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化学史教育是“全面的化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化学史教育可以使学生以史明志,以史明理,以史为鉴。但是目前化学史的教学处于相当尴尬的地位,老师不乐意教,学生不屑于学。要想发挥化学史应有的教育功能,必须使它回归人本主义。本文主要探讨了化学史回归人本主义的突破口、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化学史 教学 人本主义
一、关于化学史与化学史教育
英国哲学家培根有句名言“读史使人明智”;我国著名物理化学家傅鹰指出“化学教育给学生以知识,化学史教育给学生以智慧”。化学史不仅仅是化学发展事件的记录、复原,也是化学思想演变的反映、再现,它触及科学家的生平事迹和科学研究的艰辛历程;既记载了辉煌的化学演变、发展的历程,也是一部动人的浩瀚图卷。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化学史教育在化学教育中的作用受到了一定的重视,《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有相关的论述。与课程标准相呼应,新教材中安排了大量化学史内容,通常在“科学史话”、“科学视野”中出现。但是,化学史在化学教学中时常处于相当尴尬的地位,老师往往一读了事,缺乏必要的挖掘,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无非两点:一是教材中对化学家的描述过于简单化,科学家艰辛的研究之旅一带而过,富余激情的化学家只剩下呆板僵硬的图片;二是教师缺乏足够重视,教学手段过于陈旧,叙述平淡枯燥,往往照本宣科了事。
二、关于“人本主义”
人本主义是德文Anthropologismus的意译,又译人本学;希腊文词源antropos和logos,意为人和学说。简而言之,人本主义承认人的价值和尊严,把人看作万物的尺度,或以人性、人的有限性和人的利益为主题的任何哲学。
三、化学史教育怎么回归“人本主义”
教学中回归“人本主义”,就要不仅关注教学中认知的发展,更关注学生情感、兴趣、动机的发展规律,注重对学生内在心理世界的了解,以顺应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以及个性差异,达到开发学生的潜能、激发其认知与情感相互作用。
让化学史与学生紧密联系起来,是化学史回归“人本主义”的重要表现、唯一有效途径和根本落脚点。化学家穿越时空隧道,活生生地出现在学生面前,今人与古人实现心灵沟通;
学生能感受到化学家不是虚无缥缈的,不是难以企及的,而是和我们一样是普普通通的人;科学研究之路尽管充满荆棘,但通过艰辛的努力能名利双收,名垂青史。
那么,化学史教育中怎么实现“人本主义”的回归呢?
1.功利主义
古人云:“路上熙熙,皆为利来,路上攘攘,皆为利往。”人类的活动终极目的,无非是“利益”二字,老百姓说得好,无利不起早。那么读书究竟有没有功利主义呢?古人看得很清楚,如:“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朝为读书郎,暮登天子堂”。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我们都能信手拈来。出人头地、光宗耀祖无疑是激励读书人头悬梁、锥刺股般读书的最大动力。然而,现代教育有意或无意地回避着,视其为洪水猛兽一般。现代教育的目的是提高人口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对于个体而言,即是实现自我价值。
诺贝尔一生致力于炸药的研究,付出了沉痛的代价,他的弟弟被炸死,自己也被炸瞎,但他获得了巨大成功。他一生共获得技术发明专利355项,并在欧美等五大洲20个国家开设了约100家公司和工厂,积累了巨额财富。在他逝世的前一年,立嘱将其遗产的大部分(约920万美元)作为基金,将每年所得利息分为5份,设立物理、化学、生理与医学、文学及和平5种奖金(即诺贝尔奖),授予世界各国在这些领域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人。
1898年7月,居里夫妇宣布发现了这种新元素,它比纯铀放射性要强400倍。为了她的祖国——波兰,新元素被命名为钋(波兰的意思);侯德榜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历经三年发明了侯氏制碱法,解除了“索尔维公会”对我国工业技术的封锁。教学中要挖掘这些事例,以提高学生对化学意义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勤奋与严谨
在教学中可以利用雷利发现氢元素的事件来教育学生。雷利工作严谨认真,不肯放过任何细微的差别,甚至是几毫克的重量,最终发现了氢元素——这一事件被誉为化学史上“第三位小数的胜利”。通过讲解,促使学生提高对科学研究的专业认识,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严格缜密的思维,建立严谨的科学态度,为今后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基础。
3.灵感与机会
科学研究往往是从偶然开始的。1846年,瑞士化学家雄班在厨房里做实验,偶然弄洒了一瓶硫酸和硝酸的混合物,他立即抓起妻子的棉布围裙去擦,之后把它放在炉子上烘干,不料,围裙“砰”的一声着火了,烧得一无所有,而且没有一点浓烟。班雄立即意识到这种化合物威力无比,不久,便发明了一种烈性炸药火棉。
苯的分子式确定以后,如何确定它的结构式呢?凯库勒通过实验确定苯是6个碳原子结合得十分牢固的核。一次,他打瞌睡时,眼前又出现了旋转的碳原子,碳链像长蛇一样盘旋卷曲,忽见一蛇抓住自己的尾巴,并旋转不停。他从梦中得到启发,提出了重要的结构学说。
我们缺少的不是机会,而是抓住机会的眼睛。以必要的知识储备为基础,善于捕捉直觉形象,加之以事实为依据,以严肃的科学态度进行多方面的分析、探讨,必然能挖掘到事物的内在价值,从而获得成功,升华自我。
4.平凡与伟大
格林试剂在有机合成中有很重要的应用,在高考中经常以信息题出现,平常的教学中必须进行相应训练,教学中可穿插格林尼亚的故事。
法国著名化学家维克多. 格林尼亚发现了格林试剂,1912年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由于家境优裕、父母宠溺,他游手好闲、吃喝玩乐,他胸无大志、不学无术,他整日与漂亮女孩谈情说爱,是当地有名的花花公子。一次午宴上,一位年轻貌美的姑娘使他一见钟情,他傲气十足地请她跳舞,那姑娘不屑一顾。这种难堪使他怒不可遏,当他得知她是波多丽伯爵时,便又过去致歉,谁知伯爵冷笑着道:“算了吧,请站远一点,我不愿看到你这样的花花公子!”格林尼亚像触电一般,愤怒、羞愧、悔恨一起涌上心头。他幡然醒悟,立志从新做人。他从零做起,发奋努力,在一年里以超乎常人的毅力和速度读完了高等教育课程。1900年制成了格林试剂,1901年完成了有机镁化合物研究的博士论文。
平凡与伟大往往只有一步之遥,关键在于你如何把握。其实科学家也是一个个普普通通的人,他们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克服了人性的弱点,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在课堂中渗透化学史教育,对学生的化学成绩、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和整体素质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切实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三维目标。通过教育实验和调查发现,高考压力使学生和老师都把精力主要集中在了学习、考试和成绩排位上,因而课堂常常比较压抑,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因此,在课堂上渗透化学史教育,可以给沉闷的课堂带来一些欢声和笑语,缓解同学们心头的重压,使同学们在轻松愉快中学习知识。同时,化学史的引入,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兴衰、关注社会生活、关注日常生活、关注科技的进步和环境的改善等,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
(作者单位:湖北监利新沟中学)
[关键词]化学史 教学 人本主义
一、关于化学史与化学史教育
英国哲学家培根有句名言“读史使人明智”;我国著名物理化学家傅鹰指出“化学教育给学生以知识,化学史教育给学生以智慧”。化学史不仅仅是化学发展事件的记录、复原,也是化学思想演变的反映、再现,它触及科学家的生平事迹和科学研究的艰辛历程;既记载了辉煌的化学演变、发展的历程,也是一部动人的浩瀚图卷。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化学史教育在化学教育中的作用受到了一定的重视,《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有相关的论述。与课程标准相呼应,新教材中安排了大量化学史内容,通常在“科学史话”、“科学视野”中出现。但是,化学史在化学教学中时常处于相当尴尬的地位,老师往往一读了事,缺乏必要的挖掘,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无非两点:一是教材中对化学家的描述过于简单化,科学家艰辛的研究之旅一带而过,富余激情的化学家只剩下呆板僵硬的图片;二是教师缺乏足够重视,教学手段过于陈旧,叙述平淡枯燥,往往照本宣科了事。
二、关于“人本主义”
人本主义是德文Anthropologismus的意译,又译人本学;希腊文词源antropos和logos,意为人和学说。简而言之,人本主义承认人的价值和尊严,把人看作万物的尺度,或以人性、人的有限性和人的利益为主题的任何哲学。
三、化学史教育怎么回归“人本主义”
教学中回归“人本主义”,就要不仅关注教学中认知的发展,更关注学生情感、兴趣、动机的发展规律,注重对学生内在心理世界的了解,以顺应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以及个性差异,达到开发学生的潜能、激发其认知与情感相互作用。
让化学史与学生紧密联系起来,是化学史回归“人本主义”的重要表现、唯一有效途径和根本落脚点。化学家穿越时空隧道,活生生地出现在学生面前,今人与古人实现心灵沟通;
学生能感受到化学家不是虚无缥缈的,不是难以企及的,而是和我们一样是普普通通的人;科学研究之路尽管充满荆棘,但通过艰辛的努力能名利双收,名垂青史。
那么,化学史教育中怎么实现“人本主义”的回归呢?
1.功利主义
古人云:“路上熙熙,皆为利来,路上攘攘,皆为利往。”人类的活动终极目的,无非是“利益”二字,老百姓说得好,无利不起早。那么读书究竟有没有功利主义呢?古人看得很清楚,如:“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朝为读书郎,暮登天子堂”。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我们都能信手拈来。出人头地、光宗耀祖无疑是激励读书人头悬梁、锥刺股般读书的最大动力。然而,现代教育有意或无意地回避着,视其为洪水猛兽一般。现代教育的目的是提高人口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对于个体而言,即是实现自我价值。
诺贝尔一生致力于炸药的研究,付出了沉痛的代价,他的弟弟被炸死,自己也被炸瞎,但他获得了巨大成功。他一生共获得技术发明专利355项,并在欧美等五大洲20个国家开设了约100家公司和工厂,积累了巨额财富。在他逝世的前一年,立嘱将其遗产的大部分(约920万美元)作为基金,将每年所得利息分为5份,设立物理、化学、生理与医学、文学及和平5种奖金(即诺贝尔奖),授予世界各国在这些领域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人。
1898年7月,居里夫妇宣布发现了这种新元素,它比纯铀放射性要强400倍。为了她的祖国——波兰,新元素被命名为钋(波兰的意思);侯德榜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历经三年发明了侯氏制碱法,解除了“索尔维公会”对我国工业技术的封锁。教学中要挖掘这些事例,以提高学生对化学意义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勤奋与严谨
在教学中可以利用雷利发现氢元素的事件来教育学生。雷利工作严谨认真,不肯放过任何细微的差别,甚至是几毫克的重量,最终发现了氢元素——这一事件被誉为化学史上“第三位小数的胜利”。通过讲解,促使学生提高对科学研究的专业认识,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严格缜密的思维,建立严谨的科学态度,为今后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基础。
3.灵感与机会
科学研究往往是从偶然开始的。1846年,瑞士化学家雄班在厨房里做实验,偶然弄洒了一瓶硫酸和硝酸的混合物,他立即抓起妻子的棉布围裙去擦,之后把它放在炉子上烘干,不料,围裙“砰”的一声着火了,烧得一无所有,而且没有一点浓烟。班雄立即意识到这种化合物威力无比,不久,便发明了一种烈性炸药火棉。
苯的分子式确定以后,如何确定它的结构式呢?凯库勒通过实验确定苯是6个碳原子结合得十分牢固的核。一次,他打瞌睡时,眼前又出现了旋转的碳原子,碳链像长蛇一样盘旋卷曲,忽见一蛇抓住自己的尾巴,并旋转不停。他从梦中得到启发,提出了重要的结构学说。
我们缺少的不是机会,而是抓住机会的眼睛。以必要的知识储备为基础,善于捕捉直觉形象,加之以事实为依据,以严肃的科学态度进行多方面的分析、探讨,必然能挖掘到事物的内在价值,从而获得成功,升华自我。
4.平凡与伟大
格林试剂在有机合成中有很重要的应用,在高考中经常以信息题出现,平常的教学中必须进行相应训练,教学中可穿插格林尼亚的故事。
法国著名化学家维克多. 格林尼亚发现了格林试剂,1912年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由于家境优裕、父母宠溺,他游手好闲、吃喝玩乐,他胸无大志、不学无术,他整日与漂亮女孩谈情说爱,是当地有名的花花公子。一次午宴上,一位年轻貌美的姑娘使他一见钟情,他傲气十足地请她跳舞,那姑娘不屑一顾。这种难堪使他怒不可遏,当他得知她是波多丽伯爵时,便又过去致歉,谁知伯爵冷笑着道:“算了吧,请站远一点,我不愿看到你这样的花花公子!”格林尼亚像触电一般,愤怒、羞愧、悔恨一起涌上心头。他幡然醒悟,立志从新做人。他从零做起,发奋努力,在一年里以超乎常人的毅力和速度读完了高等教育课程。1900年制成了格林试剂,1901年完成了有机镁化合物研究的博士论文。
平凡与伟大往往只有一步之遥,关键在于你如何把握。其实科学家也是一个个普普通通的人,他们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克服了人性的弱点,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在课堂中渗透化学史教育,对学生的化学成绩、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和整体素质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切实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三维目标。通过教育实验和调查发现,高考压力使学生和老师都把精力主要集中在了学习、考试和成绩排位上,因而课堂常常比较压抑,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因此,在课堂上渗透化学史教育,可以给沉闷的课堂带来一些欢声和笑语,缓解同学们心头的重压,使同学们在轻松愉快中学习知识。同时,化学史的引入,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兴衰、关注社会生活、关注日常生活、关注科技的进步和环境的改善等,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
(作者单位:湖北监利新沟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