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老上海历史

来源 :颂雅风·艺术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lg2008as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故去的人与物,在一张张泛黄的照片里,依然鲜活,这是他们曾经真实存在过的证明。我们踏在同样的土地上,只是我们肉眼看不到,如果用心,肯定能感觉到曾经的那份真实。2013年12月20日,“一个家庭,两个上海——卡洛斯·莫瑞文化艺术展”在上海中环国际酒店开幕,在展览上我们可以看到茜茜公主曾外孙、西班牙艺术家莫瑞珍藏的上百幅上海老照片。
  莫瑞回忆
  1937年,我的姨祖父作为意大利驻华大使被派遣到中国上海,在二战期间,他不幸被日军关押在战俘集中营。他亲眼目睹了那场可怕的战争,包括1937年日军对上海的轰炸。
  出于对中国及上海的热爱,他开始收集从清朝末年直到二战期间关于上海的照片。他甚至将这一切总结成了一本书《战后的上海》(Dopoguerra a Shanghai)。很多照片都是他从那些驻扎在上海租界的美国士兵手中收集来的珍贵资料。
  2006年,我第一次来到中国。自小,姨祖母就经常对我说很多关于上海的故事,她一直跟我说,将来你一定要去中国,去上海。自首次来到中国后,我便开始与中国有了更加密切的联系,每年至少都会来中国两次。2009年,我有幸得到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校长龚学平先生的邀请,作为该校荣誉教授,于是我来到中国定居。
  作为一名画家和摄影师,我开始专注于研究家族给我留下的那些跟中国有关的素材。我用了4年时间去修复整理我姨祖父在中国收集的照片,特别是有关于我现在生活着的城市——上海的照片。我意识到那些成百上千的图片来自多人之手,他们是如此重要,是历史的一部分。所以我决定去放大这些照片并举办一次展览,去讲述这段老上海历史与一个西班牙家族的特殊情缘。
  上页图
  福州路 1920年
  旧时南京路称为“大马路”,与之平行的福州路称为“四马路”。在上世纪初,最大的商业街并不是南京路,而是福州路。福州路曾保留相当多中国传统生活方式,故称租界内的华界。崭新时髦的南京路在北面崛起后,福州路因其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老式的街道、老牌的商家、老派的经营、老一代的顾客……加之较为低廉的房价,成为书店、报馆、书场等首选之地。山西路茶楼街 1900年
  茶楼是老上海精致的风情旧景,老上海茶楼兴盛于清同治初年。至清宣统元年,上海约有茶楼60余家,上世纪20年代增至160多家。老上海的茶楼不像北京茶馆那样泾渭分明,各有其不同的娱乐形式,而是多种功能圆融,光怪陆离。高档茶楼大多开在繁华市面或风景幽静之处,是要人显贵、社会名流、文人学士、阔佬商贾聚会之所。低档茶楼遍布市井里弄,茶客为社会的普通百姓。
  跑马场(今人民广场) 1932年
  1850 年, 5 个英国商人来华,发起组织了“跑马总会”。次年,上海最早的营业专利性“跑马场”建成,地处“花园弄”,即今南京东路、河南路一带,时人称之为“老花园”、“跑马场”。
  后来因为上海底价上涨,“跑马场”地皮多次被分割、出售、新建。图中所示跑马场为第三跑马场。1951年8月28日,上海军管会宣布收回跑马厅。9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将跑马厅改建成人民公园和人民广场。
  外百渡桥 1945年
  外白渡桥位于苏州河与黄浦江汇合处,是上海第一座全部用钢材筑起的桥。之所以叫“外白渡桥”,其中白字暗含不付报酬之意。
  1856年以英国人韦尔斯为首的12个股东出资修建了外摆渡桥,但是每个从该桥上通行的中国人都必须交纳过桥税,但外国人通常可以免交,引起了市民的不满。后来工部局在外摆渡桥西数十米建造了“公园桥”,1873年9月中旬通行,从此人们过桥不再需要付钱,所以该桥也叫“外白渡桥”。该桥是旧上海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苏州河 1938年
  苏州河是吴淞江(一段),确切地说,东西向流经上海市中心城区的这一段吴淞江习称“苏州河”,缘起开埠后洋人对此河道的改称“Soozhow Creek”(通向苏州的河),并一直沿用至今。“苏州河”的名称有点类似“广东路”,都是翻成英文时出的差错。以讹传讹,习惯成自然。
  苏州河的重要之处在于,它是连通富庶江南地区和上海海上贸易的河道。开埠之后,苏州河打破了以往的宁静,变得越来越拥挤、嘈杂、繁忙。南北货、洋货从上海入港,沿吴淞江,过运河,入长江,发往内地各省。
其他文献
海外华人艺术家在跨文化中生活,面对种种误解与困惑,对于文化身份的不确定性以及对于背井离乡、四处奔波生活的特殊经验,都演绎成他们创作观念的一部分。  19世纪俄罗斯作家赫尔岑曾言,对于长期在外国生活的人而言,时钟在背井离乡的那一刻就停止了。虽然没有19世纪时流亡生活的苦楚,但是在每一位海外华人艺术家心里,故乡似乎并不存在,他们在任何一方都难以找到归属,都会在精神层面产生深深的无家可归之感。  上世纪
期刊
2013年11月19日,上海图书馆揭晓了2013年度“中国最美的书”评选结果,来自全国19家出版社的21种图书成为了2013年度“中国最美的书”,它们将被送往德国莱比锡参加 “世界最美的书”评选。  “中国最美的书”评选活动自2003年至今,每两年举办一次,已经成功举办了九届,旨在中国大陆正规出版社发行的书籍中评出最美的书。 直至今年,共评选出“中国最美的书”208本,其中有11种图书荣获了“世界
期刊
刘小编在12306 上刷票刷了一夜,今天一早迟到了,睡眼惺忪地挨领导骂,低头手指转着圈,心里还盘算着那张蓝色的火车票还没着落,自己回家是不是要坐长途大巴。  刘主管今天剃了个时髦的发型,两鬓光光的,中间留了比贝克汉姆那一撮头发稍长的一片,嬉皮士的克制版本,一向着装保守甚至被大家笑话略有土鳖风范的他,居然搞这么高调的新花样,他说这是要准备过年去西北大城市拜见未来岳父母,他是想给老人家们一个惊喜还是惊
期刊
富士山、樱花、寿司,这些东西都是别人一听到某关键词就想到的日本“象征”。就像说起中国的象征,大家都想到“龙”之类的东西。“北岛三郎”就是日本代表性的歌手,他演唱的曲种叫做“演歌”。  “演歌”这个名称从何而来呢?回溯到明治改革开放时代,老百姓都支持自由民权运动时,有很多讲师在路边发表演讲。如果以普通演讲的方式直接说出反对政府的言论,就会被警察逮捕,为免惹麻烦,讲师以唱歌的方式在街上发表自己的意见,
期刊
我总想着,有一天可以办一个展览,展出我和朋友们的手制书。满足我们吃饱了撑的,没事闲的艺术家愿望。闺蜜小果从香港看望在影视圈工作男朋友回来,我去机场接她,在出租车上她无限感慨,“在香港你随便看个电影海报,一会可能就要和海报上这个人喝下午茶的。大家都很熟,就是干自己喜欢的事,没有什么架子。我男盆友就说,你喜欢画画,就每天画就可以了,什么都不用想,该来的都会来的。我们都是这么做事的。”  小果是我心目中
期刊
已经死去  《创业家》杂志总编辑兼社长、发行人牛文文那篇传统纸媒必死无疑的长稿,转发率非常高,他觉得纸媒肯定是完了,这个要再说的话就没意义了,只有这样才能想到办法。如果什么人还天天想着纸媒还有救,那就一点办法都没有了,牛总认为移动互联网加视频才有一个最大的未来。倒也不是耸人听闻,不论读者还是广告商,都对新媒体期待不已,在如此混乱的时代,还是得有胆子特别大,点子特别多的人占领先机,要不一个不小心,就
期刊
北京的寒冬如期而至。道路两旁的枝杈在暖黄色的灯光中站成等待的影子。毕业带来的惶恐还未消尽,对于一个不是艺术专业的孩子来说,做艺术杂志的编辑,确实有些不自信。犹记得第一次进编辑部内心的紧张生涩,不知道过几年是不是自嘲的段子。对于我来说,艺术它就是一朵开在我想够还没够着的悬崖上的蔷薇。还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在写日期的时候顺利地把201“3”改成“4”,夏天在一起的朋友还没来得及在家过春节就飞回美国也不能再
期刊
看到“洗剪吹”这三个字怎么也联想不到“高大上”,透着乡土劲儿。在从“一生”(2013)到“一世”(2014)的时刻,元典美术馆这个大雅之堂,搞了个“俗了吧唧”的跨年趴,名曰“乡村洗剪吹”。每一个参与者,不管是艺术家,还是街道大妈,都玩得尽兴,就在那一刻,美术馆的墙消失了。 第一段有严重剧透。  正在院线上映的《私人定制》里有一段情节:国内外屡获“最俗”殊荣的导演,希望高雅一把,却因水土不服罹患“雅
期刊
近期在中华艺术宫举办的“上海与巴黎之间”与“布洛涅·比扬古三十年代美术馆珍藏”在同一家美术馆形成了对话。在一个更多元的背景中考察中国的留洋画家所做出的艺术选择及其潮流引进与传播的过程,同时也更全面的扫视那个时期欧洲、至少是法国艺术生态各个切面,包括东方的游子在那里的游学与互动。克罗齐说过: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这是一句已经引不起争议的论断了,但是正如其文本所说的那样,它依然在之后的每一个“当代”
期刊
在注重经济效益和学术时髦的“画廊时代”,能够让人静下心来观赏的展览为数极少,很多时候,观众收获的只是疑惑和不解。2013年年底,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推出了两个值得关注的展览:“桃李不言”和“1978”。前者是油画系第一工作室的教学研究展,后者是1978年全国恢复高考后油画系招收的第一届油画班学生毕业30年的校友联展。两个展览都是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作为展览对象,“桃李不言”以油画系第一工作室的教学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