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现代阐释问题研究

来源 :外语学法教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mdl_C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对于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发展方向需要新的定位认识。重新把握古代文学的教学实质,总结古代文学的教学特点,探索适合古代文学的教学方法,已成了学界同仁面临的共同课题。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实践教学目的,真正使古代文学课程学为当下所用,增强古代文学的现代意识,用现代意识观照古代文学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拉近古代作品与现代生活的距离,引发学生的共鸣,从而达到育化学生心灵的效果。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 教学 现代阐释 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6-0048-01
  一、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1.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目的
  中国古代文学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发展演变历史的学科。它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所占课时比重较大。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目的是知识与能力兼顾,重在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提高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与鉴赏能力与审美感受能力,在潜移默化的学习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思想境界,成为知识基础雄厚、能力素养良好的新型人才。
  2.授课侧重点各有不同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知识覆盖面广、内容难度大,涉及文献学、文化学、哲学、美学、史学等诸多学科,在高校教学实践中,如何具体操作该课程的讲授过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教者强调与文字、音韵、训诂学的近缘整合,认为对打牢基础、充实底气、克服浮躁学风是必须的;有的强调与中国古代史、文化史、哲学史等近邻学科进行整合,目的是为古代文学教学提供多维视角和众多参照系;有的强调与中国古代文献学的整合,认为这是古典文学研究和教学自身的需要;还有的强调与文艺学、现当代文学乃至音乐、美术等学科进行整合,对“古典文学”进行真正的“文学”还原,对她的艺术魅力进行深入分析探索。
  3.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对于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发展方向需要新的定位认识。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历来是社会科学研究的热点,是一个研究队伍庞大,研究领域广阔的成熟学科。然而,与学术研究的红火相反,课程的教学研究一直相当冷清,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教学观念僵化、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单调等问题十分突出,加上社会上急功近利观念的影响,以及中国古代文学学科本身固有的内容与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等特点,应该说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目前存在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重新把握古代文学的教学实质,总结古代文学的教学特点,探索适合古代文学的教学方法,已成了学界同仁面临的共同课题。
  二、如何在教学中对中国古代文学进行现代阐释
  1.教学内容的阐释要与时俱进
  教师要在遵循传统讲授原则基础上,提出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的新的认知,即如果仅只是以古代佐证古代,或者所研究和讲授的东西限制在古代范围内论古代,那么这种教学毫无意义。教者必须在研究和教学过程中从古代通向现代,也就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要对當代大学生的现代生活、情感、审美、价值观念产生作用,产生现代的新意识,为现实服务。要真正使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为当下所用,增强古代文学的现代意识,用现代意识观照古代文学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拉近古代作品与现代生活的距离,引发学生的共鸣,从而达到育化学生心灵的效果。这应该是目前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所追求的一个重要问题。
  2.教学中要深度挖掘古代文学作品的现实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应难易适当,教学重点放在作品的深度挖掘上,力求让文学作品感染人,文学形象鼓舞人,文学事件教育人,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上下工夫。采用点面结合,点线结合的方法,进一步彰显古代文学作品内涵所蕴涵的魅力,课堂上要最大限度的融入作品,做到一般作家一人一作品,主要作家一人多作品。从教学大纲所选的精读篇目中确定课堂精讲内容,由浅入深,选取人物形象丰满、富有现实教育意义的内容,以名家名篇为主。开展以作品赏析为主的课堂讨论活动,培养学生通过古代文学作品透视现实人生的能力。引导学生以小论文的形式,对问题进行理论总结,同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写作能力等实际能力。
  3.采用现代先进的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
  目前高校的古代文学课程,都是以教师课堂讲授,并且结合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的。这样的方式可以使学生对教学资源实现共享,但是其范围是有限的,而且经研究发现,目前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学习古代文学的积极性比较低。“慕课”平台可以有效的解决这样的问题,它可以使全球范围内有关古代文学教学的资源实现共享,“慕课”平台的使用极大地扩展了学生的视野,完善了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内容,丰富发展了古代文学的教学方式方法,更主要的是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慕课”与原有的只提供课程资源的名校视频公开课不同,“慕课”实现了教学课程的全参与。在这个平台上,学习者可以完成上课、分享观点、做作业、参加考试、得到分数的全过程。
  当前,有相当部分大学生在社会行为上显得孤独、冷漠,对社会、对集体、甚至对亲人朋友,他们缺乏基本的友爱之情,表现出狭隘和自私。因情感缺失而引发的生命悲剧日益增多,这些悲剧提醒我们在高校开展情感教育刻不容缓。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师要努力发掘古代文学作品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所具的人文价值,启发学生思辨能力,拓展其他们人文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使他们达到理想人格的塑造,人性境界的提升,使学生在阅读、欣赏文学作品的同时,体味中国文学的文化意蕴和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汪国林.中国文学批评史教学原则新探—以批评史元典与现代阐释及文化背景为考察中心[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4(04).
  [2]曹顺庆,王庆.中国古代文论与西方当代文论的对话[J].当代文坛,2010(03).
  [3]张万敏.西方文论与中国古代论文的现代转换[J].长春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01).
  作者简介:
  张维娜(1974—),女,沈阳大学文化传媒学院讲师,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文学与文化。
其他文献
植物糖代谢能将核酸代谢、脂类代谢、蛋白质代谢和次生物质代谢等代谢途径联系在一起,是整个植物体的代谢中心,其复杂的代谢过程贯穿植物生长发育的全过程。马铃薯糖代谢相关酶及其编码基因在淀粉-蔗糖代谢通路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液泡转化酶(VINV)不仅与糖的代谢和转运有关,还与植物生长发育相关。VINV酶产生必要的蔗糖浓度梯度,有利于韧皮部的装载和卸载,其将蔗糖水解成葡萄糖和果糖,大大提高了细胞的渗透压,
近年来,超薄、大面积自发光平板显示产业备受关注,这使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LEDs)的研发具有非常诱人的商业意义。而高效率、高稳定性的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的开发,在电致发光器件(OL
农业高职教育具有较强的专业性、职业性和实践性特点。因此,实践教学就成了基教学过程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农业高职教学的组成部分。农业机械作为作物专业的专业课程、具有该专业人才培养这一主要教学目标。该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季节性、专业和技能性要求特别高。因此,强化该课程的实践教学及其重要。作物专业开农业机械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作物专业学生农田耕作技术操作应用能力,对形成作物专业农业机械应用技术职业
“信息技术”课程,是国家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掌握信息技术是未来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和生存能力。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不仅要教会学生使用信息技术工具,更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