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羌族属四川境内本土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汶川、理县,绵阳北川羌族自治县、平武县,其舞蹈动作语汇受到地域、生活习俗、文化发展等因素形成了鲜明的 “一顺边”特征。羌族舞蹈动作多在于胯部,以胯部为发力点体现了羌族女性“S”线条的美感,由于舞蹈动作的形成与其劳作有着密切联系,胯部动作的力量和线条使羌族舞蹈展现出羌族女性刚柔并济的坚强性格特点。本文从审美角度出发赏析羌族舞蹈动作语汇,有助于深入了解羌族舞蹈的风格特征,促进羌族舞蹈快速发展,也为今后羌族舞蹈动作语汇的丰富提供了有利依据。
关键词:舞蹈美学;羌族舞蹈
一、羌族舞蹈动作语汇的审美特点
羌族是一支古老的民族,因其生活在四川境内高山地区,受到地域和文化影响形成了富有羌民族特点的一系列舞蹈动作语汇,其动作发展与生活习俗,生活状态紧密联系,从羌族舞蹈动作语汇风格根源分析其动作发展使后人在羌族舞蹈的发展中在继承该民族特点基础上创新,其中“一顺边”的风格特征,以及以胯部为主的动作特点强调了羌族舞蹈的审美特点。以下主要从这两点出发,从审美角度分析羌族舞蹈动作语汇。
(一) “一顺边”的风格特征
羌族舞蹈动作的“一顺边”是羌族舞蹈的特点,主要体现在身体各部位动势统一,如上身,脚下,胯部,手部动作的动作方向一致。以躯体轴向转动的主要动态特征使羌族舞蹈大大区别于其他民族舞蹈特征,轴转动律贯穿于各个舞姿动作中,使动作丰富多样却又不失其特点,具有较高的辨识度。“一顺边”的风格特征起源于羌族人民劳作生活,由于高山地域的独特性,羌人背水上山时为了不让水溅洒出来,便产生了“同手同脚”背水上山的状态。“一顺边”的舞蹈动作因此产生并成为羌族舞蹈动作发展的基础,同时也大大提高了羌族舞蹈的辨识度。源于羌民族所处的地域及生活习俗而产生的“一顺边”的审美形态,具有时代意义,是历史和生活沉淀的美。凝聚了羌族人民辛勤劳作,坚忍不拔的向上精神。
(二)以胯部为主的动作特点
羌族舞蹈动作语汇中多有以胯部为主要发力点的动作,如平圆转胯,顶胯,搓胯等动作,“胯”的丰富多变是羌族舞蹈动作的又一显著特点。使身体线条更具流动性,突显羌族女性身体“S”线条的美感。平圆转胯的动作当中“胯”的运动过程由小的平圆到大的平圆,由慢节奏动作到快节奏动作无一不展现羌族女性身體的柔美流畅,增添了身体的语言诉说感,使情感聚焦于胯间,表达细腻且深刻。而顶胯,搓胯的动作则以快节奏,干净利落的处理方式使胯部展现出灵活敏捷,具有节奏感的趣味。体现了羌族女性柔中带刚的坚韧性格。“胯部”的运动连带动腰,臀随动,形成了以“胯”为主的,“腰”,“臀”为辅的运动路线,使女性身体线条的美感大增。“胯”动作的呈现取决于羌族人民特有的审美特征,作者认为,女性的胯部具有独特的魅力和别致的美感,而这一美感同时也应与女性孕育生命,繁殖后代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原始舞蹈中不难发现古人对生殖崇拜的舞蹈,新生命的降临意味着部落的壮大和新生,即对未来美好的愿景。羌族舞蹈中“胯”动作的美感不仅表现了女性的身体美,同时也是羌族人民羌族发展传承的美好祝愿。
二、羌族舞蹈动作语汇的审美情趣
羌族舞蹈动作语汇“一顺边”的风格特征,以及“胯”部动作的特点奠定了羌族人民对舞蹈的审美倾向,体现着羌族人民的坚韧不拔,团结友爱的个性特征,羌族舞蹈动作语汇的形成和发展反应着羌人的主观审美意识,对美的认识和评判,具有鲜明的民族个性。羌族舞蹈动作语汇的审美情趣离不开羌族人民从古至今对万物的崇拜和生活的理想。在羌族舞蹈的发展中由于不同时期,不同社会条件下,动作语汇产生了新的表达和具有意味的展现。在民间当地多见羌人围圈跳锅庄的形式展现羌族舞蹈,而今舞台化的表达方式将羌族舞蹈大大提高了观赏性,符合时代背景及观众的审美需求。在动作语汇上更为丰富,如肩部技术的开发和发展,成为羌族舞蹈表演中的一大亮点,肩铃道具作为羌族舞蹈的符号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如今的羌族舞蹈不仅凝聚着羌人从古到今的智慧和历程,也汲取了当下大众对羌族舞蹈的认知和解析。在传承和发展中,羌族舞蹈动作语汇得到了极大地创新,这不单一体现羌人对羌族舞蹈动作语汇的审美情趣也体现了当下艺术工作者对羌族舞蹈动作语汇的审美情趣。作为审美主体的编导及观众在进行赏析羌族舞蹈动作语汇的过程中也不自觉地给该民族舞蹈打下了时代的烙印。而以“一顺边”的风格特征及“胯”动作特点的审美情趣将持续贯穿其中。
三、以作品为例赏析羌族舞蹈动作语汇
(一)作品《鸽子花开的时候》
作品《鸽子花开的时候》为羌族女子群舞,利用肩铃作为道具,体现了羌族人民在地震灾害后坚强,奋发向上的精神。该作品在动作语汇上运用了大量的胯部动作为素材,胯部的运用和夸张的变化,凸显了羌族女性的柔美,节奏上抑扬顿挫的处理使动作刚柔并济。在羌族民间跳锅庄是一种常见的舞蹈形式,在《鸽子花开的时候》中出现了大量围圈或横排的动作和调度,表现了羌人团结友爱,欢歌悦舞的状态。其中羌族舞蹈动作的素材选择大多来自民间舞课堂教学内容,也是常见的典型性动作,但因舞蹈作品内容和情感的需要,编导在素材动作的基础在方向、节奏、幅度等方面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和改动,使动作的意味与舞蹈作品思想内容情感贴切,符合其要求。这样的调整并不影响羌族舞蹈本身大体的风格特征和审美,能够在其基础上,抓住主要动律创新发展,为羌族舞蹈语汇起到更好的丰富作用。在该作品中“一顺边”的风格特征以及以“胯”为主的动作发展特点有极大体现。
四、结语
从审美角度赏析羌族舞蹈的动作语汇,使观赏者更深入了解羌族舞蹈动作的特点,也为羌族舞蹈动作的发展丰富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因其生活习俗、生活地域等方面影响,“一顺边”的舞蹈风格特征,以及“胯”部动作的特点是羌族舞蹈鲜明的符号标志。羌族舞蹈动作语汇审美特点的形成与羌族人民生活地域、生活习惯、生活态度有紧密的联系。作为羌族舞蹈动作语汇特有的审美风格,同时也展现了羌人对生活的美好憧憬,以及对美的追求。总而言之,从审美的角度出发欣赏,剖析羌族舞蹈动作语汇能够促进该民族舞蹈的发展创新,同时能够提高大众的审美奖赏能力。该民族因其动作语汇的特色鲜明,与众不同,且具有更大的研究发展空间,值得更多舞蹈艺术工作者研究考查。提出这一观点,有助于羌族舞蹈在未来的发展走向中更为创意创新,从舞蹈动作语汇本身了解羌族文化发展。同时能够促进鉴赏者更好的赏析羌族舞蹈。本文仅为作者在查阅书籍,研究作品之后得出的结论。望各位艺术工作者积极指导,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袁禾.略论中国舞蹈的美学特征[J].文艺研究,1998(05).
[2]邹小燕.论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D].广西师范大学,2007.
[3]彭吉象.舞蹈美学漫谈[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9(1).
关键词:舞蹈美学;羌族舞蹈
一、羌族舞蹈动作语汇的审美特点
羌族是一支古老的民族,因其生活在四川境内高山地区,受到地域和文化影响形成了富有羌民族特点的一系列舞蹈动作语汇,其动作发展与生活习俗,生活状态紧密联系,从羌族舞蹈动作语汇风格根源分析其动作发展使后人在羌族舞蹈的发展中在继承该民族特点基础上创新,其中“一顺边”的风格特征,以及以胯部为主的动作特点强调了羌族舞蹈的审美特点。以下主要从这两点出发,从审美角度分析羌族舞蹈动作语汇。
(一) “一顺边”的风格特征
羌族舞蹈动作的“一顺边”是羌族舞蹈的特点,主要体现在身体各部位动势统一,如上身,脚下,胯部,手部动作的动作方向一致。以躯体轴向转动的主要动态特征使羌族舞蹈大大区别于其他民族舞蹈特征,轴转动律贯穿于各个舞姿动作中,使动作丰富多样却又不失其特点,具有较高的辨识度。“一顺边”的风格特征起源于羌族人民劳作生活,由于高山地域的独特性,羌人背水上山时为了不让水溅洒出来,便产生了“同手同脚”背水上山的状态。“一顺边”的舞蹈动作因此产生并成为羌族舞蹈动作发展的基础,同时也大大提高了羌族舞蹈的辨识度。源于羌民族所处的地域及生活习俗而产生的“一顺边”的审美形态,具有时代意义,是历史和生活沉淀的美。凝聚了羌族人民辛勤劳作,坚忍不拔的向上精神。
(二)以胯部为主的动作特点
羌族舞蹈动作语汇中多有以胯部为主要发力点的动作,如平圆转胯,顶胯,搓胯等动作,“胯”的丰富多变是羌族舞蹈动作的又一显著特点。使身体线条更具流动性,突显羌族女性身体“S”线条的美感。平圆转胯的动作当中“胯”的运动过程由小的平圆到大的平圆,由慢节奏动作到快节奏动作无一不展现羌族女性身體的柔美流畅,增添了身体的语言诉说感,使情感聚焦于胯间,表达细腻且深刻。而顶胯,搓胯的动作则以快节奏,干净利落的处理方式使胯部展现出灵活敏捷,具有节奏感的趣味。体现了羌族女性柔中带刚的坚韧性格。“胯部”的运动连带动腰,臀随动,形成了以“胯”为主的,“腰”,“臀”为辅的运动路线,使女性身体线条的美感大增。“胯”动作的呈现取决于羌族人民特有的审美特征,作者认为,女性的胯部具有独特的魅力和别致的美感,而这一美感同时也应与女性孕育生命,繁殖后代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原始舞蹈中不难发现古人对生殖崇拜的舞蹈,新生命的降临意味着部落的壮大和新生,即对未来美好的愿景。羌族舞蹈中“胯”动作的美感不仅表现了女性的身体美,同时也是羌族人民羌族发展传承的美好祝愿。
二、羌族舞蹈动作语汇的审美情趣
羌族舞蹈动作语汇“一顺边”的风格特征,以及“胯”部动作的特点奠定了羌族人民对舞蹈的审美倾向,体现着羌族人民的坚韧不拔,团结友爱的个性特征,羌族舞蹈动作语汇的形成和发展反应着羌人的主观审美意识,对美的认识和评判,具有鲜明的民族个性。羌族舞蹈动作语汇的审美情趣离不开羌族人民从古至今对万物的崇拜和生活的理想。在羌族舞蹈的发展中由于不同时期,不同社会条件下,动作语汇产生了新的表达和具有意味的展现。在民间当地多见羌人围圈跳锅庄的形式展现羌族舞蹈,而今舞台化的表达方式将羌族舞蹈大大提高了观赏性,符合时代背景及观众的审美需求。在动作语汇上更为丰富,如肩部技术的开发和发展,成为羌族舞蹈表演中的一大亮点,肩铃道具作为羌族舞蹈的符号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如今的羌族舞蹈不仅凝聚着羌人从古到今的智慧和历程,也汲取了当下大众对羌族舞蹈的认知和解析。在传承和发展中,羌族舞蹈动作语汇得到了极大地创新,这不单一体现羌人对羌族舞蹈动作语汇的审美情趣也体现了当下艺术工作者对羌族舞蹈动作语汇的审美情趣。作为审美主体的编导及观众在进行赏析羌族舞蹈动作语汇的过程中也不自觉地给该民族舞蹈打下了时代的烙印。而以“一顺边”的风格特征及“胯”动作特点的审美情趣将持续贯穿其中。
三、以作品为例赏析羌族舞蹈动作语汇
(一)作品《鸽子花开的时候》
作品《鸽子花开的时候》为羌族女子群舞,利用肩铃作为道具,体现了羌族人民在地震灾害后坚强,奋发向上的精神。该作品在动作语汇上运用了大量的胯部动作为素材,胯部的运用和夸张的变化,凸显了羌族女性的柔美,节奏上抑扬顿挫的处理使动作刚柔并济。在羌族民间跳锅庄是一种常见的舞蹈形式,在《鸽子花开的时候》中出现了大量围圈或横排的动作和调度,表现了羌人团结友爱,欢歌悦舞的状态。其中羌族舞蹈动作的素材选择大多来自民间舞课堂教学内容,也是常见的典型性动作,但因舞蹈作品内容和情感的需要,编导在素材动作的基础在方向、节奏、幅度等方面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和改动,使动作的意味与舞蹈作品思想内容情感贴切,符合其要求。这样的调整并不影响羌族舞蹈本身大体的风格特征和审美,能够在其基础上,抓住主要动律创新发展,为羌族舞蹈语汇起到更好的丰富作用。在该作品中“一顺边”的风格特征以及以“胯”为主的动作发展特点有极大体现。
四、结语
从审美角度赏析羌族舞蹈的动作语汇,使观赏者更深入了解羌族舞蹈动作的特点,也为羌族舞蹈动作的发展丰富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因其生活习俗、生活地域等方面影响,“一顺边”的舞蹈风格特征,以及“胯”部动作的特点是羌族舞蹈鲜明的符号标志。羌族舞蹈动作语汇审美特点的形成与羌族人民生活地域、生活习惯、生活态度有紧密的联系。作为羌族舞蹈动作语汇特有的审美风格,同时也展现了羌人对生活的美好憧憬,以及对美的追求。总而言之,从审美的角度出发欣赏,剖析羌族舞蹈动作语汇能够促进该民族舞蹈的发展创新,同时能够提高大众的审美奖赏能力。该民族因其动作语汇的特色鲜明,与众不同,且具有更大的研究发展空间,值得更多舞蹈艺术工作者研究考查。提出这一观点,有助于羌族舞蹈在未来的发展走向中更为创意创新,从舞蹈动作语汇本身了解羌族文化发展。同时能够促进鉴赏者更好的赏析羌族舞蹈。本文仅为作者在查阅书籍,研究作品之后得出的结论。望各位艺术工作者积极指导,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袁禾.略论中国舞蹈的美学特征[J].文艺研究,1998(05).
[2]邹小燕.论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D].广西师范大学,2007.
[3]彭吉象.舞蹈美学漫谈[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