行分组,让每个学生都有平等参与小组活动的机会。教师要提出明确的学习任务,并合理把握任务的难度,如果任务过难会影响学生合作的推进进度,只有难度适中的任务才能驱动学生去探讨交流,促进他们对数学问题的解决。
如在学习《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一课教学中,教者提出问题:想铺长为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该用边长为6厘米的正方形还是边长为4厘米的正方形纸片?小组同学共同合作,操作员进行拼摆,记录员进行记录,教师加强巡视指导,并让小组汇报员进行汇报,学生通过小组协作发现,用边长为6厘米的正方形纸片正好铺满,而用边长为4厘米的正方形纸片不能正好铺满。在小组学习中,教师要将自评、他评与小组评价结合起来,让做得好的小组得到表扬,并分享自己小组的共学经验。通过组间的比赛,才发掘学生的潜能,提升学生的竞争意识。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传统的灌输教学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抑制了学生的学力,教师要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他们去思考、合作,教师加以恰当的指导,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训练,学习活动也会变得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1]郭圳中.以学生为中心的小学数学课堂的构建[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1):149.
[2]黄忠明.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小学数学高效课堂[A].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年教学研究与教学写作创新论坛成果集汇编(一)[C].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3.
[3]王品康.构建以学习为中心的小学数学课堂[J].新课程(上),2018(10):31.
四川省南充市南部县小元乡小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能力;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15-275
引言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重心由“教”向“学”转变,教师要发挥引导、启发作用,为学生的自主探学、合作共学提供指引,促进他们自主学力的形成、数学素养提升。在当前数学课堂中,往往会出现教师教的苦,学生学得累,而学习成绩却不尽如人意。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丰富课堂活动形式,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益。
一、创造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情境教学法不是只需要教师给学生创造一个情境就可以了,而是教师要不断地引导学生,为学生创造一些问题情境,对学生提出相关的问题,慢慢地引导学生去理解数学中的知识点,并且让学生能够通过问题进行思考,让学生主动地去回答课堂上教师的提问,用有趣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去思考,主动去學习,激发学生对知识点的探究欲望,从而让学生乐于学习数学,达到情境教学的真正目的。
例如,数学教师在教学“乘法”的相关知识点的过程中,本单元主要是让学生探索乘法的计算规律。教师可以利用问题情境来引导学生,比如教师可以向学生进行提问:“同学们还记得那首儿歌吗?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如果我们继续说下去,数就会越来越大,那么如果我们用“N”来表示数量,那么N只青蛙,分别是几张嘴、几只眼睛和几条腿呢?学生在带有趣味性的儿歌的感染下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一下子就说出了答案:“N只青蛙,有N张嘴,2N只眼睛,4N条腿。”由此类推,在教师的不断引导下,学生就可以初步找到乘法的运算规律。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让学生养成自主探究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在传统教育中,学生过分地依赖教师的教学,将教师作为学习的引导者,一旦离开教师的指导就无法自主进行数学学习。为了改变这一点,教师需要真正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在基础知识的传授中,积极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数学学习。只有这样,整个数学教学活动才能更加生动、有活力,学生才能在数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基础上,提高自身的数学学习能力。因此,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活动时,可以为学生创设探究情境,让学生在探究中自主进行数学学习。
例如,在进行计算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这一内容的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根据已经学过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等物体的体积计算方式,探究如何计算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在课堂教学的开展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一些带有刻度的方形或者圆柱形容器、尺子、水等,让学生回忆所学知识,利用准备的物品测量出不规则物体的体积。通过教师的不断提问,让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让学生在小组里积极发言、讨论,并根据讨论结果来进行测量。有的小组先将容器装入水,测出水的体积,然后将不规则物体放入水中再次进行测量,用测量结果减去水的体积,以此获得最终的结果;有的小组将不规则物体进行分割,分割成长方体、正方体等,然后用尺子测量各个边的长度,利用已有的知识进行计算等。学生在实验操作中,通过自主探究计算出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这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还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和数学思维意识,为之后的数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开展具有趣味性的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真正将学生作为数学学习的主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以此培养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最终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三、小组共学,深入探究
学生由独学而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要引导他们参与小组共学,大家彼此分享、共同交流,在讨论中理解越来越深入,见解越来越独特。教师要合理划分学习小组,要在充分把握学情的基础上,采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依据学生的数学基础、现实起点、学习兴趣、个性特长、性别等进行分组,让每个学生都有平等参与小组活动的机会。教师要提出明确的学习任务,并合理把握任务的难度,如果任务过难会影响学生合作的推进进度,只有难度适中的任务才能驱动学生去探讨交流,促进他们对数学问题的解决。
如在学习《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一课教学中,教者提出问题:想铺长为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该用边长为6厘米的正方形还是边长为4厘米的正方形纸片?小组同学共同合作,操作员进行拼摆,记录员进行记录,教师加强巡视指导,并让小组汇报员进行汇报,学生通过小组协作发现,用边长为6厘米的正方形纸片正好铺满,而用边长为4厘米的正方形纸片不能正好铺满。在小组学习中,教师要将自评、他评与小组评价结合起来,让做得好的小组得到表扬,并分享自己小组的共学经验。通过组间的比赛,才发掘学生的潜能,提升学生的竞争意识。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传统的灌输教学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抑制了学生的学力,教师要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他们去思考、合作,教师加以恰当的指导,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训练,学习活动也会变得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1]郭圳中.以学生为中心的小学数学课堂的构建[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1):149.
[2]黄忠明.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小学数学高效课堂[A].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年教学研究与教学写作创新论坛成果集汇编(一)[C].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3.
[3]王品康.构建以学习为中心的小学数学课堂[J].新课程(上),2018(10):31.
四川省南充市南部县小元乡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