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最终要用于生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能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那么,在他们的眼里,数学将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游戏。这样,学生学起来自然感到亲切、真实,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来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态度和意识。对于学生更好的
认识数学,学好数学,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新知的引入要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实际问题入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会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同时,也会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愿望。
比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烙饼”内容时,我安排了这样一段导入:你烙过饼吗?这个问题一抛出去会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学生会想数学课与烙饼有什么关系?这样会引起他们的注意,接着问:你见过爸爸妈妈烙饼吗?他们是怎么烙的?那么,你替他们想过怎么烙会更节省时间吗?这样导入会激起学生求知欲,因为他们知道学完这节课就可以回家指导爸爸妈妈怎么烙饼,所以他们一定会对这节课充满期待。
再如,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时,我利用多媒体引进一段动画;小刚在操场上跑步,他跑了一周的路程是指操场的什么?如果在操场中间铺上草坪,要求铺多大,是求操场的什么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面积和面积单位”。这一动画片段来源于学生的生活,所以他们很快就投入到迫切要求学习新知的情境中来。
由此可见,学生通过借助这些有实际生活背景的问题引入新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知的学习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性为主,因此为了使他们能比较轻松地掌握数学规律,在课堂教学中,我力求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活情境。把学生引入生活实际中来,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通过观察和实践来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抽象、 概括、比较、分析和综合的能力。
比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对于相向而行、相背而行和同向而行三种题型,很多学生总是混淆它们的概念,于是在课堂上我就请两名同学到前面表演,在表演的过程中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边看表演边讨论解答。通过实践使学生加深了对相遇问题三种情况的理解。
另外,对于一些教材中实践性很强的数学知识,我尽力为学生提供大自然的舞台,把课堂教学的主阵地由室内转移到室外,让学生处于实际环境中学习新知。比如,学习小数时,让学生到商场去了解各类商品的价格,观察商品的标签,使学生了解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学习实际测量时,我带着学生拿着测量工具到操场上去测量两点之间的距离,并组织学生利用步测方法来计算操场面积。
经实践证明,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学习新知,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应用新知要深入学生的现实生活
多年以来,我们的数学教学忽视了数学的实际应用,偏重于脱离实际的机械训练和题型教学。在学生的练习中存在大量的人为编造的离学生生活现实较远的题材。长期这样的训练导致了学生思维的僵化,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而《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在于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每学到一个新知识,我就要鼓励和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实际,去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比如,在教学求平均数应用题以后,我要求学生通过社会调查、数据收集和整理来了解某家、某单位日常生活中的用电、用水情况,自己班上同学的平均身高、平均年龄等。在元、角、分的教学以后,我利用数学活动课组织学生开展模拟购物活动,对于一些后进生,我还带着他们去商场,通过买一些学习用品,让他们了解元、角、分之间的关系,熟练掌握他们之间的兑换和简单的加减法。
通过这些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和应用的广泛性。而且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养成有意识的用数学的观点观察和认识事物的习惯。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把社会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认识数学,学好数学,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新知的引入要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实际问题入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会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同时,也会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愿望。
比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烙饼”内容时,我安排了这样一段导入:你烙过饼吗?这个问题一抛出去会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学生会想数学课与烙饼有什么关系?这样会引起他们的注意,接着问:你见过爸爸妈妈烙饼吗?他们是怎么烙的?那么,你替他们想过怎么烙会更节省时间吗?这样导入会激起学生求知欲,因为他们知道学完这节课就可以回家指导爸爸妈妈怎么烙饼,所以他们一定会对这节课充满期待。
再如,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时,我利用多媒体引进一段动画;小刚在操场上跑步,他跑了一周的路程是指操场的什么?如果在操场中间铺上草坪,要求铺多大,是求操场的什么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面积和面积单位”。这一动画片段来源于学生的生活,所以他们很快就投入到迫切要求学习新知的情境中来。
由此可见,学生通过借助这些有实际生活背景的问题引入新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知的学习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性为主,因此为了使他们能比较轻松地掌握数学规律,在课堂教学中,我力求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活情境。把学生引入生活实际中来,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通过观察和实践来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抽象、 概括、比较、分析和综合的能力。
比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对于相向而行、相背而行和同向而行三种题型,很多学生总是混淆它们的概念,于是在课堂上我就请两名同学到前面表演,在表演的过程中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边看表演边讨论解答。通过实践使学生加深了对相遇问题三种情况的理解。
另外,对于一些教材中实践性很强的数学知识,我尽力为学生提供大自然的舞台,把课堂教学的主阵地由室内转移到室外,让学生处于实际环境中学习新知。比如,学习小数时,让学生到商场去了解各类商品的价格,观察商品的标签,使学生了解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学习实际测量时,我带着学生拿着测量工具到操场上去测量两点之间的距离,并组织学生利用步测方法来计算操场面积。
经实践证明,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学习新知,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应用新知要深入学生的现实生活
多年以来,我们的数学教学忽视了数学的实际应用,偏重于脱离实际的机械训练和题型教学。在学生的练习中存在大量的人为编造的离学生生活现实较远的题材。长期这样的训练导致了学生思维的僵化,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而《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在于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每学到一个新知识,我就要鼓励和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实际,去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比如,在教学求平均数应用题以后,我要求学生通过社会调查、数据收集和整理来了解某家、某单位日常生活中的用电、用水情况,自己班上同学的平均身高、平均年龄等。在元、角、分的教学以后,我利用数学活动课组织学生开展模拟购物活动,对于一些后进生,我还带着他们去商场,通过买一些学习用品,让他们了解元、角、分之间的关系,熟练掌握他们之间的兑换和简单的加减法。
通过这些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和应用的广泛性。而且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养成有意识的用数学的观点观察和认识事物的习惯。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把社会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