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注: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课题号:GS[2013]GHB0571)
摘要: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要求教师要“以人为本”。就是要充分彰显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和主体精神;为促进课堂教学人际互动的实效性以及学生的全面发展,课题组针对课堂教学中“生生互动、合作学习”的现状的调查研究,通过了解师生对课堂教学中“生生互动”的认识、现状以及影响因素的探究,从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和建议,以求能促进学生之间在课堂上更好的发挥人际交流互动作用。
关键词:新课改 高效课堂 “生生互动、合作学习”
伴随着“新课程高效课堂实施改革”的逐步实施,改进传统的教学方式、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环境、倡导合作互动性的课堂教学已经越来越受到关注。
我们知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教师的导向行为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行为。在教师的课堂首要角色的认识上,有10%的教师认为自己在课堂上的首要角色是管理者与控制者;有30%的教师认为在课堂的首要角色是指导者;而有60%的教师则认为自己在课堂的首要角色是促进者与合作者。在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上,有10%教师教师选择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而有80%的教师选择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对话来开展教学。在教师的教学风格调查中,仅有10%的教师认为自己的教学风格属于命令式的权威型;而有80%的教师认为自己的教学风格属于引导式的参与型。可见,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观念也相应的发生了变化,教师的角色定位、教学方式、方法都已体现出了“以生为本”的理念。
二、影响课堂教学中“生生互动、合作学习”的因素
(一)、课堂教学中“生生互动、合作学习”的理念深入人心,得到广大师生的认同
在对师生进行的有关““生生互动、合作学习”的认识、参与积极性等方面的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师生对“生生互动、合作学习”大都持有认同的态度,可以说这是新一轮课程高效课堂改革历经十年的推行所积淀的成果,“以生为本”、“促进每一位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理念开已深入课堂。一堂优质高效的语文课,必然是在师生互动的基础之上“生生互动、合作学习”得到充分彰显的课堂,这是一堂好课的必备要素。 “生生互动、合作学习”的无穷潜力正在悄悄地绽放。
(二)、课堂教学中“生生互动、合作学习”的理念在行动落实上并不尽人意
通过对比我们发现,无论从“生生互动、合作学习”的频率、广泛性以及其互动方式的实现上都表现出低效、单一、固定的模式。以教为中心的知识课堂仍然很有“市场”,新理念所彰显的生命课堂受到种种局限。 “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以生为本,发挥生---生之间的主体作用的教学理念,的确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进步,但它对教师的素质和要求很高,一定程度上来说,实现有效的‘生生互动、合作学习’是有难度的,而且很多的教师也缺少实践的信心。”可见,如何从理念落实到行动,还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积极努力,实现高效的“生生互动、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任重而道远。
三、构建“生生互动、合作学习”的策略
(一)师生要继续坚定课堂教学中“生生互动、合作学习”的理念,并努力在行动中践行
课堂教学中“生生互动、合作学习”的观念是对人的全面关照,它从理念上解除了以往将人视为工具的观念束缚,树立了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所以师生要坚定课堂教学中“生生互动、合作学习”理念,并努力在课堂中实现其价值。
(二)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从根本上增强课堂教学中人际互动的实效性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教师的教学能力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学习的成效。因此,一是要加强对教师的专业引领,提升教师的素质,改变教师的传统认识,建立或优化教学思想观念。并从制度上建立教学骨干与一线教师沟通互助的渠道,以此来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二是要从课堂的主导者教师开始,从教师自身的教学方式、教学风格等方面的转变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主体性等方面的改进。要改变只重形式不重方法、只重学生,不重教师、只重小组,忽视其他形式的互动,使课堂教学在师生共同的努力下实现“双赢”。
(三)培养学生对课堂主体地位的认同与实现,进一步激发其参与课堂的主动性
尽管教师在课堂“生生互动、合作学习”的开展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但必须正视的是这一过程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学生在课堂交往与讨论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体性直接影响课堂的氛围与实效,而所有这些都依赖于学生课堂主体的认同与实现。只有学生认识到课堂的主体是自己,从被动的角色中转化过来,积极主动的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并使这种潜在的主体能动性和主体责任感转化为现实才能在课堂教学中顺利开展。
(四)转变只重学习结果的教学评价方式,关注学生发展的全部过程
《新课改标准》提出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与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要求,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因此学校和教师应在评价中做到:
第一,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获得,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交流、合作、探究,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第二,教学评价要转变只重结果,不问过程;只看成绩,不看课堂的现状,使评价真正起到反馈、导向与调节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评价、在课堂教学中评价,在评价中激励教师优化课堂教学,在评价中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与探究。
第三,要树立多元化的评价观,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要因材施教、优化组合,实现优势互补,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使每一位学生更加自信、更有自尊的健康成长。
(五)建立合理的教师期望、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课堂人际互动氛围
首先,教师要树立因材施教的观念,建立合理的教师期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不同学生的关注程度和方式明显不同,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发展水平。与此同时,学生不同的发展水平也会影响教师对他们的关注。所以教师要从多元智能理论的观点出发,评价、影响学生。既做到对优等生的“锦上添花”,又要做到对后进生的“雪中送炭”。其次,教师作为学生“父母的替代者”,就要与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要做到喜欢每一位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发展每一位学生,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健全发展,自信而积极地参与人际互动。
摘要: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要求教师要“以人为本”。就是要充分彰显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和主体精神;为促进课堂教学人际互动的实效性以及学生的全面发展,课题组针对课堂教学中“生生互动、合作学习”的现状的调查研究,通过了解师生对课堂教学中“生生互动”的认识、现状以及影响因素的探究,从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和建议,以求能促进学生之间在课堂上更好的发挥人际交流互动作用。
关键词:新课改 高效课堂 “生生互动、合作学习”
伴随着“新课程高效课堂实施改革”的逐步实施,改进传统的教学方式、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环境、倡导合作互动性的课堂教学已经越来越受到关注。
我们知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教师的导向行为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行为。在教师的课堂首要角色的认识上,有10%的教师认为自己在课堂上的首要角色是管理者与控制者;有30%的教师认为在课堂的首要角色是指导者;而有60%的教师则认为自己在课堂的首要角色是促进者与合作者。在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上,有10%教师教师选择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而有80%的教师选择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对话来开展教学。在教师的教学风格调查中,仅有10%的教师认为自己的教学风格属于命令式的权威型;而有80%的教师认为自己的教学风格属于引导式的参与型。可见,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观念也相应的发生了变化,教师的角色定位、教学方式、方法都已体现出了“以生为本”的理念。
二、影响课堂教学中“生生互动、合作学习”的因素
(一)、课堂教学中“生生互动、合作学习”的理念深入人心,得到广大师生的认同
在对师生进行的有关““生生互动、合作学习”的认识、参与积极性等方面的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师生对“生生互动、合作学习”大都持有认同的态度,可以说这是新一轮课程高效课堂改革历经十年的推行所积淀的成果,“以生为本”、“促进每一位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理念开已深入课堂。一堂优质高效的语文课,必然是在师生互动的基础之上“生生互动、合作学习”得到充分彰显的课堂,这是一堂好课的必备要素。 “生生互动、合作学习”的无穷潜力正在悄悄地绽放。
(二)、课堂教学中“生生互动、合作学习”的理念在行动落实上并不尽人意
通过对比我们发现,无论从“生生互动、合作学习”的频率、广泛性以及其互动方式的实现上都表现出低效、单一、固定的模式。以教为中心的知识课堂仍然很有“市场”,新理念所彰显的生命课堂受到种种局限。 “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以生为本,发挥生---生之间的主体作用的教学理念,的确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进步,但它对教师的素质和要求很高,一定程度上来说,实现有效的‘生生互动、合作学习’是有难度的,而且很多的教师也缺少实践的信心。”可见,如何从理念落实到行动,还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积极努力,实现高效的“生生互动、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任重而道远。
三、构建“生生互动、合作学习”的策略
(一)师生要继续坚定课堂教学中“生生互动、合作学习”的理念,并努力在行动中践行
课堂教学中“生生互动、合作学习”的观念是对人的全面关照,它从理念上解除了以往将人视为工具的观念束缚,树立了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所以师生要坚定课堂教学中“生生互动、合作学习”理念,并努力在课堂中实现其价值。
(二)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从根本上增强课堂教学中人际互动的实效性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教师的教学能力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学习的成效。因此,一是要加强对教师的专业引领,提升教师的素质,改变教师的传统认识,建立或优化教学思想观念。并从制度上建立教学骨干与一线教师沟通互助的渠道,以此来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二是要从课堂的主导者教师开始,从教师自身的教学方式、教学风格等方面的转变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主体性等方面的改进。要改变只重形式不重方法、只重学生,不重教师、只重小组,忽视其他形式的互动,使课堂教学在师生共同的努力下实现“双赢”。
(三)培养学生对课堂主体地位的认同与实现,进一步激发其参与课堂的主动性
尽管教师在课堂“生生互动、合作学习”的开展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但必须正视的是这一过程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学生在课堂交往与讨论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体性直接影响课堂的氛围与实效,而所有这些都依赖于学生课堂主体的认同与实现。只有学生认识到课堂的主体是自己,从被动的角色中转化过来,积极主动的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并使这种潜在的主体能动性和主体责任感转化为现实才能在课堂教学中顺利开展。
(四)转变只重学习结果的教学评价方式,关注学生发展的全部过程
《新课改标准》提出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与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要求,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因此学校和教师应在评价中做到:
第一,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获得,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交流、合作、探究,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第二,教学评价要转变只重结果,不问过程;只看成绩,不看课堂的现状,使评价真正起到反馈、导向与调节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评价、在课堂教学中评价,在评价中激励教师优化课堂教学,在评价中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与探究。
第三,要树立多元化的评价观,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要因材施教、优化组合,实现优势互补,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使每一位学生更加自信、更有自尊的健康成长。
(五)建立合理的教师期望、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课堂人际互动氛围
首先,教师要树立因材施教的观念,建立合理的教师期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不同学生的关注程度和方式明显不同,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发展水平。与此同时,学生不同的发展水平也会影响教师对他们的关注。所以教师要从多元智能理论的观点出发,评价、影响学生。既做到对优等生的“锦上添花”,又要做到对后进生的“雪中送炭”。其次,教师作为学生“父母的替代者”,就要与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要做到喜欢每一位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发展每一位学生,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健全发展,自信而积极地参与人际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